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2.4日上午游陳慈黌故居</p><p class="ql-block">陳慈黌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qū)隆都前美村,距汕頭約20千米,由華僑實業(yè)家、金融家陳慈黌家族興建而成,始建于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黌故居包括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和三廬書齋等宅第,共有廳房506間,面積2.54萬平方米。以傳統(tǒng)的“駟馬拖車”糅合西式洋樓,點綴亭臺樓閣,通廊天橋,縈回曲折。</p> <p class="ql-block">陳慈黌故居的大門高大雄偉,門匾、門框、門檻均用花崗巖琢磨而成。在那個年代,沒有切割機和打磨機,這么大塊且堅硬的材料,用人工琢磨得如此光滑明亮,真不簡單。門匾、門框和正壁上刻有各種圖案,這是潮汕著名工藝之一石刻。</p> <p class="ql-block">陳慈黌故居的最高處是更樓。這是一座小閣樓,呈方形,高兩層,第一層封閉,第二層有窗,可了望遠處及窺視整座陳氏宅院。負責定時敲鑼敲鼓的人稱為“更夫”。更夫從初更開始,每隔一更敲一輪更鼓或更鑼,人們從而知道時值幾更。更樓除了報時外,還有另一個作用,即防盜。</p> <p class="ql-block">陳慈黌故居的大廳叫傳葉堂,大堂富麗輝煌,正面掛著“傳葉堂”三個大字的金漆大堂匾,堂匾下面是潮汕木雕《喜鵲梅花》。廣州的陳家祠、佛山的祖廟、潮州的開元寺等許多著名的建筑物里都有潮汕的金漆木雕。潮汕木雕,在技法上采用了圓雕、沉雕、浮雕、鏤空等不同手法,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形象地表現(xiàn)景物的多層次的復雜內(nèi)容;在外形色彩上,則運用黑漆裝金、五彩裝金和本色素雕等表現(xiàn)手法,使作品莊重、色澤鮮艷、意境深刻?!断铲o梅花》木雕,梅花怒放,喜鵲栩栩如生。它象征“喜上眉梢”,寓意家人快樂與幸福。傳葉堂左右兩側(cè)是主人房。大廳前左方展示陳慈賞家族族譜。</p> <p class="ql-block">陳慈黌故居的閣樓裝飾更為華美、高雅?;椅萁Y(jié)構(gòu),硬山頂,屋頂于杉梁上釘排梁(潮汕稱為“角”),蓋多層瓦,底層疏而上層密,屋頂正脊兩邊的屋耳(潮汕稱為“厝角頭”)呈弧形,山墻上疊脊聯(lián)結(jié)屋耳。屋脊上有用各種色彩的彩瓷切割成各種幾何圖形后嵌成的花草、水果、鳥獸、龍鳳等圖案。這是潮汕建筑裝飾工藝之一“嵌瓷”。后山墻上是一排灰塑。左邊一幅“松鼠葡萄”,右邊的一幅是“石榴水鳥”。用多籽的“葡萄”和“石榴”象征“子孫滿堂”;用“松鼠”和“水鳥”象征“精靈、騰飛”。閣樓現(xiàn)是民間工藝展覽館。</p> <p class="ql-block">陳慈黌故居不僅是一座宏偉的建筑博物館,更是潮汕僑文化的璀璨瑰寶。這里匯聚了眾多珍貴的文物和歷史遺跡,生動展現(xiàn)了潮汕僑民的奮斗歷程和獨特魅力。通過深入挖掘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陳慈黌故居致力于打造全國僑文化示范基地,為游客和學者提供一個了解潮汕僑文化、感受歷史滄桑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在陳慈黌廣場看了英歌舞 表演,在潮汕大地,每當節(jié)慶之時,總能見到一支支身著彩衣、手持英歌槌的隊伍,在鏗鏘有力的鼓點中,演繹著古老而神秘的故事。這便是英歌舞,一種集舞蹈、武術(shù)、戲劇于一體的獨特民間藝術(shù),它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深植于潮汕人民心中的文化符號。</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最初是一種用于祭祀的神舞,人們在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以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隨著時間的推移,英歌舞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舞蹈,成為潮汕地區(qū)獨特的文化象征。英歌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距今已有近400至500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2025.2.5日潮州牌坊街</p><p class="ql-block">潮州牌坊街位于古城中心,是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工藝、特色小吃等為一體的文化古街。牌坊街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騎樓,矗立的2 3座中式明清石牌坊與兩側(cè)南洋風味的騎樓互為映襯,明末清初引入具有南洋建筑風格的騎樓建筑,形成中西合璧的獨特僑鄉(xiāng)風貌。</p> <p class="ql-block">潮汕牌坊街由23座牌坊組成?。這些牌坊大多建于明清時期,每一座都承載著潮州科舉高中、仕途顯達的榮耀,以及重要人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潮汕牌坊街不僅是一個充滿歷史韻味的步行街,也是游客必訪的景點。街道整潔,步行體驗舒適,牌坊街兩旁的小吃攤點也讓人垂涎欲滴,可以品嘗到潮州三寶——老香黃、老藥桔、黃皮鼓,以及油柑汁等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潮州開元寺,前身為“荔峰寺”,位于廣東省潮州市區(qū)甘露坊,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令全國挑選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開元”名之,潮州開元寺便是其一。潮州開元寺內(nèi)建筑有四進,分別為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中軸為照壁、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玉佛樓;東側(cè)為客堂、地藏閣、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側(cè)為方丈室、觀音閣、慧業(yè)堂、僧舍、諸天閣,形成龐大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傉嫉孛娣e11031平方米。該寺地方寬敞、圣像莊嚴、文物眾多,是“粵東第一古剎”和嶺東佛學院所在地,也是中國現(xiàn)存四大開元古寺之一,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揭陽城隍廟,位于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qū),始建于宋紹興十年(1140年)?,F(xiàn)存廟宇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揭陽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目前廣東省內(nèi)已知的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傳統(tǒng)形制及工藝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城隍廟古建筑,2019年被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揭陽城隍廟主體建筑大殿為懸山頂,面寬三間,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構(gòu)。今保留的原建筑物還有山門、大門、兩虎、大殿、養(yǎng)生池、石拱橋、夫人廳等,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大門為穿斗式構(gòu)架,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屋面為硬山頂。大殿面寬三間,進深四間。</p><p class="ql-block">以上寺廟我都沒進去,就在門口打個卡,證明我來過了??。</p> <p class="ql-block">?揭陽樓?始建于唐朝中期,距今已有1188年的歷史。其原址位于潮州筆架山韓文公祠,后來改建于潮州內(nèi)城南門。隨著時間的推移,古揭陽樓已不復存在,但在揭陽市得以重生。?</p><p class="ql-block">揭陽樓不僅是揭陽市的標志性建筑,更是歷史的見證。其總體布局以“水上蓮花”為主題,主樓四周以小河環(huán)繞,寓意古護城河和“嶺南水鄉(xiāng)”的意境。這座樓展現(xiàn)了秦漢建筑的風格,以大為美。</p> <p class="ql-block">揭陽樓大鼎位于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qū)揭陽樓廣場前,是一個地道的潮汕人對揭陽樓大鼎的來歷了如指掌。作為揭陽市的重要象征,這座大鼎不僅象征著權(quán)力和財富,也寓意著揭陽市的繁榮和發(fā)展。</p><p class="ql-block">?揭陽樓大鼎是一座青銅鼎,高達9.99米(也有說法為其他高度,但9.99米為較為廣泛流傳的數(shù)據(jù)),重量達到了驚人的58噸,被譽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方鼎之一。</p><p class="ql-block">?揭陽樓大鼎并非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物,而是現(xiàn)代為了彰顯揭陽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彰顯城市精神而特意鑄造的。大鼎的鑄造工藝精湛,造型莊重威嚴,充分展現(xiàn)了潮汕地區(qū)人民的智慧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龍湖古寨,位于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qū)龍湖鎮(zhèn)護堤路旁,地處韓江中下游之濱。面積約1.5平方千米,始創(chuàng)于宋,圍寨于明,繁盛于清,見證了潮汕地區(qū)從農(nóng)耕時代到商業(yè)時代的歷史變遷。龍湖古寨內(nèi)“三街六巷”古第巨祠密布,建筑群呈帶狀分布。寨內(nèi)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有100多座,其中較出名的有“方伯第”、“進士第”、“探花府”、“繡衣第”、“許氏宗祠”、“龍湖書院”、“天后宮”等。這些古建筑,薈萃了木雕、石雕、貝雕、嵌瓷、彩繪、貝灰塑等潮州民間工藝的精華。各民居的門廊立面裝飾濃重,門簪、門匾、對聯(lián)、側(cè)壁則多繪風俗彩畫;門框、柱梁、柱礎(chǔ)、欄桿、臺階等都用石雕,猶喜用石鼓、瑞獸、獅子等??胺Q為“府第文化博物館”,其體現(xiàn)了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不同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龍湖古寨里面有一條小吃街,里面食品琳瑯滿目,品種很多。</p> <p class="ql-block">2025.2.7日廣東旅游結(jié)束回家,途徑福建去了漳州華安二宜土樓。</p><p class="ql-block">二宜樓,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zhèn)大地村,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蔣氏十四世蔣士熊所建,落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宜樓為閩南土樓,前后建造30年,占地面積9300平方米,直徑73.4米,是福建省內(nèi)同類建筑中單體最大的雙環(huán)圓形土樓。</p> <p class="ql-block">清乾年間,華安鄉(xiāng)紳、茶商、米商蔣士熊,發(fā)跡后擲下重金,率子孫三代,歷時三十年,建成這座福建圓樓之王聚族而居。二宜樓占地9300平方米,共有4層16單元213間房,其體量之大,耗時之久,設(shè)計之精巧,都是中國夯土建筑史上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據(jù)導游說是一有家眷的蔣氏公子,于清末出國經(jīng)商,戀上異國女子。這段跨國戀情,因不敢告訴家人而夭折,公子回國后,用壁畫寄托相思之情。遍居海內(nèi)外的蔣家后裔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如今已達4千人,有30多位博士、碩士。</p> <p class="ql-block">環(huán)繞外墻的12個傳聲洞,是土樓最古老的“門禁”和對講機,用于內(nèi)外聯(lián)系、傳遞信息。晚歸或通風報信都通過這個傳聲洞,每套公寓構(gòu)造一個,既不互相打擾,又可保留各自的私密。其傳聲奧秘,至今無人破譯。</p> <p class="ql-block">二宜樓內(nèi)的這兩口古井,按當?shù)厝说恼f法,其位置恰好分別處在八卦的陰陽兩點上。土樓古井潤澤一方養(yǎng)育二宜居民,土樓人家至今還在作為飲用水,取得井中水做飯泡茶。</p> <p class="ql-block">蔣氏家族不惜重金構(gòu)建出的華麗世界,佇立蒼茫風雨中,已悄然跨越了三個世紀。充滿神秘氣息的圓樓之王,見證著一個家族的興旺,給世人留下了謎一樣的懸念,也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春節(jié)9天的自駕游圓滿結(jié)束, 帶著滿滿的回憶踏上歸途, 風景雖美, 家更溫馨舒適。感謝一路陪伴的朋友們!期待下一次的旅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