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癸卯夏,京畿酷熱臨,暴雨至,然終有雨過天晴時。我和老友萬瑞于8月7日開啟了一次自駕遠足,目標是甘南地區(qū),以探訪那里和沿途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p> <p class="ql-block"> 當天到達山西省晉中市(舊稱榆次),盡管這座城市我以前來過,但是再逛一逛古城老街我還是很有興趣的。我最欣賞的是這里城隍廟門樓與戲臺的建筑,兩座相隔百年的建筑銜接的天衣無縫,層次清晰卻又渾然一體,不能不佩服老祖宗的建筑工藝和審美。</p> <p class="ql-block"> 地標性建筑的過街樓飛檐翹角;衙署建筑群大氣威嚴;花園里水榭亭臺、曲橋回廊充滿浪漫情趣。所以來這里雖是舊地重游,卻絲毫沒有減少新奇感。</p> <p class="ql-block"> 在晉中還去了“常家莊園”,這里我也是第二次參觀了。這個莊園在山西大概是除了晉城的“皇城相府”最大的私人宅邸了,定襄的閻錫山故居,什么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之類都無法與之相比。在這個大院里除了住宅外還包括了家廟祠堂、子弟的書院以及一個山水花草樹俱全的大花園。莊園的建筑物上不僅有精美的木雕、磚雕,而且在布局上也很合理,每一家都有寬敞的庭院,不像其他晉商大院房子挨著房子,常家莊園的建筑容積率還是比較低的,住著會很舒服。很難想象在那樣一個通訊落后的年代,一個茶商能坐鎮(zhèn)榆次,指揮著福建的茶葉采購,同時調度著中亞地區(qū)的茶葉銷售。對晉商的精明不服不行。</p> <p class="ql-block"> 從吳堡跨過黃河進入陜西省,我們一路向西到達靖邊縣。由于這座陜西小城我們都來過,所以我們僅把這里當做落腳的驛站而已。然而這一天恰逢立秋日,兩個古稀老漢便來到當?shù)胤俏镔|文化遺產(chǎn)的“王虎林排骨館”給自己貼點秋膘,祈愿后邊的行程身體康健。</p> <p class="ql-block"> 在與寧夏鹽池縣交界的定邊縣有一個鹽湖,在溫度、濕度等自然條件合適的時候,這里的湖水是呈粉紅色的,這是由于湖水中一種藻類大量繁衍的結果,我們決定去碰碰運氣看。很幸運,我第一次看到了粉紅色的湖泊。這里現(xiàn)在還是一個鹽場,是陜西唯一產(chǎn)鹽的地方,不要小看這一池小小的鹽湖,當年359旅在這里生產(chǎn)的鹽保障了整個陜甘寧邊區(qū)對鹽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從鹽池進入寧夏,沿毛烏素沙地南沿一直向西,再沿騰格里沙漠南沿向西,從沙波頭進入甘肅境內。隨著地臺的增高,天高云淡,秋日已至,滿目西北風情。</p> <p class="ql-block"> 來到甘肅景泰縣,想一睹黃河岸邊120萬年前地質變化形成的黃河石林奇觀。這里的照片我以前看過,當時以為是風化雨蝕的結果,后來方知此乃地殼運動變化所致,這就更增強了我的好奇心。從黃河岸邊進入飲馬溝大峽谷,已經(jīng)很震撼了,使我感覺頗有幾分像我在約旦進入佩特拉古城時所走的“蛇道”,奇峰突兀,巨石嶙峋。走到峽谷盡頭才知要想見到黃河石林真面目還要攀登一段2.5公里的山路,我知難而退認慫了,雖未見其真容也算來此打卡了,還是萬瑞老弟棒和年輕人一起登上了山頂。</p> <p class="ql-block"> 離開時已近黃昏,站在黃河岸邊看見光線明暗分明,遠山近水層次清晰,不免使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 蘭州地處我國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帶,海拔1500多米,是僅次于拉薩、西寧和昆明的第四高海拔省會城市。蘭州也是我比較熟悉和喜歡的城市,幾次西北流浪式旅行蘭州都是我的落腳點。我們這次到蘭州游覽了黃河第一橋(中山橋)、黃河母親塑像和水車園,遺憾的是這次由于黃河水位的原因水車園的水車沒有轉動。萬瑞老弟還去黃河對岸的白塔山上轉了一圈,這座塔也是有點特點的,它似乎把藏傳佛教的塔與漢傳佛教的寺塔融合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每次來到蘭州都不能不說一句“蘭州牛肉面”,我太愛吃這東西了,我一個人來時一日三餐頓頓是它,只是寬窄粗細不同罷了。要知道這可是中國十大名面排第一位的。</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我們還為后邊的旅程補充了點以防萬一的食品,我還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氧氣枕。因為今年初連續(xù)染病新冠和甲流,愈后血氧飽和度只能在90左右,再也上不去了,為了預防不測就預備一個吧。</p> <p class="ql-block"> 離開蘭州首先去看了炳靈寺石窟,它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縣劉家峽水庫的邊上。我上一次來是乘快艇穿過劉家峽水庫而至,這一次是驅車前往,而且天上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車行山間云里霧里頗有一種要羽化登仙的感覺。整個石窟群并不大,但造像從唐宋一直到明清都有,且保護的也還算好。我上一次來除了我們這一艘小艇十幾個人外一個游客也沒有,這次來盡管是雨天游客還是絡繹不絕,環(huán)境和條件變了。</p> <p class="ql-block"> 離開炳靈寺馬不停蹄穿山越嶺直奔甘南首站夏河縣,好在雨停了,天晴了。十三年前我也曾來過夏河,盡管新城部分發(fā)展很大,但老城老街仍依稀可辨。老哥倆安排好住處立即去了拉撲楞寺,拉撲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藏傳佛教最大派系)六大寺院之一,在這里有佛教六大學院,包括數(shù)學、天文、藏歷、佛教理論等內容,在這里修行學習結業(yè)后的喇嘛到其他藏傳佛教寺院都可能成為活佛,所以在我的心目中藏傳佛教的中心并不是在西藏、不是在拉薩而是在夏河的拉撲楞寺。我們在這里參觀了大經(jīng)堂、大金塔等幾處主要殿堂,要想看完拉撲楞寺的全部太難了,因為這是一座沒有院墻的寺廟,任何一處山坡上、山溝里都可能會有它的建筑,另外很多地方是不對游客開放的。我們在里邊一直轉到寺院關門才不得不離開。</p> <p class="ql-block"> 夏河的清晨不應該說涼快,而是有些冷,室外溫度只有七八度,我們換上了長袖衫,穿上了沖鋒服,要知道在這五天里我們已從北京的海拔40多米提升到了海拔3000多米。離開夏河沿公路南行沒多遠就到了??撇菰?,草原面積70多平方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畜牧業(yè)基地。太陽出來晨霧散去,羊群和牦牛在草原上悠閑的吃草,晨曦中的草原有如一幅巨大的油畫,這里的晨真是太美了。走出車外空氣不僅清新,還有一股沁人肺腑不知是什么花的清香。只是草原上的飛蟲太多了,噼噼啪啪的打臉。</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前行就到了尕海湖,這是甘南最大的淡水湖,是候鳥遷徙的中轉站,現(xiàn)在已被辟為自然保護區(qū)。由于現(xiàn)在不是候鳥遷徙季節(jié)無鳥可觀,我們也就沒有深入進去,遠遠的看一眼也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這個名字我13年前在夏河就聽說過了,由于當時沒有交通工具就沒有去成,從那時起我就一直以為那是一座寺院的名字。這次真的到了郎木寺我才明白這不過是個地名,應該叫“郎木寺鎮(zhèn)”。這是一個很奇特的山間小鎮(zhèn),它是甘肅與四川的分界線,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水叫“白龍江”穿鎮(zhèn)而過,它便是兩省的分界線,也就是說一鎮(zhèn)跨兩省。鎮(zhèn)上甘肅這邊有一座寺院叫“賽赤寺”,看上去規(guī)模大一些,也顯得金碧輝煌。這座寺院里有一個天葬臺,如果趕上有逝者要做天葬,在征得逝者家屬同意后是可以去觀看的。我是沒趕上,趕上了我也不會去。鎮(zhèn)上四川這邊也有一座寺院,叫什么名字我忘了,看起來規(guī)模和氣派略小一點,但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卻非常漂亮,據(jù)說白龍江的源頭就在寺院后邊山坡上的樹林中。鎮(zhèn)子里游客極多,到處都是賣旅游紀念品的店鋪,但給我的感覺四川阿壩這邊更熱鬧一些。一百多年前一位外國傳教士曾來過這里,回國后他寫書把郎木寺鎮(zhèn)介紹了出去,直到現(xiàn)在還不時有老外來這里旅游,甚至把郎木寺鎮(zhèn)比喻為“小瑞士”。</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前行我們實際上已進入了川西阿壩藏族自治州。在四川、青海、甘肅三省交界處有一個叫唐克的小鎮(zhèn),轄區(qū)內一座看上去并不很高的山包上有一個觀景臺,登上觀景臺可以一覽我們偉大的母親河——黃河在這高山草原上九曲十八彎的河曲美景,這里被稱作“黃河第一灣”。由于這里海拔高誰徒步登上這觀景臺都會氣喘吁吁,有點困難,因此這里修建了十四級的滾梯,可以坐電梯登上觀景臺了,但下山無論是誰都只能走下來。在這里才更能體會“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庇^黃河的意境了。黃河像一條銀帶從天際遠山處輕輕飄來,在無垠的草原上曲曲折折不知畫了多少個灣,如果要給它建立一個數(shù)學模型,不知要寫出多少個二元高次方程。這景觀使我想起了在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內蒙烏蘭布統(tǒng)草原等地所看到的河曲美景,人類只有在草原上才能觀賞到這種曲線美。能一睹黃河之曲線就不虛此行。</p> <p class="ql-block"> 當晚我們住宿在唐克鎮(zhèn)的酒店,晚飯我們要了點水餃,沒想到這里煮餃子居然要用高壓鍋,原來由于這里海拔高一般的鍋燒不開水,哈哈,這是我第一次吃高壓鍋煮的餃子。這一路走來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我這個裝了兩個支架的老冠心病患者并沒有什么不適的感覺,走路氣喘不只是我,我看年輕人也氣喘吁吁。唐克可能是我們這次旅行住宿的最高海拔了,我用血氧儀測了一下,血氧飽和度確實比較低只有76,但我并沒有感覺,于是我用氧氣枕緩解了一下,血氧飽和度又回到了接近平時的88。接受當年在甘孜康定的教訓,在高原這幾天沒敢洗澡而已。</p> <p class="ql-block"> 離開唐克鎮(zhèn)也就十幾公里我們便進入了諾爾蓋草原,這是在我國僅次于呼倫貝爾的第二大草原。當你站在一個高點上四下望去,除了草原還是草原,抬頭再看看那藍天白云,與北京的藍天白云有一種無法言表的差別,這里的天太干凈了,只有在這里才能明白什么叫“一塵不染”。陽光真是撒在草原上,草原的顏色并不單調,或黃、或蘭的不知名的小花成片的,不遺余力的點綴著草原。我很難想象這諾爾蓋草原曾是當年紅軍長征時奪命的沼澤,怎么如今成了群馬馳聘的馬場和游客如織的旅游勝地。</p> <p class="ql-block"> 沿路又返回了甘南,來到了迭部縣號稱“東方伊甸園”的扎尕那,它不過是山窩窩里的一個小村莊,也許在沒有游客的時候這里是風景秀麗、寧靜的天堂。但作為旅游景區(qū)似乎還沒有做好準備,沒有足夠的停車場,汽車排起了長隊,但又不能停車,停車就會堵塞交通。車輛只能在山路上、村莊里不停的循環(huán)運動,根本無法欣賞水色山景,還不如行進在道路上。我們默默的離開了。當萬瑞老弟得知我沒有去過九寨溝時,對我說:我們都到了九寨溝的門口哪有不去看一看的道理?他雖然去過了非常愿意陪我再走一趟,朋友的誠意和執(zhí)著真的感動了我,于是我們啟程重返川西九寨溝。</p> <p class="ql-block"> 行進的路上看到藏族農(nóng)民兄弟種植的青稞成熟了,已經(jīng)開始收割晾曬,于是我們在一家農(nóng)戶的晾曬場停了下來,看看他們的收成,分享一下他們豐收的喜悅。到處我才知道青稞和小麥的晾曬是不一樣的,小麥是脫粒后再晾曬,而青稞是收割回來后放到架子上晾曬后再脫粒的,脫粒后的秸稈則是牦牛冬天的飼料,真是沒有一點糟蹋。藏族兄弟給我做了熱情的講解,而且特別客氣,祝愿他們生活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 傍晚時分我們到達了松潘縣,為了安全我們決定在這里落腳不再走了。對于松潘縣我過去都沒有聽說過,更不要說了解了。安排好酒店我們出來找地方吃晚飯,發(fā)現(xiàn)這里竟是一個挺熱鬧的小城,路邊飯店林立,到處燈紅酒綠,夜市的食客摩肩接踵。在一家牦牛肉湯鍋館看到野山菌牦牛湯鍋挺不錯,我們也都沒吃過,一問用美團在這家店買一份小的湯鍋才90塊錢,于是我們買了一小鍋嘗嘗。沒想到鍋端上來居然這么大,我們都傻眼了,這一鍋里有牛肉、牛蹄、牛肝、牛肚等等,還有各種蘑菇甚至羊肚菌。我們老哥倆一口飯沒吃,光吃這一鍋菜了,最后還是剩下了三分之一,這菌湯是真好喝。飯后足足散步一通以助消化,經(jīng)了解方知這松潘縣竟然是川西的一座重要古城。</p> <p class="ql-block"> 讓我沒想到的是從松潘縣到黃龍景區(qū)居然不足二十公里。一早我們就到了這里,這里的海拔確實高(也許是我的精神作用),盡管這里的植被茂密,太陽也已經(jīng)升起,但我走路還是氣喘吁吁,走了三百多米到了迎賓池我就止步了,迎賓池水已經(jīng)很漂亮了,絕沒有信心去登頂了。來此拍張照片就算打卡了。</p> <p class="ql-block"> 從黃龍一路下山到九寨溝,不僅呼吸自如了,天氣也暖和了。用了多半天的時間游覽了九寨溝景區(qū),我最后明白了,九寨溝的特點是到山里來看水景。一個個大小不同的池塘湖泊不僅水邊的環(huán)境景觀不同,湖水的顏色也不相同,我想這不是水藻的原因了,而是水中巖石溶出的礦物質不同所致。我還想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環(huán)境溫度和水溫都會發(fā)生變化,這必將導致巖石中不同礦物質的溶解度發(fā)生變化,水的顏色也必將發(fā)生變化。所以不同時間來九寨溝會覺得景色變了,其實景沒變而是色變了(這是我個人想法實際怎么樣我也不知道)。不管怎么說九寨溝的風景是非常美的,其他地方難得一見。能有此次九寨溝之行萬分感激萬瑞老弟的高見。</p> <p class="ql-block"> 從天氣預報和當?shù)匕l(fā)的短信預警看,從8月15日起川西包括九寨溝地區(qū)將有大到暴雨。鑒于此我們只能打消了在九寨溝玩兩天的念頭,15日一早趁天還沒有下雨就匆匆離開九寨溝,開始了返回的行程。一路順利,只在途徑文縣時遇到一陣小雨,從隴南上了高速公路就直達天水市了。麥積山石窟是不能不去的地方,只是游客太多了,大門口熙熙攘攘比集市還熱鬧。麥積山我前些年來過,見如此人多我就不去湊熱鬧了,萬瑞老弟一個人去看看轉轉,多拍幾張照片我也分享一下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 據(jù)說天水是中國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誕生地,伏羲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在明朝時這里建立了伏羲的祭祀地,原名“太昊宮”也就是現(xiàn)在的伏羲廟,這里我以前來過,還有比較清晰的記憶。建筑是按照皇宮的格局建造的,現(xiàn)在伏羲廟前有一個挺大的廣場作為祭祀場所。我們住的酒店離這里很近,步行幾分鐘就到了,這一天剛好是陰歷初一伏羲廟免費對公眾開放,而且里面正在修繕的大殿也都打開了大門,因此一早就來這里焚香拜謁的人不少。這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院中的古柏和一塊號稱女媧補天石的奇石。</p> <p class="ql-block"> 離開天水驅車一路向東,穿過陜西省進入河南,在風陵渡再次跨過黃河重新進入山西。我們來到了芮城縣,在這里參觀游覽了著名的“永樂宮”。這是一個我一直想來看看的地方,但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成行。永樂宮正名“大純陽萬壽宮”是為呂洞賓所建,與北京的“白云觀”、陜西戶縣的一座道觀并稱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這座道觀建于元朝,建在據(jù)說是呂洞賓的故里芮城縣的永樂鎮(zhèn)上,故后入俗稱其為“永樂宮”。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鎮(zhèn)將被淹沒,是周總理親批將永樂宮整體遷移至現(xiàn)在位置(芮城縣古魏城遺址內),整個遷移工作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永樂宮的壁畫可與敦煌壁畫相媲美,世界美術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其畫風和審美完全繼承了唐宋時期的風格,這一點可以從明清時修補的壁畫中看到風格與色彩上極大的差異。遺憾的是我不懂美術只能看點皮毛表面,又不許拍照,來此打卡了卻好奇心愿而已。</p> <p class="ql-block"> 離芮城不遠便是解州的關公故里,這里有全國最大的關帝廟。其建筑群十分宏偉考究,占地面積也很大,在游覽過程中會感到整個關帝廟特別突出了“忠”、“義”二字。我在游歷運城時曾來過這里,此次舊地重游看到關帝廟內維護極好沒有絲毫變化,但關帝廟外環(huán)境有了極大的改善,甚感欣喜。</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北上就到了黃河的壺口瀑布,這里是黃河偉大的母親河最抖擻精神的地方。寬闊的黃河到此河道突然收窄,河水變得十分湍急,而且剛好有一個明顯的垂直落差,黃色的河水跌落下去,摔得粉身碎骨,雖然落差并不是很大但仍咆哮著揚起高高的水霧。這大概就是中華民族最需要的精神!這一晚我們住宿在臨汾。</p> <p class="ql-block"> 離開臨汾繼續(xù)北上到達了與河北交界的陽泉,這里有一個景點是號稱長城第九關的“娘子關”。我們都是多次路過而未能與之謀面,這次補上了這一課。這里從關樓到關城所留歷史文物遺存并不太多了,但從外表看氣場還在。天氣太熱我們都放棄了登長城的想法,我更喜歡的倒是這條通過關樓的關道。當年卵石鋪砌的道路今猶在,只是被歷史的過往打磨的锃光溜滑,這就是歷史的見證,兩個老漢只能小心翼翼的走在上面。關城內過去屯兵的地方現(xiàn)在都是百姓民居了,與一位乘涼的老哥閑聊幾句方知在此居住者很多都是當年守關將士的后裔。這里的水質非常好,我們還在這里參觀了一個羅非魚、中華鱘、虹鱒魚的養(yǎng)殖場,晚飯兩個老漢還都是第一次吃了一條中華鱘,第二天就到家了,以此來慶賀我們這次旅行的順利和成功!</p> <p class="ql-block"> 十多天的旅行走下來,我特別感謝萬瑞兄弟對我的照顧和幫助,我將銘記于心。兄弟的情誼本身就是一道風景,如果沒有這種情誼,車窗外的山水花草樹也構不成美景。以此記我唯一次與友結伴遠足旅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