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3/2025 清晨從大西洋之濱的里約熱內(nèi)盧搭乘拉美航空,向西橫穿南美洲,飛行距離3700多公里、5個小時后抵達<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平洋彼岸的秘魯首都利馬。</span></p><p class="ql-block">地接導游是個天津人,他說來秘魯20多年了從未遇見過小偷,這讓大家的神經(jīng)一下子放松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先在首都利馬的兩個地標廣場打卡,然后計劃前往皮斯科濱海小鎮(zhèn)。</p><p class="ql-block">秘魯在古印第安語中意為“玉米之倉”,因盛產(chǎn)玉米而得名。秘魯于1533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國土面積128.52萬平方公里,人口3149萬,印第安人占總?cè)丝诘?5%。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p><p class="ql-block">?利馬圣馬丁廣場是為了慶祝秘魯獨立100周年而建于1921年7月27日。廣場以南美解放者圣馬丁命名,中央矗立著圣馬丁將軍躍馬橫槍的雕像,他是拉丁美洲獨立戰(zhàn)爭中的重要人物,被秘魯、智利和阿根廷尊為“國父”?。廣場周邊有許多精美的西班牙風格的歷史建筑和雕塑。</p> <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是利馬的精神文化中心,這里有總統(tǒng)府、利馬市政府宮、利馬大教堂和建于17世紀的中央銅制噴泉。據(jù)說廣場中心過去曾經(jīng)是砍殺犯人的地方,那些木制的飄窗往往是貴婦人觀看刑場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總統(tǒng)府</p> <p class="ql-block">市政府宮</p> <p class="ql-block">隨后我們沿著秘魯遼闊的沙漠海岸泛美公路一路南下,前往230多公里的皮斯科小鎮(zhèn)。沿途沒見到什么像樣的綠色植被,據(jù)說利馬非常干旱,已有400年沒有下雨了,原因是安第斯山脈高聳入云,阻擋了來自亞馬遜盆地的水汽,使之不能與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匯合,從而無法形成降雨。</p> <p class="ql-block">泛美公路與太平洋同行,傍晚的落日很震撼(分享兩張團友拍的片片)。</p> <p class="ql-block">5/3/2025 皮斯科小鎮(zhèn)安排了兩個游覽項目:船游帕拉卡斯鳥島和乘小飛機看皮斯科地畫。因地接買的小飛機票起飛時間是早晨5:30,我們覺得太辛苦,為保存體力,果斷放棄觀看地畫項目。</p> <p class="ql-block">皮斯科酒店前的海灘</p> <p class="ql-block">上午10點乘船前往鳥島。途中在海岸邊看見了一幅類似燭臺形狀的地畫。</p> <p class="ql-block">帕拉卡斯鳥島是由六個礁石島組成,北島是最大的島嶼,面積達64公頃,距離皮斯科約11公里?,坐船大約一個小時。在鳥島我們看見了不少海鳥,包括海鷗、海燕、鵜鶘、海豹和企鵝等,尤其是洪堡企鵝,據(jù)說這種企鵝適應溫暖的氣候,羽毛短小但游泳速度極快?。</p> <p class="ql-block">帕拉卡斯鳥島不僅是一個自然奇觀,還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19世紀,這里的鳥糞曾是秘魯?shù)闹饕匀毁Y源,秘魯通過鳥糞貿(mào)易賺取了大量財富,由此引發(fā)了秘魯與智利之間著名的“硝石之戰(zhàn)”?。據(jù)說當年有一部分從廣東招募的華工也參戰(zhàn)了,其中有些還是流亡到海外的太平天國將士,這些華工英勇善戰(zhàn),他們的表現(xiàn)令秘魯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19-20世紀,秘魯經(jīng)歷了多次移民潮。華人移民主要參與修建鐵路、建設(shè)城鎮(zhèn)、開采硝石、種植棉花和水稻等工作?,F(xiàn)在秘魯是華人華裔參政率最高的拉美國家,華裔(或混血華裔)曾出任過國會議長、總理、政府部長等高級職位。?很多議員在參選時會聲稱自己具有1/4或1/8的亞裔血統(tǒng)并引以為豪。</p> <p class="ql-block">整個觀鳥過程都在船上,靠近島礁時船晃的有點厲害,我們圍著島礁轉(zhuǎn)了大約40多分鐘,感覺還未看夠,有點意猶未盡。</p> <p class="ql-block">當天下午3個小時車程,從皮斯科乘車原路返回利馬。</p> <p class="ql-block">6/3/2025 上午乘拉美航空飛往伊基托斯,一個半小時抵達,換車前往Explorama碼頭。伊基托斯是個亞馬遜流域的港口城市,位于亞馬遜河的上游,與巴西的瑪瑙斯相比,開發(fā)的時間要晚一些,商業(yè)化程度低一點。</p><p class="ql-block">伊基托斯是世界上少有的不通公路的城市,與外界的溝通只有水運與航運。我們乘坐快船前往亞馬遜河流域40公里處,入住在那里的CIEBA(木屋)酒店。</p> <p class="ql-block">下午安排在原始熱帶雨林中漫步,林中古木參天,植被茂盛,空氣清新溫潤。</p><p class="ql-block">雨林的蚊子比較多也比較大,來之前要求60歲以下的要打黃熱疫苗,醫(yī)生還囑咐我們注意規(guī)避蚊蟲傳播的登革熱。</p> <p class="ql-block">有300年樹齡的木棉樹</p> <p class="ql-block">艷麗的熱帶花花很奪目</p> <p class="ql-block">徬晚,印第安船工收工了。</p> <p class="ql-block">7/3/2025 上午乘小船去“猴子島”,大約20分鐘左右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猴島管理人員將我們召集在一起告知注意事項,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每個人將背的或胯的包包寄存起來,防止猴子撕扯。島上有動物保護組織從雨林中收容的各類獨特的熱帶靈長類猴子,包括:絹毛猴、日本米酒猴,伶猴、拇指猴和大長毛猴。 為維護猴類的平衡關(guān)系,有的過于兇猛的猴被關(guān)在籠子里,有的則任其在自然環(huán)境中隨意活動。我們看到有來自歐洲的志愿者在此地服務,他們住在島上的簡易棚屋內(nèi)(為維持原生態(tài)),條件相當艱苦,聽說他們每兩周輪換一次。</p> <p class="ql-block">正在玩絨毛玩具的小家伙</p> <p class="ql-block">這家伙看上去就很厲害</p> <p class="ql-block">管理人員領(lǐng)著大家在雨林中踩著泥濘的小路往深處走,試圖尋找躲在樹梢上的拇指猴,不過一無所獲。據(jù)說拇指猴屬于非常敏感的小小猴??。</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我們乘船原路回到伊基托斯市區(qū),當晚乘機返回利馬,亞馬遜往返兩日游結(jié)束。</p> <p class="ql-block">8/3/2025 上午從利馬乘機飛往庫斯科,飛行一個小時左右抵達。</p><p class="ql-block">庫斯科曾經(jīng)是印加帝國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宗教中心。城市位于秘魯安第斯山脈海拔3410米的東安第斯豐饒的山谷中。這里氣候宜人,崇山峻嶺和蔥郁的林木圍繞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之美稱。</p><p class="ql-block">下飛機后我們被直接拉到了餐廳,因為初到高海拔地區(qū),當時就有團友感到氣喘不適,有人不得不開始吸氧。只見餐廳<span style="font-size:18px;">對面庫斯科山城的房舍鱗次櫛比,好大的一片鋪面而來。</span></p> <p class="ql-block">“玉米之倉”的玉米,顆粒很大、口感很好。</p> <p class="ql-block">午餐桌上的食物:豚鼠、鱒魚和羊駝肉。據(jù)說歐洲人到來之前,南美洲最大的牲畜是羊駝,也是當?shù)厝说闹饕鞍踪|(zhì)來源,嘗了一下,肉質(zhì)緊密,口感太柴。豚鼠也是他們的主要食物,牛、羊、馬是在歐洲人16世紀進入南美洲之后引進的物種。</p> <p class="ql-block">安第斯山脈中段高原地帶是南美大陸古文明發(fā)原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第安人是南美洲最早的開拓者。早</span>在公元10世紀前后,居住在這一帶的印第安人部族──印加人,建立了以秘魯南部庫斯科為中心的印加帝國。1438年到1533年間,印加帝國的國力在君主瓦伊納·卡帕克統(tǒng)治期間達到頂峰,成為一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美洲大帝國。其疆域南北長達3000英里,從今天的哥倫比亞境內(nèi)往南直貫智利中部,東西則由太平洋沿岸延伸入亞馬遜叢林。從1243年立國到1533年被西班牙摧毀,印加帝國總共經(jīng)歷了300年的發(fā)展歷程。</p> <p class="ql-block">1499年,有一位意大利的航海家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的船隊來到美洲大陸。亞美利哥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做了詳細考察,并編制了最新地圖,由此轟動了整個歐洲。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來到南美洲,通過長年的爭斗兩個列強達成瓜分協(xié)議,由葡萄牙統(tǒng)治巴西,西班牙則統(tǒng)治除巴西以外的南美洲地區(qū)。</p><p class="ql-block">1526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發(fā)現(xiàn)了印加帝國,后率軍入侵,設(shè)計誘捕并殺害了帝國末代君主阿塔瓦爾帕,導致印加帝國滅亡,印加文明也被殖民者徹底搗毀。我們目前所見到全是一些無法消除的歷史遺跡。</p> <p class="ql-block">印加帝國時期的重要軍事要塞遺址-薩克塞瓦曼(Sacsayhuaman),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印第安人最偉大的工程之一,</span>以精準切割的巨石聞名(最大石塊重達300噸)。要塞曾是舉行“太陽祭”的地方,它建筑在一個海拔3600米的小山坡上,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御系統(tǒng)。據(jù)考察建立這個要塞,需要每天動用三萬人次,歷時80年才能建成這樣的巨型石垤城塞。那些用巨大石塊堆砌的石墻,其中隱藏著極其高明的力學原理,多邊形的巨石,即便因地震而偏離原位,卻仍能依靠重力回到原來位置。其中一塊有十一條邊、據(jù)說重達300噸的巨石成為了眾多游客打卡拍照的對象。至今無人能解釋的謎點有很多,其中最難解的是: 印加帝國的工匠是如何搬運,又是如何加工這些巨石的?有考古學家認為是用石塊一點一點打磨成光滑面的,但是用什么工具、怎樣切割的呢?</p> <p class="ql-block">身后就是這塊有著十一條邊、據(jù)說重達300噸的巨石。</p> <p class="ql-block">作為曾經(jīng)的印加帝國首府,庫斯科于1544年淪為西班牙秘魯總督府所在地,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tǒng)治的中心。當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占領(lǐng)這塊土地時,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同時又在這衰落的印第安城內(nèi)建造了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和宮殿。因而庫斯科的建筑既有印加帝國的痕跡,又有西班牙的風格。城內(nèi)印加帝國時代的街道、宮殿、廟宇和房屋建筑仍保存完好,常常能看到一個建筑里存在著兩種風格、兩種文明水乳交融。為此,1983年庫斯科被列入聯(lián)合國的《世界遺產(chǎn)目錄》 。</p> <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庫斯科的文化與歷史中心。</p><p class="ql-block">在廣場正中,秘魯民族英、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qū)圖帕克·阿馬魯二世的全身雕像聳立在那里,廣場四周則環(huán)繞著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廣場上的秘魯國旗與印加帝國旗幟并存,象征著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庫斯科大教堂,建于1559年,花了近一個世紀才完成,是西班牙時期的代表建筑。教堂內(nèi)陳列了可觀的庫斯科派油畫,融合了歐洲16、17世紀的主流藝術(shù)及當時安第斯人的文化。教堂內(nèi)的壁畫和雕塑非常精美,很多塑像上貼滿了印加人的黃金,風格獨特。大教堂的藏品以“最后的晚餐”為世界聞名,但這并不是達芬奇的原畫,Marcos Zapata的模仿之作創(chuàng)意非凡,耶穌和他門徒面前的餐桌上擺的竟是印加人的佳肴—豚鼠。遺憾的是教堂內(nèi)部只能參觀,不允許拍照。</p> <p class="ql-block">?太陽神殿(Qorikancha)?。作為印加帝國最宏偉的宗教建筑,曾是覆蓋黃金的太陽崇拜中心,現(xiàn)在是西班牙殖民建筑-圣多明戈修道院與印加遺址的結(jié)合體。地震后重現(xiàn)的底層石砌結(jié)構(gòu)與上方的修道院形成鮮明對比,展示了殖民與本土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在印加神廟廢墟上的建立的圣多明戈修道院,光滑的石制墻面上清晰可見印加人當年的高超工藝水平。</p> <p class="ql-block">在印加人的眼中,黃金作為太陽神的象征被廣泛開采,用于統(tǒng)治者和杰出人物,黃金并不是用于交換,而主要用于裝飾或者舉辦儀式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9/3/2025 昨晚住宿在距離庫斯科130公里的烏魯班巴(URUBAMBA)小鎮(zhèn),此地海拔2870米,高反的不適稍稍有點緩解。</p><p class="ql-block">昨晚黑乎乎的看不清楚,晨起發(fā)現(xiàn)酒店背后就是大山,小環(huán)境挺美的。</p> <p class="ql-block">上午從烏魯班巴乘坐10點鐘的觀光火車前往天空之城-馬丘比丘,這段車程總共80公里?;疖囈恢杯h(huán)繞著烏魯班巴河在大山之間蜿蜒前行,大約一個半小時來到終點站-馬丘比丘山腳下的熱水鎮(zhèn)。</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熱水鎮(zhèn)公交站排隊換乘轉(zhuǎn)運巴士,乘坐大約30分鐘到達景區(qū)大門口。</p> <p class="ql-block">一座巨人石像躺在熱水鎮(zhèn)河邊的堤岸上,正對著在車站排隊的人們,眼睜睜地望著我們,眼神里充滿了疑問。</p> <p class="ql-block">20世紀初,傳說在秘魯安第斯山脈的崇山峻嶺中有一座神秘的古城,只有翱翔的山鷹才能一睹古城雄姿。它是如曇花般繁華過的古印加帝國留下的沉默證據(jù)。</p><p class="ql-block">這個傳說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世人去探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著名探險家海勒姆·賓厄姆就是這些狂熱者中最幸運的一位。1911年7月,賓厄姆在兩位當?shù)厝说呐阃?,開始攀山搜尋。沿途地形極為陡峭,湍急的烏魯班巴河兩岸,高峰聳立,山間小道籠罩在云霧之中,荊棘叢生,巖石濕滑。賓厄姆在筆記中寫到:“在我所知曉的世界,沒有任何地方能和這兒的景色相比。云霧繚繞的大雪峰,金光閃閃、奔騰咆哮的急流,婀娜多姿的巨大花崗巖峭壁……這兒還有著許多種蘭花和蕨類植物,有種難以言表的神秘魅力。” 賓厄姆終于看見了四周由石塊構(gòu)筑的梯地。他相信這些在陡坡上用石頭砌成的一塊塊小小的平地,就是印加人修建的梯田。突然間他發(fā)現(xiàn)面前是印加最好的石建房屋的殘垣。<span style="font-size:18px;">賓厄姆后</span>來回憶,“由于數(shù)百年來生長的樹木和青苔的遮擋,很難看見它們。石料都經(jīng)過精心雕琢,巧妙地砌在一起?!?lt;/p><p class="ql-block">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新世界七大奇跡”。</p> <p class="ql-block">從馬丘比丘傍依山脊的入口處往里看,整個遺址的宏偉景色迭次展開。在馬丘比丘和維依拉比丘兩座山峰之下,一簇簇石質(zhì)建筑和綠草如茵的院子依次排列。在城市的農(nóng)業(yè)區(qū)里,密布著層層石頭壘成的花園平臺,其間有蜿蜒陡峭的小道穿過,通向傳統(tǒng)的門樓;商業(yè)區(qū)的道路則沒有那么陡峭,分布著許多神廟和茅草覆頂?shù)奈葑印?lt;/p> <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最大的太陽神廟。因為在祭師居住的神殿下面,曾挖掘出150具女性骸骨,普遍認為這是印加人在祭典中將年輕女性作為祭品獻給太陽神的。</p> <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印加語意為“古老的山脈”。山城遺址位于海拔2350米的群山峻嶺、懸崖絕壁之頂端,因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只是估計建于14-15世紀,有猜測說是印加帝國君王避暑的夏宮,或者是祭祀的圣地。另有一種說法認為,由于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過刀劍銳利、心思狠毒的西班牙人,于是最終選擇暗地里大遷移,逃向不為世人所知的崇山峻嶺之中?</p><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的建筑為印加傳統(tǒng)風格,城內(nèi)所有建筑都以石頭砌成,墻基直接鑿嵌在巖層上,各種不同形狀的巨大的花崗巖石塊在不使用砂漿的情況下,被巧妙地相互拼合起來。印加人巧妙地使建筑隨地形起伏,3000多級石階由城腳通到城頂。其中有太陽神廟、祭壇、貴族庭院、官衙、平民或者是奴隸的住房、作坊、廣場、浴池、堡壘等等,并且利用梯臺的形式擴大平地面積,修建了配套的引水系統(tǒng)。在建筑理論及工具極度匱乏的條件下,古老的印加人究竟是依靠什么運輸條件來運送這些龐大的石塊,又是怎樣將這樣一座城市不利用任何鋼筋水泥、僅僅靠石頭打磨技術(shù)建立在懸崖上的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印加人沒有文字歷史,這對</span>當代人來說確實是一個迷,堪稱世界奇跡。</p> <p class="ql-block">我們圍著天空之城上下轉(zhuǎn)一圈,再從城中間橫穿過去,總共兩個小時。景區(qū)管理有序,平時限流4600人,節(jié)假日增加到5000多人,所以不覺得擁擠,游覽體驗較好。</p> <p class="ql-block">10/3/2025 上午有點時間在酒店周圍溜達,對面的廣場上正反兩面都有畫,猜想是印加人的圖騰?;貋砩暇W(wǎng)查詢,果然如此。</p> <p class="ql-block">在南美古代印第安人的文明中,印加為其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尊號,意為太陽之子。印加人的宗教信仰是以太陽崇拜為中心,他們相信自己的君主是太陽神的后裔,并且也被當作神來崇拜。</p><p class="ql-block">印加人在建筑、法律、美術(shù)、手工藝以及宗教等方方面面創(chuàng)造出了其獨特的文明。但由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加人沒有文字記載或者書籍存在,</span>他們給世人留下了很多至今都難以破解的迷。</p><p class="ql-block">印加人用最原始的繩結(jié)記事來記錄歷史,他們的遺跡主要是畫。其中的一些結(jié)繩敘事方式已進入文字的萌芽階段。有很長一段時間印加人依靠代代相傳的故事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結(jié)繩文字(quipu)來記載歷史。他們</span>用帶結(jié)的繩子代表數(shù)字,甚至更復雜的意思。印加數(shù)字系統(tǒng)使用十進制。印加人為了精確描述他們倉庫中的商品數(shù)量,國家人口和其它信息,常常要用幾百條不同顏色的繩子來記錄。結(jié)繩文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quipu)作為印加文明的主要記錄工具,并非只是一種簡單的數(shù)字記錄工具,而可能是一種特殊的幫助記憶事件的“鑰匙”,我們期待專家們的進一步考證。</span></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等車時,來了一位印加女,她不慌不忙的在酒店中央擺開了她帶來的手工藝品包裹,她一邊編織手中的活,一邊與上前搭訕的住店客人做生意。沒有人來干預她,大概是取得了酒店的默契。團友中有人買了她的一條腰帶,印加女喜笑顏開。</p> <p class="ql-block">午后告別<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加古城庫斯科,結(jié)束了</span>秘魯6天的旅行,搭乘拉美航空前往智利首都圣地亞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