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些日子不知為什么總是憶起兒時早晨,家家戶戶生火點爐子的場景,街頭巷尾院里馬路無不升騰著屬于那個時代的生機與繁榮。煙塵,消防,碳排,衛(wèi)生,環(huán)境,占路放倒今天簡直就不可想象,不可接受。但作為閑來憶舊或許會有點味道。</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人們普遍不很富裕,社會相對安定,我們住在天津南市,最最普通的工人,各界小工商者聚集的地方,雖都是些小市民也必然“以食為天”吃飯是個頭等重要的大事,生火做飯就是天天都必須,那時家家戶戶都會有個煤球爐子,用鐵皮圈個圓筒子,上邊封個圈下邊穿幾根鐵棍做的爐條,再用耐火土護住爐膛,在爐條垂直的方向開一個小孔,兩邊鉚兩個把手,爐子下方按三條腿就算成品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解放前有個職業(yè)叫“搖煤球”的,就是把煤灰加水像搖湯圓似的手工搖成圓形,文革前不這樣了是用機器,把煤灰加粘合土加水,通過機器擠壓成直徑五六公分的扁圓球形,這是要用《煤本供應(yīng)證》才可以限量購買的。生火有了爐子煤球還需要引材,我們管它叫“劈材”,就是把木質(zhì)的家具樹杈可以燃燒的東西鋸斷劈開,大小可以放進爐膛里就都算作引火的劈材。有了這三樣是基本,還需要有專用的工具,煤鏟,這是和煤灰“封火”時用的。火筷子,這是捅火堂“嗽爐子”用的(嗽嗽爐子,這好像是天津的方言,就是捅一捅,通一通,震動一下的意思)。還有一件重器就是“拔火罐”,這個東西作用是助燃用的,桶狀物上口小下口大的錐臺體,高矮和爐子差不多,它是把爐子里的煙火一同向上升形成“煙囪效應(yīng)”,爐下吸入空氣進入爐膛燃燒,平穩(wěn)垂直的氣體由于桶狀物內(nèi)外溫度差而產(chǎn)生密度差,壓力差,氧氣更有力吸入,排走煙氣火勢更旺。拔火罐說著玄妙看著就悲催了,燒沒底的破鐵壺,去掉兩頭只要圓筒的大號罐頭皮,小號沒底鋁鍋,最好用的是報廢的小消防栓,壁厚桶圓體長拔火的效果好,最最值得一提的是用泥巴制作的,用泥堆成一座空心的墩子,越高越好搬得動就行,腰上部捅兩個眼,穿上鐵絲牽引向上形成環(huán)狀,往爐子上放可以用手捧,因為它是涼的,往下拿可就分量有點重了,一個人用“火筷子”挑基本不可能,只能兩手用火筷子穿過鐵絲,用力憋住氣端起來拿下,煙熏火燎手還有穩(wěn)不能讓它滑了。這么費勁怎么還用它?四大好處:一,成本低幾乎不用花錢。二,耐火絕對的不怕燒。三,不摔永遠用不壞,保質(zhì)期相當(dāng)長。四,晚上放在戶外絕對沒人偷,放心睡覺。</span></p> <p class="ql-block"> 后來我們有了蜂窩煤 ,脫硫煤,有了燃氣,各種各樣的電器,為擔(dān)負起人類環(huán)境的責(zé)任,我們制定了“雙碳”目標??墒巧鸂t子的記憶在我這里總是抹不去,盡管那場景快要沒人知曉,沒人講述了,盡管那落后貧窮還泛起裊裊煙火,盡管那不受待見的煤球溫暖著生存,不忘來路,知足當(dāng)下,薪火不會熄。</p> <p class="ql-block"> 2022 5 10 宅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