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經(jīng)絡(luò)課因宋老師身體原因取消了,于是,慵懶在床上睡到自然醒。</p><p class="ql-block">煮個雞蛋,蒸支玉米,泡杯牛奶,切幾片水果,幾粒堅果。悠閑地吃完早餐,再去菜場買菜,菜仍然新鮮又經(jīng)濟。經(jīng)過小區(qū)綠化帶,園林工人正在休剪樹木,剪的枝條中還有嬌艷欲滴的月季花,我揀了幾枝,修剪了插在瓶中。在這陰雨蒙蒙的日子,這鮮艷的花朵也添了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泡一壺茶,拆開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慢慢品讀。這本書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余華最好的長篇小說之一。文字樸實卻極具穿透力,能夠緩緩道出人間的疾苦,既沉重壓抑,又帶有治愈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愿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這種對孤獨的描寫讓我深感共鳴。小時候,母親早逝,我先后被放在長沙大姑媽家和湘潭下攝司姑媽(我們叫她大嫚)家寄養(yǎng)。我記得的片斷是:兩三歲大的我,坐在小板凳上,守在姑媽家的門口。等著姑媽下班。偶爾有人經(jīng)過時,我就說姑媽不在家。走道上煤爐上放著一個瓦壺,看熱氣從壺嘴里徐徐吐出,看陽光灑下來又收回去。那些寄人籬下的日子,讓我與人群一直有種疏離感。無論在多么熱鬧的場景里,我總能抽離出來,雖然我拼盡全力想去融入。主人公十二歲那年,從收養(yǎng)的家回到南門,回到自己父母家時“我獨自坐在池塘旁,在過去的時間里風塵仆仆。我獨自的微笑和眼淚汪汪。”讀到這里,我情不自禁,眼睛濕潤了。</p><p class="ql-block">起身,站在陽臺,看窗外細雨飄灑,花架上金邊郁香開的花瓣一片一片凋謝,凋謝處又長出幾片嫩芽,君子蘭又孕育花蕾了。</p><p class="ql-block">讀到父親和哥哥對他毆打,他都記錄在案,時隔多年以后依然保存這本作業(yè)簿,但散發(fā)出來的霉味難以清晰地去感受當初立誓償還的心情而是驚訝。記憶是如何超越了塵世的恩怨。他看到初春早晨枯干的樹技上布滿嫩綠的新芽,這無疑屬于美好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記憶總是把往事篩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書一行行看著一頁頁翻著??锤赣H的無賴,看母親的柔弱,那細雨中撕心裂肺的呼喊,讓人透不過氣來。合上書本,喝口熱茶,好象雨停了,出去走走,緩緩!明天再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