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文 \ 李凱文</p> <p class="ql-block"> 北掌城村位于山西省昔陽縣城西約十二公里處,行政隸屬樂平鎮(zhèn)。北掌城村原名掌城。依山傍水、地勢平坦,扼守要道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歷史一定會賦予它特殊的使命。為什么不是村而稱城?必然與古代多次發(fā)生在這里的戰(zhàn)事相關。據一九九六年《昔陽縣志》記載,秦始皇四年,朝廷在昔陽境內設沾縣,縣址就置于北掌城村,稱沾縣城,隸屬上黨郡。西晉末年,石勒攻打樂平時在此地安營扎寨后稱掌城。北掌城村現存的城墻院,雖是明清時期的建筑,但與掌城的歷史沿革一定有必然的聯系。沾縣消失之后,掌城一直屬樂平所轄,為了與相鄰的南掌城村有所區(qū)分才稱為北掌城。民國時期樂平縣更名為昔陽縣,掌城隸屬昔陽縣。</p> <p class="ql-block"> 最早在掌城村屯田定居的是申姓人家,后來又有不同姓氏的人家遷入,逐漸形成申、洛、安、齊、康等五大姓氏。申姓依然是大姓,河兩岸土地大多都歸申姓所有。明朝李姓家族從本縣巴洲遷入定居,清朝又有葛姓人家遷入。村里現有254戶,約640多人口,李、申、張、葛、田、王、康、董、翟、瞿、尹、常姓氏,其中李姓占全村約半數以上。多姓氏的村民和諧相處,同舟共濟,用勤勞的雙手和勞動的智慧,在方圓十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精耕細作。經過十幾代人的努力,自給自足過著勤儉持家的殷實安康日子。</p> <p class="ql-block"> 李姓先人來到掌城村后,或許是無意中占對了風水,李姓迅速發(fā)展成為掌城村第一大姓,李家的后輩也有幾個考取了功名。在老輩居住的街巷立起了雙斗旗桿,并稱之旗桿巷。李氏族人發(fā)達之后,重新修繕了上街下街兩座祠堂,并編撰了一整套鄉(xiāng)規(guī)民約共計三十多條,用以制約族人和村民的道德行為,如有觸犯條約者,必受重罰。同時建立了私塾學堂,賑災義倉等濟貧公益事業(yè)也有了確定。在“耕讀傳家”理念的倡導下,北掌城村在各朝各代曾出過多名太學生、貢生、修職郎、登士郎、經歷司和數十位秀才。</p> <p class="ql-block"> 北掌城村民在以農耕勞作為主的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手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油房、粉房、釀酒、水磨房、燒餅鋪,及毯房、染房、鐵匠鋪、銀匠鋪、木匠鋪、麻鋪、紡織鋪、釘鞋鋪、皮鋪等加工業(yè)也應用而生,典當鋪、賃貨鋪、雜貨鋪、面鋪等商業(yè)經營越來越興隆。據掌城燒鍋酒的傳說,康熙年間掌城的集市越來越紅火,三六九的集市廟會相當繁榮,當鋪街自然形成了一條商業(yè)街,并升格為縣置集市。</p> <p class="ql-block"> 北掌城村落建筑呈東西狹長型形狀,南北依順地勢環(huán)境,呈現出層次分明的階梯狀。東西兩頭的關隘處,分別建有東閣和西閣,東西三里長街貫通全村,也曾經是縣城西去通往太原府的唯一盤山古道。村中街道以東西向為主,地理名稱分別是:東頭街、藥鋪疙臺、當鋪街、東院街、西院街、寺上、西頭街。從主街道向北延伸分別有旗桿巷、葛家巷、煤灰巷、小巷、長陽巷、牌樓巷等。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上街、下街、東頭、西頭、四大部分。建造形式以窯洞、瓦房、高房、樓房、平房為主。保存比較完整的民居大多以四合院為主要建筑格局。如:燒鍋院、藥鋪院、私塾學堂院、旗桿院、石窯院、關東院、樓底院、油房院、秋溝院等十多座。</p> <p class="ql-block"> 村中建筑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當數石砌兩層樓房的當鋪院,該院為當鋪的主要經營場所,也是昔陽縣唯一現存的當鋪舊址。石筑的城堡式圍墻高過兩丈,墻體厚度三尺有余,院門防御措施得當,院內大院套小院,房屋、窯洞37間,水井碾磨等生活用具一應俱全。主院、偏院建筑造型獨特,雖然是四合院形式,卻具有極強的防御特征,絕非是普通大戶人家的建筑所為。偏院的石雕門墩經歷歲月風化,完全改變了原本的模樣。門額上乾隆四十二年題記的石質陽刻“西堡”兩個篆書大字,字體在“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的損毀,但還能清晰辨認。若是對一座城堡來講,一千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并不是特別大,不知眼前這座“掌城”和歷史上曾經的掌城是否有必然的聯系。也難怪村里的百姓一直把它稱為“城墻院”,這究竟是地理名稱的偶然巧合?還是時光映證的不謀而合!</p> <p class="ql-block"> 沾嶺山下地勢開闊,水源充足,北掌城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山上山下聯系的樞紐作用??箲?zhàn)時期昔西抗日政府就駐扎在沾嶺山上,北掌城村理所當然成為最前沿。駐守縣城的日軍經常到村里掃蕩,并多次出動飛機進行轟炸,對北掌城村造成極大的破壞,被燒毀炸毀的建筑物遺跡還都存在。</p> <p class="ql-block"> 建造于唐朝末年的壽圣寺規(guī)模宏大,山門兩側建有鐘鼓樓,三進院布局方正。中軸線上建造有觀音殿、大雄寶殿和水陸殿。東西兩側都配有禪房。1949年后,這里被改做村里的學校,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大雄寶殿的一個角落,閑置著一口體量不大的鐵鐘,上面的銘文:樂平縣北掌城村西頭觀音閣……乾隆五十五年……的字樣清晰可見。同行的縣文聯主席李余彬說,兒童時代在村里讀書時,他學習的教室就在東禪房,這口鐘就掛在大殿前廊的橫梁上,每天上課下課都要敲它。時至今日,村里的三座閣樓都不見了蹤影,只留得這口鐵鐘成為閣樓唯一無言表述的見證者。水陸殿背后的墻根下,層層疊疊堆放各朝代遺留的石碑,分別記載著掌城的歷史。經過維修后的寺院一派祥瑞吉氣,院內那棵周柏依然昂首參天。</p> <p class="ql-block"> 尋訪這天是九月一日,是學校開學的第一天,走進學校的大門,一位老師正在帶領學生在打掃院子。通過了解得知,上世紀七十年代,附近村里的孩子都在這里上學,學生最多時有小學和初中三百多人。現在這里已不具有學校的規(guī)模,改稱為巴洲學區(qū)北掌城教學點。一位負責人,一位教師,五個年級共十名學生。正在攀談時,女教師拉著行李箱急匆匆的從外地趕來。看著這里寬敞的校園,明亮的教室,整齊的桌椅板凳,玻璃黑板,電腦投影儀等現代教學設施,只是沒有了學生……。從教學點出來,正趕上村里“黨群服務中心”舉行剪彩儀式。人數不多的鑼鼓隊身著鮮艷的古裝,在轟鳴禮炮的陪伴下,敲打的頗為熱鬧。</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三華里的古道和街巷,村里鼎盛時期的三座閣樓和古戲臺都已不見了蹤影。下街的李氏祠堂曾經被改做生產大隊的辦公場所,門頭上“為人民服務”的字跡依然醒目。旗桿巷一座宅院“沾涌鐘秀”的木雕門眉保存完好,東院窯洞的窗戶依然照耀著往日時光。村里最早的教育場所,私塾學堂院依然又是雜草叢生。秋溝院南房的木質門窗上高掛著廢棄的農具。原先磚木結構的青磚瓦房,儼然一幅茅草屋的模樣。從現存的人文景觀和建筑遺留,雖然與兩年前申報《中國傳統(tǒng)村落》時的情景又有了一些變化,卻依然可以感受到這里曾有過的繁榮。</p> <p class="ql-block"> 村口原先的老供銷社又掛起了嶄新的現代廣告招牌,村民新居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村前沾水河畔的楊樹已經成林。時任縣文化局長的本村人士李天民先生,在文化部門工作三十多年,長期收集整理和研究當地文史資料,考證出大量的史料遺存和民間故事。北掌城村康熙年間掌城燒鍋酒“樂平第一鍋”的傳說;麻油坊葛掌柜與考中進士的申小二“麻油添燈”的讀書趣事;“孝母寬弟之德”的關東院;秋溝院和“乳儒節(jié)”石牌樓的來歷;旗桿巷依山順勢,雙斗旗桿矗立門前的幾個大院;當鋪院“掌城”的未解之謎……。每個院落的建造故事和上輩人的傳說,以及壽圣寺繚繞的香火,都將會在這里世代延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