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深寺坐落在福建紅色革命老村長汀村中,寺廟藏在鄉(xiāng)間小路深處,仿佛云深不知處。一路上,鳥語花香,鄉(xiāng)音繚繞,讓人心曠神怡。 當晨霧還沒有消退, 清晨鐘聲已經(jīng)回蕩在山谷之間,悠揚深遠,仿佛能穿透心靈的塵埃,喚起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宛如天籟之音,令人陶醉其中,洗滌一切煩惱。 云深寺地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敖江鎮(zhèn)長汀村萬雞山。 連江云深寺是福建省連江縣的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建筑風格。 據(jù)清嘉慶和民國《連江縣志》記載,云深寺建于梁大同年間(535-546年),距今已有約1480年歷史,是閩地古剎叢林之一。<br> 原址因明末清初戰(zhàn)亂被毀,2010年由智浩法師重建西方三圣殿,2013年陸續(xù)建成大雄寶殿、圓通殿、地藏殿等建筑群。 云版由青銅或常所制。形式原則上為云形,上部有懸掛用的洞乳,中央偏下有撞座,分為兩面式與片面式,細部有若干差異,形式十數(shù)種。云版是禪林中為眾僧報粥飯時間所擊打之器具。以其鑄為云形,或于平版上鏤刻云形花紋,故稱為云版,又稱作云板或大版?!抖U林象器箋》掛在齋堂前,因于粥(朝食,即早飯)、齋(晝食,即午飯)之前連打三十六響,故稱長版。又以當時之眾僧可取下缽孟以集合,故長版又作下缽版。 大雄寶殿即佛教寺院中的正殿,也稱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 “大雄”是佛教主釋迦牟尼的德號,是對他的道德、法力的尊稱。佛經(jīng)說他能降伏五陰、煩惱魔及死魔等各種魔,威高德上。因殿內供奉的主尊像是釋迎牟尼,所以稱“大雄寶殿”,也有稱釋迦牟尼殿的。 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懾伏群魔的意思?!皩毜睢? “寶”代表佛、法、僧三寶,體現(xiàn)佛教核心信仰。大殿供奉佛像,既是修行場所,也寓意佛法如珍寶般珍貴。 一百八鐘是佛教寺院特有的鳴鐘儀軌,每日晨昏以特定節(jié)奏連續(xù)敲擊梵鐘一百零八下,具有破除昏昧、警醒修行的宗教意義。其儀軌最早載于《百丈清規(guī)·法器》,敲擊方式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十八下構成三通,反復兩遍合為108下。該數(shù)字既象征年歷中的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氣與七十二候之和,也對應佛教所述人間108種煩惱,擊鐘寓意斷除煩惱、凈化心性 。完整的儀軌需配合《敲鐘偈》經(jīng)文誦念,晨鐘與暮鐘在節(jié)奏快慢上均有嚴格區(qū)別。 法鼓是佛教法事活動中專用的打擊樂器,主要用于召集信眾參與誦經(jīng)贊偈等儀式。其形制為大鼓,常置于禪寺法堂東北角,與西北角的茶鼓形成方位對應 。在宗教內涵中,法鼓被賦予佛法象征意義,如《法華經(jīng)》以“擊大法鼓”比喻佛法傳播的莊嚴性 。道教法事中亦有同名器物,但其功能側重震懾妖邪。 大雄寶殿采用仿唐純木結構,用黃花梨、小葉紫檀等珍貴木材建造,殿內供奉五方佛像(高約12米)、十八羅漢像(高3米多)及整塊漢白玉雕刻臥佛像。 早課是全寺僧眾于每日清晨(約在寅丑間,凌晨3點到6點之間)齊集大殿,念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jīng)》各一遍,在念誦的起止都配有梵唄贊偈。其中,《楞嚴咒》為一堂功課,《大悲咒》、“十小咒”等為一堂功課,有些寺院這兩堂功課輪流念,只有在佛教節(jié)日才念兩堂功課。 在佛教中,寺廟是供奉佛像、佛經(jīng)和佛塔的地方,也是僧侶們居住、修行和傳播佛法的處所。據(jù)傳,最早的佛教寺廟起源于古印度,由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在佛陀涅槃后為了紀念他而建造。這些寺廟不僅用于供奉佛像,還作為僧眾學習佛法、舉行法會和傳授戒律的中心。 木魚是一種法器,多用于佛教、道教的功課與法會。相傳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擊之以警戒僧眾應晝夜思道。形制有二:一為挺直魚形,用來粥飯或集眾、警眾,懸掛在寺院走廊上。二為圓狀魚形,誦經(jīng)時所用,放在案上。 寺廟,作為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宗教信仰。其由來可追溯至古代人類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與敬畏,以及對超自然現(xiàn)象的尋求解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宗教信仰逐漸形成體系,寺廟便成為信徒們進行祭祀、祈禱、修行等活動的圣地。 在寺廟前,通常掛三種旗幟,當中掛國旗,佛教旗(五色旗)通常掛在右邊,而寺旗則掛在左邊。佛教旗由藍、黃、紅、白、橙五種顏色的條帶組成,這些顏色在旗桿一側縱向延伸,另一側橫向延伸,形成獨特的圖案。 在佛學中,香燭作為供奉佛祖與菩薩的重要物品,其大小確實蘊含著不同的意義與象征。《楞嚴經(jīng)》中提到:“香為佛使,能通凡圣。”香燭不僅代表著信徒的虔誠之心,也是溝通凡人與圣境的媒介。無論香燭大小如何,其關鍵在于信徒的誠心與修行。香燭只是外在的形式,真正的信仰與修行應體現(xiàn)在內心的虔誠與日常的善行之中。 探訪連江云深寺,古樸的建筑風格讓人仿佛穿越時空。寺內花草眾多,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自然與歷史的交融。能讓你在寺廟的靜謐中,找到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佛教寺廟中的云板敲擊次數(shù),在佛教寺廟中,云板常用于報時和祈福,其敲擊次數(shù)通常具有象征意義: ?早晨敲三下?:代表著佛教中的“三寶”——佛、法、僧。這既是為了叫醒沉睡的僧眾,提醒他們起床做早課,也是一種祈福儀式。 ?中午敲五下?:代表著五方佛——中央毗盧遮那佛、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這既是為了告知僧眾用餐時間,也是一種修行和祈福的方式。 ?傍晚敲七下?:“七”在佛教中是吉祥數(shù)字,代表著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既是為了送走一天的疲憊,迎接夜晚的寧靜,也寓意著一天的修行圓滿結束。 佛教齋飯是佛教僧侶遵循的飲食制度,以素食為主要特征,旨在通過規(guī)范飲食滋養(yǎng)身心、輔助修行。其戒律體系源于佛陀時代,傳入中國后結合本土文化形成獨特傳統(tǒng)。該制度核心為大乘佛教戒殺護生理念,梁武帝曾頒布法令推行僧團素食。僧人用齋遵循“過堂”儀軌,配合供養(yǎng)偈誦與五觀思想(計功量德、防心離過等),將飲食納入修行體系。寺院廚房設典座、飯頭等執(zhí)事,踐行“農(nóng)禪并重”傳統(tǒng),通過勞作培養(yǎng)奉獻精神,歷史上雪峰義存等禪師皆從廚房執(zhí)事中悟道 。 正在修建中的山門。 山門是佛教寺院的正門建筑,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林之間而得名,后擴展為所有寺院入口的統(tǒng)稱。其基本形制為并列的三扇門,中間為主門兩側設次門,對應佛教"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哲學體系 。該建筑規(guī)制可追溯至東漢永平年間白馬寺建造時采用的帝王規(guī)格三門制式 。 我很喜歡這樣的的兩句話:“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大小言行心公正,低心下氣敬重人”。這些話語讓我意識到,無論外界如何變化,保持內心的善良和公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