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有關(guān)“佳詩”的一段話:</b></p><p class="ql-block"><b> “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言悅耳,便是佳詩?!?lt;/b></p><p class="ql-block"><b> 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其言動心,是為動情;其色奪目,是詩句描繪的景物,鮮明清晰;其味適口,思味濃烈,適宜強烈的表達;其言悅耳,是指詩句朗朗上口,讀來抑揚頓挫。</b></p><p class="ql-block"><b> 動心,體現(xiàn)了詩的清新不俗,未有似曾相識之感;奪目,引人入勝,不讀不快;適口,讀之詩情頓生,回味無窮;悅耳,賞心悅目,感覺頻頻轉(zhuǎn)移。</b></p><p class="ql-block"><b> 讀詩,佐以生活體驗,詩味,詩境,更為濃烈。</b></p><p class="ql-block"><b> (1)《隨園詩話》補遺卷一?證:“宋人漁父詞云:‘歸來月下漁舟暗,認得山妻結(jié)網(wǎng)燈?!衷疲骸怀钊漳哼€家錯,認得芭蕉出槿籬?!Z相似?!钡髡咝念I(lǐng)神會是在有此生活體驗以后,“余寓西湖德生庵,夜深斷橋獨步,常恐迷路,緊望僧庵燈影而歸,方覺二詩之妙。”袁枚的這一段讀書體會,蘊含了作者自己的生活體驗。江上捕魚歸來的漁父,盡管漁港埠頭舟船昏暗,但他能認出自家房屋的燈光,那是妻子還在屋內(nèi)編織漁網(wǎng),在等待捕魚的丈夫歸來,那亮著的燈光雖然極為微弱,但對漁父來說,這燈光是有著異常的溫暖。同樣,在西湖斷橋獨步行走,袁枚怕迷路,他以庵內(nèi)傳達出的燈影作為坐標,這燈影也是有溫度的。這是讓人動心動情的地方。如果沒有生活體驗,或者沒有閉眼回味想象的過程,會有動心或動情的品詩愉快的感覺嗎?還有,如果沒有朗誦,背誦的基礎,能夠觸景生情,感覺出“佳詩”嗎?所以,做學生的,讀書時代,要熟讀背誦一些名詩名篇,它的意義就在偶睨中忽有領(lǐng)悟。</b></p><p class="ql-block"><b> (2)我在前兩年寫的散文《“楊天官”府第前的遐思》(見美篇)中引用了明代的楊時喬寫的一首詩《九仙巖》:亭亭松蓋滿山浮,寂寂苔衣偏地幽。漏滴半空傳雨信,臺陰十里障江流。龍飛漢表云歸缽,虎嘯林邊月暗樓。我笑山僧能解意,夜深燈火為人留。 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大家現(xiàn)在來看有點熟悉了。它的溫暖在于九仙巖山寺里的“夜深燈火”,為那些在山道里夜行者指引了前行的方位:這里有人家,這里可以為你帶來憇息處。</b></p><p class="ql-block"><b> 尾聯(lián)贊美山寺中的僧人,能夠懂得在山野中行走者辨別方位的不易,在沉沉的夜深時還留著一盞暖人的燈火。一個“笑”字傳達出這首詩的動人佳處,有著感動讀者的人情味!</b></p><p class="ql-block"><b> (3)很多年前曾經(jīng)在作文刊物看到某中學生寫自己晚自習回家經(jīng)過某條偏僻的村路,有點心慌,但那吋有一盞燈忽然亮了,于是周圍明亮,讓人溫暖。這個案例可能受古人筆下的“燈”的啟示。</b></p> <p class="ql-block"><b> 最經(jīng)典的是著名作家巴金1942年寫的《燈》是一篇充滿象征意義的散文。(上世紀高中語文教材使用過)</b></p><p class="ql-block"><b> 作者寫半夜從噩夢中驚醒,便起來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氣。發(fā)現(xiàn)傍山建筑的幾處平房里射出來幾點燈光,給我掃淡了黑暗的顏色。還感覺這些光還照亮了在黑暗中的行路人。</b></p><p class="ql-block"><b> 由此作者聯(lián)想到孤寂的海上的燈塔挽救了許多船只的沉沒,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燈光的指引。還拓展聯(lián)想到哈里希島上的姐姐為著弟弟點在窗前的長夜孤燈,雖然不曾喚回那個航海遠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魚歸來的鄰人都得到了它的幫助。</b></p><p class="ql-block"><b> 文中又拓展古希臘女教士希洛點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過海峽來的利安得爾的眼睛。有一個夜晚暴風雨把火炬弄滅了,讓那個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還隱約地亮在我們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沒有跟著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b></p><p class="ql-block"><b> 作者強調(diào)這些光都不是為我燃著的,可是連我也分到了它們的一點恩澤——一點光,一點熱。光驅(qū)散了我心靈里的黑暗,熱促成它的發(fā)育。一個朋友說:“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蔽易匀灰彩侨绱?。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飄浮,要不是得著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b></p><p class="ql-block"><b> 作者言猶未盡,又寫了另一位友人因懷著滿心難治的傷痛和必死之心,投河自盡被人救起,醒來時發(fā)覺自己躺在一個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盞油燈,“這人間畢竟還有溫暖”,從此改變了生活態(tài)度。成了一個熱愛生命的積極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巴金的《燈》寫在抗戰(zhàn)最艱難的歲月,通過燈光的描寫,傳達了復雜而深刻的情感,主要有: 希望與信念?:文中多次提到燈光不會熄滅,象征著作者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念。在黑暗中,燈光代表著一種堅守和不屈,即使環(huán)境艱難,作者依然相信光明終會到來。燈光作為一種溫暖和希望的象征,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深處對改變現(xiàn)實、追求光明的執(zhí)著追求。</b></p><p class="ql-block"><b> 總之,《燈》通過燈光這一核心意象,傳達了巴金在黑暗中堅守希望、追求光明的情感,同時也反映了他對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b></p> <p class="ql-block"><b> 希洛和利安得爾的故事蘊含著多層寓意:?愛情的忠貞,命運無常與愛情的脆弱??,愛情與社會現(xiàn)實的沖突??,?愛情的永恒。而巴金在文中則是為了強調(diào)希洛的火炬的重要性:是火炬的熄滅,造成了泅渡利安得爾失去方向最終力盡身亡,希洛為此跳海殉情。</b></p><p class="ql-block"><b> 古書中的江村燈火,給了打漁歸來的人的希望。外國文學作品,也因燈火或火把而讓愛的故事更動人。巴金的散文則賦于燈的涵義更為豐富多彩。</b></p><p class="ql-block"><b> 生活的豐富多彩,使得文學作品也瑰麗多姿。最重要的是,文章的熠熠生輝就在于思考者深沉思索,學習前人而不是生搬硬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