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無論是涉及到康養(yǎng)還是文旅等相關話題,似乎都很難繞開傳統功法這一元素。這是因為:從文化詮釋的層面看,它有厚度;從歷史傳承的層面看,它有長度;從人文關懷的層面看,它有溫度;從項目類比的層面看,它有弧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面對眾多的門派、各式各樣的功法內容和表現形式,我們該如何做選擇?我們通常都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睅煾傅囊I是否合道,是個人修行是否能圓滿的先決條件。那么,在對師父不了解的情況下,如何能快速做出擇師的正確選擇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個很直觀、又很有效的方法:看師父的身形、氣色乃至整體的精氣神狀況,是不是你想要的?比如你想提高免疫力、增強心肺功能,我們不可能浪費時間和金錢讓一位發(fā)膚無澤、精神萎靡、甚至還有“三高”在身、上樓就喘的師父教我們,不管他(她)的營銷做得如何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選擇了師父以后,如何證實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呢?其實也很簡單:就看師父是給你所謂“正確的標準答案”、分享一些無法證實的“成功案例”和千百年前先人的“練功經驗”,讓你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淚?還是教你如何掌握并運用功法規(guī)律,幫助你拓寬對功法的認知邊界,助你成為自己的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就反過來促使每一位學習者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學習功法,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以站樁為例,開始這期的課程。</p> <p class="ql-block">1.學習如何看清功法的本來面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功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年代,僅從目前考古發(fā)現的刻錄在石鼓上有關筋骨訓練的文字推斷,有好幾千年的傳承歷史,到三清山開山鼻祖、東晉丹道大家葛洪把人體丹田細分為上、中、下時起,功法“內外兼修”、“動靜相生”、“剛柔相濟”、”形神統一“等修煉的核心思想和完整的修煉體系延傳至今也有1700來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到功法,就不得不需要提到傳統武術,因為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交集。從相關文獻中可以得知:武術一詞,是從明末清初開始出現的。也是從這時期起,逐漸產生了門派和流派,各個門派和流派根據創(chuàng)立時的社會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和自身需要等因素,借鑒了傳統功法中的某些內容用于本門派的功力訓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大致了解了功法的歷史淵源之后,還需要再問一個問題:當初先賢們?yōu)槭裁匆獎?chuàng)立功法并不斷完善功法內容?換句話說,功法存在的根本價值和意義在哪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眾多經典文獻所體現出來的思想理念我們可以得知:具備完整體系的功法實質上是一門學科,和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一樣,是一種育人的方式,它最終修煉的是人性,是為了滿足每個當下的人們的各種實際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什么要加上”每個當下“?因為不同時期,人們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就像在歷史上的某個階段,女人以”三寸金蓮“為美,放在當下,”裹腳“的技藝即便再精湛,也顯然是不符合我們現今人們需求的。這就要求每位從事功法溯源、傳承的師父們,對祖上傳下來的東西,不可一味地”復制“,而是要在挖掘、整理的基礎上,進行合規(guī)律的重新構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人性的眾多需求中,身體健康無疑是最根本、最基礎,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因此,功法存在的根本價值是可以讓每位規(guī)范修煉者,可以實現由:祛病到養(yǎng)生,由養(yǎng)生到強身,由強身到逆齡,即達到”后天返先天“的蛻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解了功法的歷史淵源,明晰了功法存在的根本”支點“,在做決定之前就不容易迷茫,只需問自己一個問題:祛病、養(yǎng)生、強身、逆齡是不是自己需要的?假如需要,看哪位師父的身上體現出了功法最根本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學習如何正確理解功法理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許,有人會有疑惑:功法是靠身體力行實修出來的,為什么要學習理論?</p><p class="ql-block">原因之一,傳統功法是中華傳統文化孕育出的成果,功法練習的指導思想、練習原則以及功法的運行方向和運行規(guī)律,其依據都在蘊藏在中華傳統文化里;原因之二,”先驗論“是傳統文化重要的”三論“之一,這里的“驗”更多指的是體驗和驗證,即諸多有關功法修煉的經典文獻是先賢們歷經實修而總結、提煉出的智慧結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在當下互聯網時代,在我們進入功法的”山門“之后,會發(fā)現有關功法的文字和視頻會呈轟炸式地撲面而來,各說各的理,很多時候會讓人無所適從。因此,對功法理論的理解是否正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功法練習的方向和實際效果,同時也決定了我們在功法世界里能走多遠。</p><p class="ql-block">我們以站樁為例。樁,實質上是古人運用“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智慧、采取借喻手法對功法本質既具象又形象的一種描述。最初,古人是借“竹子”來意喻樁功的本質,即:在練習的時候要有理有節(jié),遵從次第順序;要把身體修煉成像竹子一樣外表挺拔、內在通透;要讓生命力像竹子一樣無論遇到什么環(huán)境考驗都能“四季常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假如把“樁”理解為“木樁”,則從一開始就偏離了功法的本質,容易導致在日常中把原本為提升生命活力的“活樁”練成毫無生機的“死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有些人會把《黃帝內經》中“獨立守神”理解為在站樁或打坐中需要如何“守神”,因此往往會導致越練精氣神越差的情況。其實“獨立守神”的關鍵字不在“神”而在“獨”,即:既要能入“天人合一”之境,又不丟本我和真我;同樣,”肌肉若一“的關鍵字不在”肌“也不在”肉”,而在“一”,即:要把身體煉成一個有機的整體···</p><p class="ql-block">諸如此類還有很多,比如:</p><p class="ql-block">理解了“運動,是氣的根本屬性”,就會明白我們?yōu)槭裁匆殹暗ぬ锏暮吖?、為什么要煉“丹田功”,因為只有通過這些功法內容的練習才能有效促進丹田氣的運動,從而為機體臟腑組織、筋膜骨骼乃至每個細胞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yǎng)。自然也就能明白長期“意守丹田”的修煉方法不可取的根本緣由,因為這樣去練,是在人為阻礙氣的運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對意念的理解。意念的作用是瞬間完成的,按佛家的說法應做到“當體即空”,意念就像從此岸度我們到彼岸的那條“小船”,當我們到了彼岸之后,就要果斷“棄舟登岸”,而不能一直背著一條“船”行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是:假如對“神”、對“意”、對“氣”的理解出現偏差,就容易導致練習的結果產生逆轉、造成“燒干鍋”等嚴重后果。</p> <p class="ql-block">3.學習如何掌握和運用功法規(guī)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我們經過溯源看清了功法的本來面目,了解了功法傳承歷史的長度;當我們通過對功法理論的學習能正確理解功理之后,我們的練習就有了切實的依據,同時也深知功法所承載文化的厚度。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在這兩個階段,其實是我們在為功法“服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才能讓功法為我們服務、體現出它對人文關懷的溫度和與其它項目融合時的弧度呢?這就需要我們學習第三項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項:如何掌握和運用功法規(guī)律?讓抽象的思想理論可以作用并體現到一個個具象的鮮活的生命體中,讓功法為改善、提升機體功能,為滿足不同的個體需求、彰顯人性光輝“服務”。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對功法規(guī)律的掌握和運用,由“他律”轉化為“自律”,這才是我們學習功法的真正目的,也是功法存在的根本價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請注意:這里說的是學習如何掌握和運用功法規(guī)律,而不是獲取所謂的“統一的標準答案”。舉個曾經舉過的例子:我們買3斤白菜,2塊錢一斤,需要付6塊錢,這是標準答案;我們買2斤蘿卜,3塊錢一斤,需要付6塊錢,這也是標準答案。但是,生活中需要類似這樣運算的場景太多太多,假如每次都需要老師告訴我們答案,顯然是不可思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怎么辦?其實,這些運算只是對“乘法口訣表”的運用而已,這也是”學以致用“的最基本體現,回到功法修煉中,也是同理。作為學生,不去學習功法運行規(guī)律,而是貪圖獲取“即時滿足”的快意,長期以往會斬斷自己的“慧根”容易越練越迷茫;最為師父,自己不懂功法運行規(guī)律或別有用心不教功法運行規(guī)律,則有失職業(yè)要求或有悖職業(yè)道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功法修煉的課程中,無論是視頻課程還是面授課程,無論是上新課還是復訓,對功法運行規(guī)律的掌握和運用是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的。因為:傳道,貫穿授業(yè)和解惑的始終。</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站樁時,雙腳要基本與肩同寬,其目的是讓肩井穴和涌泉穴相對,“井泉”相應,才能讓身心得到更充分的浸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雙腳不能外八也能內扣,而要平行站立,其目的時可以讓前跨、腹股溝和命門、腰和后胯同時獲得放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練了“合四象”以后,就要把學會如何把“合四象”的運行規(guī)律融入樁架中,可以讓樁架更整體、更松沉、更自然;把它融入到動態(tài)的練習中,則能進一步促進身體的通透,利于氣血更順暢循環(huán),自然練習的效果也會更加豐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練了“理氣功”以后,把它的運行規(guī)律運用到樁架中則更利于對肩窩、心窩、腹股溝的放松,或運用到任意動態(tài)功法練習中,更能增加氣的順暢和周身水液的代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練了“大龍功“和”丹田功“后,在站樁時,只需把尾閭垂正,其它的要領自然就會全部”就位“,在樁中就可讓身心獲得比睡覺更充分的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在成體系的功法中,所有的內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牽制、相互成就的。它們本身各自具備獨特的價值,同時又能給其它功法內容提供有力的支撐,讓功法彰顯出整體的更大價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功法越往深處練,就會越簡單,因為當身體內外形成有機的整體后,一動則百骸相隨,在日常的坐立行臥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不動聲色在練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正是因為成體系的各項功法內容能”合“能”分“的功能體現,才可以和其它運動項目和修煉方法相兼容并為其它運動項目和修煉方法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后記】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功法厚重幽深,無論是基于什么初衷走進功法世界,無論是要讓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落地,還是要讓興趣、情懷、使命得以實現,最終靠的是行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望再美好,實質上不能改變什么。唯有行動,才可以將看似雜亂無序、變化莫測的世界給以有序化;唯有行動,才能讓生活對我們展示它美好的一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