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信豐小河,那片被水域環(huán)繞的鄉(xiāng)村風光中,我們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湛藍的天空下,白云悠悠飄過,綠樹成蔭,山丘輪廓清晰可見。這里,是王氏世德堂家族六百年前的起點,也是如今我們追憶先祖、感念傳統(tǒng)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這座承載著家族記憶與文化傳承的建筑,靜靜地佇立在時光長河中。門楣上的紅燈籠隨風輕擺,對聯(lián)與牌匾訴說著家族的輝煌歷史。“王氏宗祠”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在向每一位來訪者講述著家族的榮耀與責任。</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一座傳統(tǒng)的中式牌坊映入眼簾。紅色瓦片與灰色磚墻相得益彰,“秀挺銘峰”四個大字在落日余暉中顯得格外醒目。這不僅是一道風景,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它提醒著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家族的精神與文化始終如這牌坊般挺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熱鬧非凡的傳統(tǒng)慶典上,人們聚集在籃球場上,共同見證一場充滿喜慶氛圍的舞龍表演。龍燈在舞動者的手中翻飛,仿佛將先祖的智慧與勇氣傳遞給每一個在場的人。這不僅是對傳統(tǒng)的紀念,更是對未來的期許。</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懷著崇敬與感恩之心,在王氏宗祠所在地隆重集會,紀念王氏世德堂始祖遷居信豐小河600周年。這一刻,不僅是對先輩智慧和勇氣的緬懷,更是對家族精神的一次深刻回顧與弘揚。</p> <p class="ql-block">600年前的1422年,志旭、志立兄弟倆攜家?guī)Э?,從萬安十九都潞田南遷至信豐大塘合甫里下馬石。數(shù)年后,志立公再度南遷,跨越桃江,上岸小河,擇地定居。這一決定不僅為后代開辟了一片新的生存空間,更為世德堂家族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p> <p class="ql-block">志立公遷居小河后,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披荊斬棘,開荒拓土,繁衍子孫。從1428年起,他先后生育了五子。在祖先的庇佑下,世德堂家族已傳承到了二十三代,如今在贛州市信豐縣等地范圍內(nèi)已達三萬多人。這不僅是家族的繁衍,更是文化的傳承與精神的延續(xù)。</p> <p class="ql-block">第四世“思”字輩至1949年八修造譜時,有870多鴻丁陸續(xù)遷徙到全國各地。其中遷往萬載、上高兩縣的92個鴻丁,至今繁衍的后代達1000多人。按照推算,未入十修族譜的人口數(shù)可多達上萬余人。這龐大的家族網(wǎng)絡(luò),正是世德堂家族枝繁葉茂的最好證明。</p> <p class="ql-block">十修族譜的入譜人數(shù)和未入譜人數(shù)合計多達四萬余人,世德堂家族無疑是一支名副其實的王氏大家族。在過去的600年里,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世德堂家族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傳統(tǒng)特色,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進步。</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國家的重大變革,都伴隨著世德堂家族成員的奮斗足跡。明清時期有禮部進士、舉人、千總、貢生等,民國時期有國軍中將司令、上校代旅長、團長、縣長等。這些成就不僅是個人的榮耀,更是家族的驕傲。</p> <p class="ql-block">世德堂家族的宗祠經(jīng)歷了三次修建。清順治十六年第一次修建,清咸豐八年被焚毀,清光緒元年重修,1976年再度拆毀。直到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4月,舉全族之力,第三次修建宗祠才得以竣工。這份修建宗祠的決心和精神,正是家族最寶貴的財富。</p> <p class="ql-block">教育在世德堂家族中一直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家族都高度重視對子女的培養(yǎng)。十二年前,在佳興集團董事長王家新的倡導下,成立了王氏世德堂家新獎學助學基金會。這不僅是對教育的重視,更是對家族未來的投資。</p> <p class="ql-block">在立公入居信豐600周年紀念活動上,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緬懷先祖,展望未來。紅色橫幅上寫有“立公入居信豐600周年紀念”字樣及時間跨度,部分人員胸前掛著“突出貢獻宗親”的綬帶,彰顯著家族的榮耀與責任。</p> <p class="ql-block">在慶典活動中,人們聚集戶外,熱烈的氛圍感染著每一個人。多數(shù)參與者佩戴紅圍巾,一些人在拍照記錄這難忘的時刻。無論是發(fā)言還是鼓掌,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族的熱愛與敬意。</p> <p class="ql-block">在宗祠內(nèi),參會代表坐在桌子后面,桌上鋪設(shè)有紅桌布并放置著文件資料以及帶有個人姓名的牌子。背景墻上掛著紅色橫幅,上面寫著“傳承優(yōu)良家風”等字樣。這一刻,不僅是對家族傳統(tǒng)的傳承,更是對未來發(fā)展的期許。</p> <p class="ql-block">在講臺上,常務(wù)副會長王新文代表王氏世德堂向大會所作的講話,不僅是對家族歷史的回顧,更是對家族未來的規(guī)劃。</p> <p class="ql-block">三位代表分別向大會作講話。塘背村女支書代表全村父老鄉(xiāng)親參加自立公入居小河600周年慶典儀式。</p> <p class="ql-block">在活動的尾聲,塘背村女支書身著黑色羽絨服手持話筒向大會表示祝賀,不僅是對活動的總結(jié),更是對家族未來的展望。</p> <p class="ql-block">在戶外活動場所,人們聚集在一起參加慶典儀式。部分參與者穿著紅色圍巾或披肩,背景墻上懸掛著“傳承優(yōu)良家風”的標語。無論是發(fā)言還是合影,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族的熱愛與敬意。</p> <p class="ql-block">在慶?;顒由?,人們手持紅色橫幅與證書合影留念。背景墻上寫有“公入居信豐600周年紀念”字樣及年份范圍。這一刻,不僅是對家族歷史的回顧,更是對家族未來的期許。</p> <p class="ql-block">活動中,二代表舉著“贛南王氏宗親聯(lián)誼會”字樣的牌子向眾族人展示。這不僅是贛南王氏宗親對家族歷史的尊重,更是對王氏家族未來的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