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b>第一篇 帝王夢斷大巴山</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 在陜西西鄉(xiāng)、南鄭和四川通江縣兩省三縣交界之處,有一高峰懸崖,名曰:建文崖(當(dāng)?shù)赜址Q佛頭山),崖高2183米,今屬漢中市南鄭區(qū)福成鎮(zhèn)(20世紀50年代前隸屬四川省通江縣)?!锻ńh志》記載“太祖山,川北第一高峰?!庇州d:“五佛寺在縣治北四百里,明建文帝由蜀入秦,曾掛錫于此?!鼻蹇滴酢豆沤駡D書集成·方輿匯編·漢中府部》載:“建文崖,在(西鄉(xiāng))縣西南三百里,崖廣四十里,碧光映文水之波,晴霞瀉松瀾之瀑,明建文皇帝潛此。”漢中的西鄉(xiāng)縣有“梅雪禪師塔,在左西峽,明建文帝入蜀,禪師相隨,圓寂于此?!笨滴酢段鬣l(xiāng)縣志》,乾隆、道光、民國版《通江縣志》也載有建文崖、五佛巖記載,均指為“建文帝隱居處”,其他如四川的省志、府志、鄉(xiāng)間野史皆如不同說。清代吳秉權(quán)《綱鑒易知錄》中對建文帝游漢中一事也有記載。清代西鄉(xiāng)知縣史左所寫的《建文崖頌》一文,抒發(fā)對建文帝遜國隱居西鄉(xiāng)縣的感慨,文中說到建文帝與其舊臣程濟隱于西鄉(xiāng),二人俱圓寂于此。<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陜西漢中南鄭區(qū)與米倉山“北通興漢,東下渝夔”的“茶馬古道”,是基于陜西陜南境內(nèi)米倉山而得名。以南鄭縣城邊的大漢山、縣境內(nèi)的天池梁老龍池、分水嶺山系、碑壩片區(qū)的馨坪山系、鐵船山系、福成片區(qū)的佛頭崖山系為代表,連通川陜,穿越大巴山、米倉山,蜿蜒向北通往古都長安,向南通達巴蜀成都。 這是一條從古巴蜀通往長安的古道,一條從歷史的悲喜交織中走過的茶馬古道。米倉山作為大巴山的支脈,橫貫川陜,如天然屏障鎖住川陜的要塞。 米倉古道開通于距今3500年,由殷代“方”國的巴人為通達古梁州治而開辟的一條通道。<div><br>《漢書·食貨志》說:“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背h相爭之時,巴蜀爭戰(zhàn)少,生產(chǎn)力未遭到破壞,加之巴人興漢有功,不貢稅賦,因而成為全國最富庶的 “天府糧倉”,高祖劉邦也才能夠遷關(guān)中之民“就食蜀漢”。大巴山成為災(zāi)民心中的一座大糧倉,似有運不盡的大米,故稱此段山脈為“米倉山”,那綿延其間的古道,便是“米倉古道”。</div> 米倉古道又稱大行道、巴嶺路、宋以后叫大竹路,清始稱米倉道。清嘉慶《四川通志》載“米倉關(guān)在南江縣北一百里許,舊置小巴山,后遷大巴山麓,明嘉靖八年重修。”歷代詩人描述米倉蜀道的詩作更是不勝枚舉:“飛梁駕絕嶺,棧道接危巒。”詠古道之雄險;“春風(fēng)來回野,曉斗掛空山。”嘆古道之秀美;“鳥道微通處,煙霞鎖百辰”吟古道之神奇。正是這些文人墨客的天賦吟唱的詩章,讓米倉山米倉古道增添更加神秘的韻味。 行進在陜西漢中南鄭元坪村畔,奇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鬼斧神工般的傳奇。時近深秋,山山嶺嶺紅葉遍染,這里,峽谷高山,石筍林立,溪流遍布,松翠竹緑,麗影搖曳,巨峰圍屏,紅黃緑相間,猶如一幅水墨丹青畫卷,點綴在山山嶺嶺,這里便是被譽為“陜西的第二個張家界”的白玉元坪自然原始風(fēng)光景區(qū)。 這里是南鄭與西鄉(xiāng)的分水嶺,抬眼望去西鄉(xiāng)的大河鎮(zhèn)盡收眼底,山如駝峰,一片片從佛頭山伸向遠方;溝如深澗一條連一條;澗如水流,奔向山下收不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讓人倍感渺小。沿著陡峭的石壁,來到了佛頭山山門。據(jù)清康熙二十四年翰林學(xué)士李鐘峨編《通江縣志》記載:“五佛崖在縣治北四百里,明建文帝由蜀入秦,曾掛錫于此”。《通江縣志》記載:“太祖山,川北第一高峰,峰頂一寺,名五佛寺。因太祖山形如佛頭,故名佛頭山”。 又據(jù)西鄉(xiāng)知縣史左在《建文崖頌》中所寫;“千萬斯年,此崖不損,於穆建文,龍德而隱”,山門正對的就是建文崖,當(dāng)?shù)厝朔Q寫字巖。崖上的一首題詩隱約可見:“巍峨佛頭山,高聳入云端,二水歸腳下,山山近眼前,登臨眾山小,川陜一奇觀”落款1981年川陜文物普查組題。 經(jīng)過山門向西行進,來到了佛頭山的下殿,這里已殘破不堪,一陡峭的崖穴 建有寺廟,從殘存的木柱木梁看,有四間,木結(jié)構(gòu)吊腳樓式樣,破敗的神像,難以分辨名字,醒目的掛紅和香簽,爆竹紙灰足以說明香火的旺盛,一扇大石磨,見證了這里的興衰。橫梁上“皇圖鞏固,帝道遐昌”的對聯(lián),“地主吳大典,匠師朱世宦”。 從西鄉(xiāng)縣志和通江縣志的記載:大佛頭山有建基崖,寺是在山頂,有《建文崖頌》,那么小佛頭山的寺廟一定就是五佛寺了,那么,當(dāng)年發(fā)現(xiàn)的建文帝詩抄定是出自于小佛頭山的五佛寺了。當(dāng)?shù)乩先烁嬖V我,那小佛頭山離這兒向北五里左右有寺叫五佛寺,當(dāng)?shù)厝擞纸小拔宸饚r”“藥王巖”,寺廟基本保存完好,有大量題詩和文字??磥?,建文帝的詩抄應(yīng)在小佛頭山的五佛寺中,也許那里,就是建文帝隱居的地方吧。 從下殿向東沿石梯小道攀登,來到了險處不勝寒的著名景點捲棟門。石梯上的馬蹄印傳說是建文帝和隨行8位大臣從西鄉(xiāng)而來時天降大雪,馬不能騎,牽馬翻越時天寒地凍,一步一印,天長地久,與日月同輝。捲棟門的地勢堪稱奇跡,狹窄的石壁,人工用石條砌就二人能通過的石梯向山頂拐去,兩邊是萬丈懸崖,懸崖的臺階邊,石縫里到處生長著畸形的杜鵑,油松,青松,巖柏,由于高寒,大風(fēng)和積雪壓迫,形成奇樹風(fēng)光?!岸畾w腳下,”西面的白玉河?xùn)|面的西鄉(xiāng)大河鎮(zhèn)一覽無余。一道道山梁,層巒疊嶂,西沉的夕陽余暉灑落在山嶺,紅葉伴夕陽,染遍佛頭山,有多美啊。 沿石梯小心登上山頂,極目遠眺,一腳跨二縣,“一覽眾山小”,那才知道這山的偉大,感覺人的渺小。東面一道紅白相間的斷崖,東西長約5公里,橫跨南鄭西鄉(xiāng)猶如一道天然屏障。那就是“城墻巖”。一個大段層留下的斷裂帶。據(jù)說,建文帝當(dāng)年就是站在這兒數(shù)山包的。“九龍捧圣”,這山頂明顯是一顆圣珠,九條龍形的山梁,怎么數(shù)也夠,為何自己 腳下的圣珠就忘記數(shù)了呢,也許是哪壯觀的“城墻巖”的恢弘氣勢,讓他分心走神了,天意難違啊。 山頂很平坦,有1600平方米之闊,古樹參天,野草叢生,隨處可見野生巖羊活動的蹤跡,東邊的石坎下,有一汪四季不甘的水池,池邊一棵大樹,那就是傳說中的神樹神水。山頂中央,就是上殿的遺址。到處是寺廟殘損的遺跡,整齊的圍墻,輪廓清晰。讓我們來還原一下這里的原貌吧:早晨,一輪紅日從西鄉(xiāng)方向的云海里冉冉升起,霞光染在大殿紅青交輝的屋檐上,白色的晨霧像輕紗纏繞在山頂,洪亮的鐘聲響起,僧眾們開始做早課,那誦經(jīng)的天籟之音飄向云端...... 這是一座木質(zhì)構(gòu)建有四大間的建筑,青瓦頂,紅柱,紅門 ,大殿的大柱上有一對聯(lián):“頑石鐘靈高聳佛頭開慧眼,星拱北辰長樂朝元悟三生”。大殿內(nèi)供奉著太陽菩薩,月亮菩薩,觀音菩薩,真武大帝,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財神菩薩,十殿閆君。殿門口一對犼天雄獅護衛(wèi)著的大殿,殿前香案炷架上燭光冉冉,一口巨大的香爐內(nèi)火光不斷。 傳說山頂?shù)囊怀厝?,是觀音菩薩凈瓶所留,池邊有一棵菩提樹,乃觀音所種。來這里朝山拜佛的大多是為此而來,只要喝些泉水,撿到這些樹葉,如有好運,撿到菩提子,則災(zāi)禍全消,永保平安。每逢6月15日到19日,佛頭山朝山觀音大會,兩米的牛皮大鼓和一米的大鐘敲響,方圓百里可聞,二省三縣的信徒,從四面八方涌來,佛頭山披紅掛彩,爆竹響徹云霄,人山人海,人們虔誠的來,許愿還愿,撿樹葉,喝神水,香會一直持續(xù)到民國初年。 當(dāng)年的恢弘已難以找見,殘磚斷瓦,靜靜地述說著昔日的滄桑與壯美,那向明賢,招建文皇帝做上門女婿的離奇故事,留下的佳話,卻在秦巴山區(qū)流傳,印在了人們的記憶深處,難以抹去。 <font color="#ed2308"><b>第二篇 君問歸期未有期</b></font><div><br></div><div>大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在1402年建文4年,叔父燕王朱棣起兵攻陷南京,建文帝隨行大臣22人從南京出逃到云南、貴州、福建、江西、湖南、重慶、湖北、四川、陜西,最后一行六人從陜西漢中城固進入西鄉(xiāng),在川陜交界的米倉山腹地佛頭山避難。<br></div> 建文帝與葉希賢、楊應(yīng)能、程濟、王升和史彬五臣,化裝為三道三僧,從貴州或云南進入四川,到過夔州(重慶)、達縣、平昌,通江(保寧),一路都留下了諸多痕跡,在漢中市城固縣的建基巖還留住過,也許君臣六人從城固進入陜南的西鄉(xiāng)縣,為縣志所記載,找到了絕佳的隱居之地。 600年前一個大雪漫天遍飛的冬天,君臣6人牽著馬,艱難地在米倉山荒野里行走,他們翻過佛頭山,馬蹄印留在結(jié)冰的石板上,天長地久,至今可見。斷水?dāng)嗉Z三天,六人奄奄一息,碰巧被打獵回家的當(dāng)?shù)孬C戶向家老漢發(fā)現(xiàn),得以脫險,向家老漢為他們熬了姜湯,煮包谷米飯,喝上包谷酒,安頓下來。向家老漢妻子早亡,留下一女兒相依為命,白天打獵,女兒在家照顧。幾天后,逐漸恢復(fù),大雪也停止下了,建文帝與臣子商議,暫留獵戶家,其他五人分別出去打探道路風(fēng)聲,聯(lián)絡(luò)武裝力量、籌措錢款。 這天天氣晴好,建文帝與向家老漢拉家常,向家老漢說,你們就別走了,我們這里遠離官衙,是風(fēng)水寶地呢,老漢說佛頭山能看見漢中府的江,山下有城墻巖,這是九龍捧圣的地形呢。建文帝心動了,說不定,這里就是東山再起復(fù)國地好地方啊,在向家幺妹的帶路下,他登上了佛頭山,一覽眾山小,紅色延綿幾公里的大山斷裂帶,儼然就是天然屏障城墻;山頂像佛頭,只有一條小路到達頂峰,四周九條山巒像九條龍,高高托起山頂?shù)氖ブ椤R簧綂A兩溪,宛如護城河;山下兩個堡壘一樣的山峰,命名為將軍寨和大臣寨;建文帝喜悅在心,復(fù)國之夢燃燒在心頭。他每天都邀請向幺妹上佛頭山,一天天過去了,他對向幺妹產(chǎn)生了好感。幺妹熱情、大方、勤勞樸實,向家老漢喜在心頭,就將建文帝招為上門女婿,為他們成了婚。 一年以后,葉希賢、楊應(yīng)能、程濟、王升和史彬五臣陸續(xù)回來,這時候已經(jīng)是明永樂6年(1408年)了,帶來好消息和壞消息,好消息是召集到很多建文舊部的人馬、錢糧,隨時號令起事,壞消息是洪武帝朱棣加緊搜捕建文帝及隨行大臣以及家屬,原來朱棣帝登基后改年號永樂,實行了一系列寬松的政策,制定明律、減賦稅、徭役、平定邊疆、重道教,派鄭和下西洋溝通海外貿(mào)易聯(lián)系發(fā)展經(jīng)濟,人民從戰(zhàn)爭中休養(yǎng)生息,逐漸國泰民安。建文帝猶豫起來。<div><br></div><div>幾年的顛沛流離,酸甜苦辣,沿途人民的疾苦都刻在心上。一天,他在臣子們陪同下再次登上佛頭山他決定讓天意來決定:數(shù)一數(shù)這九龍捧圣的地方,數(shù)來數(shù)去他只數(shù)下八條龍的山,建文帝怎么也沒有想到,他原先是站在山頂?shù)模驹谏较聰?shù),自己腳下的就忘記數(shù)了,長嘆一聲,天意已定,與葉希賢商議,決定放棄復(fù)國的想法。</div> 隨后安排隨行大臣修建佛頭山上下寺廟,就地修行。同時續(xù)建佛頭山下白玉彌陀寺大寺廟上中下三殿。葉希賢、楊應(yīng)能、程濟、王升和史彬五臣,陪同護衛(wèi)建文帝修行。程濟還將家眷族人秘密遷來西鄉(xiāng),埋名隱居。后來程濟圓寂后安葬于西鄉(xiāng),程氏后人守墓子嗣甚多,建有梅雪禪師塔。<div><br></div><div>建文帝心灰意冷,留下臣子、拄著禪杖從佛頭山一路向南化緣、到過通江、南江、漢中城固,各個寺廟都留下了身影,三年后,佛頭山、白玉彌陀寺寺廟建成,規(guī)模宏大,是川陜地區(qū)最大、香火最旺的佛教圣地,建文帝再次返回,念經(jīng)修行,苦渡歲月。</div> 建文帝朱允炆飽讀詩書,學(xué)識很高,在逃亡的路上,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詩文,從詩文中看到嘗盡人間酸甜苦辣,放棄復(fù)國的夢想后,在米倉山這塊人間凈土上,潛心誦經(jīng)念佛,研究佛學(xué),云游天下。 建文帝朱允炆從南京出逃到江蘇云南貴州,走川陜,后來云游到湖北瀘州、江西、福建,全國各地都留下了歷史印記,當(dāng)今各地都留下了許多古跡和傳說,例如南鄭福成地諸姓、其他許多的地方找到族譜,都有說是建文帝的后人。朱允炆最終圓寂于何處?有飄洋過海說、福建、江西、湖南、江蘇說、云南說、貴州說、有陜西南鄭說;歷史尚未有權(quán)威定論,眾多的傳說紛紜,只是留給專家學(xué)者研究。筆者就建文帝殉難川陜這一條線,從眾多史料中、遺跡中尋得一點史海浪花,供熱心建文帝研究的朋友參考。<div><br></div> <p class="ql-block">程濟與建文帝一路逃亡,只留下詩一首《和建文帝西粵途中》:</p><p class="ql-block"> 吳霜點點鬢毛侵,不改惟余匪石心。</p><p class="ql-block"> 作客歲寒應(yīng)自久,避人崖壑未曾深。</p><p class="ql-block"> 龍蛇遠逐知心少,魚雁依稀遠山沉。</p><p class="ql-block"> 回首金陵悲往事,短筇高岫一登臨。</p><p class="ql-block"> ——康熙《鶴慶府志》</p> 建文帝的法名應(yīng)文,葉希賢就是應(yīng)賢、楊應(yīng)能就是應(yīng)能,建文帝一行六人于永樂10年(1412年)在米倉山佛頭山五佛寺正式出家。10年倉惶奔走的亡命之旅,在陜南佛頭山,洗去撲撲風(fēng)塵,置身于禪室佛境,晨鐘暮鼓,一切似乎已塵埃落定,遠離了城市繁華,遠離官道,也遠離了是非厄運。如同周圍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山民,趨于平淡,打發(fā)著一天天單調(diào)枯燥的日子。 <font color="#ed2308"><b>第三篇 西望米倉又一年</b></font><div><br></div><div>“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br>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lt;br>這是唐代詩人于鵠仿巴山民歌寫下的《巴女竹枝詞》:詩中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大巴山米倉山世外桃源的絢麗畫卷:在長滿荷葉的大通江邊,一個鄉(xiāng)村女子騎著牛,唱著竹枝格律的巴山民歌,悠閑自在即使太陽落山才也不會忘記籬笆小屋和芭蕉掩映下的家,這就是皇天下的樂土。</div><div><br>作為詩人皇帝的朱允炆也喜歡這樣的境界嗎?<br></div><div><br></div> 延綿幾千里的巴蜀米倉古道上往來的背二哥,何嘗又不想呢?他們精神煥發(fā),背著米倉古道的春夏秋冬,一步步丈量著生活的尺度。<div><br>“彎彎背架一張弓,背起背架上漢中。<br>你背背架小心些,謹防啄個火雞公。”</div><div><br>這是米倉山的山妹子唱給背二哥的調(diào)侃歌;</div><div><br>“大巴山來諾水河,造孽不過背二哥。<br>夏天兩頭頂日月,冬天只有棕裹腳”。</div><div><br>你聽:“東御河,北御河,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陽陪我上米倉,月亮陪我過巴河。”這是背二哥唱給自己的山歌;他們與太陽同行,與月兒為伴以苦為樂。<br>你再聽:<br>“賢妹當(dāng)門一條河,日日夜夜門前過。我背背架想看你,為啥只露一只腳?”背二哥唱畢,馬上從米倉茶馬古道上的吊腳樓里就有回聲:<br>“背二老哥心莫慌,妹妹今天人不爽。<br>等到哪天人爽了,叫你背架背不長”。</div> 充滿生活情趣的山歌,讓米倉山在夕陽中羞紅了面龐,盡管心想事不成,那也是一股從骨子里迸發(fā)的力量,一種信念和向往憧憬,背二哥們憑借著山歌,走短了米倉道,走長了歲月。<div><br>我在想,當(dāng)年流亡的建文皇帝朱允炆,一定也在這個情趣盎然,艱苦異常的隊伍里行走,來往于米倉古道上;詩人于鵠也一定行走過,不然筆下那會寫出這等美妙的詩章?</div> 米倉山這片神奇的土地還有多少文人墨客行走過呢?諸葛亮屯兵修建棧道伐蜀、李翰林、向玉軒、陸游、李商隱、乃至唐僖宗、武則天;張獻忠白蓮教義軍以至于湖廣遷徙移民,它浸染了多少血淚史,晚唐詩人李商隱為官巴蜀,長期往來長安與巴蜀之間的米倉古道:<br>“君問歸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br>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lt;br>千古名篇《夜雨寄北》便寫于米倉古道“牟陽古城”。另一首《初起》:“想象咸池日欲光,五更鐘后更回腸。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為離人照屋梁”。向我們描繪了身在巴山蜀水,心卻思念繁華長安的苦悶情緒。那些滿載詩人心中的渴求和哀怨,都被遺失在蒼茫、神秘、的米倉山里,積淀出耀眼的星光。 愛國詩人陸游在米倉道上向我們吟唱:“轉(zhuǎn)盡窮山入翠微,松陰拂拂冷侵衣。長天秋水自一色,斷山里孤云空飛。客路何年閑馬足,番溪平昔負魚磯。僧窗不得呤清晝,又擁藍輿到夕暉”,道出了報國無門,山河破碎的焦慮心情。 最后向我們走來的是告老還鄉(xiāng)的通江籍乾隆翰林編修大才子李鐘峨,李翰林為乾隆皇帝欽命《四庫全書》編修,退休后回到通江主持撰寫和編修地方志《保寧府志》《通江縣志》為后人研究巴蜀文化、風(fēng)土人情留下了珍貴的文史史料,他的足跡和眾多文墨,是留給后人寶貴的遺產(chǎn)。 如今米倉古道已變天塹為通途,水泥高速公路橋梁飛架,車輛穿梭于國道省道,歷史上那些古棧道古驛站,茅庵草舍吊腳樓即將從我們的視線里消失,鋼筋混凝土堆砌起來現(xiàn)代文明生活,一切歷史都隨宕水河、渃水河的浪花飄流走,只有米倉山默默地陪伴著它,注視著它,證明著他曾經(jīng)輝煌過,喧囂過。那彌陀寺的鐘聲在香煙繚繞的白玉河飄蕩;那街房坪和店子坪的集市和夜店的鼎沸;那建文墓、臣子墳的石棺;希希呼呼地背二哥仰天嘆息,那倉促腳步聲中的星星月亮,伴隨著背二哥的腳步更替,悄悄地追逐著歲月。 在這條米倉古道上,那路人疲倦的眼睛象永遠像閃爍的路燈,照亮著古道也照亮著世人,也許米倉山在默默地數(shù)著歷史留下的一串串腳印,那是一條充滿神秘的滄桑之路。<div><br>李商隱幽怨的詩里,不知與建文皇帝纏綿愛戀的何姑娘,佛頭山下向家老漢的女兒向姑娘,還在等待著朱允炆歸來,那巴山淅淅瀝瀝的夜雨打在芭蕉上,愁緒哀怨,期待已久的建文帝是否該回來故地重游了呢?</div><div><br></div><div>又說東玉河掛榜巖兩扇門的石門快開了,建文帝快回來了,不知這石門何時能開?</div><div><br></div><div>圖文原創(chuàng)拍攝,選自張祺尉文集《巴山雨.米倉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