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中國是人類起源地之一。自距今170多萬年的元謀人開始,歷經(jīng)漫長的演進(jìn),在距今2萬至1萬年左右,我們的先民走出了寒冷的冰河時代,沐浴在全新世溫暖的陽光之下,在勞動中逐漸學(xué)會了制作石器、燒制陶器、馴化動物、栽培植物和定居生活,開辟了人類從攫取性的采集狩獵經(jīng)濟(jì)到生產(chǎn)性的種植養(yǎng)殖經(jīng)濟(jì)轉(zhuǎn)變的新紀(jì)元。隨著生產(chǎn)力水平不斷提高,社會開始分化,私有制隨之形成,社會的復(fù)雜化肇始文明曙光。</h5><p class="ql-block"><br></p> <h5> 夏鼐(1910-1985),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xué)家。中國第一位埃及學(xué)博士。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dǎo)者和組織者,為中國考古學(xué)學(xué)科體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貢獻(xiàn),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和商周考古研究方面有杰出成就,對中國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研究尤有開拓之功,曾獲中外七個院士稱號。</h5> 遠(yuǎn)古尋宗 <h5> 我們從哪兒來?怎樣走到了今天?一直是人類的"歷史之問"。在人們孜孜以求的探索中,國際學(xué)術(shù)界漸趨形成"非洲移民替代"與"本土連續(xù)進(jìn)化"兩種立論,并引發(fā)了"走出非洲說"和"多地區(qū)進(jìn)化說"的持續(xù)碰撞??脊虐l(fā)現(xiàn)表明,東亞地區(qū)的古人類雖與其他地區(qū)的不同人群間發(fā)生過基因交流,但自身的體質(zhì)特征,如鏟形門齒等始終是存在的。這些重大發(fā)現(xiàn)對于揭開人類的源和流提供了重要范本,以"連續(xù)進(jìn)化附帶雜交"來定義東亞地區(qū)古人類演化為現(xiàn)代人的進(jìn)化模式,成為中國學(xué)術(shù)界的共識。</h5><p class="ql-block"><br></p> <h5> 在我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元謀人、藍(lán)田人、北京人、大荔人、山頂洞人等,這些人類化石雖然散落在我國不同省份和地區(qū),但是它們時序相繼,前后關(guān)聯(lián),足以證明我國早期人類演化發(fā)展的鏈條從未中斷過。</h5><h5>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要素也是一脈相承的,比如在北方有小石片工具體系,在南方有大型礫石石器體系,這些石制品在原料的選擇、開發(fā)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術(shù)、石制品類型、形態(tài)與組合特點(diǎn)等方面一脈相承。</h5><h5> 無論是對眾多人類化石的考察,還是對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展開的研究,都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jié)論:中華大地是人類重要起源地之一。</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舊石器時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我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元謀人、藍(lán)田人、北京人、大荔人、山頂洞人等,這些人類化石雖然散落在我國不同省份和地區(qū),但是它們時序相繼,前后關(guān)聯(lián),足以證明我國早期人類演化發(fā)展的鏈條從未中斷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要素也是一脈相承的,比如在北方有小石片工具體系,在南方有大型礫石石器體系,這些石制品在原料的選擇、開發(fā)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術(shù)、石制品類型、形態(tài)與組合特點(diǎn)等方面一脈相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無論是對眾多人類化石的考察,還是對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展開的研究,都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jié)論:中華大地是人類重要起源地之一。</span></p> 石錛,石鑿,凹刮器 砍砸器,石片 雕刻刮削兩用器 劈挖器 磨盤 礫石刮削器 磨錘 尖狀器 石球 砍砸器 <p class="ql-block">磨刃石器(石)</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18000年)</p><p class="ql-block">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p><h5> 這件磨刃石器出土于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屬于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年至18000年。由頁巖制成,利用石材的層狀節(jié)理剝片后琢打成舌形,頂端兩面磨制面呈弧形刃。這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刃部施磨的石器。它的發(fā)現(xiàn)表明我國華北地區(qū)出現(xiàn)的石質(zhì)工具磨制技術(shù),具有重要的意義。</h5><h5> 提到距今2萬年左右的陜西省宜川縣龍王辿遺址,多數(shù)人會比較陌生,但說到壺口瀑布一定無人不曉。龍王辿遺址距離壺口瀑布僅一箭之遙,令人驚嘆的是,在此處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揭開了我們先民即將迎來新石器革命的滄桑巨變、踏上人類文明殿堂的神秘面紗。</h5><h5> 龍王辿遺址位于陜西省宜川縣壺口鎮(zhèn)龍王辿村。近年發(fā)掘出土兩萬余件石制品,包括精致的細(xì)石核、細(xì)石葉等細(xì)石器和尖狀器、砍砸器、錘、砧、礪石、磨盤等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等,其中磨刃石器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距今約26000~18000年。除了人工打制的石制品,還發(fā)現(xiàn)或許是最早的裝飾品——"蚌飾"。人類活動的印記,表明在黃河中游地區(qū),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序幕徐徐開啟。</h5> <p class="ql-block">蚌飾(蚌)</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18000年)</p><p class="ql-block">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p><h5> 這件蚌飾出土于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屬于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年至18000年。平面呈長方形,兩側(cè)為鋸齒狀,頂部并列雙孔,可以穿繩系掛,作為裝飾品使用。龍王辿遺址中出土的這件蚌殼裝飾品非常稀有。</h5> <p class="ql-block">石核(石)</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18000年)</p><p class="ql-block">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p> <p class="ql-block"><b>石葉(石)</b></p><h5>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5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p><p class="ql-block"><b>細(xì)石葉(石)</b></p><h5>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p> <p class="ql-block"><b>石片(石)</b></p><h5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p><b></b> <p class="ql-block"><b>雕刻器(石)</b></p><h5>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p><p class="ql-block"><b>端刮器(石)</b></p><h5>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p> <p class="ql-block"><b>刮削器(石)</b></p><h5>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p><p class="ql-block"><b>尖狀器(石)</b></p><h5>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p> <p class="ql-block">石錘(石)</p><h5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陜西宜川龍王辿遺址</p> <p class="ql-block">圜底陶罐(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頂螄山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廣西邕寧頂螄山遺址</p> <p class="ql-block">高領(lǐng)陶罐</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頂螄山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廣西邕寧頂螄山遺址</p> <p class="ql-block">圜足陶罐(陶)</p><h5>新石器時代頂螄山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廣西邕寧頂螄山遺址</p> <h5> 無獨(dú)有偶,由"舊"到"新"兩個時期的時代轉(zhuǎn)型,并不僅僅在華北發(fā)生,在華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也悄然而至,其最顯著的標(biāo)志是陶器的發(fā)明。它的波及面十分廣,考古工作者在廣西桂林甑皮巖、廣西臨桂大巖、湖南道縣玉蟾巖和江西萬年仙人洞等遺址都有發(fā)現(xiàn);它的年代十分久遠(yuǎn),距今至少有10000年;它的意義十分重要,因為它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xué)變化改變物質(zhì)天然屬性的開端。因此,在多地考古發(fā)現(xiàn)的原始陶器,不僅表明華南地區(qū)是中國陶器起源的重要區(qū)域,而且成為我國由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標(biāo)志之一。</h5><h5> 甑皮巖遺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南郊的獨(dú)山西南麓,是華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存在五期史前文化堆積,代表了距今12000~7000年桂林地區(qū)史前文化的發(fā)展演化序列。遺跡發(fā)現(xiàn)有火塘、墓葬與石器加工點(diǎn)。遺物有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牙器以及大量水、陸生動物遺骸。在第一期文化遺存中發(fā)現(xiàn)的陶器,是目前中國最原始的成型陶器之一,年代在距今12000年左右。</h5> <h3>砍砸器(石)</h3><h5>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2000~7000年)<br></h5><h3>廣西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h3> <div>單邊直刃砍砸器</div><div>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2000~7000年)<br>廣西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div> <div>雙邊刃砍砸器</div><div>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2000~7000年)<br>廣西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div> <h5> 磨制石器、陶器和農(nóng)業(yè)的發(fā)明是舊石器時代走向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biāo)志。中國是最早發(fā)明它們的國家之一,它們的出現(xiàn)為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穩(wěn)定的農(nóng)業(yè)地區(qū)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定居,需要不斷調(diào)節(jié)社會內(nèi)部以保持穩(wěn)定,這使得中華民族逐漸形成自強(qiáng)不息、吃苦耐勞、團(tuán)結(jié)堅韌、內(nèi)斂包容、重視傳統(tǒng)的民族特性。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發(fā)展,是人類歷史的一次飛躍,它的意義不僅在于時代的交替更迭,更在于它是人類社會走出蒙昧的開始。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幾乎在我國南方和北方同步演進(jìn),不斷匯聚著文明國度率先在東方呼之欲出的源泉與動力。 </h5> <b>細(xì)石器傳統(tǒng)</b><br><h5> 在華北地區(qū),處于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遺址,如河南安陽小南海遺址、山西沁水下川遺址等出土石器以細(xì)石器文化傳統(tǒng)為主,這是以間接打擊法生產(chǎn)細(xì)石葉和壓制法修理石器的工藝,常見器形有刮削器、端刮器、雕刻器、尖狀器、細(xì)石葉和楔形、錐形、船底形的細(xì)石核等,還發(fā)現(xiàn)少量磨制石器和裝飾品。</h5> <p class="ql-block"><b>凹刃刮削器(石)</b></p><h5>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4000~110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小南海遺址</p><p class="ql-block"><b>刮削器(石)</b></p><h5>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4000~110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小南海遺址</p> <p class="ql-block">凸刃刮削器(石)</p><h5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4000~110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小南海遺址</p> <p class="ql-block">直刃刮削器</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4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小南海遺址</p> <p class="ql-block">砸擊石核(石)</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4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小南海遺址</p> <p class="ql-block">似石葉(石)</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4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小南海遺址</p> <p class="ql-block">長石片(石)</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4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小南海遺址</p> <p class="ql-block">尖狀器(石)</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4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小南海遺址</p> 圓頭刮削器、齒刃石器、細(xì)石葉、石器、雕刻器、石鉆、石鏃<br><h5>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4000~16000年)</h5>山西沁水下川遺址 <p class="ql-block">石磨盤(石)</p><h5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4000~16000年) <br></h5><p class="ql-block">山西沁水下川遺址</p> 礫石傳統(tǒng)<br><h5> 在華南地區(qū),如廣西臨桂大巖遺址、廣西邕寧頂螄山遺址等,繼承了華南地區(qū)流行的礫石文化傳統(tǒng),運(yùn)用砸擊法打制石器,普遍使用粗大的打制石器。石器以各類砍砸器為主。</h5> <p class="ql-block">石錛(石)</p><p class="ql-block"> 舊石器時代(距今約6500年)</p><p class="ql-block">廣西臨桂大巖遺址</p> <p class="ql-block">雙邊刃砍砸器</p><p class="ql-block">石</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距今約15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廣西臨桂大巖遺址</p> <p class="ql-block">陡刃砍砸器(石)</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5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廣西臨桂大巖遺址</p> <p class="ql-block">玻璃隕石(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頂螄山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廣西邕寧頂螄山遺址</p> <p class="ql-block"><b>石斧(石)</b></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頂螄山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廣西邕寧頂螄山遺址</p><p class="ql-block"> <b>穿孔石器</b></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頂螄山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廣西邕寧頂螄山遺址</p> <p class="ql-block"><b>骨錛(<span style="font-size:18px;">骨</span>)</b></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頂螄山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廣西邕寧頂螄山遺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b>蚌刀(蚌</b>)</span></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頂螄山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廣西邕寧頂螄山遺址</p> 文明曙光 <h5>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獨(dú)立形成早期國家文明的國家之一。距今8000年前后,中國境內(nèi)的原始先民開始定居,營造聚落。定居生活促進(jìn)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原始藝術(shù)的進(jìn)步以及陶器制作技術(shù)的提高。距今5800年前后,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qū)域出現(xiàn)了文明起源跡象。各地區(qū)的文明化進(jìn)程異彩紛呈、各有特色,同時也發(fā)生了以廟底溝類型彩陶的擴(kuò)張和玉禮器的傳播等為顯著標(biāo)志的大規(guī)模文化整合運(yùn)動。彩陶的傳播與演變,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第一次大范圍的文化認(rèn)同,開辟了中華文明大一統(tǒng)的先聲。從距今5500年左右起,中國各主要史前文化區(qū)普遍開始社會復(fù)雜化進(jìn)程,最遲到距今5300年前后,中華文明的曙光終于閃耀東方。</h5> <p class="ql-block"> 梁思永(1904-1954),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xué)家。中國第一位接受考古學(xué)正規(guī)訓(xùn)練的學(xué)者。致力于殷墟發(fā)掘工作的科學(xué)化,判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的相對年代,發(fā)掘殷代帝王陵墓,對中國史前時期和殷代歷史研究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xiàn)。</p> <h5><p class="ql-block"> 稻谷的栽培是野生稻在人類行為影響下,逐漸演變?yōu)樵耘嗟镜闹参镞M(jìn)化過程。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稻谷遺存,是出土于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huán)遺址的稻谷植硅石,年代大約在距今12000年。浙江浦江上山遺址出土了距今10000年前后的炭化稻米遺存。</p><p class="ql-block"> 谷子和糜子兩種小米的栽培發(fā)生在距今10000年前后。目前年代可靠的最早小米遺存,出土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中,如遼西地區(qū)興隆溝遺址、山東半島月莊遺址、中原地區(qū)磁山與裴李崗遺址、西北地區(qū)大地灣遺址等。</p><p class="ql-block"> 一般認(rèn)為,大豆起源于中國,目前考古出土的從形態(tài)特征上可以確定為栽培大豆的遺存,是距今4000年的龍山時代遺址。但是,早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中,就出土了距今8000年前后的可能被種植的大豆遺存。</p></h5> <p class="ql-block">炭化糜子(黍)</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p> <p class="ql-block">炭化大豆</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600~公元前20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洛陽王屹垱遺址</p> <p class="ql-block">炭化稻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000~公元前4000年)</h5><p class="ql-block">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p> <p class="ql-block">炭化谷子(粟)</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約公元前4000~公元前3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靈寶西坡遺址</p> <h5><p class="ql-block"> 狼是家狗的祖先。依據(jù)現(xiàn)有資料,狗是中國最早的家畜,出土于距今10000年前后的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p><p class="ql-block"> 野豬是家豬的祖先。依據(jù)現(xiàn)有資料,中國最早的家豬出現(xiàn)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家狗、家豬自起源之后,一直都是中國的主要家畜。</p></h5> <p class="ql-block">家豬頭骨(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p> <p class="ql-block">家豬右下頜;狗右下頜(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距今約9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p> <div><h5> 陶片對于考古學(xué)研究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考古遺址調(diào)查中,可通過采集到的陶片,初步判斷該遺址的文化屬性和年代特征等信息。在考古田野發(fā)掘中,陶片也往往是出土最多、最豐富的人工遺物種類之一??脊殴ぷ髡邥γ總€遺跡單位內(nèi)出土的陶片進(jìn)行分類、對比,通過拼接修補(bǔ)最大程度對出土陶片進(jìn)行修復(fù)。修復(fù)后的陶器,按照器型、質(zhì)地、紋飾風(fēng)格等,再結(jié)合相同遺跡單位出土的其他遺物,可對遺跡的相對年代進(jìn)行確認(rèn)。我們參觀博物館時所看到的精美陶器,基本都經(jīng)過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修復(fù)師的修復(fù)。</h5></div> 興隆洼遺址<br><h5> 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鎮(zhèn),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典型遺址,面積3萬平方米,是一處有環(huán)壕的聚落。分為三期,一期聚落的房址均為長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排列整齊,最大的兩座并排位于聚落的中心部位,面積各達(dá)140余平方米。發(fā)現(xiàn)有居室葬、粟和黍的遺存。</h5> <p class="ql-block"><b>筒形陶罐(陶)</b></p><h5>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洼遺址</p><p class="ql-block"><b>敞口筒形陶罐</b></p><h5>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洼遺址</p> <p class="ql-block">敞口筒形陶罐</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洼遺址</p> <p class="ql-block">陶罐(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洼遺址</p> <p class="ql-block">筒形陶罐</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洼遺址</p> <p class="ql-block">陶缽(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洼遺址</p> <p class="ql-block">筒形陶罐</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洼遺址</p> <p class="ql-block">筒形陶罐(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p> <p class="ql-block">筒形陶罐</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p> 陶罐(陶)<br><h5>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 <p class="ql-block">石刀(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p> <p class="ql-block">石鏟</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p> <p class="ql-block">石鏟(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p> <p class="ql-block">石鏟(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p> <p class="ql-block">石鏟</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p> <p class="ql-block">人頭骨牌飾</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洼遺址</p> <p class="ql-block">玉玦(玉)</p><h5>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洼遺址</p><h5> 圓環(huán)狀,有線切缺口,加工技術(shù)已十分成熟。出土?xí)r位于墓主人左右耳部,推測為耳部裝飾。在距今8000年至距今4000年時,中國大陸的北方、南方和臺灣地區(qū),日本、朝鮮、俄羅斯濱海地區(qū)等都有玉玦的出土。</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墜飾(玉)</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洼遺址</p> <b>興隆溝遺址</b><br><h5> 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敖漢旗牤牛河(大凌河北支)上游。揭露出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三個時段的遺存。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骼等遺物。</h5> <p class="ql-block">陶罐(陶)????</p><h5>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p> <p class="ql-block">陶缽(陶)?</p><h5>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p> <div>星星點(diǎn)點(diǎn)</div><div><h5>1956年冬,在河南新鄭城西北裴李崗村西一次偶然的文物調(diào)查,獲得了一個極為重大的發(fā)現(xiàn),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一段歷史空白就此被填補(bǔ),我國史前文化進(jìn)一步被揭示。這個重要發(fā)現(xiàn)后來被定名為"裴李崗文化",有小型村落,有居住地,有墓葬,還有精致的陶器、石器等等。相同類型的發(fā)現(xiàn)表明,在距今8000年前后,我們的先民開始了定居生活,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和藝術(shù),從而使中國史前文明向前大大邁進(jìn)了一步。</h5></div> 裴李崗遺址<br><h5> 位于河南省新鄭市新村鎮(zhèn)裝李崗村西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以該遺址命名了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居址和墓地已經(jīng)分開,典型陶器有三足缽、三足壺、鼎等。石器大量采用磨制技術(shù),有鋸齒石鋪、鞋底形石鏟、四足磨盤等,展現(xiàn)出農(nóng)業(yè)生活的特色,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h5> <p class="ql-block">石鏟(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p> <p class="ql-block">石鐮(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p><h5 class="ql-block">細(xì)砂巖磨制而成,長條形弧背、凹刃,刃部鋸齒細(xì)密,柄部上角凸起。裴李崗文化時人們通過原始種植獲取更多的食物資源,石鐮是定居與原始農(nóng)業(yè)的產(chǎn)物。微痕和生物分析表明,它很可能也用于切割蘆葦和草,同時用于采集樹上的水果和堅果。</h5> <p class="ql-block">石斧</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 <br></p> <p class="ql-block">雙耳陶壺(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缽(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壺(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p> <p class="ql-block">石鏟(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p> <p class="ql-block">雙耳陶壺(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郟縣水泉遺址</p> <p class="ql-block">圈足雙耳陶壺(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郟縣水泉遺址</p> <p class="ql-block">石磨盤,石磨棒(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郟縣水泉遺址</p> 白家遺址<br><h5> 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原油槐鄉(xiāng)白家村東南,文化堆積以前仰韶時期為主,屬白家﹣大地灣文化(約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出土的圓底缽和紅三足缽的口沿上普遍飾棕紅色寬帶紋,有的碗底飾彩,是我國北方地區(qū)目前所知最早的彩陶。</h5> <p class="ql-block">三足陶罐(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大地灣文化(約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h5><p class="ql-block">陜西臨潼白家遺址</p> <p class="ql-block">陶碗(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大地灣文化(約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p><p class="ql-block">陜西臨潼白家遺址</p> <p class="ql-block">圓底陶缽(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大地灣文化(約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h5><p class="ql-block">陜西臨潼白家遺址</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缽(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大地灣文化(約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h5><p class="ql-block">陜西臨潼白家遺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