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當建軍節(jié)到來的時候,穿過軍裝的人都忘不了生命里,那一段軍旅生涯,那些曾經(jīng)的歲月歷歷在目。</p> <p class="ql-block">九一三事件是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動武裝政變陰謀敗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叛國,途中機毀人亡的事件,又稱"林彪叛逃事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13日2點25分,256號三叉戟飛機飛行了約118分鐘時,墜毀在溫都爾汗約60公里的蒙古肯特省依德爾莫格縣蘇布拉嘎盆地。林彪,葉群,林立果,劉沛豐,司機楊振剛,飛機駕駛員潘景寅以及三名機械師共9名機上人員全部身亡,成為死有余辜的叛徒賣國賊。</p><p class="ql-block">凌晨3點15分,周宇馳等劫持3685號直升飛機企圖外逃,攔截,迫降在京郊懷柔縣境內(nèi),周宇馳,于新野開槍自殺,李偉信被活捉。</p><p class="ql-block">周恩來總理代表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命令:立即關閉全國機場,沒有命令不許任何飛機起飛。全國進入一級戰(zhàn)備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13日早晨我起床后,中隊干部講:接到緊急命令,全國的天空禁飛,進入一級戰(zhàn)備狀態(tài)。當時發(fā)生了什么懵然不知?</p><p class="ql-block">上午,外場中隊去機場對飛機做好例行安全檢查后,除四架殲五值班飛機外,全部拉到洞庫存放并增設值班崗哨位。</p> <p class="ql-block">機務大隊干部每人配發(fā)五四式手槍,子彈20發(fā)。戰(zhàn)士配發(fā)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子彈50發(fā),帆布彈匣袋一個。我們領到的都是油封著嶄新的步槍。規(guī)定要求:人不離槍,槍隨人走。</p><p class="ql-block">空軍是受林彪集團管控的重災區(qū),聽說機場附近駐有陸軍的高炮部隊,機場飛行跑道上陸軍拉練名義借問,停放著幾輛裝甲車輛,防止飛機強行起飛,封鎖了機場的飛行跑道。</p><p class="ql-block">從此,一三九團機務大隊各中隊就呆在營區(qū)組織政治學習。那時每天要天天讀(讀毛主席的著作,語錄),天天練(學條令,條例),早請示,晚匯報。張志敏還到機務大隊教大家學喊俄蒙語,"我們優(yōu)待俘虜",“繳槍不殺","舉起手來"之類的口號。學唱的歌都是戰(zhàn)斗進行曲,"我擦好了三八槍”,"練刺殺”,記憶最牢的是"打靶歌”至今都沒忘記。</p><p class="ql-block">歌詞是:走向打靶場,高唱打靶歌,豪情壯志震山河,子彈是戰(zhàn)士的鐵拳頭,鋼槍是戰(zhàn)士的粗胳膊,階級仇壓槍膛,民族恨噴怒火,瞄的準來打的狠那,一槍消滅一個侵略者,消滅侵略者!</p> <p class="ql-block">整個部隊充滿戰(zhàn)爭前的緊張局面,"黑云壓城城欲摧”,中蘇將要發(fā)生戰(zhàn)爭了。白天在西夏皇陵旁用鐵鍬,鎬頭挖防空洞(交通壕),戰(zhàn)壕連通成片,設立反空降陣地。組織干部,戰(zhàn)士練習投手榴彈,刺殺動作,步,手槍瞄準,射擊,槍器拆裝分解,晚上學擦槍,掌握要領,學好基本功。</p><p class="ql-block">機械分隊長:朱公復帶領劉明成,吳天嵩一起在賀蘭山東麓營區(qū)的戈壁灘場上,以班為單位采用三三制戰(zhàn)術,向敵人沖鋒時以3人為一組,呈三角進攻隊形,戰(zhàn)術靈活機動,這與影視劇中人海戰(zhàn)術沖鋒有很大差別,27人即可鋪滿800米寬的戰(zhàn)線,此戰(zhàn)術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在解放戰(zhàn)爭和朝鮮戰(zhàn)爭中實戰(zhàn)運用,成功克制了敵軍強大的火力,以減少步兵沖鋒時受到的攻擊。</p> <p class="ql-block">"九一三"事件期間,第一次打步槍實彈射擊五發(fā)子彈。當兵七年投擲過唯一的一枚手榴彈,又激動又害怕。投實彈前,丁永樞中隊長講解動作要領:“擰開手榴彈保險蓋,捅破防潮紙,取出拉火環(huán),將拉火環(huán)套于小指根部,右手握彈,兩眼注視前方,投擲目標方向,手榴彈投出去后要迅速趴下",并作了示范動作。</p><p class="ql-block">在反坦克訓練中,當年缺乏民族文物保護的意識。中隊將西夏王陵陵墓作假設坦克,金字塔形的高大黃土堆積而成有十米高,每個黃土堆周圍的建筑早已是殘墻斷垣。我們?nèi)艘唤M抱著炸藥包,沖向土丘放置好炸藥包,我點燃導火線迅速后撤十米趴下,只叫轟隆一聲揚起一陣黃土。</p><p class="ql-block">火箭筒是一種輕便的反坦克武器,全中隊就配發(fā)實彈一枚讓誰打呢?大家商量決定讓軍齡最長的無線電分隊長:王志華定為1號射手。自告奮勇的王二男為2號射手將火箭彈裝入發(fā)射管,自己的身體保持在發(fā)射器右側,并檢查發(fā)射管前方和后方的安全區(qū),特別是尾噴構成的危險區(qū)域。丁中隊長下令,火箭筒實彈裝填完畢,可以發(fā)射。只見王志華右肩扛著火箭筒,叭在土埂上,通過瞄準具對目標實施瞄準,屏住呼吸,緩慢扣動扳機擊發(fā)火箭彈。此時,我們看見火箭彈射擊筒口,逐步加速飛向目標,一聲巨響過后,看到王陵大土丘上炸出一個白點,堅不可摧??!</p> <p class="ql-block">事隔一個月(十月中上旬)后的某一天,通知空,地勤人員全部武裝到師部所在地的泉齊溝開會。一路上看到各機務大隊排著整齊隊伍向集結地靠攏。到了師部隊伍都沒有停留和飛行員一起,繼續(xù)向賀蘭山西的深山溝里走了幾里地才停下。遠處四周的小山崗上都有荷槍實彈的警衛(wèi)人員站崗,眾人一臉的不悅,現(xiàn)場氣氛異常地凝重。</p><p class="ql-block">此時,47師首任師政委:潘景和叫大家席地而坐,向他靠攏,傳達中共中央57號文件《關于林彪叛國出逃的通知》。剛讀完標題,一陣躁動,幾乎所有在場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已被黨章確定為毛澤東主席接班人的林彪怎么會突然乘機叛逃成為叛徒呢?正當大家懵逼時,傳達者要大家安靜一下,重新再念一遍《關于林彪叛國出逃的通知》,才知道林彪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倉煌出逃,狼狽投敵,叛黨叛國,自取滅亡。</p><p class="ql-block">傳達后,根據(jù)中央對"九一三"事件實行的保密要求。實行嚴格有序,內(nèi)外有別的傳達方式,即"先黨內(nèi)后黨外,先高干后一般領導,先干部后群眾”。不準向沒有傳達者傳播,違者嚴懲的紀律。</p> <p class="ql-block">當時,林彪的形象是語錄不離手,萬歲不離口,是黨章中確定的黨和國家接班人,副統(tǒng)帥的地位,給中國的政壇投放了一顆重鎊炸彈。為此,十月一日的國慶節(jié),說是國家禮儀的改革,再不見那種統(tǒng)帥,副統(tǒng)帥形影不離的揮手致意和萬眾歡騰的場面。歷時三個月后才將事件真相擴大到黨外人民群眾。</p><p class="ql-block">10月18日,解除凈空命令后,部隊才逐步恢復正常飛行訓練,我們手中的槍器上交入庫,又拿起板手,抹布,螺絲刀做飛機的定檢工作了。"九一三”事件對黨,國家,軍隊甚至每個人都是一次極大的震動,許多人的思想開始發(fā)生轉變,社會民眾從癡迷中反思更加深刻。</p> <p class="ql-block">林彪飛機失事仍舊是個迷團,墜機現(xiàn)場蘇聯(lián)人發(fā)現(xiàn)九具尸體,將他們簡單處理后,就開始搜尋飛機上相關物品:第一,拿走了林彪一行人逃跑時帶走的機密文件。第二,飛機內(nèi)部的核心殘骸(發(fā)動機)。第三,用來錄音和記錄具體信息的黑匣子。有了這些東西對于弄清飛機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并非難事,我國多次進行交涉,要求歸還,對方一口回絕,就此成為揭開迷團的關鍵,期待以后會有更多證據(jù)被發(fā)現(xiàn)揭開真相。</p> <p class="ql-block">1980年,256號專機上的工作人員,機長潘景寅與三名機械師:李平,張延奎,邰起良獲得平反,家屬也得到了撫血金,莫過于不幸之中有萬幸。</p><p class="ql-block">專用汽車的駕駛員:楊振剛被開除黨籍,并被認定為林彪的"死黨"。</p> <p class="ql-block">贈人玫瑰手有余香。</p><p class="ql-block">謝謝你的欣賞,歡迎轉發(fā)。</p><p class="ql-block">制作人:談云芳</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30日下午三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