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廢紙三千之后也有了些許感悟,對大師之作,對畫評之士之言,對急功近利之人之言之畫漸漸有了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班門弄斧,先議大師[呲牙]</p><p class="ql-block"> 吳昌碩、齊白石兩位大師,竅贊同吳是文人畫的最后一根香火,而齊在文人畫中融入了民間藝術的元素,是對文人畫的發(fā)展,讓文人畫更容易被接受。二人詩書畫印俱佳,后人之學者難及,非今人愚笨,亦非今人少天賦,因斗轉星移,時過境遷,主客觀因素都有了明顯變化。而文人畫更以毛筆為主要的作畫工具,今人之筆力功夫先天不足,半路出家怎敵得了童子功?二老一是小書吏,且以刻章補生活之需,一是刻花雕蟲的小木匠,手上功夫皆非常人可比。老缶“畫氣不畫形”,故其畫筆墨酣暢,氣韻生動,其多為靜物,給人的是意境享受?!疤茷槊乃祝凰茷槠凼?,”齊之畫意趣生動,以魚蝦,昆蟲,雞,鳥等入畫,靜中有動,一幅畫一番情趣,其用筆用彩簡潔明快,融入了豐富的民間藝術元素,且因其創(chuàng)作時間的長久和社會地位,對今世影響廣泛。</p><p class="ql-block"> 大師級的成就是難分伯仲的,畫畫就是心悅而為之,若又能讓觀者心悅就是好作品了。</p><p class="ql-block"> 藝術是技巧的升華,是融合了思想意識的產(chǎn)物,因而具有鮮明時代印痕。當一種技巧達到藝術的高度,往往無法超越。國畫藝術就是這樣。</p><p class="ql-block"> 做為大師級的吳昌碩和齊白石,他們生活中需要書寫都離不開毛筆,需要刻畫刻字都離不開刻刀,他們的生活給予了這樣的條件,在日積月累的重復中形成了深厚的手上功夫,其筆力使其線條流暢而韌性十足,就形成了書與畫的骨氣,這正切合了我們固有的審美觀。</p><p class="ql-block"> 畫畫的兩種常用方法勾勒和沒骨,勾勒就是用毛筆勾畫物體的形,線條的流暢、頓挫、展轉、虛實轉換恰切的表達出所畫之形才叫得心應手。而線條的質(zhì)量是關鍵,在行云流水,如錐畫沙,飛燕掠水,輕重緩急,虛實結合等狀態(tài)中自由轉換,才會有高質(zhì)量的線條。所謂畫畫必須寫好字的實質(zhì)就是提高線條的質(zhì)量,但寫好字不代表能畫好畫。</p><p class="ql-block"> 沒骨法就是以彩賦形,也離不開筆力,其實沒骨就是大化了的線條。在做畫過程中,勾勒和沒骨是交替運用的。</p><p class="ql-block"> 國畫的線條忌刻板,僵硬,柔弱無骨,國畫的色彩忌平涂,忌飄忽不定,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筆力。以寫入畫強調(diào)的就是在畫面中筆意分明,這樣才能形成畫面通透靈動,生氣盎然的視覺效果。簡單的說,一幅畫近看筆跡清楚,遠觀則生機盎然。</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說沒骨是大化了的線條?以筆力筆法筆勢畫出的色彩是通透靈動且變幻無窮的,只不過勾勒常用中鋒而沒骨則多用側鋒,只是筆勢的不同,相同的是都強調(diào)筆力功夫。</p><p class="ql-block"> 簡而言之,做畫就是用毛筆調(diào)水潤國畫顏料在宣紙上作畫。其常用手法勾勒和沒骨。為此還應深刻理解并掌握用水法和不同毛筆及宣紙的特性,這是畫好一幅畫的基本條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