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原創(chuàng)</p><p class="ql-block">圖片:部分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間,我家不是住在縣革委會院子里,就是住在縣革委會圍墻邊上。那時,縣革委會的院子是有大門的,人進人出只能走大門,別無他途。</p> <p class="ql-block"> 大門所在是一排木頭平房,大門處有人叫作傳達室,有人叫作“頭門口”,叫頭門口的多些。兩扇大門是粗木方和厚木板做成的,鑲有鐵片加固,厚重結(jié)實,一關(guān)一開要用勁推拉,推拉時會有吱吱嘎嘎的響聲發(fā)出來。大門上開有一扇小門,夜里關(guān)上大門后,人從小門出進。 </p><p class="ql-block"> 文革結(jié)束,頭門口大招牌上的字換了,“革委會”換成了原先的“縣委會”。 </p><p class="ql-block"> 過了一些年,平房拆了。房沒了,大門自然也沒了,可“門口”還有,穿制服的保安在“門口”晃來蕩去,像有事又像無事。</p><p class="ql-block"> 又過了一些年,上頭要求搞“拆圍透綠”,縣委會又把高高的圍墻拆了,原來圍墻的地方改砌了精巧別致的花壇,花壇里移栽了一些造型別致的名貴樹木,好看的花花草草在花壇里幸福地開放和生長,十分地搶眼和養(yǎng)眼?! ?lt;/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沒了 大門和圍墻的縣委會,少了昔日的“衙門”威嚴,多了“親民”的氣息,作為一名普通百姓,我喜歡這種形式上的親民,但更真心期待實質(zhì)上的親民,比如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為民作主,為民辦實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