<p class="ql-block">“人說山西好風(fēng)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一首由張棣昌譜曲,喬羽作詞,郭蘭英首唱的歌曲的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的插曲這段時間不時在我心中響起。</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0日至17日,應(yīng)無愚、旺旺夫婦的盛邀,我參加了由16人拼團的山西全景八日自駕游活動,感受了“晉善晉美”中山西人民誠實守信、純樸善良的美德和山西厚重的人文歷史與旖旎的自然風(fēng)光,現(xiàn)以文記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欲窮千里目</b></p><p class="ql-block">6月10日,高考落幕的第一天,我們一行16人在司機兼導(dǎo)游阿里之愛的旅行及其兄長小溪無語的帶領(lǐng)下,開啟了探尋“晉善晉美”的旅程。</p><p class="ql-block">早晨6點半從小溪塔出發(fā),夷陵——當(dāng)陽——荊門——鐘祥——宜城——襄陽——鄧州——淅川——內(nèi)鄉(xiāng)——西峽——盧氏——靈寶——芮城——永濟,行駛約730公里,橫貫湖北、河南、陜西、山西四省十四縣市區(qū),下午五點半左右抵達山西運城市永濟市,?來到本次出行的第一站鸛雀樓。</p><p class="ql-block">啟程不久,在領(lǐng)隊的提議下,所有成員選舉了本次山西8日游團隊志愿服務(wù)人員,我非常榮幸的成為其中一員。</p><p class="ql-block">一路上,大家都很興奮,既欣賞旅途兩旁的風(fēng)光,也關(guān)心著沿途村鎮(zhèn)的農(nóng)作物長勢。</p><p class="ql-block">11點6分,收到“河南南陽歡迎您”的彩信:走進大美南陽,感受三顧盛景!探尋歷史之源,品味文化之韻,領(lǐng)略南陽的獨特魅力,打卡南陽古韻。</p><p class="ql-block">12點半左右進入河南省鄧州市西峽縣,收到西峽文旅的短信:“西峽是老子隱居地、屈原諫王地、仲景采藥地;是哪吒故里、恐龍之鄉(xiāng)、重陽文化之鄉(xiāng);是天然氧吧、康養(yǎng)之都。界領(lǐng)華夏,美鄀西峽!”</p><p class="ql-block">西峽縣是河南省南陽市轄縣,地處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市西部、伏牛山腹地、豫鄂陜?nèi)〗粎R地帶。</p><p class="ql-block">西峽歷史悠久,西周初年,為鄀國屬地,并設(shè)為白羽邑。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至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為許國國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析縣。后幾經(jīng)沿革,清末民初,為西峽口鎮(zhèn)。1948年5月6日,設(shè)置西峽縣。1994年,西峽縣隸屬南陽市。</p><p class="ql-block">西峽有翔實的典籍記載和眾多的遺址遺存,境內(nèi)盛產(chǎn)的野菊花、山茱萸是公認(rèn)的重陽節(jié)標(biāo)志物產(chǎn),被稱為“中華重陽文化發(fā)源地”。西峽擁有被稱為“20世紀(jì)震驚世界的重大科學(xué)發(fā)現(xiàn)和世界第九大奇跡”的恐龍蛋化石群遺址等,是中國恐龍文化故里。</p><p class="ql-block">14點27分,進入黃河明珠、天鵝之城三門峽市屬地,收到“歡迎您來到‘中國大天鵝之鄉(xiāng)’、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發(fā)祥地、萬里黃河第一壩的觀賞地”的信息,邀請到三門峽游覽地坑院、問道函谷關(guān)、訪圣地仰韶,豫西大峽谷體驗激情漂流,雙龍灣、仙門山避暑納涼,體驗不一樣的風(fēng)景!</p> <p class="ql-block">下午四點四十九分到達陜西省渭南市潼關(guān)縣著名的風(fēng)陵渡,在風(fēng)陵渡黃河大橋這里我于車內(nèi)拍下了本次旅程的第一張照片:夕陽黃河。</p><p class="ql-block">相傳風(fēng)陵渡是黃帝賢相風(fēng)后發(fā)明指南針戰(zhàn)敗蚩尤的地方。風(fēng)后歿后,黃帝把他葬在他戰(zhàn)斗過的地方,謂之風(fēng)陵。由此,渡口稱風(fēng)陵渡。黃河經(jīng)過九曲十八彎奔流至潼關(guān)附近,因受華山所阻,折向東流。風(fēng)陵渡正處于黃河?xùn)|轉(zhuǎn)的拐角,是山西、陜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沖,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在這“雞鳴一聲聽三省”的渡口,歷史上一直以擺船渡河連接晉、陜、豫三省,而今公路橋、鐵路橋飛跨南北兩岸,天塹變通途。</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點六分,收到山西短信:“(五千年表里山河,六千年清香傳奇)歡迎來到汾酒之鄉(xiāng)、老家山西。誠邀您到酒都杏花村覽秀美風(fēng)光,鑒遺存古跡,尋華夏酒脈,品清香汾酒,悟晉商之道?!?lt;/p><p class="ql-block">山西因地屬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晉國地,因而簡稱“晉”;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分晉國,所以又稱“三晉”。山西地處黃河流域中部,東與河北省為鄰;西、南部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毗連。</p><p class="ql-block">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考古表明,遠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人類初曙的起源地;也是戲劇文化的發(fā)祥地、長城文化的核心區(qū)和集大成之地,有“石器文化的集中區(qū)”“佛教文化的首善區(qū)”“古木建筑的博物館”之稱。據(jù)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戰(zhàn)國時三家分晉。元代山西商業(yè)發(fā)達。明代,山西的商業(yè)曾領(lǐng)中國之先。清代,晉商足跡進步遍布天下。</p><p class="ql-block">山西是革命老區(qū),也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聚集地。解放戰(zhàn)爭時期,山西是解放戰(zhàn)爭的前進陣地。</p><p class="ql-block">進入山西境地,領(lǐng)隊小溪無語擔(dān)心我們到達鸛雀樓景點時可能有些晚不能順利進入景區(qū),打電話詢問了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一到鸛雀樓景區(qū),我們一行16人直奔景區(qū)大門而去,只見鸛雀樓門殿映入眼簾。它是一座坐南朝北、風(fēng)格顯著的仿唐式過殿,形制古樸,穩(wěn)健而大氣,是鸛雀樓入口處的第一座建筑。四周回廊、拱梁全無彩畫,均為一色赭紅,“鸛雀園”匾牌懸掛當(dāng)頂,三個瘦金體大字,骨勁蒼健,為啟功先生手跡。鸛雀園匾牌門殿兩旁的園門為唐代建筑風(fēng)格,呈半環(huán)形布局與前圍墻連接。</p> <p class="ql-block">門殿大門正前方有一巨石,上書“五老峰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鸛雀樓景區(qū)”。巨石背后是人造石林,上有“天外天”“三十三天”題刻。</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門殿側(cè)園門進入景區(qū)迎賓廣場,眼前一片豁然,兩旁綠地如茵,噴泉濺珠。廣場開闊,平整如坻。</p> <p class="ql-block">遠遠看到一座樓宇高高地聳立著,那就是我們今天要打卡的鸛雀樓。</p> <p class="ql-block">近處是一座拱形漢白玉石橋,橫跨在一個湖面上。湖水碧綠清冽,水中彩魚游弋。微風(fēng)拂過,波光粼粼,岸邊的柳樹、松樹被剪成了細(xì)碎的幻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近景區(qū)的簡介牌,方知為鸛影湖?!胞X影湖為東西走向、平面呈鸛雀展翅飛翔之狀的人造湖,湖中一座三孔拱型石橋,仿佛鸛雀鳥背,橋的總跨度為36米,橋面寬4.8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若是登上鸛雀樓向下眺望,這石橋仿佛鸛鳥的身體,兩側(cè)湖水像鸛鳥張開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在迎賓廣場一側(cè)布有“I??永濟”的站牌。鸛影橋頭立有悟空的劇照,因為鸛雀樓是國產(chǎn)火爆游戲《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在此略作打卡,穿過鸛影橋,步入鸛雀樓景區(qū)“唐韻廣場”。</p> <p class="ql-block">橋后方的一片寬闊的方形廣場,常舉辦大型的古代歌舞表演,謂之“唐韻廣場”。據(jù)說,這里白天,黃河漢子上演非遺背冰、河?xùn)|舞獅、蒲州花傘,精彩紛呈;晚上,火棍、火刀等絕活兒一一亮相,場面震撼。</p> <p class="ql-block">據(jù)介紹,唐韻廣場是唐代文化風(fēng)韻的進一步呈現(xiàn)與展示,它是唐代風(fēng)格的門殿、迎賓廣場、鸛影湖的延續(xù),也是對唐代詩樓——鸛雀樓的繼續(xù)鋪墊。整個景區(qū),從進門之前就在營造唐文化氛圍,使游人在未登樓時就得到唐文化的強烈感染和逐漸熏陶。</p> <p class="ql-block">廣場布局、圖案、色彩,呈祥云圖案,寓意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廣場一側(cè)樹有“山水城市美麗永濟”的宣傳牌,廣場中間布有“靈蛇獻瑞”的新春打卡背景墻,大家紛紛在此與鸛雀樓同框。</p> <p class="ql-block">穿過唐韻廣場,來到鸛雀樓下,仰首而視,高樓兀立,一塊藍底金字的大匾赫然矗立,上書時任總書記江澤民題寫的"鸛雀樓"三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坐落于晉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濟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黃河岸畔。座南朝北,西依黃河水,南枕中條山;“遠可眺舜都遺址,近可瞰黃河之水天上而來”。</p> <p class="ql-block">鸛雀是一種水鳥,似鶴似鷺,有黑色,也有白色。其喙尖利,腿修長,常常佇立淺灘一動不動,小魚小蝦不知危險,放心游來,就成了它們的美餐。晚上,它們常常成群結(jié)隊在樓上棲息。</p><p class="ql-block">鸛雀樓為高臺式十字歇山頂樓閣,外觀3層4檐,內(nèi)部為6層使用空間,并設(shè)置電梯、樓梯組織垂直交通。整座樓閣分為臺基和樓身兩部分,總高度達73.9米。</p><p class="ql-block">總體陳設(shè)為蒲州文化的展示,或壁畫、或雕塑,表現(xiàn)華夏文明搖籃、大唐蒲州盛況和河?xùn)|歷代人文景觀。鸛雀樓的油畫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全部采用唐代彩畫藝術(shù),圖案華麗絢爛、線條剛勁有力。唐代彩畫藝術(shù)是鸛雀樓景區(qū)特別值得關(guān)注的看點之一。憑借科學(xué)設(shè)計和高超工藝,鸛雀樓復(fù)建工程獲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中國建設(shè)工程魯班獎。</p><p class="ql-block">鸛雀樓這座因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而聞名遐邇的歷史名樓,見證了黃河文化的厚重,兼具軍事、文學(xué)與建筑價值。</p><p class="ql-block">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最初為軍事戍樓。當(dāng)時,宇文護為了鎮(zhèn)守蒲州,在蒲州西面的黃河?xùn)|岸建造了一座戍樓,作軍事瞭望之用,這便是后世所稱的鸛雀樓。鸛雀樓樓體壯觀、結(jié)構(gòu)奇巧,加之地理位置優(yōu)勢、風(fēng)景秀麗。唐宋時期文人學(xué)士登樓賞景,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更是堪稱千古絕唱。詩因樓作,樓因詩名。</p><p class="ql-block">山西永濟鸛雀樓與武昌黃鶴樓、湖南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因其氣勢宏偉,視野開闊,登上頂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亦名"云棲樓"。因這里有一種食魚鸛雀經(jīng)常棲息于高樓之上,故稱"鸛雀樓"。</p><p class="ql-block">可惜,自北周建樓600余年后,毀于戰(zhàn)火,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攻打蒲州古城。為延緩敵兵攻城,金軍守將侯小叔下令焚毀鸛雀樓及附近的蒲州浮橋等軍事設(shè)施。至明初時,鸛雀樓故基猶存,后因黃河泛濫,故址淹沒。數(shù)百年來,有名無樓,許多前來尋蹤覓跡的文人雅士乘興而來、敗興而歸。</p><p class="ql-block">20世紀(jì)90年代初,永濟為了發(fā)展旅游產(chǎn)業(yè),弘揚詩歌文化,重建了鸛雀樓。復(fù)建后的鸛雀樓是目前國內(nèi)惟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畫藝術(shù)的仿唐建筑,達到了"修舊如舊"的藝術(shù)效果。</p> <p class="ql-block">拾級而上,來到鸛雀樓門前,一樓門上中央有一巨匾,上書著名書法家沈鵬題寫的“文萃李唐”。左右立柱上鐫刻著由其題寫的“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黃河第一樓”的楹聯(lián)。</p> <p class="ql-block">進入鸛雀樓一樓大廳,樓內(nèi)大廳闊大幽深,展示主題為"千古絕唱"。迎面是一幅以硬木彩塑制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圖》。展卷有二三十米寬,畫中琉璃瓦屋頂、高高的宮墻、精致的建筑、小巧的人物、熱鬧的街市景象,再現(xiàn)了盛唐蒲州城的繁榮景象,堪與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媲美。</p><p class="ql-block">二層展示主題為"源遠流長",以浮雕、壁畫、雕塑等形式形象地再現(xiàn)了與運城(或永濟)有關(guān)的舜帝、禹帝、關(guān)公、柳宗元、司馬光等在中華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和傳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樓展示主題是"亙古文明",鹽業(yè)、冶鐵、釀酒、養(yǎng)蠶四大版塊,用大幅的場景塑像再現(xiàn)了運城歷史上的四大支柱產(chǎn)業(yè)。</p><p class="ql-block">四樓展示主題是"風(fēng)雅詩書",陳列了運城的名人字畫,以及各級領(lǐng)導(dǎo)視察旅游的照片記載。</p><p class="ql-block">五樓展示主題是"鑒古察今",大廳內(nèi)陳列的是木質(zhì)鸛雀樓場景模型,其上"震古爍今"四個大字赫然醒目。</p> <p class="ql-block">六樓展示主題為"極目千里",觀景臺是登高眺望的絕佳位置,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王之渙當(dāng)年做詩的青銅塑像。</p> <p class="ql-block">他一手執(zhí)寫有詩文的絲帛,一手持毛筆,目視西方,若有所思,其襟懷曠達、瀟灑飄逸,盡在舉手投足之間,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大家紛紛與詩人合影留念,我也不禁為創(chuàng)作出千古絕唱詩作的詩人豎起大拇指,表達對他由衷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站在觀景臺的西面,舉目遠眺,夕陽西下,蒼茫之中,遠方的村落城鎮(zhèn)和黃河濕地盡收眼底,夕陽映照下的黃河橫亙在大地上,宛如一條銀練,煞是壯觀。加上盤旋于蒼穹的飛鳥,整個畫面似乎再現(xiàn)了王之渙《登鸛雀樓》的意境,一幅雄渾的《長河落日》畫面,攝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開筆寫自然景色,縮萬里于咫尺,而使咫尺又有萬里之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寫意,出人意料得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為一體,天衣無縫。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樸素而深刻的哲理,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此詩篇幅雖短,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p> <p class="ql-block">王之渙(688—742)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絳州(今山西新絳)人,祖籍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dāng)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寫邊塞風(fēng)光著稱,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西北風(fēng)光的詩篇大氣磅礴,韻調(diào)優(yōu)美。但其詩歌散失嚴(yán)重,傳世之作僅六首,以《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最為著名。</p> <p class="ql-block">在觀景臺南面辟有祈福墻,大家移步祈福墻前祈福。在觀景臺東北兩面拍了遠景照后,我下得樓來,在一樓北面拍下了“我愛永濟話”“永濟”兩幅照片,以加深對永濟的了解。在西面也拍了兩幅照片:一幅是“鸛雀樓”的題名匾牌,一幅是“風(fēng)聯(lián)同華”的匾牌。</p> <p class="ql-block">返程中,回望鸛雀樓,猶有不舍,再拍幾張鸛雀樓圖片。在“鸛雀樓景區(qū)”發(fā)現(xiàn)了“鸛雀”塑像,拍下了夕照下的“鸛雀”“鸛雀樓”,并打卡。</p> <p class="ql-block">在鸛影橋為團友拍照打卡后,走出門殿,在去停車場的路上拍下了張新德書寫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和暢當(dāng)?shù)摹兜躯X雀樓》:“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圓滿結(jié)束第一天的行程,但“更上一層樓”帶來的震撼感受至今不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