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縣城政府路保安公司旁有一條巷道叫北門路,沿著這條巷子一直往北走約500米左右,便來到座落在北門路48號的崇真觀(俗稱老城隍廟),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筑,是縣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崇真觀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后經明嘉靖三十三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四十五年三次維修擴建,建成左有樂善祠、右有廣福寺相襯的廟宇軒敞,規(guī)模壯麗,棟宇巍峩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崇真觀座東朝西,面寬約12米,進深約32米。中軸線由西向東依次為門樓、過雨亭(兩側各有披舍間,形成門廳;披舍后有虎眼天井)、前殿、覆龜亭(兩側有開口披舍,形成中廳)、正殿。整個建筑面闊三間,占地面積609平方米,建筑面積387平方米,其中正殿建筑面積170平方米;前殿(包括中廳、門廳)建筑面積217平方米。崇真觀的屋式有其自身特色,有硬山頂、吊山頂、懸山頂、歇山頂結構,主殿為抬樑穿斗混合式木構架,全觀共有42根落地柱。</p> <p class="ql-block"> 崇真觀門樓為四柱三間三樓紅紫石石牌樓,高6.7米,牌樓兩側為院墻。門樓主樓屋脊相對內側地面高6.15米,兩側院墻墻帽高4.35米。門樓的頂端(三樓)是由2個石斗拱(原來是3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重建時少了1個)支撐的屋脊;二樓門額是用紅紫石陰刻“崇真觀”三字的石碑;一樓門枋分兩層,上層是紅紫石的浮雕,中間大長方形間格雕刻著雙龍戲珠,空隙處有紋飾雕刻,兩旁方形間格雕刻有瑞獸祥云奇花異草;下一層是青麻石的浮雕,中間雕刻著雙獅戲球,兩邊雕刻有龍頭。在一樓、二樓二層石雕(刻)的兩邊各有2個石斗拱,連頂端當有10個石斗拱(原有11個)。大門兩側共有4根紅紫石石柱,這些石柱是當年信眾的捐贈物,石柱有捐贈人姓名和祈福語言的刻字,這些刻字還依稀可辯。</p> <p class="ql-block"> 崇真觀紅紫石牌樓大門內,一進三臺四棟,由低而高。門廳較小,前殿、主殿寬敞高昂,幾十根碩大的木柱由下向上望去,蔚為壯觀。</p><p class="ql-block">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始,為了穩(wěn)固統(tǒng)治,保證社會穩(wěn)定,除了重典治理外,還需要為老百姓建立起一種信仰,使人們有敬畏心理,便要求吏部指一人以神之名在各地設立城隍,并敕封京城城隍為"帝",開封等四城城隍為"王",府城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民城隍威靈公(二品)",州城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民城隍靈佑侯(三品)",縣城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民城隍顯佑伯(四品)"。武平是縣城,在崇真觀內設立的是顯佑伯。</p> <p class="ql-block"> 崇真觀的主殿正中,用玻璃罩護著的神龕上安放著顯佑伯端座神像,旁邊是慈惠夫人的端座神像,兩尊神像大小如凡人,烏紗金冠,紅袍紫裙,莊嚴慈祥,目神炯炯,栩栩如生。在神龕前兩邊各安放著一個胥吏站立塑像。主殿兩廊安放有文丞武尉站立塑像,與文丞武尉相隔2米遠的地方各有3個差役站立塑像和各有1匹馬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曾與翰林院學士宋濂在交談中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立城隍的目的是教化民眾,要民眾在社會活動中的行為符合統(tǒng)治者的利益,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鞏固統(tǒng)治政權。所以在城隍廟幾十根木柱上撰寫了發(fā)人警醒的楹聯(lián):</p><p class="ql-block"> 世事如棋,讓一著不為虧我;</p><p class="ql-block"> 心田似海,納百川方是容人。</p><p class="ql-block"> 反觀自己難全是;</p><p class="ql-block"> 細論人家未盡非。</p><p class="ql-block"> 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wěn);</p><p class="ql-block"> 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p><p class="ql-block"> 奸邪到此終無益;</p><p class="ql-block"> 良善于斯卻有榮。</p><p class="ql-block"> 正直聰明,善惡鑒觀厘不爽;</p><p class="ql-block"> 秋毫洞察,吉兇報應總無差。</p><p class="ql-block"> 拜斯人必學斯人,莫糊塗磕了頭去;</p><p class="ql-block"> 入此廟便仰此廟,當仔細捫著心來。</p><p class="ql-block"> 翹首一瞻,覺神目棱棱不禁落膽;</p><p class="ql-block"> 躬身三拜,把自心問問且慢叩頭。</p><p class="ql-block"> 何必問吉兇,或是或非爾心豈無感覺;</p><p class="ql-block"> 無庸少趨避,為善為惡神明自有顯靈。</p><p class="ql-block"> 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宗有余德,德盡乃滅;</p><p class="ql-block"> 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盡乃昌。 ……</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寺廟活動被停止。崇真觀兩邊的樂善祠和廣福寺相繼荒廢倒塌,被人占作他用。而崇真觀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糧食部門作儲糧之地,安裝谷倉存儲糧食。六十年代中期,糧食部門統(tǒng)一建立糧庫后,這里成了當地生產隊農家肥料的儲存地。崇真觀遭到破壞,加上年久失修,屋漏墻頹。</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漸復蘇,宗教信仰得到恢復。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當地的一些熱心人士自發(fā)地組織起“崇真觀文物保護理事會",善男信女們慷慨解囊,捐錢贈物獻工,修復了崇真觀,重塑顯佑伯、慈惠夫人神像。崇真觀又恢復了舊時光彩。</p><p class="ql-block"> 崇真觀的修復和恢復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1990年4月被縣政府確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9月被省政府確認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崇真觀恢復活動三十多年來,歷屆文物保修理事會都組織熱心人士和善男信女們積極做好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工作,特別是近幾年來,不但逐步完善和修復了崇真觀的原來面貌,還籌措資金贖回原廣福寺舊址,重建了廣福寺。重建后的廣福寺里供奉著財神菩薩、五谷大帝、土地公公三尊神像。</p><p class="ql-block"> 崇真觀恢復活動以來,每年有三次較大的廟會:一是正月十三日的祈?;顒?二是農歷七月二十四日城隍爺生日的祝壽活動;三是農歷十二月十三日的圓福(還愿)活動。開展這些活動時,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們帶著美好的祝愿,挑著豐碩的祭品前來參加,熱鬧的場面蔚然壯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