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各地醫(yī)院風起云涌開設“厭學門診”了,兒童的確需要幫助,但厭學是病嗎,厭學究竟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醫(yī)療問題?</p> <p class="ql-block">想起一百多年前的蒙臺梭利,她說“兒童的心智是教育而不是醫(yī)學問題”,她這一偉大的發(fā)現(xiàn)把無數(shù)兒童從醫(yī)院里解救了出來。如今我們卻把原本歸屬教育的“兒童問題”,歸結為“問題兒童”,并進而把他們再度送進病房里,可憐我們的孩子,就這樣被無知且無能的人無辜地折騰,再說他們沒病真是假的,在成人的世界里他們只能裝病,用微弱的反抗以示他們還活著。</p> <p class="ql-block">就像科學只能證偽不能證實,現(xiàn)代科學認知體系下的心理學、醫(yī)學等均具有與之相似的局限性,要想證明沒病很難,要證明有病容易,對兒童行為的“過度靈敏”而作出的科學認定顯然是有失科學的。用白大褂解決教育問題簡直是南轅北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厭學是一場苦肉計,是兒童一次以自我“犧牲”的方式選擇的控訴行為,以試圖喚醒在迷昧中總幻想占領他們的那些自以為是的成人</p> <p class="ql-block">對于年齡尚小的兒童,行為就是語言,是他內在想法、需求、觀點的形象化表述,可惜我們“聽不懂”就急不可耐地截斷或者批評糾正了,孩子正是以成人的觀念為觀念的,他不被準許的那部分就被壓抑下來,從而形成了他稍大之后的行為模式。</p> <p class="ql-block">孩子的對立大都來自于童年時不被允許的那部分,一些不自覺的行為暴露了那個內在的隱藏模式,如果我們能看見就可以幫助兒童釋放掉,內在小孩不止一個,也不只是今生。誰都是受信念驅使的,沒有覺知就不可能看見。</p> <p class="ql-block">厭學不是病,治療什么?那不過是一種假相,來自于家長的命名和孩子的接受,孩子會立在這個點上因而產生與此相關的想法、感受和情緒。</p> <p class="ql-block">厭學有沒有最好的治療方式,答案是“有”,如同扁鵲治病,最高的醫(yī)術是治“未病”,學習是一種本能,不與兒童的學習天性作對,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成就感,把學習還給孩子就是最好的治療。</p> <p class="ql-block">奇跡營,還原兒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