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八省一市游(二十)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p class="ql-block">中國船政文化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qū)。是以弘揚船政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籌建于1997年,原名為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2004年全面改版后更名為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2010年對外免費開放。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是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航海教育基地、全國工人先鋒號及全國巾幗文明崗。</p> <p class="ql-block">福建船政創(chuàng)辦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機器造船廠,在近代中國艦船制造、海軍建設,飛機制造,以及科技人才培養(yǎng)等許多領域,都做出突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福建船政規(guī)模宏大,設施完整,是中國近代工業(yè)的重要源頭?,F(xiàn)仍保留有輪機廠,繪事院,青洲船塢、法式鐘樓等建筑物,對于研究中國近代工業(yè)發(fā)展史,海軍建設史,科技發(fā)展史和近代教育等許多方面,具有很高的實物佐證價值。</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紀中葉,中國面臨數(shù)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仁人志士們開始尋找民族的救亡、振興之路。1866年創(chuàng)設于福州馬尾的船政,是近代中國人探索國家自強之道的重要實踐產(chǎn)物,承載著追趕世界,捍衛(wèi)海權的夢想。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付出不懈努力,開創(chuàng)了近代中國的造船工業(yè)、工程科學、新式教育、新式海軍等事業(yè),對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對船政文化建設和遺產(chǎn)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評價船政的歷史成就,勉勵干部群眾要樹立信心,奮力開拓,努力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新成就。</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紀,工業(yè)革命在歐洲全面興起,西方列強國家憑借先發(fā)優(yōu)勢,以堅船利炮開路,加速向全球進行擴張。古老的中國接連遭遇列強入侵,面臨前所未遇的巨大變局,國門洞開,主權淪喪。為了挽救危亡,謀求自存,中國人民開始了尋求自強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嚴峻的海疆危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始于海上。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面對列強的近代化艦隊,中國傳統(tǒng)水師無力抗衡,沿海門戶處處失防,釀成嚴峻的海防危機。海防自強成為近代中國人追求國家自強的最初目標。</p> <p class="ql-block">睜眼看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林則徐為代表的一批思想先進的官員知識分子,思考中國遭受列強入侵的失敗根源,不顧保守勢力的阻撓,不計個人的成敗得失,主張開眼看世界,學習西方先進科學,以此鞏固海防,反對侵略。</p> <p class="ql-block">被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則徐在鴉片戰(zhàn)爭中親身感受到中西方軍事科技的巨大差距,產(chǎn)生了“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林則徐申請創(chuàng)建近代海軍的奏折及道光皇帝的批語“一派胡言”。</p> <p class="ql-block">蒸汽動力的輪船、軍艦,是近代中國迫切想要得到的西方利器。1861年洋務運動開始后,多次嘗試外購輪船,因為缺乏外交經(jīng)驗,均以失敗告終。</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王朝逐漸正視洋務的必要性,在中央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處理各種涉外事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宗棠(1812-1885)</p><p class="ql-block">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早年致力于經(jīng)世致用之學,深受林則余等人思想的影響,1864年萌生了自行設廠建造蒸汽動力軍艦的沒想。</p><p class="ql-block">左宗棠生平事記</p><p class="ql-block">1812年11月10日,生于湖南湘陰左家塅。</p><p class="ql-block">1832年,考中湖南鄉(xiāng)試舉人,后多次參加會試失利。</p><p class="ql-block">1850年1月,應林則徐之邀在湘江舟中徹夜長談,論及自強之計。</p><p class="ql-block">1852年后,參加太平天國戰(zhàn)爭,后組建楚軍攻入浙、閩,因軍功累遷浙江巡撫、閩浙總督。</p><p class="ql-block">1866年6月25日,奏請在福州馬尾創(chuàng)設船政。</p><p class="ql-block">1866年9月,調(diào)任陜甘總督,平定西北亂局。離任前力邀沈葆楨出任船政大臣。1875年,奉命督辦新疆軍務,組建西征軍,收復新疆失地。</p> <p class="ql-block">沈葆楨(1820—1879)</p><p class="ql-block">字翰宇,福建侯官人。曾任江西巡撫,船政創(chuàng)建工作開始不久,左宗棠被調(diào)任陜甘總督,沈葆楨出任首任總理船政大臣,在其主持管理下,船政各項創(chuàng)建工作全面推進,宏圖大展。</p><p class="ql-block">沈葆楨生平事記</p><p class="ql-block">1820年4月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p><p class="ql-block">1847年,考中丁未科進士,在京歷任編修、監(jiān)察御史等職。</p><p class="ql-block">1856年,外放江西九江知府,后改為廣信知府,遷升廣饒九南道,1862年,擢升江西巡撫。</p><p class="ql-block">1865年,因母親去世,回福州原籍丁憂守制。</p><p class="ql-block">1866年,經(jīng)閩浙總督左宗棠上奏推薦為首任總理船政大臣,1867年—1874年,主持完成船政創(chuàng)建的各項工作目標。1874年5月,日本侵略臺灣事件爆發(fā),奉命赴臺抗衡。</p><p class="ql-block">1874年11月,成功挫敗日本侵占臺灣的圖謀,同時開啟臺灣近代化建設。1875年,升任兩江總督、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籌辦南洋海軍。1879年12月18日,在江寧(今南京)去世。清政府賜謚號文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總理船政是中國第一個專門的海防近代化國家機構,設于福州的海上門戶馬尾。船政將海上自強作為目標,以“權操諸我”為原則,通過契約化形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掌握了造船技術和海軍知識,獲得巨大成功,開始了中國海上力量走向近代化的時代跨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強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6年6月25日,閩浙總督左宗棠在長期籌謀的基礎上,提出學習歐洲先進技術,設廠自造輪船的方案,因計劃周密,切實可行,清政府于7月14日批準,并稱贊為“中國自強之道”。</p> <p class="ql-block">馬尾地處閩江下游,有著優(yōu)良的深水錨地,是福建省城福州的通海門戶,自古就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海港,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p> <p class="ql-block">擇地馬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6年夏,左宗棠與洋員日意格、德克碑等經(jīng)多次實地踏勘,選定在福州馬尾建設船政,共收購瀕江民田346畝有余,由中外合作制定建設規(guī)劃,于當年12月23日開始各項基礎建設,至1868年初具規(guī)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才異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秉持主權在我的原則,委托日意格、德克碑幫助雇傭和領導外國技術團隊,協(xié)助中方建設船政并傳授相關技術。合作以合同為規(guī)范,用金錢作為重要的獎懲手段,成為近代中外平等合作的成功典范。</p> <p class="ql-block">日意格組建的外國技術團隊初期共45人,以法國人居多。外國技術人員到船政后,對中國員匠“包教包會”,將高深莫測的工業(yè)技術傳播到了閩江之畔。</p> <p class="ql-block">洋員洋匠工作之余也將很多西方的生活方式帶到馬尾,對馬尾的地方社會產(chǎn)生了影響。</p> <p class="ql-block">船政洋監(jiān)督日意格、副監(jiān)督德克碑和外國技術團隊人員合影。</p> <p class="ql-block">按照船政規(guī)定,外國技術團隊在船政建成投產(chǎn)后的五年時間里,完成造船、教育一攬子目標。從1869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船政五年計劃起算,中外人員通力合作,至1874年初,如期完成了各項目標,史稱船政成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創(chuàng)建時即高度重視教育,專門設立新式教育機構,開展工程技術和海軍軍官教育,開中國新式職業(yè)教育先河。船政教育以培植愛國精神為基礎,以追求科學、服務國家為目標,培育出的新式人才,不僅解決了涉海事業(yè)的急需,還成為中國社會近代化的星星火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式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教育突破沿襲千年的科舉教育體制,大膽采取新法,學制、教學內(nèi)容煥然一新,開風氣之先。扭轉(zhuǎn)了當時傳統(tǒng)社會對工匠、軍人職業(yè)的偏見,為青年人開辟了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軌道,成為傳播科學、蘊育新思想的搖籃。</p> <p class="ql-block">1866年,船政在福州開設求是堂藝局。1867年遷至馬尾,更名船政學堂。次年在在馬尾設立藝圃,創(chuàng)辦職業(yè)技術教育,形成了由學堂、藝圃構成的基本教育體系。</p> <p class="ql-block">船政機構組織圖</p> <p class="ql-block">1868年船政后學堂的英文奠基石</p> <p class="ql-block">清“船政大臣告示”石碑。</p> <p class="ql-block">船政學生以西文教學,采取“一師制”“快慢班制”“獎學金制”等獨特制度,并施以“寬進嚴出”的考評,保證了教育的速度和質(zhì)量。船政藝圃則采取“半工半讀”的模式,偏重實際技能的培育。</p> <p class="ql-block">船政學堂畢業(yè)生及船政官員擔任各水師學堂要職情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州海軍學校航海班第五屆畢業(yè)生高光暄留學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期間使用的英國造銅平行尺(附指北標尺)。</p><p class="ql-block"> (高棠捐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70年英國制造的水準儀。</p> <p class="ql-block">福州船政學校學生用過的學習用具。</p> <p class="ql-block">1877年船政向歐洲派出首批留學生,學習海軍、制造、礦物、國際法等專業(yè),成為近代中國首個全面成功實驗的留學計劃,頗具成效。從清末宣統(tǒng)年間開始,赴歐洲留學成為由國家舉辦的海軍、工程人員進行的活動。</p><p class="ql-block">自船政成功向歐洲派遣留學生后,留學成為中國近代海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為清末宣統(tǒng)年間留學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的中國海軍軍官。</p> <p class="ql-block">船政留學生首批赴英國留學學生留學地點。</p> <p class="ql-block">船政及近代海軍留學大事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堂衍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船政前、后學堂改為海軍部直轄,1926年合并為福州海軍學校,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海軍教育機構??谷諔?zhàn)爭中,學校堅守為國家培育海軍人才的初衷,輾轉(zhuǎn)千里堅持辦學。</p> <p class="ql-block">船政前、后學堂在民國時期改稱福州海軍制造學校、福州海軍學校。1926年合并為福州海軍學校,1931年更名海軍學校,是中央海軍唯一的軍官學校。</p> <p class="ql-block">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海軍學校1938年初遷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又遷往湖南湘潭,因湘贛戰(zhàn)事吃緊,于當年10月搬遷到貴州桐梓繼續(xù)辦學??箲?zhàn)勝利后遷往重慶,后并入新設的海軍軍官學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藝圃傳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船政藝圃一度仍是福州船政局下屬的技術學校,更名福州海軍藝術學校。20世紀30年代,由于官方經(jīng)費緊張,學校改為私立,繼續(xù)培育職業(yè)技術人才,抗戰(zhàn)期間遷往閩北,抗戰(zhàn)后改稱高航學校。</p> <p class="ql-block">1931年海軍部印制的《魚雷講義》。</p> <p class="ql-block">20世紀30年代劉震在德國留學的課堂筆記本。</p> <p class="ql-block">1935年海軍部首屆全軍運動會時陳允權使用過的釘鞋、挎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通過學習、引進歐洲工業(yè)技術知識,建成大規(guī)模的造船基地,掌握了蒸汽艦船以及蒸汽機、鍋爐等核心裝備的設計建造能力。20世紀初,船政的制造事業(yè)又萌生新意,建成了中國最早的規(guī)模化航空工業(yè)機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艦船制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秉持國產(chǎn)自造理念,組建了齊全的生產(chǎn)體系,為近代中國海軍的裝備建設作出了貢獻。1912年后,船政的生產(chǎn)部門獨立,隸屬海軍,改稱福州船政局,1930年更名海軍馬尾造船所,始終是近代中國重要的艦船修造機構。</p> <p class="ql-block">1894年“通濟”艦舵輪。</p> <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艘國產(chǎn)千噸級軍艦“萬年清”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艘木質(zhì)巡洋艦“揚威”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艘國產(chǎn)速造軍艦“福星”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艘自主研發(fā)軍艦“藝新”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艘國產(chǎn)鐵脅木殼軍艦“威遠”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艘國產(chǎn)鋼甲艦“平遠”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艘國產(chǎn)大型魚雷軍艦“廣乙”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艘國產(chǎn)全面電照明軍艦“建威”模型。</p> <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炮艇“海鴻”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艘國產(chǎn)大型商船“明紹”模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創(chuàng)航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海軍將發(fā)展航空作為加強海防實力的捷徑,決心建設海軍的航空事業(yè)。1918年,在福州船政局內(nèi)增設飛機制造工程處,自行研發(fā)飛機,全面開啟了中國航空工業(yè)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海軍飛機制造工程處成立后,除工程處外,以船政原有的鐵脅廠等廠房和設備為基礎,組建了木工廠、鐵工廠、合攏廠、飛機倉庫,成為中國第一個系統(tǒng)的飛機設計、制造機構。</p> <p class="ql-block">制造飛機處在經(jīng)費有限的情況下,采取緊追世界航空技術發(fā)展潮流的措施,不斷研究、設計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機型,生產(chǎn)原型機,進行技術積累,使中國的飛機研發(fā)能力保持和世界同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p><p class="ql-block">船政造艦、育人、編練艦隊,被譽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肇始于船政的中國近代海軍,發(fā)展之路雖艱辛坎坷,愛國之心則矢志不渝。他們堅守不懼強敵、堅韌頑強的精神,捍海衛(wèi)權,犧牲奮斗,擁抱勝利,追求光明,在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史詩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創(chuàng)艦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1年,船政以自造的軍艦和培育的人才為基礎,參考西方海軍制度,結合中國水師傳統(tǒng),奉旨成立“輪船”部隊,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標志著中國海上力量從古代向近代的進步。</p> <p class="ql-block">船政輪船受船政衙門統(tǒng)轄,以馬尾作為駐泊中心,承擔閩臺海防任務。同時輪船艦隊還向全國沿海各通商口岸派駐軍艦,參與海防工作。</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號召國人努力奮斗,實現(xiàn)“興船政以擴海軍,使海軍與列強并駕齊驅(qū),在世界稱為一等強國”。</p> <p class="ql-block">船政的艦隊建設經(jīng)驗及培養(yǎng)的人才向全國輻射,受此影響,從清末到民國,中國近代海軍的骨干帶有船政和福州的淵源和背景,時稱無閩不成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軍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對近代中國海軍影響深遠,清代、民國時期的海軍人員和制度都帶有明顯的船政印記。由船政蘊育出的忠誠衛(wèi)國、堅韌不屈的海軍精神傳統(tǒng),在近代中國海軍捍衛(wèi)國家海上主權、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中不斷閃耀。</p> <p class="ql-block">民國海軍</p> <p class="ql-block">臺灣屏東縣石門古戰(zhàn)場紀念碑。沈葆楨采取理諭、設防、開禁等策略保臺,日軍最終被迫于1874年2月20日全部退出臺灣。</p><p class="ql-block">位于馬尾亭江虎頭山的保臺清軍公墓。反制日本侵臺事件中,很多清軍官兵因疫病亡故,后運回大陸安葬。</p> <p class="ql-block">1884年中法馬江之戰(zhàn)、1894—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國近代海軍經(jīng)歷了巨大的血火考驗,廣大愛國將士犧牲奮斗,雖敗猶榮,鑄就了船政堅強不屈的傳統(tǒng)精神。</p> <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鄧世昌</p> <p class="ql-block">在近代中國海軍保衛(wèi)國家海上主權的斗爭中,充滿了船政人和船政軍艦的身影。1937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海軍毫不畏懼,全力抗爭,用堵塞戰(zhàn)、炮隊戰(zhàn)、水雷戰(zhàn)等各種形式頑強地堅守抗戰(zhàn),最終獲得偉大勝利。</p> <p class="ql-block">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海軍先后派出兩批軍官前往英、美支援盟軍作戰(zhàn),總計168人。其中包括大量海軍學校出身的軍官。</p><p class="ql-block">參戰(zhàn)軍官編入盟國海軍,參加了大西洋護航、北非登陸戰(zhàn)、諾曼底登陸等戰(zhàn)役,為二戰(zhàn)勝利做出了貢獻。</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 ,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中國海軍總司令在上海簽字,接受投降的日本軍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航向光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當局在1946年挑起全面內(nèi)戰(zhàn),由船政發(fā)展而來的近代海軍面臨歷史抉擇。廣大海軍官兵不愿參加內(nèi)戰(zhàn),相繼發(fā)動起義,投向人民的陣營,匯入到了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洪流中。</p> <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25日,“重慶”艦吳淞口外起義。</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 林遵將軍率領國民黨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在南京江面起義。</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軍成立,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歷史翻開了全新的一頁。</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28日,毛澤東接見國民黨海軍起義將領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海軍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受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代誕生的船政,使福建悠久的造船歷史煥發(fā)出新意,形成有鮮明自身特色的工業(yè)文化。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原船政廠區(qū)由人民解放軍接管,后移交地方政府。1958年組建福建省馬尾造船廠,繼承百年船政工業(yè)制造的傳統(tǒng),是福建省船舶工業(yè)的骨干單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歷經(jīng)百年時光洗禮,船政的歷史區(qū)域范圍至今仍完整清晰,不僅大量船政歷史建筑得以完好保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建的馬尾造船廠代表性建筑也清晰可見??傮w上時序完整,功能系統(tǒng),特點鮮明,是百年船政的年輪印跡,更是珍貴的近代工業(yè)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6年,為了鞏固海防,御侮圖強,船政誕生。百年間,船政堅守愛國之心,高舉科學大旗,辦教育、造艦船、練海軍,致力于為國家的自強作出貢獻,譜寫了一曲奮進拼搏的史詩,為中國近代海軍和船舶工業(yè)的建設發(fā)展奠定了寶貴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重要探索和早期實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政以愛國精神為核心,致力海防自強、工業(yè)自強,崇尚科學,譜寫了壯麗的史詩,是近代中華民族尋求救亡圖存道路上的重要實踐。</p><p class="ql-block">船政文化是在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起始階段產(chǎn)生的先進文化,是近代中國的海軍、海洋文化,集中體現(xiàn)了愛國、科學、創(chuàng)新、圖強的精神特質(zhì),為中華文化注入重要的新內(nèi)涵。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今天,船政文化涌動著蓬勃的生命力,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潮,貢獻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中國是一個海岸線漫長、海洋遼闊的國家。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淪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作為一個中國人,每每讀到這段歷史,心頭總會隱隱作痛。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從沒有放棄抗爭,也一直在苦苦求索救國強國之路,百年船政歷史就是中國人民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思想和技術、抵抗外國侵略斗爭的歷史。盡管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但終于贏得了勝利。今天的中國,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舊中國,我們的航母、萬噸大驅(qū)劈波斬浪航行在深邃的大洋,五星紅旗在碧海藍天下獵獵飛揚,中國軍人傲世群雄,守衛(wèi)著祖國每一寸領土,中國水兵伴隨浪花走向深藍,每次看到中國航母編隊出征,心情總是萬分激動,祝愿我的祖國永遠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麗君</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