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陽春三月,在刺猬河邊,與八旬老人楊寶晶相遇,暢談讀書心得。這位昔日老礦工,因為讀書,感覺心情愉悅。</p><p class="ql-block">跟楊寶晶聊天時,我曾送給他一本書,他細心拜讀。在交談過程中,楊寶晶卻說:“多虧你送給那本書,有篇“上善若水”,讓我認識讀書的重要”。</p><p class="ql-block">這是位八旬老人,還是建國初期,從農(nóng)村步入了國營煤礦,成為新中國礦工。雖然沒去采煤一線,被分配在機電科,仍然為惡劣環(huán)境。楊寶晶卻拜師學藝,跟著師傅一起,奔走在百里煤海,維護修理機電設備。</p><p class="ql-block">師傅沒文化,也是學徒出身。楊寶晶算是高小文化,畢竟能讀書識字,在當時的煤礦,還算有文化的人。</p><p class="ql-block">楊寶晶喜歡看小說,也是圖個熱鬧,參加工作后,面對煤礦機器設備,雖然靠經(jīng)驗,還得要理論,俗稱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才能勝任工作,承擔責任。</p><p class="ql-block">楊寶晶要深耕文化,去礦圖書館借了《機器原理》,工作之余,細心拜讀,雖然有師傅帶著,實踐出真知,可書本知識不可少,楊寶晶要深耕細讀。</p><p class="ql-block">礦工生涯,走在百米巷道,進了幽黑的洞室。休息時,楊寶晶借助于礦燈,觀看機械維修手冊,長期摸索,那本機修手冊,翻騰的都帶有煤的光澤。</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楊寶晶仍然把有關機器設備維修的書,還有一摞被井下潮氣侵得發(fā)軟維修手冊,都帶回了家,珍藏為寶。</p><p class="ql-block">離開了礦山,楊寶晶回到了家鄉(xiāng),卻不甘寂寞,因為喜好。于是,楊寶晶找到養(yǎng)蜂戶,分出幾窩蜂,讓楊寶晶經(jīng)營,也是為了排除寂寞。</p><p class="ql-block">楊寶晶去了新華書店,尋找養(yǎng)蜂的書籍,并購買回家,坐在桌前孜孜不倦拜讀。雖然他是養(yǎng)蜂新手,通過讀書學習,了解蜜蜂的性質(zhì),采蜜的經(jīng)過,蜂王的活動,還有蜂蜜的釀成,都是通過讀書實踐,掌握了養(yǎng)蜂規(guī)律,并成為養(yǎng)蜂高手。</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楊寶晶剛從山里回來,一位好友送來一本《金色年華》這是一本精神世界的散文集。書里的文章,都很精彩,由淺入深,講了一些道理,特別書里有一篇“上善若水”,這篇文章,楊寶晶閱讀欣賞,受益匪淺,增強了他讀書的興趣。</p><p class="ql-block">楊寶晶文化不高,上學時曾讀過三字經(jīng),百家姓,還有千字文。對于上善若水,雖然已知道,認為水是凈潔之物,可以洗去污濁,這簡單的理解,總在心中存留,并與“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相題并論。</p><p class="ql-block">隨著時間推移,楊寶晶經(jīng)過幾次閱讀,忽然心中開化,感覺人生大喜大悲,坎坎坷坷,需要人的修養(yǎng)。</p><p class="ql-block">望著人來人往的人群,瞧著刺猬河水,感覺到這水,凝聚著人的修養(yǎng)。</p><p class="ql-block">這河水總是不平靜,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不同的感覺,從中釋放不同的含義。上善若水卻出自老子一文,水善利物而不爭,除眾人之惡,水的變化,百折不撓、聚氣生財、包容接納、能屈能伸、周濟天下、功成身退。人之所有各有懸殊,善惡不同,生死之譽,皆因各有自己的境界不等罷了。</p><p class="ql-block">楊寶晶通過讀此文,深知感嘆,人生無非遇見誰?都是生命中注定要出現(xiàn)。這就意味著,沒有人是因為偶然進入我們生命中。每個周圍的親戚、朋友、家人和我們互動都會協(xié)助改善眼前好一切,也許要給我們?nèi)松粋€轉(zhuǎn)折,唯一的處理方法,運用“上善若水”。對待敵人,必須堅硬無比,對待朋友要包容接納,對待生意要聚氣生財,對待事情要能屈能伸,對待貧窮要周濟天下,對待地位要功成身退,這就是上善若水。</p><p class="ql-block">楊寶晶邊養(yǎng)蜂邊讀書,從中感覺醒悟,這書讀起來,讓人眼界開擴,解除自己的忙然,如同蜜蜂終其一生,都在釀造甘甜。人又何不該在暮年釀造智慧。在養(yǎng)蜂場地書桌上,不但有養(yǎng)蜂專業(yè)書,楊寶晶還購買了《增廣賢文》讀后受益。</p><p class="ql-block">當在讀書中,楊寶晶發(fā)現(xiàn)在《蜜蜂管理》中,存在著優(yōu)化,效果極佳,這樣一來,增強了讀書的癮,可到了癡迷程度。從搖蜜機快速運轉(zhuǎn),蜜蜂嗡嗡的聲,楊寶晶背誦著《詩經(jīng)》并對照《自然辨證法》細心觀察蜂群,甚至用曾當?shù)V工練就的機械工藝,來制作優(yōu)美書架,購買喜歡的書籍,讀出了精彩。讀書讓他心境開擴,家庭和睦,兒孫成長。</p><p class="ql-block">楊寶晶曾說:“本身就是山里人,臉朝黑煤,背靠大山,封閉型環(huán)境,沒有追求,再不去讀書,了解世界,了解未來”?如書中所講:“讀書的話,眼前是世界,不讀書的話,世界就在眼前”。這話讓人聽起來,非常有哲理性。</p><p class="ql-block">通過讀書,在社區(qū)活動,楊寶晶總坐在第一排,掏出筆記本,精心記錄讀書心得。通過讀書,在黨員愛心活動捐款中,慷慨捐款500元,讓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去年秋天,楊寶晶在閱讀時間的簡史扉頁上寫:“礦井的燈滅了,眼里的光亮了,如今的生活,離不開書的伴隨,書是永不結晶的蜜,讀每一個字,都在給生命保鮮。蜂群振翅聲里,八旬老人用讀書丈量著比礦井更加遼闊的天地。</p><p class="ql-block">在楊寶晶記錄中,曾有這樣一段話:“讀史使人明智”??吹竭@句話,感覺這是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而唐太宗李世民在其著名諫臣宰相魏征死后曾多次對大臣說:“以史的鑒,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比培根早了近一千年,僅此言出現(xiàn),足以證明中華優(yōu)秀文化不僅源遠流長,積淀深厚,博大精深,而且,是中華民族承前啟后、生生不息、團結奮斗的不竭動力。</p><p class="ql-block">在中華這座豐富的文化寶庫中,蘊藏著每一部歷史典籍,這就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我們要熟讀中華傳統(tǒng)經(jīng)典,不只是熟知和傳承,更是為了能從她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和智慧。</p><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文化中,有精典名句,楊寶晶深入領悟,句句上心。如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日久見人心,隔墻有耳慎言語,心孫賢良,夫妻和美,退一步海闊天空,三思而行少禍患,都是精典,語言巧妙,道理深刻,而且存在著智慧。</p><p class="ql-block">夏天回村養(yǎng)蜂,空閑時常去村里的益民書屋,看一下有喜愛的書,尋找生活的養(yǎng)份。進入冬季,寒風凜冽,蜜蜂已入蟄。楊寶晶回到社區(qū),住進了高樓,仍然習慣不改,靜靜坐下來讀書,導找力量的源泉。</p><p class="ql-block">楊寶晶患有二期塵肺病,也經(jīng)常住院治療,在住院期間,不忘帶上兩本書,閑時不忘讀書。護士問他:“楊大爺,住院還不忘讀書,他卻說:“讀書讓人心寬,也是戰(zhàn)勝病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歲月的時光,這位八旬老人,雖然臉上刻滿了歲月痕跡,可那雙眼睛卻依舊明亮,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對生活充滿了愛。</p><p class="ql-block">楊寶晶愛讀書人,一生與書為伴,無論是青澀的少年時光,成熟的中年歲月,還是現(xiàn)在的晚年生活,書本始終是他最忠實的伴侶。</p><p class="ql-block">楊寶晶的家中,擺著各式各樣的書籍,從古典文學到現(xiàn)代小說,從哲學論著到自然科學,每一本書都承載著他的記憶和情感。</p><p class="ql-block">每當晨光熹微,楊寶晶便起床坐下,拿起一本書,輕輕地翻開,讓那些跳躍的文字帶著他,進入一個奇妙的世界。</p><p class="ql-block">讀書對于楊寶晶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他相信,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心靈的慰藉,還是智慧的源泉。</p><p class="ql-block">在楊寶晶的眼中,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他常說:“讀書,能改變世界,不讀書,總被世界改變”。看來這讀書,讓楊寶晶懂得了哲學。在聊天中他常說:“都是讀書,悟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盡管年歲已高,楊寶晶的思維依然敏捷,在他的談吐中,常常透露出深邃的智慧,還有獨到的見解。他喜歡與人分享他的讀書心得,無論是和鄰居閑聊,還是在社區(qū)讀書會上,他的話語,總能引起人們共鳴。</p><p class="ql-block">楊寶晶的生活簡單而又充實,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一位讀書人的堅持和執(zhí)著。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讀書永遠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如今,楊寶晶依然每天堅持閱讀,他的屋里成了他最溫暖的避風港。在他生活的空間里,繼續(xù)地探索和思考,用一顆不老的心,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體驗生命的深度。</p><p class="ql-block">楊寶晶,這位八旬的老人,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讀書,是一種對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一種不老的夢想。</p><p class="ql-block">在書的世界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位真正的讀書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