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詩哥閑聊敦煌之129</p><p class="ql-block"> 唐代《藥師佛行化圖》,絹本設色,高84厘米 ,寬94.1厘米,由法國探險家伯希和自敦煌藏經(jīng)洞掠走,現(xiàn)藏于法國吉美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圖中藥師佛雙足踏白色蓮臺,以紅色線勾描。藥師佛左手以白布托青色藥缽,右手執(zhí)錫杖靠于肩上,作形化相。內著滾花邊僧祇支、綠色僧衣,外披飾花紋的紅色袈裟,花紋由三個菱形組成,精致細膩。淺施紅色暈染的膚色,使得身形更具立量感。</p><p class="ql-block"> 藥師佛左右隨行二人,分別為雙手合十的老年比丘及手持經(jīng)卷的青年比丘。佛頂有華蓋,由白牡丹及雙紅蓮組成,垂飾珠串。圖左、右上角各有榜題,左側未題字,右側墨書“奉為 亡過小娘子李氏畫藥師佛一軀/永充供養(yǎng)兼慶贊記”,由榜題可知,該幅絹畫是為過世之女供養(yǎng)繪制。作品色彩華麗,雖歷經(jīng)千年,仍具協(xié)調之美。</p><p class="ql-block"> 佛教的行化,指的是佛陀及其弟子四處游行教化眾生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是為了傳播佛教教義,引導眾生走向解脫,也是佛教傳統(tǒng)中重要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佛教將世界分為東方凈琉璃世界、娑婆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這三個世界又被稱為橫三世,藥師佛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為“橫三世佛”,亦稱三寶佛。在佛教內,東方藥師佛與西方阿彌陀佛同被視為解決眾生生死問題之兩大并行法門。藥師佛法門除同樣鼓勵命終往生凈土外,另著重蒙藥師佛愿力加被以求現(xiàn)生即得利益安樂,增福延壽,消災免難,以免修行多所障礙。</p><p class="ql-block"> 藥師佛,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大醫(yī)王佛”等,是東方凈琉璃世界之主尊,其信仰出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經(jīng)》等。在印度有八個地方,為2500多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弘揚正法的主要地點,其中之一為廣嚴城。一次,文殊大士向佛發(fā)同,祈請釋迦牟尼佛為了后世五濁惡世中的福薄眾生而講述其他佛陀的名號與本愿,本師便應求開示了對苦難眾生最具利益之藥師如來法門。</p><p class="ql-block"> 藥師佛的藥瓶是他救助眾生的重要法器之一,傳說中這個藥瓶里裝滿了無窮的藥丸和甘露,能夠醫(yī)治一切疾病,緩解痛苦,帶來健康和長壽。據(jù)說,藥瓶的每個藥丸都代表著藥師佛的智慧和慈悲,而甘露則代表著藥師佛的加持和庇佑。</p><p class="ql-block"> 藥師佛的藥瓶不僅僅在佛教中,人們常常將藥師佛的藥瓶看作是一種神奇的靈物,因為它能夠化解人們身體和精神上的病痛,帶來健康和平安。因此,很多人都會在自己家里供奉藥師佛的像或者藥瓶,希望能夠得到他的加持和庇佑,消除疾病和痛苦,迎來好運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中國,藥師佛被廣泛崇拜,有著極高的地位,人們認為他是宇宙萬物的治愈者。在佛教中,藥師佛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陀,被認為是眾生的醫(yī)師和救世者。他擁有神秘的醫(yī)術,可以治愈一切疾病和災難,成為無數(shù)信徒心中的救贖之神。</p><p class="ql-block"> 從佛教義理層面來看,人一生面臨生老病死這幾大無法回避的問題。娑婆世界的有情眾生要超脫生死輪回,不僅要面對生、老這兩個問題,更多是與人類社會并時存在的疾病困擾。而且這種困擾更具破壞力,其無法確定性、不定時性、治療的滯后性和預防的艱難性,都時時困擾著人們。怎樣健康的度過一生,被病魔纏繞時何處寄托心愿,如何打破命運為什么如此不公的質疑,達到心理上的平衡等諸多問題,都是佛教要普度眾生,超脫人生苦海無法回避的問題。佛教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藥師佛就具有這種針對性的功能,得以位居教主,足可以看到其重要意義。 </p><p class="ql-block"> 古代藥師與醫(yī)生的含義是一樣的。佛法中常稱佛陀為無上醫(yī)王或大藥師,因佛能治療一切眾生的種種疾病。凡世界眾生無時不在惑業(yè)中,身心充滿諸病。經(jīng)說:人的生理上有三種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種病:貪、嗔、癡。佛能拔除眾苦,善治諸病,以物藥治身病,以法藥治心病。在佛法中,因眾生有八萬四千病,所以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門就是法藥。藥師本為一切佛的通稱,一切諸佛都是大藥師,不過東方凈土的藥師如來,特別重視消災延壽,特重于治理眾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藥師為名。琉璃--毗琉璃,譯為遠山寶,是青色寶。在小世界的中間,有最高的須彌山,四面是四寶所成的。南面是毗琉璃寶所成的,所以我們南閻浮提的眾生,仰望虛空,見有青色。青天,就是須彌山的琉璃寶光,反射于虛空所致。</p><p class="ql-block"> 相傳在久遠的過去世,電光如來行化世間時有一位梵士,養(yǎng)育二子,因苦于世間之濁亂,乃發(fā)菩提心,誓愿拯救病苦眾生。當時的電光如來甚為贊嘆,勸梵士改名為醫(yī)王,二子改名為日照,月照。這位蒙受電光如來咐囑的梵士,成佛之后就是藥師如來。兩個兒子也就是兩大脅侍。當時的日照,就是后來的日光菩薩。日光菩薩的名號,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此一菩薩持其慈悲本愿,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塵,摧破生死之暗冥,猶如日光之遍照世間,故取此名。日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也有密切關系。持誦大悲咒者,日光菩薩當會與無量神人來為作證,并增益其效驗。凡是持誦大悲咒者,如能再持日光菩薩陀羅尼(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冊六六零頁),則能滅一切罪,也能辟除魔障及天災,得不可思議果報。</p><p class="ql-block"> 佛教中的藥師佛信仰,因其利益現(xiàn)世的功能,而得到了大眾的認同。在諸佛中,能幫助大家克服病魔的就是藥師佛。他與觀世音菩薩一樣,是人們在喜憂參半的生活中抒發(fā)情感,祈求加持的重要對象。</p><p class="ql-block"> 敦煌壁畫中的藥師佛造型,除少數(shù)在說法圖中為結跏趺坐姿外,大量的造型為藥師三尊像、立姿說法像;基本特征為左手托缽,內盛藥丸,右手執(zhí)錫杖或施無畏印,表現(xiàn)出藥師佛像要步行著,前去救濟世人的樣子。</p><p class="ql-block"> 相關學者研究認為,藥師佛信仰最早萌芽于早期佛教中釋迦佛的大醫(yī)王屬性,隨著漢地大乘佛教的興起,《藥師經(jīng)》應運而生,標志著藥師佛信仰的形成。藥師佛信仰逐漸成為一種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社會意識,并且具有強大的兼容性,帝王貴族或平民百姓,都能崇奉和膜拜藥師佛,而且能通過燃燈、懸幢、造像等行為進行信仰表達。隋唐至宋及西夏,藥師造像在敦煌、新疆、四川等地大量出現(xiàn)。藥師佛信仰在中國持續(xù)上千年之久,唐代形成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敦煌藥師信仰最早出現(xiàn)在北朝時期。而敦煌的藥師佛像,最早出現(xiàn)在隋代第302窟南壁東側,主尊藥師佛左手托缽于胸,右手施無畏印,旁懸五色彩幡,日光菩薩列于主尊左側、最為可惜的是主尊右側被清代穿洞鑿毀,已無法窺其原貌,也無法明確知道當初之所繪。我們只能根據(jù)主尊左側的日光菩薩,推測其應為月光菩薩。自初唐藥師佛開始出現(xiàn)單尊像。初、盛唐時期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單尊像就達15幅之多,并多繪于西壁龕外兩側壁、西壁龕內盝頂四披上及東壁門兩側壁;中、晚唐時期的單尊像,共有5幅,此時期則多繪于西壁龕內盝頂四披和甬道盝頂四披上,總的來說,唐代藥師佛無論在數(shù)量或質量上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五代、宋時期,單尊像共有4幅,繪制于西壁龕外兩側及東壁門上。到西夏時期,單尊像共有7幅,多繪于西壁龕外兩側”。</p><p class="ql-block"> 佛教認為,娑婆世界眾生無時不浸在惑業(yè)苦之病中,身心充滿諸病。若身病,則有世俗藥物可治;若心病,則須以法藥對治之。藥師佛由大悲心故,應病施藥,度無明顛倒之眾生,出生死險惡之苦海,故《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之藥,便是佛教的最上妙藥。</p><p class="ql-block">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藥師如來本愿經(jīng)重刻跋》云:“藥師如來本愿經(jīng)者,乃我釋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眾生,為說藥師如來,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實為究竟離苦得樂之無上妙法也。眾生果能發(fā)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經(jīng)、此咒,及此佛名號,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無明,圓成佛道,況其余種種果位,種種福樂乎哉?!?lt;/p><p class="ql-block"> 藥師佛的本愿是十分特殊的,注重現(xiàn)實利益,藥師琉璃凈土雖是天國的凈化,但是藥師佛重在成就其名號功德,主要是以名號攝化眾生,而并非以凈土攝導眾生。藥師佛的十二愿是立足有情的現(xiàn)世安樂,進而引導眾生趣入究竟的解脫,出世而不離世間。并且在名號利益中,聞藥師佛的名號亦可以往生彌陀凈土,這可見彌陀凈土的影響。所以,藥師佛的十二本愿,是由彌陀凈土的重凈土而回到人間,但是受彌陀凈土與密教的影響,從而表現(xiàn)出其獨特性。</p><p class="ql-block"> 藥師佛在因地“發(fā)十二大愿,令諸有情,所求皆得”,以種種法藥、物藥醫(yī)治眾生的身心諸病,立足有情的現(xiàn)生安樂,進而引導眾生趣入究竟的解脫,雖然諸佛皆可名藥師,但以琉璃光如來以此為最勝,故特得名藥師佛。</p><p class="ql-block"> 在凈土本愿中,以藥師佛的本愿出現(xiàn)最遲,所以受各種凈土本愿影響較大。藥師佛的本愿除了注重凈土以外,并且重視現(xiàn)世利益,這與前三大凈土本愿是十分不同的。在《藥師本愿經(jīng)》的譯本中,一般以玄奘譯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與義凈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jīng)》影響最大,但玄奘的譯本只有一個藥師佛,而義凈的譯本中詳述七佛藥師的本愿。藏譯的《藥師經(jīng)》也有兩種,分別與玄奘、義凈譯本相對應。在七佛本愿中,雖然另外六位如來各有自己的本愿,或八愿,或四愿,但只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本愿最為殊勝。</p><p class="ql-block"> 學習藥師法門的關鍵,就是不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死后。藥師法門就是著眼于現(xiàn)實的,如果我們能夠把現(xiàn)實的問題處理好,我們當下身心能夠凈化,當下能夠把握我們生命的方向,那么死后的問題就有把握了。如果我們當下不能把握生命的方向,那么死后的方向又怎么能夠把握得住呢?</p><p class="ql-block"> 藥師法門的十二大愿,愿愿都著眼于我們眾生的生命現(xiàn)實,著眼于生命現(xiàn)實的改善、凈化和解脫。藥師法門是積極向上、積極向善的法門。要做到這一點,發(fā)愿非常重要,世俗上講“有愿必成”,發(fā)了愿,做事情就有動力,就有方向。</p><p class="ql-block">(圖片為法藏《藥師佛行化圖》,圖片來自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