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當今樂山老公園門口聳立的三江女神像。立于上世紀90年代。</p> <p class="ql-block"> 以上兩張照片,第一張照片是當今聳立在樂山老公園大門前的不銹鋼雕塑~三江女神像;第二張畫像是121年前在嘉定府考棚的頭門與儀門間半園廣場中,三炮鳴響后,等侯點名進儀門考取童生而著標準裝的考生~別忘了背后還拖有一根發(fā)辮。兩張照片上的“人”均處在同一地點,只是時間相隔100年,反差是如此強烈, 時間好似一個荒誕的魔術(shù)師。</p><p class="ql-block"> 在嘉定(樂山)古城的中心,在縣街、叮咚街、府街、玉堂街、育賢街等5條街匯聚之地的公園咡處,在順治18年清政府在此設(shè)立過【上川南道道署】~一種介于省與府間的行政機構(gòu),掐指一算已有363年??梢姟暗篱T囗”這一稱呼已有幾百年了。</p><p class="ql-block"> 這過往的300多年,尤其是近現(xiàn)代社會巨變的一百多年間,處于嘉定府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人口等中心的道門口,見證了多少歷史事件、以及這迭加的歷史事件而引發(fā)的蒼海桑田變化;它還目睹了一代代古城百姓在艱難的世道中尋求生計、悲喜自渡的人生,亦留下了多少難以忘懷的民間軼事。</p><p class="ql-block"> 道門口就是古城歷史最好的時光隧道入口、讓我們以時間為序重覽這段歷史。</p><p class="ql-block"> 1661年即順治十八年,以李國英率領(lǐng)清軍占領(lǐng)樂山,并在后來的公園耳處設(shè)立【上川南道道署】。</p><p class="ql-block"> 1734年清雍正12年后不久,【上川南道道署】遷雅安,原【上川南道道署】閑置。</p><p class="ql-block"> 1801年清嘉慶8年,嘉定知府宋嗚琦為盤活這一閑置了近70年的資產(chǎn),經(jīng)呈報省里后,將位于學道街九龍巷南口的學政試院遷來這舊道署里,以后這里改造成了嘉定府的考棚。</p><p class="ql-block"> 光陰荏苒、又一個世紀,帝制歷史即將走到盡頭。 到1903年的9月份樂山縣舉行的童生考試、竟成了有1300年歷史的科舉考試的最后絕唱。住在桂花樓的杜高崇先生( 1892~1988)、這位獻身于樂山現(xiàn)代教育而聞名的教育家、教育世家的領(lǐng)頭人與哥杜高炯兄弟倆也參加了這次考試。</p><p class="ql-block"> 那時,“參加考試都得頭戴紅帽子,身穿套子,腳著靴子。沒有錢的人,就是青布也要縫件套子,有的甚至去找宣講老師、水煙師借衣著,然后穿著應考。穿靴頂帽,這是當時的規(guī)矩。所謂套子,是對門襟扣的,外頭短的叫套子,考生穿的必須是黑色,里頭長的叫袍子,顏色沒有規(guī)定。帽子分春季、冬季。冬季帽形式象軟秋帽,周圍是邊邊,頂上有紅纓。春季帽象漏斗形,叫涼帽。</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去參加考試,等候在考棚外,大約夜半十一、二點鐘開始放頭炮,過半點鐘放二炮,再過半點就放三炮,大約挨近午夜一點鐘,才開始點名。我們候考的人,全家都要仔細聽著,放到二炮,屋里人就要喊起來準備著。點名是一個一個的點,要到天亮才點得完。點到我,我把筆口袋兒提起就進考場了”。</p><p class="ql-block"> 考棚就是現(xiàn)在的樂山公園,外面一道門叫“頭門”,頭門左右邊的門叫東轅門、西轅門。進去后又一道門叫“儀門”,點名就在儀門。從儀門進去,左右是東、西文場;正對著是大堂,上有橫匾,黑漆金字,匾面上方豎寫著“圣諭”二字,下方橫寫著“讀書立品”四字。進二堂去,要上坎坎,二堂上也有一張黑漆金字匾,匾面寫著“戴斗持衡”四字,這是嘉慶年間學臺(名字記不清了)留在這里的。再前是三堂,也有一張黑漆金字匾,匾面寫著“春華秋實”四字,這是廣西的學臺朱慶鏞寫的。東、西文場就是考棚,各有兩棟房,共四棟房。每棟從中間隔開,分為兩廂,東西文場共有八廂,敞的可以容納一千多人。 點名進儀門后,先要經(jīng)過“承差”拽身檢查,…才準進考棚。那時考場由“承差”監(jiān)考,一廂里有十來個。我們進場坐好待安靜后,就開始下題。由一個人舉起寫考題的木牌在東、西文場轉(zhuǎn)三圈,大家看題后就開始做文章了。我參加的考試題是,第一場“樂其道而忘人之事”,還有一場是“商賈皆悅藏于王之市”…。</p><p class="ql-block"> 考試要連續(xù)考五天,一天一場一道題。中途吃飯也在號凳上吃自帶干糧?!弊?</p><p class="ql-block"> 1905年夏天,新學樂山縣官辦高等小學堂首行招生考試,考地也選在道門口的嘉定府考棚,考生有郭沫若,杜高崇等近200人??碱}是:一道國文題,還有幾道算數(shù)題。</p><p class="ql-block"> 1907年郭沫若從高等小學堂畢業(yè)以第三名成績考入嘉定府中學堂。 “中學的校舍就是從前的考棚改修的,在高標山的東麓…。 考院的中堂改成了禮堂。左右的考棚,左邊的改成講堂,右邊的改成自修室了。自修室的右邊是一帶寢室,一直地綿延著差不多與學校的深度相等,學堂的地位是在嘉定城的正中,正面便是最熱鬧的玉堂街,左邊的側(cè)門與縣街相通,右邊的側(cè)門與府街相通。但因為學堂的地基很宏大,學堂的前面也有一個很宏大的敞地,正面和玉堂街隔斷了的,平時只開左邊的側(cè)門或者右邊的側(cè)門,以供學生出入,所以雖然處在城的中央,一點不覺得城市的喧嘩?!? 注2</p><p class="ql-block"> 這與十多年后的1924年嘉定府中學的在校學生劉君照回憶錄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1911年6月,四川人民為反對清政府將已由民辦的川漢鐵路收歸“國有”,將筑路權(quán)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掀起保路運動。新任總督趙爾豐的鐵血鎮(zhèn)壓,激起四川人的火爆血性、幾天之內(nèi)達20萬同志軍圍攻成都清總督府。樂山于8月24,在蕭公廟內(nèi)舉行嘉定保路同志會成立大會,推選王志仁為會長,易晴窗(曙輝)為副會長;會員王畏崖、帥平均、龔驤等人。接著,嘉定府官立中學堂的學生也在學校召開大會,宣布成立嘉定保路同志會學生分會,學生杜高崇擔任副會長。</p><p class="ql-block"> “路事決裂、川中所在保路同志軍一時并起”,“8月26,嘉定一役”,嘉定同志軍在犍為受到清統(tǒng)帶朱敦五指揮的巡防軍一營,及黔軍合力夾攻,9月初1,“諸烈士與之搏戰(zhàn)于鍵為縣之下渡口,因軍士新集,不克致勝,遂退守,9月初7復出戰(zhàn)于犍屬之磨子場,以兵力多寡不敵,烈士等誓以死殉”。僅夾江死難者多至五十五人。</p><p class="ql-block"> 9月18,有傳奇經(jīng)歷的袍哥英雄羅子舟帶領(lǐng)的一支一千多人的同志軍從雅河經(jīng)銅河過來,從迎春門城門洞向玉堂街方向前進,隊伍是四人一排,打頭的是吹“莽銅號”的,在“霧嘟嘟、霧嘟嘟!”的聲音中,武器與著裝五花八門的同志軍隊伍開進了“嘉定保路同志會分會”~嘉定府中學。</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是改變中華民族國運的偉大事件,它發(fā)端于四川的保路運動,是四川保路運動的延續(xù)。四川保路運動波瀾壯闊、一代先賢、赴湯蹈火、誓以死殉、可歌可泣!因此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時便向蜀中民眾發(fā)來祭文以示哀悼,祭文中寫道:</p><p class="ql-block"> 岷江泱泱,蜀山峨峨,奔放磅礴,礴江幹岳??≌芡ι?,厥為世率。虜祚既斬,國徽永建。四億兆眾,同 茲歆羨?;曩鈿w來,瞑目九原。鳴呼哀哉尚饗!注3.</p><p class="ql-block"> 1916年,為紀念嘉定辛亥秋那場革命,縣議會決議修建“辛亥秋嘉定保路死事同志紀勛碑”就選址在中學校前部空地上。</p><p class="ql-block"> 到了1924年,嘉定府中學校被當時處于一墻之隔的駐軍第八師師部(位置在原來的九峰書院~即文革前的月咡塘公安處)的師長陳洪范看中,要擴充為他的師部。學校于1925年年春以“3萬元”搬遷費遷到樂山城北郊的徐家碥去了。</p><p class="ql-block"> 也就在當年春天,由吳佩乎擔保北洋政府任命楊森為四川省軍務(wù)督辦、楊森發(fā)動了“統(tǒng)一四川”之戰(zhàn),佈防眉山的陳八師部隊一觸即潰,陳洪范隨即帶兵向地處大山的屏山潰逃,楊森部隊占領(lǐng)樂山,此事件被樂山百姓稱之為“楊森爆動”。陳八師師部擴充成了一場空,陳洪范也因此宣告下野,回大邑老家去了。中學校遷走后,原處于倒門口的中學校空空如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原【上川南道道署】舊址上的嘉定府科舉考棚。</p> <p class="ql-block"> 杜高崇(崚森)先生(19892-1988) 、是母校樂山高級中學杜厚壽老師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 按劉君照先生敘述手勾了1924年道門口之嘉定聯(lián)合中學校建筑分市示意圖。參考【樂山市志資料】1983第2期P44</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6月,樂山縣主政知事張?zhí)匮鲁闪⒘藰飞娇h市政公所,開啟了改造樂山城區(qū)街道、及在嘉定府中學校舊址建公園的大手筆,這一工程受到了樂山士紳支持,以華新絲廠創(chuàng)辦人陳宛溪(1855--1926)之子陳原玉、陳光玉為首,以其亡父的名義捐獻巨款支援改造工程。陳光玉(字彰瑛)并任市政公所會計主任。</p><p class="ql-block"> 1928年,在羅緯載知事的組織下拆除了高北門、迎春門、福泉門,將主要街道加寬至6~7米,去掉了街上原來面著的石板,換上了三合土街面。在拓寬街道時,又折除了從考棚到中學堂時的那半園弧圍墻,道門口由丁東街口至縣街口拉成一線,砌了花眼墻,從花眼中可窺見公園內(nèi)大概。公園大門外現(xiàn)出一個大廣場。樂山城從此可通汽車、樂山古城向前邁了一大步。注4</p><p class="ql-block"> 在市政公所結(jié)束前的1929 年,在新開辟的公園建了【辛亥秋嘉定保路死事同志紀勛碑】;在當今雕塑三江女神像處、又建了【丁卯秋嘉定筑修馬路紀勛碑】。兩碑相距約50米,碑文都是當時著名人物趙熙先生題寫的。不同的是,“丁卯”紀念碑頂部固定了一個鐵架子,架子上安放了一個特大時鐘,是樂山仁字舵把子蔣煥庭的公子蔣德培捐贈的。這比后來市電視臺鐘樓上大時鐘早了半個多世紀。</p><p class="ql-block"> 而公園的工程直到1930底才竣工。陳光玉學原的專長是土木工程、對園林素有研究?!昂苫ǔ卦堑朗饍?nèi)天然浸水池,陳光玉根據(jù)地形地勢,把它鑿成了一個長方形帶瓶頸的荷花池。荷花池長40米,寬20米,面積800平方米。池深2米,池底主要是天然地土。另在西邊連帶鑿了一個瓶頸作用的小圓水池,直徑6.5米,在小圓池與主池之間有水道相通” ,靠其落差驅(qū)動、流水淙綜?!八郎辖艘蛔鹿攀揭粋€卷洞的石拱橋,造型雅致。荷花池四周用紅砂條石砌成。加上石拱橋、池中小島等,都是用紅砂條石砌成。荷花池最初在池中央用紅砂條石砌了個像四瓣花的圓形島。島上修了一座8根磚柱的亭子”。亭頂呈8個棱角人們稱它八角亭。 荷花池西邊那個小圓池上也建了一座木結(jié)構(gòu)亭子,亭子中央有假山,亭子周圍有帶條形靠背的坐凳、供游人圍坐觀景聊天。</p><p class="ql-block"> 當夏日荷花滿池時此處景觀為公園一絕,體現(xiàn)了陳先生的良苦用心、成為了經(jīng)典之作,在樂山人民中留下了好口碑。</p><p class="ql-block"> 從1927年算起樂山公園已有近百年。成了樂山市民休閑的地方,也就發(fā)生了不少趣事軼聞。</p><p class="ql-block"> 1939年8月19日,日寇飛機轟炸樂山城,公園廣場前邊一銀杏樹被一顆炸彈把樹子上半截炸飛了?!靶梁デ铩奔o念碑上半部也震塌了,“丁卯秋……”紀念碑幸而穩(wěn)如泰山,碑頂上那個特大時鐘的針依然在走動。注5</p><p class="ql-block"> 1943年2月由老同盟會員陳宗常在公園內(nèi)主持了中山堂修建工程的破土動工典禮。用嘉華水泥廠捐獻的6桶水泥在大禮堂前檐下加砌了4根磚柱、禮堂兩側(cè)砌起了帶柱的磚墻,從而讓大禮堂十分穩(wěn)固,成了解放后的“樂山禮堂”。</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時期公園內(nèi)共開設(shè)了“松扉”“浣沙”、“洞天”等6家茶館。泡上一碗茶,坐在茶桌邊的幾乎全是武漢大學的男生,他們的作業(yè)與論文往往是在茶桌上完成的,這對于分住在樂山城各祠廟中沒有自習室的男生來講、是無奈之舉。 以至當年英國人李約瑟院士參觀地處斑竹灣李公祠的武漢大學理學院時動情的寫到:“在四川嘉定有人在可以遙見西藏山峰的一座宗祠里討論原子核物理”。 </p><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道門口紀念碑如何被折除無從了解。</p><p class="ql-block"> 到上世紀50年代初正是我幼兒的時侯,自從認得人認得路后公園成了我們常常出沒玩耍之地,且多半是在荷花盛開的夏天: 或帶根有巔巔的長斑竹桿,在公園剛進門的樹林里,用竹桿擊打那樹上的“地生子”顆顆~如綠豆大小的顆粒,然后從地上撿起幾十粒,用衣裳角包著經(jīng)牙反復咀嚼,地生子變得粘稠起來,將其抹在竹桿尖上去粘園中林梢上的麻螂耳(青蜒); 或在荷花池邊的扣癢樹下,一邊用手輕輕扣那好似沒有樹皮的樹干、同時存細瞧樹上的紫紅色花是否動起來,據(jù)說此樹非常靈敏; 或到公園后山的紅巖壁上扣取片狀斑斑紅塊拿回家劃線踢子耳…。</p><p class="ql-block"> 我少年時期的50年代末,在公園后面沿叮咚街一處建起了新的一樓一底、方方正正、還帶有古典風格的圖書館、圖書館正門南面、還建了兩個并列的閱覽室,一間是科技類雜志的,另一間是文學雜志及報刊類。每星期天或假期,我常去公園此處閱覽看書。從閱覽室往南不遠、靠西的巖壁處同時建了一個全木結(jié)構(gòu)的廁所。而那男廁的木板壁上常常寫劃有黃色淫穢語句及畫,并且大多都指向京劇團的一位出名武花旦。此處成了男生的性啟蒙之地。</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50年代,“樂山禮堂”成為了樂山京劇團演出的專屬地。那5~60代之交,公園門口立著京劇團的一排廣告,如“孟麗君”、“趙氏孤兒”、“智取威虎山”…,而且不斷地翻新著、吸引著我們的眼球,我們又熱衷看起京劇來。沒有錢咋過看,于是學著別人不花錢看戲:或爬上禮堂兩側(cè)高高的窗臺上去望~稱之樓廂,或貓著腰從禮堂墻腳洞口去瞅~稱之堂廂。</p><p class="ql-block"> 到了60年代初期正是大饑荒,樂山高級中學高57級的1個學長、雖成績優(yōu)秀因父親是地主且被“鎮(zhèn)壓”而沒有考上大學、當民辦教師中又遭停辦的江先生,一天從公園圖書館出來在公園八角亭遇到了同學雷、既而又認識了同行的刁老三~一個常在道門口闖蕩生活外號叫“刁刀耳”的。刁父解放前是樂山天文臺(后改叫氣象臺)臺長、業(yè)務(wù)需要常常收發(fā)電文傳遞氣象數(shù)據(jù)以預報天氣、卻被說成是特務(wù)活動、被抓后死在監(jiān)獄中。江、刁兩人自然惺惺相惜。民中停辦后,江曾一度在老家的石麟、踏水一帶挑石灰石、煤炭掙錢討生活,故購糧本積存了上百斤糧食,江卻苦于無法變現(xiàn),當?shù)弥罄先T诘篱T口自由市場一帶“倒賣”糧票、香煙…、與市管會常演貓捉老鼠的游戲時,便委托刁幫忙。刁果然身手不凡,幾天后按當時“黑市”價格每斤米計劃值2元5角,將變現(xiàn)的2百多元錢及夠糧本給了江先生,這又可維持江先生在圖書館安心閱讀半年以上了。</p><p class="ql-block"> 通過刁老三,江又在公園荷花池認識了刁老大(刁家大哥),徐、李三人。不久刁老大與徐(其父是49年前的樂山縣長)出資買了一臺爆米花機、在迎春門租了一間窄鋪面,雇請李先生操作爆米花機、每斤收3分錢的加工費,生意出奇的好,加工隊伍排成了長隊。</p><p class="ql-block"> 不久刁老三借錢也買了一臺爆米花機,在育賢街湖泊所租了個鋪面,雇江,雷二人在鋪面爆米花,幾天后生意就火起來了,等待加工的人也排起了長隊。這,引起了市管會注意,最后扣繳了爆米機,當然迎春門那臺爆米機也一并扣繳。本還沒有收回機器就被沒收,刁老三豈甘罷休,于是他又耍出了對付市管會慣用的手法:一哭二鬧。刁的父親早亡、母親是家庭婦女,加上兩個哥共兄姝5人,就只有刁老三有工作~鐵器社的學徒工、每月15元。刁老三在市管會一哭二鬧且堅持不懈;當時刁雖已十七歲但個子瘦小,估計生活差發(fā)育遲、、嗓子還沒有變聲、人顯嫩,派出所也拿他沒辦法。這是“刁刀耳”與派出所警員的一段對話:</p><p class="ql-block"> 刁:你們不解決我的問題、沒得飯吃,我要在你們的甑子中舀飯吃!</p><p class="ql-block"> 民警:我們吃的是碗耳飯,你舀啥飯?</p><p class="ql-block"> 刁:那我就端你們的碗耳飯!</p><p class="ql-block"> 最后派出所市管會找商業(yè)局商量:考慮爆米花有市場需求、將兩臺爆米機原價打給飲食合作商店、且連人帶機去飲食商店,由商業(yè)局出調(diào)函將爆米花機操作工李、江二人安排去飲食商店業(yè)的嘉樂飯店上班,機器本錢退還原主人。從此結(jié)束了江先生賣苦力打臨工的日子、開始了江先生的餐飲業(yè)人生。</p><p class="ql-block"> 江先生從少年開始就顯露出了寫作才能,常動筆投稿還偶有稿費。后來盡管在飲食商店上班,仍閱讀不止、筆耕不綴。</p><p class="ql-block"> 開革開放后,江先生憑自已這一出色能力后來成了樂山師范學院的副教授。</p><p class="ql-block"> 至于刁老三 、江先生寫道: “算是最有福分的人。文革初期,“保守”派得勢時,曾用板板車拉他上街游斗,我見那車上掛的牌子是:“把反革命分子的黑狗崽子,投機倒把分子刁××揪出來示眾”,他睡在板板車上一付無所謂樣子。這場鬧劇,據(jù)他后來對我講,那些人要揪他上街游斗,給他戴高帽,戴一頂他撕一頂,要他走他不走,說,“除非你們用車拉著我走”。那些人果然拉來了板車,把他推到車上,他說“好,我就睡一回板車”,于是那些人扛著“旗幟把他拉上了街。那情景,說是游斗也可,說是拉病人去醫(yī)院也有點像。文革中造反派得勢時,我問他參加哪個造反組織,他沒說具體組織,只說在“聯(lián)合總部”負責后勤工作。從部隊支左”到文革結(jié)束,地方上的幾位最高領(lǐng)導人他都熟識,據(jù)他說都是他的朋友。后來樂山地改市,前幾屆市委、市府的一把手他也同樣熟識。他拿過他同這些人的合影給我看,問我有沒有什么事要他幫忙,要不要這些領(lǐng)導的電話號碼。我說我沒事找領(lǐng)導,也不需要這些領(lǐng)導的電話號碼。他的經(jīng)濟情況似乎也很好。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對我說他娶了一個中師畢業(yè)的小學教師,買了房子。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他說他一天的收入比我一月的工資還要多,說我當大學老師的工資太少了。我最近一次見到他,他說原來的妻子不要了,給了對方幾十萬,一套房子把自己解放了,他要換一位大學畢業(yè)的新妻子。問他資產(chǎn)上千萬沒有,他沒正面回答,只說最近一場經(jīng)濟官司,對方就欠了他300多萬。問他具體辦的什么企業(yè),什么公司?他說他主要搞投資,搞中介,公司甩給兒子去辦了。</p><p class="ql-block"> 總之,近三十多年來,我雖只在街頭不期而遇見過他幾次,每一次他說的都比上一次更讓人羨慕?!?注6</p><p class="ql-block"> 可見,他們雖在人生的大好年華曾渡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終是苦盡甘來。彈指間已去60多年,刁老三如今已近八十歲了、而江先生更不必說已八十好幾了,祝他們快樂、健康、長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1.【樂山市志資料】1983第2期“閑談嘉州往事” 杜峻森口述、曾永昌撰寫。</p><p class="ql-block"> 注2.【我的童年】 郭沫若</p><p class="ql-block"> 注3. 參考【樂山市志資料】第3~4期合刊:P231~232,P242。</p><p class="ql-block"> 羅子舟:雅安袍哥舵把子,很仗義名氣很大。后參與同盟會的反清活動、成為四川一時的風雲(yún)人物。一次被200清軍追到峨眉山金頂舍身崖,他從舍身崖一躍而下落在樹叢中只受了輕傷。而他兩個護衛(wèi)卻身亡于舍身崖下。 在1911年秋四川保路運動中,羅子舟聚集了十萬同志軍在漢源與榮經(jīng)間的大相嶺,阻擊趙爾豐麾下強捍的清巡防軍妄圖對成都的回援。</p><p class="ql-block"> 注4. 參閱【樂山縣志】</p><p class="ql-block"> 注5. 參閱文【嘉州公園】 毛西旁。</p><p class="ql-block"> 注6. 【萬山不許一溪奔】 江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WK</p><p class="ql-block"> 2024.5.26</p> <p class="ql-block"> 1929~1930年在嘉州公園大門內(nèi)、大門外立的兩座紀容碑:【辛亥秋嘉定保路同志死事紀勛碑】、【丁卯秋嘉定筑修馬路紀勛碑】。</p> <p class="ql-block"> 【樂山縣志】關(guān)于折除高北門、福泉門等的記載。</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后修建的荷花池、八角涼亭等。</p> <p class="ql-block"> 公園改造中,將原中學禮堂改為中山堂。周圍改造成了花園,以竹籬相隔。園中路邊設(shè)有紅砂石坐凳。(圖片引自樂山縣志)</p> <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中地處樂山武漢大學的學生們下課時。</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50年代樂山公園大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公園菏花池旁邊一排“扣癢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2改建、上世紀5~60年代的樂山公園禮堂。</p> <p class="ql-block"> 鄧洪秀鏡頭中的、老公園中的樂山縣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 如今樂山公園后面,一遍水泥建筑垃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