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月十六日,坐12路公交車到快道澗南蔬菜批發(fā)市場下車,沿快道南側綠化帶東行到漫水橋,又沿路返回到六峰路,所經途中,隨手拍景</span></p><p class="ql-block"> 仰韶大道(原陜州大道,我們當地人叫快道)。綠化景觀主要包括,3個服務區(qū)、9個游園、27個文化廣場,智慧公交站點、智慧游園、智慧路燈,在服務區(qū)、綠道、驛站有5G智慧終端、運動監(jiān)測、健康檢查系統(tǒng)等,形成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和綠化景觀優(yōu)美的百里仰韶大道(現在已經從原來的連霍高速三門峽東出入口到西出入口延伸到靈寶市的開元大道)。</p><p class="ql-block"> 仰韶遺址遺跡圖作為裝飾圖案出現在墻壁上,陶器景觀廊架讓人有一種穿越感,休閑坐凳上也出現仰韶紋飾,陶罐造型的娛樂小品成為網紅拍照打卡地,就連地面鋪裝也與考古文化有關,可以說仰韶文化隨處可見。</p><p class="ql-block"> 此外,玉蘭園、丁香園、芍藥園等9個游園,數千棵巨紫荊,騎游綠道設置多處服務點……。仰韶大道由過境干線公路向城市快速路轉變,從單純滿足出行功能向生態(tài)、文化傳播、旅游等復合功能轉變,更好地展現三門峽的城市魅力?,F在可以說,仰韶大道是快速通道、生態(tài)通道、文化通道、智能通道。</p><p class="ql-block"> 葫蘆形瓶于1976年出土,現藏于半坡博物館 。它是仰韶文化彩陶的典型器物 。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文化,以彩陶聞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夏 鼎 (1910年—1985年),字作銘,浙江溫州人,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yè)</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號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1954年開始研究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分期及類型。</p> <p class="ql-block"> 仰韶大道隴海鐵路橋(橋下數五車道)</p> <p class="ql-block">路邊指向牌和宣傳牌</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牢記使命</p> <p class="ql-block">漫水橋南驛站</p> <p class="ql-block">東賀家莊</p> <p class="ql-block">文明健康 綠色環(huán)保</p><p class="ql-block">就是關心我們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關心未成年人成長</p><p class="ql-block">就是關心我們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仰韶人手工制陶生活場景銅雕塑</p> <p class="ql-block"> 尹達先生發(fā)表《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分期》</p><p class="ql-block"> 關于安特生中國新石器時代分期理論的分析,是全面分析安特生錯誤根源的系統(tǒng)總結</p><p class="ql-block"> 1955年</p><p class="ql-block"> 1、安特生對于中國新石器時代分期向題的基本論點檢了·在単色陶器早于彩色陶器之上,從我國考古學的新資料中證明這樣的理論是借誤的;</p><p class="ql-block"> 2、不召寨這個以単色陶器為特征的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不屬于仲韶文化,而屬于晚于仰韶文化的龍山文化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 3、齊家坪遺址確屬于另一個系統(tǒng)文化遺存,晚于仰韶文化)安特生把齊家期放于仰韶前面是錯誤的;</p><p class="ql-block"> 4、安持生由于在這些遺址的認識上發(fā)現了錯誤;他為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各期斷規(guī)定的“相対年代"和“絕對年代”</p><p class="ql-block">的估計是錯誤的。</p> <p class="ql-block">塑膠廣場 </p><p class="ql-block"> 高低不同的木質方塊重復排列組成的戶外景觀裝置,也可看作是溫暖的有秩序、有節(jié)奏的韻律感座椅</p> <p class="ql-block"> 高圈足豆是一種古代陶器。1976 年出土,現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它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典型器物。豆是古代的一種禮器或食器,一般由盤、柄、座組成。高圈足豆的圈足較高,盤外壁施白衣繪彩,豆座上有穿孔 ,體現了當時制陶工藝的特點和審美風格,對于研究仰韶文化時期的物質文化、生活習俗以及工藝技術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p> <p class="ql-block">1956年文化廣場 </p><p class="ql-block"> 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因建設三門峽大壩,國家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對該廟底溝遺址進行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此次發(fā)掘面積4480平方米,共發(fā)現房屋3座、灰坑194個、窯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極其豐富。首次發(fā)現了仰韶文化與早期龍山文化的地層疊壓關系,極大的豐富了仰韶文化的考古材料,填補了仰韶文化向越山文化發(fā)展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仰韶大道的一種抽象圖案標識牌</p> <p class="ql-block">【漁獵】雕塑</p><p class="ql-block"> 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該組雕塑以先民漁獵的生活場景作為前景,以仰韶文化中半坡類型的彩陶魚紋元素為背景,構成靈活生動的群魚游弋,反映半坡文化時期先民主要生活方式,展示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先民的勤勞智慧。</p> <p class="ql-block"> 富有秩序、節(jié)奏、韻律感的鐵藝墻</p> <p class="ql-block">櫻花園文化廣場</p> <p class="ql-block">金渠國風苑</p> <p class="ql-block">人形罐 </p><p class="ql-block"> 5月19日從六峰路快道南側起步一直走到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北側立崖下暫無綠地段回頭到甘棠路臺階下快道橋下再上到快道北側綠地觀景棧道觀景又下到澗河公園到大嶺路</p> <p class="ql-block">1959文化廣場</p><p class="ql-block"> 安志敏在《廟底溝與三里橋》一書中首次提出"半坡"和"廟底溝"兩個類型,開創(chuàng)了文化分期與類型研究先河。</p><p class="ql-block"> 安志敏,1924年4月5日生于山東省煙臺市。1948年畢業(yè)于北京中國大學史學系。生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一研究室主任、《考古》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務委員兼考古系主任等職。</p><p class="ql-block"> 主要成就有:通過對廟底溝遺址發(fā)掘材料的整理和分析,確立了廟底溝二期文化,初步揭示了仰韶文化與中原地區(qū)龍山文化之間的傳承發(fā)展關系;深入考察研究了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對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加以劃分類型和地區(qū),分析它們的特征并探討其發(fā)展序列;總結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fā)現成果,就中國的諸新石器文化,提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輪廓,著重從文化性質、類型、年代及相互關系等方面進行論述。</p> <p class="ql-block">【文明起源】</p><p class="ql-block"> 這組雕塑塑造了遠古先民利用陶器儲存、取水、烹煮食物的生活場景,以圓環(huán)造型展示仰韶文化中的代表紋樣一廟底溝類型花葉紋,展示了仰韶文化時期先民的文明進步和審美意識。</p> <p class="ql-block">文明健康 綠色環(huán)保</p> <p class="ql-block">1960年文化廣場</p><p class="ql-block"> 安志敏在《歷史教學》(1960年08期)發(fā)表論文《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p> <p class="ql-block">游樂設施</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牢記使命</p><p class="ql-block">永遠奮斗 初心不改</p><p class="ql-block">使命不忘 砥礪奮進</p><p class="ql-block"> 三門峽市公路局</p><p class="ql-block"> 三門峽市創(chuàng)建辦</p> <p class="ql-block">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 構建和諧社會</p> <p class="ql-block">彩陶紋樣墻</p> <p class="ql-block"> 四肩耳罐是仰韶文化彩陶的典型代表器物之一 ,1977年出土,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其口繪一圈紅色寬帶和黑色鋸齒、垂弧紋,體現了當時較高的制陶工藝和獨特的審美風格,反映了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風貌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p> <p class="ql-block">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p> <p class="ql-block">大嶺路與快道交叉口立交橋南側觀景</p> <p class="ql-block">1961年文化廣場</p> <p class="ql-block">山桃花綠地</p> <p class="ql-block">雙肩耳罐</p><p class="ql-block"> 雙肩耳罐1976 年出土,現由青海省文物考古隊藏。它外施白色陶衣,肩部繪一對太陽紋 ,屬于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類型的彩陶。</p><p class="ql-block">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fā)展的一種地方類型,距今約 5000 - 4000 年 。這類彩陶造型多樣,紋飾豐富,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觀念和宗教信仰等。太陽紋等紋飾可能與當時人們對太陽的崇拜有關,體現了原始宗教和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科學飲食</p> <p class="ql-block"> 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東側的“火燒陽溝”</p> <p class="ql-block">學黨史 悟思想 </p><p class="ql-block">辦實事 開新局</p> <p class="ql-block">快道下的花開中國鐵藝</p> <p class="ql-block">快道北側觀景</p> <p class="ql-block">三門峽市市民文明公約</p><p class="ql-block"> 熱愛祖國 建設家鄉(xiāng) 明理誠信 團結友善 開拓創(chuàng)新 善做善成 愛崗敬業(yè) 勤儉自強 遵紀守法 見義勇為 講究衛(wèi)生保護環(huán)境 奉獻他人 提升自己 尊老愛幼 鄰里和睦 崇尚科學 尊師重教 禮貌待人言行文明</p><p class="ql-block"> 三門峽市創(chuàng)建辦三門峽文旅集團宣</p> <p class="ql-block"> 盤口瓶1979 年出土,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飾有網狀紋 。它屬于仰韶文化彩陶,這一文化因 1921 年首次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fā)現得名,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文化。</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彩陶造型多樣,紋飾豐富,反映當時制陶工藝、生活場景與審美觀念 。網狀紋等幾何紋飾可能與漁獵生活有關,或具象征意義 。</p> <p class="ql-block">1973年</p><p class="ql-block"> 《略論廟底溝仰韶文化彩陶紋飾的分析與分期》 吳 力 《考古》1973年05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居住建筑發(fā)展問題的探索》 楊鴻勛 《寄古學報》1975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綠色 創(chuàng)新 協調 開放 共享</p> <p class="ql-block">1965年</p><p class="ql-block"> 蘇秉琦發(fā)表《關于仰韶的文化的若干問題》開始對仰韶文化來源問題進行實質性研究</p> <p class="ql-block">1962年文化廣場</p> <p class="ql-block">1962年9月</p><p class="ql-block"> 《略論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分期》 《考古學報》1962年01期、</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 《仰韶時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許順湛 </p><p class="ql-block"> 《考古》1962年05期,</p><p class="ql-block">1964年3月</p><p class="ql-block"> 《三里橋仰韶遺存的文化性質與年代》張忠培、嚴文明,《考古》1964年06期</p><p class="ql-block"> 《我國近五年來的考古新收獲》中夏用《考古》</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快道北側觀景棧道平臺觀景</p> <p class="ql-block">1961年文化廣場</p>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大嶺路彩虹橋上觀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