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0年,法國《世界報》為迎接新千年,策劃了”千年英雄”專題。評選出12位代表過去千年(1000—2000)人類文明精神的杰出人物。亞洲唯一入選的是中國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其他入選者包括莎士比亞、達(dá)芬奇、牛頓等西方文化科學(xué)巨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語堂稱蘇軾為”全才式的天才”,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詩人,是哲學(xué)家、美食家、教育家、水利專家……其跨界成就與人格魅力,千年獨此一人。蘇軾,活成了我們心中的神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1036年12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眉山,傳說他出生那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蔥蔥的大山,忽然花草凋零樹木枯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家是個小康之家,自己有田產(chǎn),比一般中產(chǎn)之家還要富有。他的祖父是高雅不俗之士。衣食無憂,悠哉悠哉,時常攜酒一樽,與親友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飲酒談笑一遣時光。</p> <p class="ql-block">他的父親蘇洵天性沉默寡言。秉賦穎異,氣質(zhì)謹(jǐn)嚴(yán),思想獨立,性格古怪。不易與人相處,直到27歲才開始發(fā)奮讀書。蘇軾,蘇轍兩兄弟進京趕考時,蘇洵也拿自己的著作想去求個一官半職。雖然蘇洵的冷淡自負(fù)的態(tài)度,在朝廷的領(lǐng)袖人物心目中并未留下什么好印象。但那部著作論為政之道,戰(zhàn)爭與和平之理,顯示出真知灼見,這一著作使京都文人包括德高望重的文壇盟主,以求才育才為己任的歐陽修對他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當(dāng)老蘇正在等待京中任命消息的時候,終于有圣旨下降,要他赴京參加一種特殊考試。他給皇帝上一奏折,以年老多病為辭謝絕前去。但是在給朋友的信里則說:“茍朝廷以為其言之可信,則何所事試?”萬幸的是,老蘇被任命為校書郎,并未經(jīng)考試。正合他的本意,后來又授予新職,為本朝皇帝寫傳記。這本來就是作家的事,他自然樂意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說回蘇軾的母親程氏。程家極為富有,有財有勢。有一次程氏教蘇軾讀《后漢書》中的《范滂傳》。書上記載,后漢時期朝政不休,政權(quán)落入閹宦之手。當(dāng)時書生儒士不惜冒生命之險反抗小人統(tǒng)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群正人學(xué)者之中,有一個勇敢無畏的青年叫范滂。赴死之前跪別母親,不忍老母流離。但范滂的母親對他說:“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小蘇軾抬頭望了望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后若做范滂這樣的人,您愿不愿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p> <p class="ql-block">1056年春天,蘇軾離開眉山,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前往汴京參加科考,當(dāng)時北宋文壇流行險怪奇澀,空洞浮華的文章。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決定扭轉(zhuǎn)這種風(fēng)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閱卷時,歐陽修讀到了一篇文風(fēng)質(zhì)樸、立論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為第一。他又覺得如此絕妙的文章一定出于自己的學(xué)生曾鞏之手,覺得給自己的學(xué)生第一名不太好,于是就給了個第二名。拆去糊名的紙片,才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蘇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歐陽修對同僚梅堯臣感嘆:“讀軾書,不覺汗出??煸眨±戏虍?dāng)避路,放他出一頭地?!睒O言蘇軾的才華“數(shù)百年罕見”,足以開一代文風(fēng)。歐陽修對蘇軾超越時代的才華做了終極肯定,而蘇軾的一生恰恰證明了這一評價的精準(zhǔ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與蘇軾相關(guān)的年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至嘉祐八年(1023—1063年),其中1061—1064年,蘇軾任鳳翔通判。他在鳳翔就職,負(fù)責(zé)協(xié)助知府陳希亮掌理日常事務(wù)。府衙中一些仰慕蘇軾的小吏,尊稱蘇軾為“蘇賢良”,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坦然受之。不料陳希亮聽到后勃然大怒,當(dāng)著蘇軾的面下令杖責(zé)小吏,并怒斥“判官就是判官,有什么賢良不賢良的?”令蘇軾十分難堪。</p> <p class="ql-block">蘇軾一向以文章自負(fù),但他寫的公文經(jīng)常被陳希亮毫不客氣的涂抹刪改。種種矛盾,讓蘇軾認(rèn)為上司是在無端打壓自己。于是與陳希亮交惡。其實陳希亮是看出蘇軾有些驕傲自滿。就想打壓一下,讓他能夠收斂一下鋒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陳希亮在鳳翔境內(nèi)建了一座凌虛臺,讓蘇軾撰文記錄。年輕氣盛的蘇軾決定借機報復(fù)上司,他在文章中洋洋灑灑寫下幾百字大講“興廢之理”,意在借古諷今。蘇軾本以為陳希亮?xí)褚酝粯訉ξ恼麓笏列薷?,沒想到陳希亮卻命人把這篇《凌虛臺記》一字不差的刻在石碑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軾才明白陳希亮一直以來的苦心,后來,陳希亮死后,蘇軾為他寫了墓志銘,在其中表達(dá)了”少不更事”的悔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陳希亮的兒子陳懆成了蘇軾一生的至交。“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蘇軾詩里的“龍丘居士”就是陳懆陳季常,而陳懆拜蘇軾所賜,當(dāng)之無愧成了”河?xùn)|獅吼”的當(dāng)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與蘇軾同榜錄取的章惇也在陜西鳳翔做官,二人公務(wù)之余經(jīng)常結(jié)伴出游。有一次二人同游到南山。走到一座獨木橋前,橋下是萬丈深淵,章惇慫恿蘇軾同到橋?qū)γ娴难卤谏项}字留念,蘇軾不敢,章惇攀住一根樹枝,一下蕩到橋?qū)γ?,在崖壁上刻下“蘇軾章惇游此”,然后面不改色又一下蕩回蘇軾面前,蘇軾笑說:“終有一天你會殺人的,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別人性命。”</p> <p class="ql-block">一句不經(jīng)意的玩笑話卻一語成讖,章惇命定是蘇東坡后半生宦途上的克星。就是這位狠毒的章惇得勢后對蘇軾窮追不舍一貶再貶,居無定所,“應(yīng)似飛鴻”。但是他可以控制蘇軾的身體,卻無法控制蘇軾的靈魂,即使身處蠻荒,蘇軾依然可以自得其樂與民同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宗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年—1067年)蘇軾任職史館(1065年2月—1066年4月)1065年5月8日,妻王弗喪。1066年父蘇洵喪。蘇軾和蘇轍于是回鄉(xiāng)服喪(1066年4月—1068年7月)蘇軾在安葬父親的山上種了三千棵松樹,希望將來長成一片松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出外做官前把老父的墳塋以及自己親手種植的松樹托付同鄉(xiāng)照管,然而他一生顛沛流離,沒能有機會再回到他心心念念的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間來到神宗熙寧元年至元豐八年(1068年—1085年)蘇軾娶王閏之,1069年返京繼續(xù)任職史館(1069年2月—1070年12月)任告院監(jiān)官(1071年1月—6月)。</p> <p class="ql-block">一場政治風(fēng)暴刮起,即將引起燎原大火,焚毀宋氏江山。“三不足“(天命不足畏,眾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拗相公”王安石執(zhí)意要進行變法改革。導(dǎo)致全國官員分成兩個陣營,陷于朋黨之爭,一直到宋朝滅亡而后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實上正反兩派的領(lǐng)袖王安石和司馬光,雖然政見不同,不能相與。但都是真誠虔敬潔身自好之士,在金錢與私德上從未受人指責(z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王安石一意孤行,把反對派全部貶黜或者貶謫出京。他陷于孤立無援,就拔生些不相知的“才不勝職”之輩,譬如李定、呂惠卿、章惇等。這些人只是對他唯唯諾諾,畢恭畢敬,實際上是利用他以遂其私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謂新法,實際上是榨取民脂民膏已充國庫,并不足以言富國之道。為此司馬光曾九次上奏折,建議廢止新政。卻未見成效。1071年9月,歐陽修辭去朝廷一切職位,退隱林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種情況下,蘇軾怒不可遏,正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他寫了《上神宗皇帝萬年書》,他相信皇帝會看清楚國內(nèi)的不和與紛爭,在數(shù)度對新政的指責(zé)之后,他力言因推行新政,皇帝已失去民心,皇帝本人及當(dāng)權(quán)者也不為清議所容。他說:君之為君,非由神權(quán)而得,乃得自人民之擁護。全國人都已在反對皇上,并說千萬不可憑借權(quán)力壓制人民。</p> <p class="ql-block">按蘇東坡的政績,他應(yīng)當(dāng)官居太守才是?;实垡灿写艘?,但王安石執(zhí)意反對,使之任附近一縣的判官。但是皇帝予以改動,任命他為風(fēng)景秀麗的杭州通判。于是1071年6月—11月他攜眷前往杭州,1071年11月—1074年8月,任杭州通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杭州像是蘇軾的第二故鄉(xiāng),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華的街道,雄壯的廟宇,更是由于他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過的。蘇東坡相信他前生曾住在杭州,有一天他去游壽星院,他一進門便覺得所見景物十分熟悉。他告訴同游者走92級便到向懺堂,結(jié)果證明他所言不誤。不僅如此,他還可以一一道出寺院后面的建筑,庭院,樹木,山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杭州三年任期屆滿時,也就是1074年9月—1076年11月他請調(diào)至密州。因為當(dāng)時子由正任職濟南,兩地都在山東,相距不遠(yuǎn)。 然而密州就職兩年,他卻沒有機會見到自己的弟弟子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由沉穩(wěn)、實際、拘謹(jǐn)、寡言,而東坡則輕快、開闊、好辯、天真、不顧后果。在朋友同僚的心目中,子由為人可靠,而東坡直言無隱,玩笑戲謔使人害怕。他的短處就是老向客人談?wù)撟约旱男乃?,寫文章也是無所顧忌的發(fā)揮自己的見解,子由對哥哥太了解。有時哥哥口無遮攔,子由會用手捂住他的嘴,告訴他以后要三緘其口。</p> <p class="ql-block">但是蘇軾對子由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彼蕴K軾過得快樂,無所畏懼,他的一生的經(jīng)歷,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軾在密州的政績體現(xiàn)其"以民為本"的為官理念。他通過務(wù)實舉措緩解民困,他勤政愛民,抗旱滅蝗,自掏腰包購買糧食,或勸說富戶放糧賑濟饑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災(zāi)荒中百姓無力撫養(yǎng)子女,棄嬰現(xiàn)象嚴(yán)重。蘇軾撥款設(shè)立"收養(yǎng)所",并號召官員百姓收養(yǎng)棄兒,救活數(shù)千兒童。他后來在《與朱鄂州書》中提及此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繕密州城墻、廟宇等設(shè)施,重建超然臺(其名作《超然臺記》即寫于此),倡導(dǎo)文教,提振當(dāng)?shù)匚幕L(fēng)氣。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等作品均創(chuàng)作于密州時期。并留下大量文學(xué)作品,使密州成為其精神歷程中的重要地標(biāo)。后人稱他"所至民安樂",密州兩年正是這一形象的生動寫照。</p> <p class="ql-block">1076年12月—1079年3月,蘇東坡任徐州太守。蘇東坡到任徐州三個月之后,黃河決堤,洪水到了徐州,水深達(dá)到兩丈九尺,水高一度超過了徐州城內(nèi)的街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東坡奮不顧身搶救城池,有幾十天不回家過夜,住在城墻上的棚子里,監(jiān)督加強外圈的城墻。富有之家紛紛逃難,蘇東坡在城門口勸阻他們,以免引起人心驚慌,他說“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這樣把大家勸回去。洪水威脅徐州城45天才開始撤退。蘇軾對臨時的堤防感到不滿,修表呈奏朝廷,請求撥款加強堤防?;实蹖λ某删吞仡C圣旨嘉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堤建樓費了半年工,蘇軾為之取名“黃樓”,黃樓屬于全城的居民,它是將來防洪的保障。落成儀式舉行時,全城萬人空巷前來參加。一起登樓,一覽周圍的景物。后來“黃樓”一詞成了蘇東坡在徐州所作詩歌總集的名稱。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臺”成了他在密州所寫詩集的名稱一樣。</p> <p class="ql-block">在神宗熙寧元豐二年(1079年6月),一個御史把蘇東坡謝恩表中的四句挑出來,說他蔑視朝廷而開始彈劾他。數(shù)日之后,他們又找了幾首蘇東坡的詩,內(nèi)容關(guān)于農(nóng)人青苗貸款,農(nóng)人三個月無鹽吃,還有燕子與蝙蝠爭論的寓言。說蘇軾寫的那種詩,顯示他不但考慮欠周,也是不忠于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時蘇軾剛到湖州任太守(1079年4月—7月),他很喜歡這個新職位。朝廷的官差押送他啟程時,全城的百姓都出來相送。他八月十八日被送進御史臺的皇家監(jiān)獄,御史臺外常植柏樹,樹上常有烏鴉棲息,故被稱為“烏臺”。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無需贅述。這場文字獄使他在獄中待了四個月又二十天。舒亶、李定欲趁此機會置他于死地。幸而皇帝信任他,將他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不準(zhǔn)擅離該地區(qū),并無權(quán)簽署公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80年2月—1084年4月蘇軾謫居黃州。蘇軾在等待家眷之時,暫時住在定惠院。他和僧人一同吃飯,午飯與晚飯后總是在一棵山楂樹下散步。不久身邊便有了不少的朋友。徐太守?zé)嵴\相待,常以酒宴相邀。他們在廟宇、私人庭園,樹蔭掩蔽的溪流等處探勝尋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眷到達(dá)之后,由于太守的禮遇,他們住在臨皋亭,他在給范鎮(zhèn)的兒子的信中說:“臨皋亭下十?dāng)?shù)步便是大江,多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xiāng)哉?江山風(fēng)月本無常主,賢者便是主人。聞范子豐新第園地,與此孰勝?所以不如君者,無兩稅及助役錢爾”</p> <p class="ql-block">1081年,蘇軾真正開始務(wù)農(nóng)了。他開始自稱“東坡居士”。蘇東坡的鄰人和朋友是潘酒監(jiān)、郭藥師、龐大夫,農(nóng)夫古某,還有一個說話大嗓門,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黃州徐太守,武昌朱太守也對蘇東坡佩服的五體投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馬夢得始終陪伴著蘇東坡,非常忠實可靠。過去已經(jīng)追隨蘇東坡二十年。東坡農(nóng)場正是馬夢得“哀余乏食,為郡中請故營地數(shù)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為茅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辟之勞,筋力殆盡?!?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又建了雪堂,墻是由詩人自己油漆的,畫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漁翁。宋朝大山水家米芾那時才22歲,就是到雪堂認(rèn)識的蘇東坡。并與蘇東坡論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此,他成了真正的農(nóng)夫:</p><p class="ql-block">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麻三百尺。</p><p class="ql-block">今年刈麥蓋雪堂,日炙風(fēng)吹面如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在農(nóng)舍雪堂和城中臨皋亭兩處住,每天兩處往返,那不過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臟泥路,卻變成了文學(xué)史上最出名的一條路。他有時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與漁樵為伍,消磨一日的時光。他往往被醉漢東推西搡或粗語相罵,“自喜漸不為人識”。</p> <p class="ql-block">蘇軾對陶潛極其佩服。他說陶潛一定是他的前身,他越讀陶詩越覺得陶詩正好表現(xiàn)自己的情思和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84年三月初三,他與朋友暢游甚樂,在定慧院后面的商家花園逍遙終日。酒宴之后,他還在一個小樓上酣睡一覺,醒后漫步踱出東門。在東門看見商店一個大木盆買下來預(yù)備存水澆瓜。然后沿著一條小溪,進入何氏花園,何家請他在竹林中喝幾盅。一個朋友端出一盤糕,東坡巧予命名“何甚酥”。大家都喝酒,只有參寥和尚只喝棗湯。東坡忽然急想回家,他看見何氏園有橘子樹,他要了幾棵樹苗,要回去種在雪堂的西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兩三天后,他收到了皇帝親手書寫的旨意要他謫居汝州,汝州離京師較近,生活亦較為舒適。其實皇帝有意使他掌史館,卻被左右所阻。于是1084年4月—1085年3月蘇軾不情愿的離開黃州去往常州。去往常州路過南京時去看望了王安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帝駕崩,太后攝政。在他物色到退隱之地宜興時,還不到十天,就得到消息,朝廷派他到登州做太守。他不情愿的到達(dá)登州后五天,他又應(yīng)召進京。蘇東坡總是得到歷朝皇后的蔭庇,在他受審時,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F(xiàn)在又是英宗皇后拔擢他得勢。甚至在他一生較晚的歲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攝政事,他就客死蠻荒了。</p> <p class="ql-block">司馬光又被任命為門下侍郎。實際上等于副首相職位。任命司馬光的情形很有趣,皇太后是派武裝兵士把他從家中“請”出。一直護送到官衙里去的,所以用這種方法是唯恐他接到任命之后會延遲赴任,甚至?xí)o謝不就。也是不得已而別開生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蘇東坡時代,四個皇后當(dāng)政,都極賢德,并且有的十分出色?;实垡蝗ナ溃蠹凑偎抉R光當(dāng)政。立刻將政令改弦更張,王安石的一切政令全部終止或徑于廢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東坡現(xiàn)在急劇得勢,在他到達(dá)京都八個月之內(nèi),朝廷將他擢升三次,依據(jù)古制,官位分為9級。在此短短一段期間,它由第7級上升,經(jīng)過第6級跳到第4級。最后止于第3級翰林,為皇帝草擬詔書,當(dāng)時他四十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是名氣最高的學(xué)者擔(dān)任,往往是擔(dān)任首相的前一步,蘇東坡這時已經(jīng)接近頂點。蘇家全家現(xiàn)在開始享受京都富貴的生活,在這種氣氛的生活里,蘇東坡還是照常練他的瑜伽和養(yǎng)生之道。</p> <p class="ql-block">每隔一夜他就要睡在宮中當(dāng)值,但是不論在宮中或在家中,他總是黎明即起,梳頭發(fā)100次,穿上官衣官靴。然后再躺下小睡,他說那種小睡之美無物可比。等該出門上朝時,他已衣冠齊整,于是出門騎上鍍金鞍韉的白馬,往東華門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他的同黨當(dāng)政,他自己有聲望,受人愛戴。有皇太后佩服他的學(xué)問人品,他只要肯玩政治把戲,就可以為所欲為,富甲天下。但是倘若如此,他就不是蘇東坡了。相反,他一直想擺脫這個頗為人羨慕覬覦的政治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兩年之中,他以其強烈的名士本色,坦直無畏的言論得罪了很多人。蘇東坡覺得皇太后所收到的彈劾他的本章,一定比他知道的還要多,可皇太后始終是擱起來不理。他曾請求將那些本章公開,以便給他機會申辯澄清,但是皇太后不答應(yīng)。</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東坡知道他的政敵是決心要推倒他,甚至他草擬懲處奸佞小人呂惠卿的圣旨時,他的政敵都認(rèn)為文字里還有毀謗先王的話,他真是厭倦了驅(qū)趕那些蒼蠅臭蟲了。他覺得自己仿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陰潮的山谷,他決心要逃出去。</p> <p class="ql-block">他再三懇求外放,他對太后說:“臣若依違茍且,雷同眾人,則內(nèi)愧本心,上負(fù)明主。若不改其操,知無不言,則怨仇交攻,不死即廢。伏望圣慈念為臣之不易,哀臣處此之至難,始終保全,措之不爭之地?!?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廷終于允其所請,1089年4月—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領(lǐng)軍浙西。到任后他全心全意從事工作。秦觀與蘇東坡同住,有一年半期間,他沒看見蘇東坡打開書。他是用太后的恩寵請求特別撥款,進行重要革新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間,他給全城實現(xiàn)了公共衛(wèi)生方案。包括一個清潔供水系統(tǒng)和一座醫(yī)院,這個醫(yī)院叫“安樂坊”,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醫(yī)院。他又疏浚了鹽道,修建西湖,穩(wěn)定了谷價,不惜與朝廷及浙西鄰省官員意見相左,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開救濟饑饉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91年1月到8月,他又被召回朝往京都任吏部尚書。1092年3月—8月又任揚州太守。1092年9月—10月任兵部尚書。1092年11月—1093年8月任禮部尚書。這一段時間他奮戰(zhàn)不懈,把老百姓從王安石新政的深淵中救了出來。此時子由也一路高升,到現(xiàn)在已是尚書右丞。兄弟二人均為高官,招人艷羨與忌憚。于是蘇軾在接受了御史的一陣批評的風(fēng)暴歡迎之后,越發(fā)想離開京都,乃第五次第六次懇請外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93年秋天,蘇東坡的兩個守護神逝世,就是蘇東坡的妻子和當(dāng)政的皇太后。她倆的去世和蘇東坡命運的逆轉(zhuǎn),趕的極巧?;侍髣傄蝗ナ?,蘇東坡便獲得外放,1093年8月到9月,調(diào)定州太守,河北軍區(qū)司令。蘇東坡開始修繕營房,整飭軍紀(jì),對腐敗軍官予以懲處與革職,先使士兵吃好穿好。</p> <p class="ql-block">此時身登王位的幼主年僅十八,性好女色,章惇,這個蘇東坡當(dāng)年預(yù)測會犯謀殺罪的人,他曾和他族叔的情婦通奸,曾經(jīng)從窗子跳出來,砸傷一個街上的行人?,F(xiàn)在他利用年輕皇帝的好色,左右逢源,步步高升,官拜相位。他立刻把舊日的狐朋狗友都召還京都,一起陰謀推翻皇帝,甚至要把太后的靈牌排除在祖廟之外。罷黜監(jiān)禁貶謫的圣旨,簡直密如雨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當(dāng)然會首當(dāng)其沖向蘇軾開刀,1094年3月到1097年4月,他把蘇軾貶到了惠州,蘇東坡是貶謫到廣東高山大庾嶺以南的第一個人。他以第一個犧牲者的身份與家人啟程南下,橫越中國南部巍峨雄偉的山脈。受難之中卻有一份卓然不群的優(yōu)越感。命中注定他要與政治完全斷絕關(guān)系。這符合他的夙愿,他無憂無慮,心中一片安謐寧靜,去度求之已久的常人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生活絕不寂寞,所有鄰近地區(qū)的官員都利用此一難得的機會來與這位杰出的詩人相結(jié)交。其他至交比如杭州私人參寥,常州的錢世雄不斷派人帶禮品藥物,書信來探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東坡在宜興的兩個兒子,老不曾聽到父親消息十分焦慮。蘇州一個姓卓的佛教徒聽到。他說:“這個容易,惠州也不是在天上。是不是?若是走著去,總可以找得到”姓卓的便步行出發(fā),走上這條漫長的道路,橫越大庾嶺,走的滿臉紫檀色,兩腳厚趼皮,他走到了,用這種方法,蘇東坡不斷的與家庭保持聯(lián)絡(luò)。</p> <p class="ql-block">次年三月,他開始在河?xùn)|40尺高的一座小山的頂上蓋房子。這座房子雖久經(jīng)歲月沖刷,但到現(xiàn)在還存在。人都稱之為“朝云堂”。但是其實新房子還未竣工時,朝云得了一種瘟疫,竟?fàn)柹硗觥?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蓋這棟房子幾乎把蘇軾的錢全花光了。他以為晚年可以在惠州安居。但是在他的新居落成之后,大約兩月光景接到遠(yuǎn)謫海南島的命令。原因是他曾寫了兩行詩,描寫在春風(fēng)中酣美的午睡。一邊聽房后寺院的鐘聲,章惇看到那兩句詩,他說:“哦,原來蘇東坡過的蠻舒服”。于是頒發(fā)了新貶謫的命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南島那時是中國文化藩籬之外的地方。 他聽說弟弟子由被貶謫到雷州半島,就設(shè)法與弟弟子由相遇。雷州太守一向仰慕蘇氏兄弟,他盛情接待兩兄弟,并送酒食,結(jié)果第二年因此遭受彈劾。調(diào)離任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97年6月11日,蘇氏兄弟分手,這次是生離死別。蘇軾7月2日到達(dá)目的地儋州??h官張中對蘇軾佩服的五體投地,他和蘇軾的兒子蘇過成了莫逆之交。他常常終日和蘇過下棋,蘇軾在旁觀戰(zhà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張中的熱誠招待,蘇東坡就住在張中公館旁邊的一所官舍里。不過也是一所小舊房子,秋雨一來房頂就漏。所以夜里蘇東坡就得把床東移西移,因為是官家的房子,張中用公款修繕一番,后來因此為他招了麻煩。</p> <p class="ql-block">海南島根本不適宜人居住,在夏天極其潮濕氣悶,冬天霧氣很重,陰雨連綿,一切東西無不發(fā)霉。這次到海南島以身體的折磨加之于老年人身上,是真正的災(zāi)難性的流放。蘇東坡說:“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shù),大率皆無爾,唯有一幸,無甚瘴也?!?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朝廷把蘇東坡從官舍逐出,當(dāng)?shù)氐木用?,尤其是那些窮讀書人子弟。來親自動手在城南的一個椰子林里幫助他蓋了房子。他名此新居“桄榔庵”。在他自己蓋了三間陋室之后的兩年半期間,他過的倒是輕松自在,只是一貧如洗而已。食糧不濟,連稻米都不可得。他就用“食陽光”的方法止餓。當(dāng)然他的好朋友,好鄰居也不會讓他挨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和默默無名的讀書人,匹夫匹婦相往還。他從沒有一天沒有客人,若是沒人去看他,他會出去看鄰居。帶著一條海南種的大狗“烏嘴”隨意到處游逛。和村民在檳榔樹下一坐就暢談起來。莊稼漢震于他的學(xué)識淵博,只能說“我們不知道說什么”,蘇東坡就說“那就談鬼,好,告訴我?guī)讉€鬼故事”。</p> <p class="ql-block">蘇軾在儋州開設(shè)學(xué)堂(后稱“東坡書院”),親自教授當(dāng)?shù)貙W(xué)子經(jīng)史、詩文和寫作。他破除當(dāng)?shù)亍盎男U不學(xué)”的舊俗,吸引許多學(xué)子前來聽課,甚至有人從瓊州(今??冢┻h(yuǎn)道而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xué)生姜唐佐在蘇軾指導(dǎo)下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位舉人(后中進士),蘇軾曾贈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勉勵他。此后海南文風(fēng)漸興,明代丘濬、海瑞等名臣輩出,與蘇軾的啟蒙密不可分。1100年前半年,朝廷要由神宗之后新皇太后攝政,那年4月所有元祐老臣一律赦罪。遭放逐的儒臣,都蒙赦罪,或于升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東坡終于輾轉(zhuǎn)接到可以隨意道出居住的命令。他和他最孝順的兒子蘇過啟程北上,所到之處都受人招待,受人歡迎。</p> <p class="ql-block">那年夏季突然來臨,而且非常炙熱,他得了大概是阿米巴性的痢疾?!白蛞雇ǖ┎唤唤?,端坐飽蚊子耳,不知今夕如何度?”蘇東坡的病時而覺得好些,時而覺得軟弱疲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常州也依然因這場痢疾纏綿于病榻之上。他預(yù)感大去之期已不遠(yuǎn),就對每天來看他的錢世雄說:“我在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jīng)》三書的注解。我想以此三本書托付你,把稿本妥為收藏,不要讓人看到,三十年之后會很受人重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01年7月28日,蘇東坡去了,享年64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軾這一生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光風(fēng)霽月,高高超越于茍茍營營的政治勾當(dāng)之上。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nèi)槐磉_(dá)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厲害,則一概置之度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的肉體雖然已死,但他的精神已成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yǎng),因而惠及眾生萬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