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年8月,在原二二一廠交運處鐵路工務(wù)工區(qū)最后一任工長牛書林同志的幫助下,我聯(lián)系上了當(dāng)年鐵十師四十六團修建二二一廠內(nèi)鐵路留下的班長呂富宇,此時,呂富宇老兵已經(jīng)退休回到原籍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多年。</p><p class="ql-block">呂富宇,1938年12月出生,1958年3月入伍參加抗美援朝,在志愿軍后勤部8020部隊守倉庫,駐地朝鮮五開里。</p><p class="ql-block">1958年12月該部回國后編入鐵十師,他在四十六團(8091部隊)三營九連任班長,參加了酒泉基地鐵路支線清綠鐵路的修建,期間修過鐵路也架過橋梁。在施工中,他每次扛四袋水泥共400斤;在黑水河大橋施工中,在冰冷刺骨的水下作業(yè)患上了關(guān)節(jié)痛。</p> <p class="ql-block">1959年12月28日,呂富宇同志在清綠鐵路施工中被評為三級先進工作者,鐵道兵政治部頒發(fā)了獎勵證書。</p> <p class="ql-block">1962年12月,鐵十師四十六團進入二二一廠修建廠內(nèi)鐵路,駐地就在總廠鐵路的坡坡上,后面就是004。</p><p class="ql-block">1963年9月份他隨三營調(diào)到海晏,修克土至青海湖那一段鐵路,那段鐵路當(dāng)時的任務(wù)是為二二一廠的基建提供青海湖的沙子,后來那里成了中國的魚雷試驗基地。</p><p class="ql-block">不久他就轉(zhuǎn)業(yè)到了二二一廠交運處工務(wù)段當(dāng)養(yǎng)路工,從此,他的一生就交給了這條鐵路,這條為中國原子彈氫彈導(dǎo)彈做出了杰出貢獻的功勛鐵路。</p> <p class="ql-block">這是1973年青海省海晏縣人民武裝部換發(fā)的退伍證。</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年”和“原子彈爆炸50周年”兩枚紀念章是對呂富宇老兵一生的褒獎。</p> <p class="ql-block">呂富宇老兵的妻子還是一位在黨五十年的老黨員。</p> <p class="ql-block">呂富宇退伍到二二一廠的時候,妻子也來到了海晏。在二二一廠,他們相繼有了一個女兒、三個兒子。由于當(dāng)時只有他一個人工作,生活比較困難,糧食不夠吃,別人不要的粗糧指標,他去要過來買粗糧來吃。1984年退休回到故鄉(xiāng)四川省樂至縣。</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能找到的原鐵十師四十六團留在二二一廠的老兵只有呂富宇老兵一人了,他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p>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我請正在成都的女兵戰(zhàn)友張淑芬設(shè)法去樂至縣看望呂富宇老兵。張淑芬戰(zhàn)友聯(lián)系上了四十六團的兩位1968年入伍的老兵去看望1957年入伍的老老兵!</p><p class="ql-block">按計劃,我事先通知了呂富宇老兵,他早早就把紀念章、證件都準備好。由于當(dāng)年的二二一廠是絕密單位不允許拍照,所以,無論是在修鐵路時期還是維護鐵路時期,呂富宇老兵都沒有拍照,都沒有照片。</p> <p class="ql-block">4月28日周四,張淑芬和成都老兵魏通城、劉輝讓三人驅(qū)車從成都出發(fā)到樂至縣看望了呂富宇老兵。這是張淑芬為呂富宇這位老老兵拍的照片,彌補了沒有照片的缺憾。</p> <p class="ql-block">前排從左至右:張淑芬、呂富宇、呂富宇的老伴、劉輝讓;后排魏通城。</p> <p class="ql-block">穿紅衣服的劉輝讓是四十六團二營老兵,穿短袖襯衣的是四十六團四營老兵魏通城。</p> <p class="ql-block">二二一廠交運處的工長牛萬林看了照片,說呂富宇比以前胖了。</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呂富宇老兵的大兒子在安徽合肥安家、三兒子和女兒在成都打工、二兒子留在樂至縣打工,現(xiàn)在子女們都買房買車了,逢年過節(jié)給老爸老媽打紅包。</p><p class="ql-block">由于長期在高寒缺氧的青海高原從事重體力工作,呂富宇患有嚴重的氣管炎哮喘,肺心病,呼吸困難。妻子高血壓、腦中風(fēng),行動不便,需要杵拐杖。</p><p class="ql-block">呂富宇老兵剛退休回原籍時是住在農(nóng)村老家的,遇上了幾次地震,房子垮了不能住人了,就在鎮(zhèn)上租房子住。一樓租金太貴,每個月要五六千元,只好租住三樓,房租便宜一些,每月一千多元。剛開始還行,老兩口還能上下樓,現(xiàn)在老兩口行動不便,不能下樓了。在外打工的兒子只能每周回家一次,多買些生活用品。兩老最困難的事就是去醫(yī)院。</p><p class="ql-block">在視頻中,呂富宇老兵說的“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我,雖然一年多來我多次給他電話問候,由于年事已高,他似乎記不清了,只能記住最近的一次。</p><p class="ql-block">戰(zhàn)友們?nèi)タ此兄x黨和國家。是的,我們都是黨和國家培養(yǎng)出來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