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燕留城研究座談會</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師大,春風(fēng)旖旎,滿園盎然,春意流淌校園每個角落,恰是研討好時光。2025年3月29日上午9點,《古燕留城探尋》編委會應(yīng)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武吉慶副會長之邀來到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河北師范大學(xué)文科樓歷史研習(xí)室參加了“古燕留城研究座談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開大學(xué)教授、博導(dǎo)黃亞樓;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導(dǎo)王鳳鳴;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導(dǎo),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副會長武吉慶;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薛彥華;河北師范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院長張廣興;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張懷通;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副會長、河北省李大釗研究會副會長朱文通;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韓立森以及《古燕留城探尋》編委王慶安、張家華、劉之龍、郭鳳娟、馮裕環(huán)共13人參加了此次座談會。</p> <p class="ql-block">參加此次古燕留城研究座談會人員簡介:</p> <p class="ql-block">本次座談會緣起于劉之龍、王慶安諸位老師對古燕留城探尋的多年不懈努力,近期黃亞樓教授與張家華老師搭橋求教于武吉慶教授、張懷通教授二位教授積極響應(yīng),武吉慶教授及時策劃組織了本次座談會。</p> <p class="ql-block">武吉慶教授主持了此次“古燕留城研究座談會”,本次座談會自由放松,但井然有序。大家精神飽滿,熱情高漲。會議決定用滄州青縣家鄉(xiāng)話講話。會場上濃濃的鄉(xiāng)音,滿滿的情懷,又把大家?guī)Щ亓斯枢l(xiāng)孩提時代!</p><p class="ql-block"> 座談會在有序熱烈的氣氛中進行,大家看后陶片、磚頭,還有圖片和視頻資料后,心情激動,都為青滄交界有這么一處悠久的歷史遺跡而感到震憾,并表示抽出時間來一定回家鄉(xiāng),現(xiàn)場體驗,探尋古跡,并表示要把燕留城的研究工作向前推進。</p> <p class="ql-block">首先王鳳鳴教授致開幕詞。對《古燕留城探尋》編委們執(zhí)著挖掘歷史的精神予以稱贊,除了微觀探索外,還要從大歷史觀和整體歷史觀著眼,如大運河文化,“鏢不喊滄州”的近代滄州鏢局與晉商的關(guān)系,滄州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發(fā)展歷程中的作用,滄州獻縣天主教的傳授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的貢獻等等。總之,古燕留城對豐富燕趙文化研究會起到很大推進作用。</p> <p class="ql-block">劉之龍老師在座談會上,結(jié)合古磚瓦殘塊,照片和視頻材料匯報了幾年來燕留城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 古燕留城研究座談會講話稿</p><p class="ql-block"> 發(fā)言人: 劉之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各位領(lǐng)導(dǎo)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首先讓我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滄州市滄縣興濟鎮(zhèn)南堤村人,距離疑似燕留城的楊官屯村僅十幾華里。經(jīng)營著一家小公司:滄州市福航電氣設(shè)備有限公司,組裝電氣設(shè)備,制作標牌、標簽、電子絕緣件等。業(yè)務(wù)之余,有一顆熱愛家鄉(xiāng)文化之心,尤其是近年來對家鄉(xiāng)田野中的"燕留城"遺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也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所以在堅持不懈地求師求學(xué),總覺得有一份責(zé)任將家鄉(xiāng)這塊厚土上的古文化搞清楚弄明白。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正值疫情期間,滄州獅城映像付永彬先生的一段關(guān)于"燕留域"的視頻引起了我的關(guān)注。我與發(fā)現(xiàn)“燕留城在楊官屯村與后李寨村之間"的羅中林先生是老朋友了。我們二人曾不下10余次踏勘這片神秘的土地,找尋春秋燕留城的蛛絲馬跡,曾發(fā)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加蚌紅色殘?zhí)崭?民間稱星星瓦)、陶豆殘柄,還有一些帶字的磚頭、陶件等。滄州遠東集團和大斤石材公司曾組織召開考察研討會,滄州日報、滄州晚報曾多次報道此事,引起社會各界愛好者、老師們的關(guān)注,來自滄州、滄縣、青縣、黃驊、海興、唐山等地老師多次前來探尋燕留城,而且老師們寫出不少有建樹的文章,于是我就產(chǎn)生了由將這些資料編輯成書的想法,別讓老師們的成果白白流失,為后人留下研究燕留城的第一手資料財富。2023年7月16日,在滄州學(xué)者李忠智和孫建老師的推薦下,我親自拜訪了青縣文化領(lǐng)軍人物王慶安老師,在我的請求下,愿助我一起合力主編《古燕留城探尋》一書。從此我們開啟了編寫《古燕留城探尋》的征程。一路走來,我們進京津查閱資料,去遺址多次探尋考證,去山東淄博、保定、廊坊等地考察。其中又有多位老師參與到研究燕留城隊伍中來,張家華老師也是一位熱愛家鄉(xiāng),甘于無私奉獻的好學(xué)者,引薦我到市政公司設(shè)計燕留城電子實圖。今天還引薦我認識了各位老師,我們深感榮幸,又認識高水平的好老師!感謝大家!</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燕留城過程中,我自始至終被大家感動著,從一開始遠文友會大力無私地支持我們,還有滄州大斤石材公司,還有一些老師積極利用業(yè)余時間寫出有見地的文章,無私地交給我們編輯委員會,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為這件事而奔波而奉獻呢!而去做好這件事呢?真誠地希望各位老師為我們編輯委員會提供更有價值更有水平的高質(zhì)量的學(xué)術(shù)文章。</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講一下關(guān)于燕留城遺址有7處可圈可點。</p><p class="ql-block">一、北臺子: 曾發(fā)現(xiàn)鐵質(zhì)戰(zhàn)刀,我們懷疑此處是北門地勢也較高。</p><p class="ql-block">二、老鴣窩: 在北臺子西南側(cè).曾發(fā)現(xiàn)四個花瓣的花磚。</p><p class="ql-block">三 、張家墳: 在此處曾發(fā)現(xiàn)帶有銅銹的小扣件。此處溝內(nèi)磚頭并非人們從地里拾出扔進溝里的,而是長年被水沖掉土質(zhì)而造成的成堆磚頭,至今地面上還保持一大片滿是磚頭的土地。</p><p class="ql-block">四、修家墳: 此處地貌最有滄桑感。在此發(fā)現(xiàn)陶豆殘件,加蚌紅色殘?zhí)崭?民間稱星星瓦)、大字樣磚頭、疑似春秋瓦片很多。</p><p class="ql-block">五、張仙臺子: 在此處發(fā)現(xiàn)看不清是花是字的磚頭,整個曽形陶件,還有一些很粗糙陶盆殘塊,并且此處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還有七層磚墻存在,此處與北臺子同樣高度,疑似是燕留城的南大門。</p><p class="ql-block">六、娘娘廟: 此遺址點是燕留城遺址的最高點也是最南端,疑似在城外。經(jīng)歷年代最多,發(fā)現(xiàn)不同時期的陶片,也有星星瓦,也有民國時期的瓷片。娘娘廟緊挨著古黃河道,疑似此廟是媽祖廟。</p><p class="ql-block">七、盟臺: 此遺址在后李寨村西南洼.離燕留城大約四華里。當?shù)貍髡f此地為盟臺,也有人稱點將臺。此臺與山東齊國盟臺幾乎一樣的造型。也發(fā)現(xiàn)不同時期的陶片和鐵質(zhì)疙瘩、石頭器件。</p><p class="ql-block"> 我也帶來一部分磚頭、陶片和一些圖片的幻燈片和視頻,大家通過大屏幕可以看到,我還帶來遺址分布外形圖,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正!</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講一下關(guān)于研究燕留城所面臨的情況和對以后的展望。</p><p class="ql-block"> 就目前來講,我們?nèi)ガF(xiàn)場探尋,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我們無權(quán)向下去挖,哪樣也犯法。再者我們也不懂,呼吁國家部門立項專門研究,很希望國家出面,由考古專家來研究,希望早日下結(jié)論。因為盜洞越來越多,遺址的跡像會越來越少,文脈就會斷裂。</p><p class="ql-block"> 對家鄉(xiāng)人來講,真的很希望在我們家鄉(xiāng)有一處文化古跡,讓我們以及后來者們有一種文化自豪感,有一種文化自信。若能被國家認可, 可以開辟創(chuàng)建成“古燕留城"遺址公園,順著田野曲折道路,修建上文化墻、石碑等宣傳燕留域的禮讓精神,以及春秋戰(zhàn)國故事,由燕留城而產(chǎn)生的“分溝禮燕”"尊王攘夷""老馬識途”蟻穴知水”束馬懸車”等成語故事,人們聆聽著春秋戰(zhàn)國的故事、傳承著禮讓精神。是多么地提升我們家鄉(xiāng)人的文化境界?。∠M吹侥且惶斓牡絹?!我始終堅信那一天也一定會到來!再一次感謝大家!</p><p class="ql-block"> 2025年03月29日</p><p class="ql-block"> 于省會石家莊</p><p class="ql-block"> 河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共享研習(xí)室</p> <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探尋》主編王慶安老師,進行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講出了編寫《古燕留城探尋》一書初心以及希冀,重點突出,有內(nèi)涵,句句真誠,流露親情,希望同鄉(xiāng)教授們展示風(fēng)華,多發(fā)表有關(guān)燕留城的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河北師大古燕留城研究座談會上的發(fā)言</p><p class="ql-block"> 王慶安</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師、老鄉(xiāng)們安康吉祥:</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薈聚,大有土八路找到解放軍的喜悅,有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的親切,更有燕留城文化大發(fā)展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公元前664年,齊國救燕國征山戎之義戰(zhàn)、分溝禮燕之義舉,燕莊公以燕留城作為回報、立下功德碑。燕留城有可能是冀中地區(qū)建造最早且有記載的古城之一。其歷史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以及政治、外交、經(jīng)濟、文化、旅游等意義,我們用多大的精力和投入,用多少華麗的頌詞,都不為過。</p><p class="ql-block"> 然而,分溝與燕留城的地域指證、建筑規(guī)模、建筑規(guī)格以及消亡原因等等,歷史典籍上只言片語,它愣是找不到信史,我們只能冠上最無奈的名字--“疑似”。</p><p class="ql-block"> 要想讓“疑似”摘帽兒,彰顯燕留城文化,需要從歷史文獻、考古調(diào)查與發(fā)掘、地理環(huán)境分析等多方面努力。我們這些研究者勉強能做的,只是從梳理文獻記載、搜集方志資料入手,具體行動就是編輯《古燕留城探尋》一書,鋪路搭橋,傳于后世。</p><p class="ql-block"> 忝列《古燕留城探尋》編輯其中,令我非常感動的是從主編劉之龍、總顧問李忠智(滄州紀曉嵐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到所有作者都是在百忙當中當做頭等大事,而且白盡義務(wù),甚至劉之龍老師勞神費力,還自掏腰包。這些擁躉者有的只是一種家國情懷、一種奉獻精神。說起來確實令人感動!</p><p class="ql-block"> 該書從2023年應(yīng)約、2024年10月3日成立編輯委員會,并決定實行編輯委員會負責(zé)制?!豆叛嗔舫翘綄ぁ返某霭妫淦淞渴且粋€資料匯編,因為挖掘、探尋工作才剛剛開始。</p><p class="ql-block"> 大家應(yīng)當看到了編輯說明我寫的不好,只是表述了編輯意圖、原則和排列次序。該書分上中下三卷、不到20 章,連文字、圖片在內(nèi)約40萬字、300 多頁。圖片是當代文史資料的必要反映形式,基本掌握在二三百幀左右。</p><p class="ql-block">燕留城文化這個選題非常難得,往大處說是燕齊文化,有龍國精神、外交典范和忠君思想;往小處看包含著仁義禮智信足以放大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 和他鄉(xiāng)遇故知一樣,燕留城文化也是久旱逢甘雨。以本次座談會為標志,相信隨著燕留城文化的不斷深化,燕留城文化再編、再版的可能性很大。用萬事開頭難的觀點推理,從0到1或許需要很長時間,燕留城就走了2690年;而從2 到100 或許只需幾年。如此說來,燕留城文化的深度研究、大力開發(fā),在今后的步子邁的應(yīng)該會更快更大!</p><p class="ql-block"> 毋容置疑,打造燕留城文化僅靠文獻記載、傳說故事,乃至浮于表面的地面調(diào)查是必須的,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物探調(diào)查、考古調(diào)查與發(fā)掘,地形地貌研究、水系變遷考察的地理環(huán)境分析,更需要與歷史、地理、地質(zhì)、考古、建筑、水文、旅游、人工智能等多科技和多學(xué)科的合作研究,以獲取更準確的年代信息和關(guān)于古代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細節(jié)信息,為確定燕留城的年代和性質(zhì)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以填補《史記》、春秋史和燕齊地域歷史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促成的,并與《古燕留城探尋》編輯委員會共同召開的這次研究座談會,我們都沒想到,也都很高興。本來80歲的李忠智總顧問會從北京趕來,只因有特殊情況,不能面謝各位教授、老鄉(xiāng)。我想咱們都很遺憾。好在機會多多,定會在青縣、滄縣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次研究座談會首先得感謝鄉(xiāng)黨張家華、黃亞樓、武吉慶、張廣興等人的組織協(xié)調(diào),王鳳鳴、韓立森、朱文通、薛彥華、張懷通等大家蒞臨指導(dǎo)與支招。還有遠東文友會的郭鳳娟、馮裕環(huán)、楊海霞等。這么多大咖行家,這么高層次高段位,組織的這么周密,還有哪么多的付出,我們心知肚明,非常感謝。您們是我們心中的貴人!您們的寶貴時間、您們的出場、您們會后的大作不是拿金錢來衡量的,也是《古燕留城探尋》一書渴望得到的。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各位老師老鄉(xiāng)百忙之中心系家鄉(xiāng),情系燕留城,請多多賜教、請多多賜稿!常回家看看!</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鄉(xiāng),我們一定把本次會議的籌備、組織、盛況,以及會后的動態(tài)與驚喜,特別是專家們寶貴的意見建議、您們的大作我們帶回去,向編輯委員會全面系統(tǒng)地匯報,相信一定會提高書稿的檔次,一定會進一步修正燕留城文化的探求方向。</p><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師、老鄉(xiāng),真誠歡迎各位貴人們到滄縣燕留城實地查看、理性接觸;到青縣拜盤古、游運河、吃蔬菜、練把式、賞紅木、登炮臺!</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開啟燕留城深度文化研究征程的、意義重大的研究座談會圓滿成功,成果多多!</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9日于河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共享研習(xí)室</p> <p class="ql-block">張懷通教授作主題發(fā)言,張教授講《古燕留城探尋》卷上通讀了4遍,張教授在會上對卷上作了細致解讀,張教授說研究歷史是可以交給民間一些人士去做的,比如《古燕留城探尋》編委會所取得的這些成績是今人欣喜,令人鼓舞的。</p><p class="ql-block">1.材料齊全。如《史記》、《說苑》、《括地志》及歷代方志文獻等。</p><p class="ql-block">2.考證細密。如是司馬遷的送,還是劉向的逆(迎),第78頁。齊桓公伐山戎后向魯獻俘等史實,第47 頁。</p><p class="ql-block">3.成語典故的解說很詳細。第52-54頁。</p><p class="ql-block">4.綜合考證。將燕留城與皮城、南皮城、中邑等古城一起作通盤考慮。尤其燕齊臺的考證很有價值。第77 頁。</p><p class="ql-block">5.與考古材料結(jié)合。如肖莊子戰(zhàn)國墓及出土銅劍等,第 79頁。</p><p class="ql-block">6.各種見解一一列出。將不同作者不同角度的考證文章綜合在一起,讓讀者判斷。</p><p class="ql-block">7.文字與圖畫結(jié)合。前面是文,后面是圖,具象生動。</p> <p class="ql-block">張懷通教授也提出一些建議:</p><p class="ql-block">1.要弄清燕莊公與齊桓公的故事是相送還是相迎?</p><p class="ql-block">2.對于古黃河進一步確認,也可查譚其驤歷史圖地集先秦卷。 </p><p class="ql-block">3.可以在谷歌上查楊官屯的位置,與老地圖如標注中邑縣的地圖。 </p><p class="ql-block">4.要與燕齊臺結(jié)合起來,盟臺的含義用途與燕留城的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5.燕留城所出土的陶罐,對陶罐的高、圍、口尺寸都要測量一下。</p><p class="ql-block">6.關(guān)于渤方國,要區(qū)分渤與勃的不一致性,盡管歷代帝王都來此地看日出,那就索性加上一個"日出圖片"。</p><p class="ql-block">7.將山戎情況、令支情況再多寫一些,他們地望在哪?.風(fēng)土人情如何?</p><p class="ql-block">張懷通教授還提供一些關(guān)于"孤竹”國“無終”國的一些珍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韓立森老師對古磚瓦殘塊做了初步鑒定,并對下一步工作如何開展提出了建設(shè)性意見,老師認為應(yīng)國家省或縣文物部門立項,先確定它是一座城,利用簡易探測的夯土辦法測出城墻方位,然后根據(jù)夯土年代再確定是不是春秋時代的燕留城。</p> <p class="ql-block">朱文通副會長發(fā)言,主要談了六個方面問題:</p><p class="ql-block">1.燕留城是春秋時期燕齊兩國的交界,這一觀點可行。</p><p class="ql-block">2.“分溝禮燕”中的“溝”系古黃河的說法可以肯定。</p><p class="ql-block">3.燕留城、盟臺系春秋時期“義戰(zhàn)”的標志。</p><p class="ql-block">4.“紙上得來終覺淺”,歷史研究要注重實地調(diào)查。</p><p class="ql-block">5.地圖中的標注要明確,易于辨識。</p><p class="ql-block">6.要把研究的問題揉入實際的背景中去。</p> <p class="ql-block">最后,由黃亞樓教授做總結(jié)發(fā)言:</p><p class="ql-block">本次座談會緣起于劉之龍、王慶安諸位對古燕留城探尋的多年不懈努力,近期我與張家華搭橋求教于武吉慶教授、張懷通教授,二位教授積極響應(yīng),武吉慶教授及時策劃組織了本次座談。座談會收獲很大,啟發(fā)很大。對古燕留城的探尋、研究提出三點建議:</p><p class="ql-block">1.古燕留城的研究中“外行思維”和“專家實踐”的結(jié)合。</p><p class="ql-block">2.古燕留城的研究中致廣大和求精微的結(jié)合,把握好“兩軸”,即歷史長河的時間軸和大區(qū)域的空間軸,同時于細微處著手。</p><p class="ql-block">3. 古燕留城的研究中注重人文與科技的結(jié)合。在研究過程中充分利用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shù),將零碎的殘片復(fù)原,做出整座燕留城的虛擬仿真立體模型,更便于推進研究的進程、推廣研究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劉之龍老師在會議上認真聽取各位教授的建議,會后寫下報道。</p><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研究座談會</p><p class="ql-block"> 主辦: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p><p class="ql-block"> 《古燕留城探尋》編委會</p><p class="ql-block"> 地點 :河北師范大學(xué)(石家莊)</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9日上午9點,《古燕留城探尋》編委會應(yīng)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武吉慶副會長之邀來到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河北師范大學(xué)文科樓歷史研習(xí)室參加了“古燕留城研究座談會"。本次座談會是張家華、黃亞樓二位老師發(fā)起,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與《古燕留城探尋》編委會主辦的學(xué)術(shù)性座談會。</p><p class="ql-block"> 南開大學(xué)教授、博導(dǎo)黃亞樓;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導(dǎo)王鳳鳴; 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導(dǎo),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副會長武吉慶;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薛彥華;河北師范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院長張廣興;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張懷通;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副會長、河北省李大釗研究會副會長朱文通;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韓立森以及《古燕留城探尋》編委王慶安、張家華、劉之龍、郭鳳娟、馮裕環(huán)共13人參加了此次座談會。</p><p class="ql-block"> 本次座談會自由放松,但井然有序。大家精神飽滿,熱情高漲。會議決定用滄州青縣家鄉(xiāng)話講話。會場上濃濃的鄉(xiāng)音,滿滿的情懷,又把大家?guī)Щ亓斯枢l(xiāng)孩提時代!</p><p class="ql-block"> 座談會由武吉慶老師主持,王鳳鳴老師致開幕詞;劉之龍老師介紹了"古燕留城"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以及幾年來的研究工作;王慶安老師介紹了《古燕留城探尋》一書的編寫工作;張懷通老師 針對《古燕留城探尋》卷上初稿作了充分地解讀,并給出建議;韓立森老師對古磚瓦殘塊作了初步鑒定并提出了建設(shè)性的意見;朱文通老師也對研究燕留城工作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方向;黃亞樓老師作最后總結(jié),也提出一些想法和意見.(詳細情況另見說明)</p><p class="ql-block"> 座談會在有序熱烈的氣氛中進行,尤其是大家看到劉之龍老師帶來的陶片、磚頭,還有圖片和視頻資料后,大家心情激動,都為青滄交界有這么一處悠久的歷史遺跡而感到震憾,并表示抽出時間來一定回家鄉(xiāng),現(xiàn)場體驗,探尋古跡,并表示要把燕留城的研究工作向前推進。</p><p class="ql-block"> 座談會不知不覺已經(jīng)開到下午1:20,大家意猶未盡地離開會議室,樓下合影留念,共進午餐后《古燕留城探尋》編委們帶著青縣、滄縣老鄉(xiāng)的問候和希冀,啟程回滄,一路上編委們還在討論著、憧憬著……</p><p class="ql-block"> 劉之龍 </p><p class="ql-block"> 2025.03.29</p> <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探尋》編委郭鳳娟老師在教學(xué)的百忙中抽出時間來參加此次座談會,在會上認真作好筆記,在第一時間寫下了如下報道:</p><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研究座談會在冀召開</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9日上午9時,由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古燕留城探尋》編委會聯(lián)合主辦,河北師范大學(xué)承辦的“古燕留城研究座談會”在河北師范大學(xué)文科樓召開。</p><p class="ql-block"> 會議由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副會長、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武吉慶主持。與會者有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副會長、河北省李大釗研究會副會長朱文通教授,南開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的黃亞樓,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張懷通,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王鳳鳴,河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全職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韓立森,河北師范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薛彥華,河北師范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張廣興,《古燕留城探尋》主編王慶安、劉之龍,編委張家華、郭鳳娟、馮裕環(huán)等。</p><p class="ql-block"> 首先王鳳鳴教授致開幕詞。對《古燕留城探尋》編委們執(zhí)著挖掘歷史的精神予以稱贊,除了微觀探索外,還要從大歷史觀和整體歷史觀著眼,如大運河文化,“鏢不喊滄州”的近代滄州鏢局與晉商的關(guān)系,滄州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發(fā)展歷程中的作用,滄州獻縣天主教的傳授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的貢獻等等。總之,古燕留城對豐富燕趙文化研究會起到很大推進作用。</p><p class="ql-block"> 接著由《古燕留城探尋》主編劉之龍、王慶安二位先生詳細匯報燕留城遺址的實際探尋與本書資料的匯編情況。</p><p class="ql-block"> 先秦文化研究專家張懷通教授發(fā)言,對本書編寫中的一些具體細節(jié)問題進行詳細指導(dǎo)和深入探討,提出在某些材料不足時,可以進行反面論證的“逆向思維”觀以及開放包容的編寫原則。</p><p class="ql-block"> 朱文通副會長發(fā)言,主要談了六個方面問題:</p><p class="ql-block">1.燕留城是春秋時期燕齊兩國的交界,這一觀點可行。</p><p class="ql-block">2.“分溝禮燕”中的“溝”系古黃河的說法可以肯定。</p><p class="ql-block">3.燕留城、盟臺系春秋時期“義戰(zhàn)”的標志。</p><p class="ql-block">4.“紙上得來終覺淺”,歷史研究要注重實地調(diào)查。</p><p class="ql-block">5.地圖中的標注要明確,易于辨識。</p><p class="ql-block">6.要把研究的問題揉入實際的背景中去。</p><p class="ql-block"> 韓立森老師對在楊官屯村與后李寨村之間的田野古遺址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古磚瓦殘塊做了初步鑒定,并對下一步工作如何開展提出了建設(shè)性意見。</p><p class="ql-block"> 座談會進行到下午1:00點,專家學(xué)者們依然意猶未盡。最后,由黃亞樓教授做總結(jié)發(fā)言:</p><p class="ql-block"> 本次座談會緣起于劉之龍、王慶安諸位對古燕留城探尋的多年不懈努力,近期我與張家華搭橋求教于武吉慶教授、張懷通教授,二位教授積極響應(yīng),武吉慶教授及時策劃組織了本次座談。座談會收獲很大,啟發(fā)很大。對古燕留城的探尋、研究提出三點建議:</p><p class="ql-block">1.古燕留城的研究中“外行思維”和“專家實踐”的結(jié)合。</p><p class="ql-block">2.古燕留城的研究中致廣大和求精微的結(jié)合,把握好“兩軸”,即歷史長河的時間軸和大區(qū)域的空間軸,同時于細微處著手。</p><p class="ql-block">3. 古燕留城的研究中注重人文與科技的結(jié)合。在研究過程中充分利用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shù),將零碎的殘片復(fù)原,做出整座燕留城的虛擬仿真立體模型,更便于推進研究的進程、推廣研究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隨著燕留城研究檔次的提升和《古燕留城探尋》一書資料的不斷豐富,相信這座春秋古城的研究對于豐富燕趙文化內(nèi)涵會起到更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古燕留城探尋》編委郭鳳娟</p><p class="ql-block"> 2025.03.29</p> <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探尋》編委馮裕環(huán),利用家在石家莊的條件,早早來到會場作好攝像、錄音、記錄等工作,照片里卻沒有她的身影,是一位默默的付出者?!豆叛嗔舫翘綄ぁ肪幬瘲詈O茧m沒有在現(xiàn)場,背后也在默默地整理照片和資料,為她們點贊!</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場忙碌的河北師大文科樓歷史研習(xí)室的學(xué)生們,他們在聽得入神處,也為滄州有這么一片古城遺存感到震撼!</p> <p class="ql-block">座談會不知不覺已經(jīng)開到下午1:20,大家意猶未盡地離開會議室,樓下合影留念,共進午餐后《古燕留城探尋》編委們帶著青縣、滄縣老鄉(xiāng)的問候和希冀,啟程回滄,一路上編委們還在討論著、憧憬著...…</p> <p class="ql-block">本次座談會收獲很大,已經(jīng)過去一周時間,大家熱情不減,還在繼續(xù)討論,真心為大家的鄉(xiāng)情所感動!大家都有一股認真精神,務(wù)實精神,更有愛家鄉(xiāng)的自我奉獻精神!</p><p class="ql-block"> 此次座談會收獲一: 此次古燕留城研究會是一個升華點,更是邁向一個高度的起點。它將從民間的發(fā)現(xiàn)、探索、研究向?qū)W術(shù)化、專業(yè)化、正規(guī)化轉(zhuǎn)變和提升,正如王慶安老師所講"我們有從土八路歸入解放軍”的喜悅。同時《古燕留城探尋》編委會人員也感受到學(xué)習(xí)的壓力和身上的責(zé)任重大。</p><p class="ql-block"> 此次座談會收獲二: 武吉慶老師的建議很有建樹,或許是突破瓶頸,擴大視野的起點。</p><p class="ql-block"> 我們可以鑒用顧頡剛先生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所謂“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其內(nèi)容之一是:歷史研究者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譬如,“我們即不能知道東周時的東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戰(zhàn)國時的東周史;我們即不能知道夏商時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東周時的夏商史”。由此,顧先生推論道:“我們要辨明古史,看史跡的整理還輕,而看傳說的經(jīng)歷卻重?!保ā豆攀繁妗返?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9-60),稍后他講得更加直截了當:“我對于古史的主要觀點,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變化。”即“不立一真,惟窮流變”(《古史辨》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73頁)。關(guān)于燕留城的文獻記載僅有寥寥數(shù)條,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對其進行如何考辨和闡釋,也都難期太大突破。(當然,考古學(xué)可以為此作出貢獻)如果把燕留城史事視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并鑒用“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所啟示的方法路徑,那就很有可能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此次座談會收獲三: 全體與會人員產(chǎn)生一個共識: "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采用“外行思維”和"專家實踐”的研究方法,“致廣大”與“求細致”相結(jié)合,從歷史長河時間軸和大區(qū)域空間抽,全面觀和整體觀來研究探討燕留城文化,在普遍聯(lián)系的視域下研究燕留城,而不能把視域僅僅局限于燕留城的有無問題上。</p><p class="ql-block"> 總之,古燕留城文化正在循序漸進地向前推動著,相信不遠的將來,隨著《古燕留城探尋》一書拋磚后,定會引來大批金玉寶藏!,燕留城文化也一定會發(fā)揚光大!也一定會為家鄉(xiāng)振興文化、經(jīng)濟貢獻一份光和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