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D1,這春風輕拂的芳菲四月,正是賞櫻美季。我們老同事老朋友及家人一行相邀于2025年4月7日-4月11日隨團前往日本中部升龍道來一場突發(fā)奇想的櫻艷之旅。此行櫻艷之旅行程:上海-日本中部機場-名古屋-下呂-高山-金澤-白川鄉(xiāng)-名古屋-明治村-中部機場-上海。圖為櫻艷之旅行程簡圖。</h3> <h3>日本,太平洋西岸的弧形島國,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6800多個小島,總面積37.8萬km2,人口1.23億。主要民族大和族,主奉神道教和佛教。日本的一級行政區(qū)劃由1都(東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坂府)和43縣(相當于?。┙M成,縣下依次為市、町、村。我們此行歷經愛知、岐阜、石川三縣。圖為女同胞們浦東機場合影。</h3> <h3>升龍道,貫穿日本中部地區(qū)的一條旅游線路,因其沿途走向形似飛龍升天而得名。它集合了眾多小眾卻不失樂趣的出游地,幾乎包含了日本中部地區(qū)最精華的旅游資源。它沿線遍布旖旎的風光,壯麗的山川、清澈的湖泊、原始的森林和美麗的田園。這里有被譽為“日本阿爾卑斯山”“日本最后秘境”的日本三大神山;有世界文化遺產白川鄉(xiāng)合掌造村落……。圖為升龍道旅游資源圖。</h3> <h3>升龍道旅游線路,歷史文化方面擁有眾多歷史遺跡和文化景點,如名古屋城、熱田神宮、金澤城等,見證了日本的歷史變遷;美食方面豐富且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民俗活動方面亦多姿多彩。圖為經2個小時的飛行,我們一行抵達名古屋中部國際機場。圖為地接導游正召集隊伍。</h3> <h3>即將陪伴我們5天櫻艷之旅行程的大巴。大巴前擋風玻璃上“歡迎上海錦江貴賓一行”的標牌赫然在目。北上48公里前往此行第一站名古屋城的行程馬上就要開啟。</h3> <h3>名古屋(Nagoya)是愛知縣的首府,是僅次于東京、大阪、橫浜的日本第四大工業(yè)城市。市內的名古屋城堡以屋頂上的金色獸頭瓦而名聞內外,另外,熱田神宮及市中心的綠洲21等處觀光熱點也是名聞遐邇。圖為名古屋街景車拍。<br></h3> <h3>名古屋城前大街上綻放的櫻花。日本廣為種植的櫻花屬喬木類,高約4-16米,常見品種有染井吉野櫻、寒櫻、河津櫻、雨情枝垂、大島櫻、寒緋櫻、雛菊櫻及系列八重櫻等。</h3> <h3>名古屋城前大街上盛開的櫻花前留影。日本櫻花最常見的非染井吉野櫻莫屬,約占總量的八成,花形為粉紅色五瓣。其中最漂亮的枝垂櫻,又稱瀑布櫻花,如粉紅瀑布般向下懸垂,極富詩情畫意。</h3> <h3>櫻花盛開的名古屋城正門前甬道一瞥?!懊盼莩恰笔俏挥谌毡緪壑h名古屋市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堡,江戶時代曾是尾張藩藩主的居城,由德川家康建于1612年,別稱金城、金鯱城。其與大阪城、熊本城被合稱為“日本三大名城”。它是日本最重要的歷史名城之一,2006年被選入日本百名城名錄。<br></h3> <h3>名古屋城正門甬道留影。二戰(zhàn)前,名古屋城有24座國寶(相等于現時的重要文化遺產)。1945年二戰(zhàn)中遭美軍戰(zhàn)機轟炸后,大部份被摧毀。1959年修復了幸存的建筑。雖已不復當年舊貌,但城堡規(guī)模仍可一窺,加之其內2000多棵的櫻花樹,花開時節(jié)所有建筑掩映于粉煙之中,景象動人。</h3> <h3>日本的“城”為領主及其武士所居之地,是其實力的顯示。進了名古屋城大門后首先到達的是名古屋城的本丸(本部區(qū)域)西南和南部的西之丸區(qū),該處有西南隅櫓、東南隅櫓、西北隅櫓及表二之門4項重要文化遺產。圖為西南隅櫓(防御塔樓)前留影。<br></h3> <h3>名古屋城本丸御殿,建于1615年(慶長20年),當時是尾張藩主德川家康的住居。1945年二戰(zhàn)遭受空襲時,本丸御殿幾乎全數燒毀。所幸本丸御殿的許多設計圖紙及照片等資料被保留了下來,遂成為修復工程的依據。2009年重建開始,2018年全面開放。圖為本丸御殿南門外景一瞥。</h3> <h3>本丸御殿的復原選用了日本扁柏等優(yōu)質材料精心打造。殿內的屏風壁畫由幕府御用畫師繪制。修復工程盡可能選用了與舊時相同的建造方法與建筑材料。通過復原臨摹再現了當初的色彩。圖為本丸御殿的玄關,玄關墻上400多年前的猛虎壁畫令人印象深刻。</h3> <h3>上洛殿。是為配合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于寬永11年(1634年)前往當時的首都京都(上洛)時所增建的居所。在江戶時代被稱為”御書院”、“御日書院”。被修復的建筑物、色彩鮮艷的屏風壁畫與閃耀著金光的裝飾相結合,重現了400年前的宏偉空間。<br></h3> <h3>上洛殿是本丸御殿中規(guī)格最高的建筑物。圖為天花板上飾有板面繪畫、房間四周嵌有色彩斑斕極盡奢華的精美雕刻隔窗的上洛殿局部。另外我們還參觀了接待尊貴客人通往本丸御殿的正式入口“車寄”;負責招待將軍的尾張上級家臣的休息室“梅之間”;招待客人的備膳用房上下“御膳所”等。</h3> <h3>天守閣,日本戰(zhàn)國時期修建的大型城堡,在軍事上有關樓和瞭望塔的作用。同時,它也是城主德川家世代居住之地。天守閣是城堡的中心建筑,它不僅是堅固的軍事防御設施,也是所在地的政治中心,大名或藩主的權利和地位的象征。</h3> <h3>天守的語源不詳。關于天守的來歷,有人認為象征基督教和佛教中的“天主”和“梵天”,更普遍的則認為是源起于瞭望、儲物及軍事防御等。后期則趨向政治化,以示城主和大名的權利為天意。<br></h3> <h3>天守閣西南立面視角圖。這是一座五層飛檐建筑,屋脊兩端以一雄一雌的金色獸頭魚身鑄像裝飾。該天守閣在二戰(zhàn)中被摧毀,戰(zhàn)后于1959年重建。重建后的天守閣雖恢復了原樣,但卻用鋼筋水泥替代了木質結構,并增設了電梯。閣內所設博物館展示有隔扇門繪、兵器盔甲等文物。</h3> <h3>基于抗震能力不足的考量,天守閣自2018年5月起關閉。據說重建工程至少需要10年。7年過去了,重建工程似乎未見什么動靜。游客們,請在外面拍拍照片吧!</h3> <h3>從名古屋城回到大街對面的停車場。在滿視野綻放的櫻花前,意猶未盡的女士們拗出了一組新造型。<br></h3> <h3>薄暮時分來到溫泉之鄉(xiāng)下呂。下呂溫泉,地居日本中部岐阜縣下呂市,環(huán)擁于南飛驒群山中,與有馬溫泉、草津溫泉并稱日本三大溫泉之鄉(xiāng),坐擁歷史千余年。更每年湯客逾200萬人次,日本天皇與皇后也曾兩度造訪。</h3> <h3>下呂溫泉之鄉(xiāng)有溫泉旅館90余家。其中,很難預訂到的飛驒川畔的水明館溫泉酒店是個中翹楚。酒店有3座主樓,溫泉浴場多達3處。我們下榻的臨川閣三樓有名為“下留的湯”的大浴場;飛泉閣九樓的“展望大浴場”可眺望山城全景;而山水閣一樓則是河邊的露天浴場,湯客可自選體驗不同風情。</h3> <h3>據水明館溫泉酒店店方介紹,溫泉適應如下癥候:寒癥、肌肉酸痛、神經疼痛、燒傷燙傷、風濕、疲勞恢復等。圖為步入著名的水明館溫泉酒店大廳,日式庭園裝潢映入眼簾,一派經典和風。<br></h3> <h3>水明館臨川閣走廊上典雅清新的日式庭園裝潢小品。</h3> <h3>我們一行下榻的和室榻榻米房間一瞥。有同行好友開玩笑說,這么貴的房價怎么連個床也沒有?晚餐后,穿上酒店備置的和式浴衣,第一次美滋滋地泡了好一會的日本溫泉湯。</h3> <h3>來到下呂,味覺也是重要的感官體驗之一,岐阜北部山區(qū)出產的飛驒牛,為日本少數的高級牛肉,山菜、河魚等也是當地馳名的特色料理。圖為我們在水明館松風宴會廳準備享用精致會席料理晚餐。<br></h3> <h3>岐阜縣飛驛地區(qū)是食材的寶庫,當地的準高冷地環(huán)境,接近零的低農藥有機栽培,充分保證了食材的品質。圖為晚餐的前菜和菜單。</h3> <h3>會席料理晚宴結束后,我們一行在松風宴會廳留影。</h3> <h3>晚間下呂街頭夜逛。放眼街巷、清澗、蒼山,恬靜清幽。<br></h3> <h3>晚間下呂街頭夜逛。入夜,燈火閃爍,和風氤氳。</h3> <h3>D2晨起水明館溫泉酒店臨川閣房間內北眺飛驒川畔下呂山城市容風光。<br></h3> <h3>水明館蒼勁有力的漢字店招前留影。再見,水明館,再見,下呂溫泉。我們將前往下一個城市高山。</h3> <h3>高山老街。國家重要傳統(tǒng)建造物群保存區(qū)。這里有古老的商街、小橋、傳統(tǒng)酒肆等。除了京都府,高山大概是觀光客最推崇的懷舊都市了。有“小京都”之稱的高山,典雅恬靜的小鎮(zhèn)風貌,韻味更甚京都。據調查,日本女性最向往的國內旅游城市中,高山高居前三。</h3> <h3>徒步漫步于老街小巷,放眼滿滿的古樸風情,每間店鋪的門面布置和內在陳設都保留著江戶時代的古老原味。白墻黛瓦,木格窗欞,純樸和風及特色土產,讓人口僅10萬的高山每年造訪的觀光客高達300萬,足見其魅力。<br></h3> <h3>步入老街,彷佛回到三百年前的江戶時代。漫步老街,幽情思古,或許還能找到您喜歡的飛驒工匠的手藝品。圖為一不知什么年代的載客人力車悠悠地穿過老街,恍如隔世。</h3> <h3>高山陣屋。從三町老街出來右轉過朱紅色的中橋,來到建于大正14年(1615年)的“高山陣屋”,當年高山城主金森氏的行政官署,全日本現存幕府郡代時期地方行政衙門的唯一遺跡。陣屋內部依照史籍典故還原布置,其中包括拷問犯人的審訊室及竹編的刑具。順道經過陣屋大門前廣場上的當地傳統(tǒng)朝市,我們買了些蘋果。</h3> <h3>高山市政紀念館,曾是明治28年至昭和43年的町政府、市政府辦公場所。主要展示高山市明治到平成年間的市政資料。其建材全部采用特好的官家用料絲柏木,在當時的高山較早引進了玻璃窗。</h3> <h3>高山祭(上圖),是日本岐阜縣高山市毎年春、秋兩季固定舉辦的祭典,日本三大美祭之一。春天(4月14、15日)舉行山王祭,秋天(10月9、10日)舉行八幡祭。高山祭最大的特色就是華麗的人力花車游街景象。下圖為高山祭花車收藏館內收藏的大鼓和花車模型。</h3> <h3>我們在高山用了午餐。餐后我們從高山前往石川縣的金澤。圖為途中高速公路邊白雪皚皚猶如阿爾卑斯山般的鄉(xiāng)間雪景。<br></h3> <h3>金澤箔一總店。金箔是金澤名產?!敖饾刹笔桥c加賀友禪(著名和服品牌)、九谷燒(著名陶瓷品牌)、金澤漆器(著名漆器品牌)等齊名的日本名產,是名副其實的金箔之都?!安弧笔墙饾勺畲蟮慕鸩放啤?偟辍安绅^”展出了各種精巧的金箔工藝品。下圖為店內展示的令人嘆為觀止的前田俊惠勛爵金盔甲塑像。</h3> <h3>日本的金箔98%以上來自金澤。制作金箔至少需配比、捶打、切箔等20道工序。加入微量的銀和銅,可使金箔延展得更薄。圖為工匠正在捶制金箔。要將厚度5毫米的金塊捶打延展成0.12微米厚的金箔,需壓縮4000多倍。1克黃金可打制成約0.5㎡的金箔。這全靠工匠的經驗和感覺。</h3> <h3>這次行程特別安排了在箔巧館中貼金箔的活動。我們自己動手體驗了在首飾盒上貼裝飾金箔的全過程。首先,工作人員仔細地講解了貼金箔的流程和要點;然后,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依葫蘆畫瓢就貼成了。圖為金箔裝飾工程完工留念。<br></h3> <h3>箔巧館除了可買到各種金箔工藝品包括很受歡迎的金箔護膚品外,還能吃到人氣極高的金箔冰淇淋。這當地限定美食,每個售價980。其時,店員當著你的面精巧地把金閃閃的金箔貼到了冰激凌上,幸福感瞬間飆升。實際上么,吃到嘴里除了奶香味濃郁的冰淇淋外,哪有啥子金箔味?圖為金箔冰淇淋開吃啦!</h3> <h3>東茶屋街。金澤江戶時代延續(xù)至今的三大茶屋街,分別為東茶屋街、西茶屋街和主計町。其中最大的東茶屋街始于1820年,現在日本僅存的少數藝妓區(qū)之一,如今為重要傳統(tǒng)建筑群保存地區(qū)。石板路兩側重新裝潢后的老建筑茶屋、飲食店或金箔禮品店,再現昔日的繁華。這里的“箔一”的金箔冰激凌店尤為出名。行走街中,偶有穿著和服的女子經過,時光仿佛穿越到了江戶時代。</h3> <h3>茶屋是藝妓演出的場所。神秘的藝妓是日本文化中的一種特殊職業(yè)。受過嚴格訓練的藝妓穿著華麗和服,化著精致妝容以優(yōu)雅的儀態(tài)和高超的舞蹈、音樂、茶道等演藝取悅客人而聞名。藝妓最初均為男性,首現于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他們在妓院和娛樂場所以演奏傳統(tǒng)鼓樂和說唱逗樂為生。約18世紀中葉,藝妓漸為女性取代并沿襲至今。1920年代日本有藝妓8萬多,但至今已銳減到1千多人。<br></h3> <h3>古色古香的木屋鱗次櫛比,傳統(tǒng)造型的街燈氤氳著復古的氛圍。街上的懷華樓(Kaikaro)和志摩(Shima)都是對外開放的茶屋,其中的懷華樓是東茶屋街中規(guī)模最大的茶屋建筑,金澤市指定保存建造物。該建筑繼承了江戶時代后期茶屋建筑樣式,六開間門面深十二開間的規(guī)模為這一帶之最,建造規(guī)格很高,頗具歷史價值。</h3> <h3>懷華樓。建于文政三年(1820年)。200多年來該樓的藝妓演出盛行依然。請看,門前招牌標示:“金澤藝伎之夜,2025年春季藝伎演出,今晚7:30開始”。該樓白天為茶館,晚間接待用餐娛樂。金箔榻榻米茶室、輪島涂階梯、加賀友禪、水晶坪庭,觸目所及無不金碧輝煌華美璀璨,彰顯“加賀百萬石”之風。華燈初上時分,微風中傳來樓中三味線與鼓的合奏聲。</h3> <h3>長谷山觀音院。離開東茶屋街向東拾階至一山丘上觀音院。櫻花掩映下觀音院大門緊閉,不見一人。心中很是疑惑。走上前去,殿內隱約傳出裊裊梵音。據稱該觀音院供奉有1200年歷史的十一面觀音菩薩,有考該尊的發(fā)源是加賀蒸第三代藩主前田利常公的正室珠姬對觀音菩薩的虔誠信仰,并捐贈了佛堂。<br></h3> <h3>該觀音院還因金澤發(fā)祥的“芋掘藤五郎”傳說而聞名。芋掘藤五郎在該地洗掏砂金的事跡,被認為是金澤地名由來之一。離開觀音院,向西下行來到離東茶屋街不遠處的淺野川河岸綠地公園。圖為淺野川大橋河岸邊櫻花正艷。</h3> <h3>稍后下榻于金澤精品酒店(HOTEL MYSTAYS PREMIER)。晚間逛至新干線金澤高鐵站。該高鐵站與各類大型商場相結合,體量巨大,設計新穎,其正門前高聳的鋼結構天棚頗有氣勢。</h3> <h3>新干線金澤高鐵站站前合影。</h3> <h3>D3晨起在昨晚下榻的金澤精品酒店前留影。今天我們將出發(fā)前往兼六園,金澤公園、近江町市場和白川鄉(xiāng)合掌屋等景點一游。</h3> <h3>從兼六停車場下車后前往特別名勝兼六園桂坂口入園。兼六園,日本三大名園之首,位于金澤市中心,占地達10萬平方米,與水戶市偕樂園和岡山市后樂園齊名,被政府指定為特別名勝。該園始建于1676年,原來只是金澤城藩主的庭園,經歷代藩主170多年整修擴建,成為一座美麗的林泉回游式庭園。圖為上山甬道回首一瞥。<br></h3> <h3>“兼六”出自宋朝詩人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該園兼具其“宏偉、幽邃、人力、蒼古、水泉、眺望”六種特質,故名兼六園。園內小橋飛瀑、石燈籠、亭臺水榭,春天的櫻花、夏天的蒼蒲、秋天的楓紅、冬天的松雪,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美景,亦是石川縣賞櫻百選之地。圖為兼六園桂坂口留影。</h3> <h3>進園后抬頭望去,櫻花鋪滿了天空。賞櫻人流絡繹不絕。我們很幸運地趕上了兼六園每年4月上中旬的櫻花季。園內400多株染井吉野、里櫻、彼岸櫻等品種爭相怒放。有些櫻樹樹齡長達300年。</h3> <h3>兼六園地勢較高。我們透過眺望臺邊綻放的櫻花樹叢向北俯瞰遠處的金澤市區(qū)風光,視野極佳處。圖為眺望臺側留影。<br></h3> <h3>位于兼六園中央的霞之池。天保8年(1837)開挖,面積5800㎡。歷代藩主祈求長壽永世繁榮,將該池為海,池中特設長生不老的蓬萊島。這龜形方寸之島,不但有蓬萊八仙,還有萬年烏龜,宮中蟾蜍等。池邊著名的兩腳石燈籠-徽軫燈籠和彩虹小石橋,據說表達了某種禪意,能引導逝去的生靈通往天堂。</h3> <h3>霞之池畔,櫻花正艷,古松蒼勁。游人身在此處,觀景睹舊,思緒萬千,感嘆世事變幻,蒼海桑田。</h3> <h3>曲水小溪,兼六園一景。引入第三代藩主利常建于1632年的辰巳水渠之水在園中筑成此曲水小溪。漫步溪邊,目之所及,小橋、亭榭、古松、池水、瀑布、溪流、櫻花、梅林、噴泉等景觀,無不賞心悅目,心曠神怡。</h3> <h3>根上松。兼六園名松之一。傳金澤城第13代藩主前田齊泰(1822-1866年)從末森城遺跡挖來。大小40多條樹根爬至離地2米之高,見所未見。據說是將幼松植于堆高的土中,松根隨著成長而漸漸露出土外而得名。<br></h3> <h3>霞池畔著和服的當地日本少男少女。</h3> <h3>兼六園東一橋之隔的金澤城公園,是金澤城的遺址公園。金澤城,從戰(zhàn)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大約300年間曾是加賀藩主前田氏的居城。該城堡開建于1583年前田利家入城時。圖為櫻花怒放中1788年重建的金澤城石川門前。</h3> <h3>金澤城面積很大,鼎盛期城內建有本丸(本部區(qū)域)、二丸、三丸,周圍設有外郭,屬多角樓結構建筑。歷史上由于數次天災幾乎大部分城池燒毀,之后二丸區(qū)域成為了該居城中心。后二丸區(qū)域也在1881年燒毀。</h3> <h3>金澤公園現在毎年6月還舉辦名為“加賀百萬石”的金澤百萬石祭,用于緬懷加賀藩祖前田利家建立金澤繁榮根基的偉業(yè)。該百萬石祭行列豪華絢爛,觀者甚眾。圖為女同胞們石川門前拗造型。</h3> <h3>金澤城內2001年復原的菱櫓、五十間長屋、橋爪門續(xù)櫓前留影。這些復原再現了歷史上金澤城二丸區(qū)域的景觀。目前金澤城的修復工程仍在進行中。</h3> <h3>著名的近江町市場是“金澤的廚房,北陸人氣第一漁市”。寒酸的門面內林立著販賣日本海新鮮魚產的鮮魚店、蔬菜水果店、干貨海產店及日常雜貨店、餐飲店等170家店鋪。店鋪門前擺滿了產于日本海的貝類、螃蟹、甜蝦等海產品,市民與觀光客絡繹不絕。我們在這吃了不錯的海鮮飯午餐。<br></h3> <h3>午餐后從金澤向南前往白川鄉(xiāng)。以前前往白川鄉(xiāng)的交通非常不便,現在這7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大部分是隧道工程。圖為途中高速公路上車拍公路邊猶如阿爾卑斯山般的日本北陸風光。</h3> <h3>白川鄉(xiāng)合掌村。位于岐阜縣北部一個偏僻的山溝中,是全日本規(guī)模最大的合掌造村落,全鄉(xiāng)現存113座合掌造古屋,是深山環(huán)繞中的世界文化遺產。圖為白川鄉(xiāng)大型停車場一瞥。停車場附近商業(yè)景點的一群合掌屋,據說均由白川鄉(xiāng)鄉(xiāng)里較偏遠的地方搬遷而來。我們跨過一個山間溪流上的吊橋進了村。</h3> <h3>白川鄉(xiāng)一帶飛驒地區(qū)冬季的暴雪常常壓垮普通民居,于是早期的村民創(chuàng)造出了這種屋頂坡度極大的茅草屋頂民居。陡峭的人字形屋頂,看起來就像雙手合掌,故名合掌屋。合掌屋通常為2至4層的復式構造。厚厚的茅草鋪成的屋頂,厚度達60-80厘米。圖為白川鄉(xiāng)典型的合掌屋。<br></h3> <h3>數百年來的嚴寒酷暑日曬雨淋,大多數的合掌屋早已不知所蹤,如今小村中僅剩的數十座合掌造型民居,1995年成了世界遺產。我們緩步經過合掌村主街,一條幾乎沒有合掌屋的小街,和一般鄉(xiāng)鎮(zhèn)商業(yè)街無異的小街。名為白川街道頗有人氣的小街上,紀念品商鋪和各式餐館鱗次櫛比。圖為街邊小憩。</h3> <h3>沿著主街向北來到和田家。白川鄉(xiāng)規(guī)模最大,始建于江戶時代末期的這座合掌屋,完好地保留了江戶時代的建筑精髓,包括木結構、竹制墻壁、茅草頂等傳統(tǒng)建筑技術。如今被辟為博物館,為日本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產。除一樓二樓部分對外展出外,目前也還有村民居住其中。</h3> <h3>能夠建造這樣大型合掌屋的顯然是當地的大戶。外表雖是茅草屋,據說屋內布置卻寬敞而雅致。底層為家人起居吃飯之用,二層則為存放各種農具和糧食的場所。為什么屋頂不用壽命長得多的瓦片呢?主要為保暖。離開和田家,緩步登上前往觀景臺的山道。圖為登山道上回首一瞥。</h3> <h3>觀景臺座落在村北一處30多米的高坡上。在登山杖的助力下奮力登上了觀景臺。由此俯視由59棟房屋組成的這“白川鄉(xiāng)及荻町村落”全景,美景盡入眼簾。這里是欣賞遠山、黛綠、紅葉和雪景中的合掌造村落景色的最佳視角,大片的皚皚雪野中一幢幢錯落有致的合掌屋像積木房子一般可愛。<br></h3> <h3>觀景臺不遠處的“世界遺產白川鄉(xiāng)合掌造村落”勒石前留影。</h3> <h3>據說,最美的是冬天的夜晚,點燈時分雪景中的合掌村。這些合掌屋已經過專業(yè)的燈光設計。其時,這些錯落有致的合掌屋點上了橙色的璀璨燈光,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猶如夢幻中的姜餅屋童話世界,令人驚艷。<br></h3> <h3>從姜餅屋童話世界白川鄉(xiāng)繼續(xù)南下,又回到了名古屋,入住名古屋錦日航都市酒店(Hotel JAL CITY Nagoya Nishiki)。圖為晚餐上享用的味道相當不錯的牛肉涮涮鍋。</h3> <h3>晚間逛街和買買買。圖為名古屋錦日航都市酒店不遠處的納屋橋河上夜景一瞥。</h3> <h3>D4博物館明治村。位于愛知縣犬山市,開館于1965年3月18日,迄今已搬入復原了60多座明治時代建筑物,其中10個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明治時代是日本對外開放,吸收西方文化技術,奠定近代日本基礎的時代。明治村是對明治時代(1868-1912)的日本建筑進行移建、再現、保存和陳列的室外博物館。進入明治村,就仿佛進入了歷史倒退的時光隧道。<br></h3> <h3>三重縣普通師范學校?藏持小學。始建于明治21年(1888年)。二層木結構建筑。該建筑最初作為培養(yǎng)小學教師的三重縣普通師范學??傂J褂茫笠平ㄖ撩麖埵凶鳛椴爻中W使用。明治村只遷建了校舍中的中央玄關部和右翼兩個教室。玄關拱頂、二樓陽臺和教室窗戶等均具西洋建筑風格。</h3> <h3>圣約翰教堂。原所在地京都市下京區(qū),始建于明治40年(1907年)。二層磚木結構銅板屋頂建筑。該建筑為美國傳教士,建筑家J Ma D Gardiner所建的日本圣公會教堂。</h3> <h3>該教堂的一樓為磚結構,被用作星期日學校及幼兒園;二樓為木結構,屋頂敷設銅板,作為教堂使用。可見Gardiner設計時已考慮到日本多地震的地質特點。</h3> <h3>學習院長官舍。原所在地東京都豐島區(qū),始建于明治42年(1909年)。二層木結構建筑。該建筑作為學習院長的官舍而建造。前面西洋風格部分用于公務活動,后面日本風格部分是院長的私人空間。該建筑建造時的院長是著名的陸軍大將乃本希典。右下圖為官舍餐廳。</h3> <h3>西鄉(xiāng)從道邸。原所在地東京都目黑區(qū),始建于明治10年代(1880年代)。二層木結構輕質銅板屋頂建筑。西鄉(xiāng)從道(1843—1902),日本明治時期的海軍大將,第一位海軍元帥?明治維新九元老之一?甲午戰(zhàn)爭時期的海軍大臣?西鄉(xiāng)從道在此接待訪客,明治22年(1889年)曾迎明治天皇駕臨。該建筑在提高耐震性上下了很大工夫。建筑五金和樓梯等均從法國運來。<br></h3> <h3>森鷗外/夏目漱石故居遠眺。原所在地東京都文京區(qū),始建于明治20年前后(1887年前后)。木結構平房建筑。此建筑由于代表日本明治時代的兩位大文豪曾先后在此居住,故在文學史上具有極高價值。作為住宅,其正門旁邊挑出的日式居室,從廚房通向客廳的過廊,可視為現代住宅的先驅。</h3> <h3>兩大文豪故居近景。森鷗外(1862 -1922年),日本醫(yī)生、藥劑師、小說家、評論家、翻譯家。曾任陸軍省醫(yī)務局長、帝室博物館館長、帝國美術院院長等職,日本19世紀初明治維新后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與同時期的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齊名被稱為日本近代文學三大文豪。<br>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日本近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被譽為“國民大作家”。他對東西方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其像曾被印在1000日元紙鈔上。</h3> <h3>札幌電話交換局。原所在地札幌市大道西,始建于明治31年(1898年)。二層石砌建筑。該建筑為配合北海道札幌市1900年1月開通電話營業(yè)而建。所用石材取自札幌近郊。由于北海道火災多發(fā),建造時考慮了耐火。二樓窗下的帶狀飾紋是文藝復興后歐洲常用的設計。</h3> <h3>東山梨郡官署。原所在地山梨縣山梨市小原,始建于明治18年(1885年)。二層木結構建筑。此建筑為明治時代地方自治制度之一“郡”的官署。建造時的山梨縣知事鼓勵西洋風格的建筑,因此地方工匠流行在設計建筑時采用西洋風格。<br></h3> <h3>明治村主題公園內景觀道路一瞥,櫻花正艷。</h3> <h3>除了60多座古老建筑,博物館明治村主題公園內還運行著日本最古老的路面電車“京都市電”和蒸汽機車、仿古巴士、合乘馬車等,為來園者提供交通之便,游客可乘坐這些“古董”交通工具參觀。圖為運行中的有軌電車“京都市電”。</h3> <h3>北里研究所主樓?醫(yī)學館。原所在地東京都港區(qū)白金,始建于大正4年(1915年)。二層木結構帶石板瓦屋面建筑。北里研究所是曾在德國師從洛貝爾德?柯霍研究細菌學的北里柴郎博士作為傳染病研究所而創(chuàng)立的。其建筑設計仿效了博士曾留學過的研究所,以德國巴洛克式樣為基調。</h3> <h3>芝川又右衛(wèi)門別墅。原所在地兵庫縣西宮市,始建于明治44年(1911年)。二層木結構帶西班牙式瓦屋頂建筑。周末度假別墅最早始建于明治29年(1896年)開設的甲東農園內,設計者為后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的武田五一,是當前別墅的先驅??⒐r外墻貼杉樹皮,一樓西式客房采用竹箔與葦簾等日式設計,二樓和式房間設壁爐,日洋風格完美結合。</h3> <h3>西園寺公望別邸“坐漁莊”。原所在地靜岡縣清水市,始建于大正9年(1920年)。木結構平房部分二層建筑。該建筑為政治家西園寺公望的別墅,面對美麗的海岸而建。名“坐漁”,原意是“悠閑而坐,垂釣安樂”,但政治家們來訪絡繹不絕。院中京都特色純日本風格的建筑,增建了西式房間,反映出曾留法的公望先生的喜好。<br></h3> <h3>幸田露伴故居“蝸牛庵”。原所在地東京都墨田區(qū)東向島,始建于明治初年(1868年)。木結構平房部分二層建筑。該建筑為酒商雨宮家的別棟,是活躍在從明治到大正時代的小說家學者幸田露伴的故居,主人在此創(chuàng)作頗豐。他曾多次遷居,故稱自己的家為“蝸牛之家”,但該屋居住時間最長。他喜歡拍照,窗上鑲嵌了紅玻璃以設暗房。<br></h3> <h3>小貴的高島屋鰻魚飯晚餐。從明治村返名古屋的過程充滿曲折不贅。據說與JR名古屋車站直連的高島屋是名古屋購物最方便的場所。地下兩層食品專區(qū),2至8樓為化妝品服飾。9、10樓禮品珠寶首飾,12和13樓是餐廳。我們在12樓的竹葉亭餐廳享用了名聞遐邇的日本鰻魚飯。<br></h3> <h3>D5熱田神宮,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在日本史書—公元7世紀的《古事記》中就有記載,距今已有1900年的歷史。其“神宮”名號據說由明治天皇所賜。神宮大殿內供奉著武尊和宮簀媛、以及天照大神、素盞鳴尊、見稻種命5位神明。神宮不僅受到日本皇家的推崇,在民間也有極高的威嚴。神社內祭祀和節(jié)慶活動一年到頭連綿不絕。<br></h3> <h3>日本神社的洗手池叫御手洗。御手洗的水通常源于神社附近的自然水源如山泉。這些水被認為是圣潔的。參拜者在進入神社前須在此洗手漱口凈身,以示對神靈的尊敬和自身心靈的凈化。<br></h3> <h3>日本的神社起源早,遍布廣,深刻地融入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人們每年都到神社參拜,通過捐獻、祈愿和求簽等方式以求神靈在新的一年中的保佑和賜福。此外,在如相親、結婚、考試、懷孕等重要時刻,也都來此購符以求順遂。神宮內還設有專用的結婚禮堂。圖中道路左側為熱田神宮1900年悠久歷史的展示牌。<br></h3> <h3>神宮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宮內古木參天,籠罩著寧靜莊嚴的氣氛。其中多棵古老的樟木大樹,可供信眾供奉和拜祭。圖為樹齡已近千年的樟木大樹。左近,有一愛知縣各酒廠向熱田神宮的獻酒臺。在日本神道中,酒被視為一種能凈化心靈的純潔物品。通過向神社獻酒,人們表達了對神靈的敬意和祈福。<br></h3> <h3>熱田神宮本宮主殿近景一瞥。來到莊嚴肅穆的本宮門前,不知什么原因所有人都不能進入。人們默默凝視感受著神宮的古老和威嚴。不遠處,簡潔的木棚下掛滿了層層疊疊的木制祈愿牌(祈願札),祈愿牌上寫有各國文字的心愿,有些還繪有色彩艷麗的圖案。<br></h3> <h3>神劍寶庫草雉館。據說熱田神宮是為了祭祀神話人物日本武尊祭劍--日本三種神器之一的“草雉劍”而建造。在日本,草雉館供奉的“草雉劍”即代表權威和武力的神祗。圖為草雉館神殿中祭劍的日本武尊真柄十郎左衛(wèi)門,據稱其身高達2.10米。須臾間,我們5天的日本北陸中部升龍道櫻艷溫泉美食之旅要說再見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