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05.09,從壺口瀑布出來,陪二哥、學耕師兄、小薛三人,再次拜謁中華人祖、拜祭黃帝陵。</p> <p class="ql-block"> 黃帝陵,是軒轅黃帝的陵寢,<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span>因位處橋山,古時又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p><p class="ql-block"> 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于秦靈公三年(前422年),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1961年3月,黃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帝陵祭典)活動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 記得十多年前的臘月,從海南返回包頭過年,與呂哲兄弟和兒子三人,行至黃帝陵附近時,考慮已近年關,正好遇到,于是決定,到黃帝陵,祭拜人祖軒轅黃帝。當時黃帝陵南端的軒轅廣場不大,我們直接行駛到距園務院立碑不遠處停下,然后開始參觀。</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軒轅廣場,<span style="font-size:18px;">總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地面用直徑0.5米一0.6米的5000塊秦嶺天然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span>是一座寬闊的不對稱半圓型廣場,氣派大氣。</p> <p class="ql-block"> 黃帝陵所在的橋山,位于黃陵縣城北約一千米處,是南北走向的子午嶺向東延伸的部分,橋山主脊至黃帝墓冢,并與印臺山山峰之間構成一條<span style="font-size:18px;">黃帝陵風水軸線,</span>陵區(qū)的各種建筑均以此為軸線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這條線上”。這條連線是西北至東南走向,也就是說,黃帝陵陵冢的坐向,是依據(jù)地理,背向西北,面朝東南,同橋山、子午嶺和號稱龍脈的昆侖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國地理的基本形態(tài)——“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p><p class="ql-block"> 黃帝陵景區(qū),主要由軒轅廟和黃帝陵兩大部分組成。軒轅廟在橋山山麓,而黃帝陵則在橋山之巔。</p> <p class="ql-block"> 黃帝陵布局圖</p> <p class="ql-block"> 軒轅廣場北,<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地300余畝、水域面積約為20萬平方米的“印池”,環(huán)報著橋山,背山面水,形如元寶,黃帝陵風水極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橋山與印臺山之間的這段沮河(又稱祖河、淚河),因在印臺山下,傳為黃帝用印之水,故稱“印池”??邕^印池之上,全長66米的九跨花崗巖</span>軒轅橋,就到了雄偉的軒轅廟之下。</p> <p class="ql-block"> 登上通過五個踏步組、逐級登高的、象征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地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95級花崗巖臺階</span>,就到了軒轅廟廟前了。</p> <p class="ql-block"> 進入軒轅廟,多株高大的側柏,虬干如龍爪般伸張,展示出生命力旺盛,不屈于天地的氣勢。其中的“黃帝手植柏”,最是粗壯高大,氣勢不凡,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距今有五千余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p> <p class="ql-block"> 軒轅廟內(nèi)有碑廊、碑亭、祭廳等建筑,正面的一排大殿,就是祭拜“人文初租”之所。</p> <p class="ql-block"> 從“人文初祖大殿”再向上行,為宏偉的“祭祀大殿”,殿前廣場龍旗飛揚,祭祀廣場兩側對稱分布著闕臺、聞天大鼓、龍魂大鐘、九鼎八簋?等,各項設施設計講究,造型莊重,紋飾精美,鑄作精良。銘文曰:“赫赫始祖,德惠永長;祚我中華,彌剛彌強;載寧九州,民富小康;鼎鑄盛世,用祀用享”?。</p><p class="ql-block"> 最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清明節(jié)公祭典禮上安放了的,由全球華人捐資共鑄的中華神天鼎。這尊鼎是用“神七”殘骸與青銅配鑄而成,采用大克鼎的造型,圓腹、兩耳、三足鼎立,雄渾厚重、端莊古樸。鼎重約6噸,高3.5米,寓自三皇五帝開始,中華文明傳承不息?。</p> <p class="ql-block"> 祭祀大殿內(nèi)的“天子長安”編鐘,依據(jù)陜西省寶雞眉縣楊家村出土的西周時期編鐘、編镈為原型,按照周朝禮樂制度“天子宮縣”規(guī)范鑄造,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規(guī)制最高、音域最廣的一套天子級別編鐘。全套編鐘總長2155cm, 總高290cm,共111枚,音域為七個八度又一個小二度,各鐘均一鐘雙音,所有音區(qū)十二律齊備,可旋宮轉調(diào)。鐘體銘文為《周頌》《大雅》樂律等。編鐘立柱造型為上古時期神獸之王“犼”,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該編鐘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最大規(guī)模的編鐘稱號, 五項國家專利,2024年重陽節(jié)由著名教育家、西安外事學院創(chuàng)辦</p><p class="ql-block">人黃藤先生捐贈給黃帝陵,長期陳列于軒轅殿。</p> <p class="ql-block"> 祭祀大殿的穹頂和軒轅像。</p><p class="ql-block"> 祭祀大殿建筑面積1700㎡,由36根高3.8m的圓形石柱圍合而成,上覆巨型覆斗屋頂,體現(xiàn)了“黃帝明堂”的獨特風貌。屋頂中央的圓形天光讓藍天、白云、陽光直接映入殿內(nèi),創(chuàng)造了神圣而通透的空間??。</p> <p class="ql-block"> 祭祀大殿后的“軒轅帝”介紹碑文</p> <p class="ql-block"> 軒轅殿北,按導覽圖,從此處是能通向黃帝陵的,但通道被堵,我們只能原路返回到“人文初祖”廟,從寺廟的西南方出口,到達景區(qū)電瓶車站,乘電瓶車到山頂?shù)狞S帝陵。</p> <p class="ql-block"> 黃帝陵前蒼松翠柏,在橋山高大的古柏群中,我們拾級而上。</p><p class="ql-block"> 據(jù)介紹,橋山的古柏覆蓋面積達89.1公頃,有古柏8萬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多株,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p> <p class="ql-block"> 在黃帝陵寢前,立有一塊“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碑和國務院1961年3月發(fā)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帝陵”碑。</p> <p class="ql-block"> 祖陵圣境位置圖</p> <p class="ql-block"> 陵區(qū)有“漢武仙臺、陵園欞星門、黃帝陵、龍角柏、龍馭閣等。</p><p class="ql-block"> 從黃帝陵園東門進入,走不了幾步,左側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臺,臺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臺”四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臺距黃帝陵陵墓45米,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四圍古柏環(huán)抱,臺頂高達林表。</span></p><p class="ql-block"> 漢武仙臺是西漢漢武帝劉徹建的一座求仙問神的建筑物,此臺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據(jù)史料記載,漢武仙臺,“峙黃陵左側,高出林表,漢武巡朔方還,祭黃帝,筑臺祈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龍馭閣,鋼筋混凝土結構花崗石貼面方形建筑,總高20m的五層閣樓,建筑風格?取材于漢代閣樓,具有仿木構筑特征,位于黃帝陵軸線的最北端,聳立在橋山之巔,海拔994米,是黃帝陵陵區(qū)的最高點。</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龍角柏,位處黃帝陵橋山盤龍崗龍頭的位置上,左右各有一株左旋向上的無葉古柏,因其外形酷似“龍角”,故稱為“龍角柏”?。</p> <p class="ql-block"> 黃帝陵</p> <p class="ql-block"> 黃帝陵內(nèi)古木森森,看著天色已晚,出得陵園,日頭依然高照,明月卻已東升。</p> <p class="ql-block"> 站在軒轅橋上,夕陽在印池之上,灑下萬點金光,明月高懸于柳梢之巔,日月同輝,風景這邊獨好。</p> <p class="ql-block"> 風水上佳黃帝陵 ,人文始祖佑蒼生。</p><p class="ql-block"> 2025.05.18補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