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起鎮(zhèn)遠,首先想起的一定是大清北洋水師的主力戰(zhàn)艦鎮(zhèn)遠號、虎門鎮(zhèn)遠炮臺和金庸筆下的鎮(zhèn)遠鏢局,而貴州鎮(zhèn)遠古鎮(zhèn)又是怎樣一番光景?</p> <p class="ql-block"> 晚八點左右才到鎮(zhèn)遠古鎮(zhèn),入住后就迫不及待地在街上游蕩了,可惜只找到一張當晚拍攝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遠古鎮(zhèn)位處貴州東部,有黔東重鎮(zhèn)、苗鄉(xiāng)古城之稱。古鎮(zhèn)的母親河 — 舞陽河呈S形穿城而過,將古鎮(zhèn)一分為二,有“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之稱。俯瞰古鎮(zhèn),形似八卦圖,因此鎮(zhèn)遠古鎮(zhèn)也被稱為“太極古城”。</p> <p class="ql-block"> 舞陽河將古鎮(zhèn)分成南北兩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wèi)城,一文一武,一陰一陽,取“日月乾坤,陰陽相照”之意。</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遠古鎮(zhèn)歷史悠久,西漢時屬武陵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設沅陽縣,此后歷代分別改置為鎮(zhèn)遠州、鎮(zhèn)遠府、鎮(zhèn)遠道,現為鎮(zhèn)遠縣。</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遠之名的來歷,據《貴州通志》記載:“宋理宗寶祜六年(1258年),十一月。宋詔:新筑黃平,賜名鎮(zhèn)遠州,呂逢年晉一秩”,鎮(zhèn)遠之名便始于此。</p><p class="ql-block"> 關于鎮(zhèn)遠來歷,還有幾則民間傳說,且當飯后茶余之笑談調侃。一則說,在東鄰湖南接壤之地,湘西區(qū)域像凸出似一個楔子,插入貴州東部的凹處,而鎮(zhèn)遠則剛好處于這個凹凸結合的地方。因此,古人以“鎮(zhèn)遠”之名威震遠方、并表堅守“湘黔門戶”之決心。另一則說,古代有地方官員進京述職,經歷千山萬水,覲見天子時盡顯疲態(tài),天子見狀,問其何來,答曰:“陛下,那地方真遠啊”,天子誤聽,應到:“喔,鎮(zhèn)遠。”,故,天子御賜地名 - 鎮(zhèn)遠。</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遠自古就是水路要沖,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yōu)越。明朝朱元璋興師入黔,奢香夫人便在此獻糧迎侯王師。</p> <p class="ql-block"> 在洋務運動期間,鎮(zhèn)遠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開辦了貴州最大近代企業(yè) ---- 青溪鐵廠。</p> <p class="ql-block"> 1956年設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zhèn)遠為自治州首府;1958年州府遷往凱里,改鎮(zhèn)遠為縣;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20年,鎮(zhèn)遠古城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我們旅游時還不是5A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下榻的賓館,一早起來就開始我們的游覽,看看這個2000多年的古鎮(zhèn)留下的歷史痕跡。</p> <p class="ql-block"> 沿街的建筑似乎屬于徽派建筑風格,基本上都是整齊劃一的青磚黛瓦、高封火墻、飛檐翹角,街道路面是由青石板鋪成,據說這些建筑絕大部分是明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 城東的中河山麓有景點青龍洞,<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筑精美別致,</span>宛如<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型貼崖</span>浮雕,是黔東地區(qū)蔚為大觀的古跡勝地,素稱“黔東第一洞天”。</p> <p class="ql-block"> 青龍洞為古代時期東南亞晉京使臣拜佛傳教和僧人道家云游憩息之處,融佛、儒、道三教為一體的古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 青龍洞由祝圣橋、中元洞、紫陽洞、萬壽宮、青龍洞、香爐巖六部分組成,共有大小建筑36座。</p> <p class="ql-block"> 適逢青龍洞修繕,無奈只能觀其表面。</p> <p class="ql-block"> 祝圣橋,原名舞溪橋,俗稱老大橋,為一座橫跨舞水的東西向七孔大石橋,橋長135米,拱頂高12米,歷史上曾為湘黔滇古驛道上的咽喉要道。</p> <p class="ql-block"> 祝圣橋始建于六百年前的明洪武初年,因洪水瀕發(fā),后經各代續(xù)建,直到萬歷三十七(1609年)建成,前后歷經約二百五十年時間,后屢塌屢修。清雍正元年(1723年)最后一次修復,其中一次修復竣工時,正值康熙皇帝圣誕,為向圣上祝壽,舞溪橋更名為祝圣橋。</p> <p class="ql-block"> 祝圣橋上的魁星閣,也叫狀元樓。該樓閣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為十七米高三層三檐八角尖頂的樓閣。時任鎮(zhèn)遠知府汪炳敖在樓閣上題有三副楹聯,其一幅是:“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搓撐頭出;劈天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睓M副是:“河山柱石”。樓閣坐東面北楹聯是:“人上翠微梯,蓬島春聆天尺五;客來書畫舫,桃花流水月初三”。橫幅是:“云漢天章”。</p> <p class="ql-block"> 傳說貴州沒出過狀元,人們問風水先生:哪里能出狀元?風水先生稱鎮(zhèn)遠能出貴州第一個狀元,但需建座橋。于是人們造了祝圣石橋。橋建成后連續(xù)兩年仍未出狀元,人們又去問風水先生為何還沒出狀元。風水先生說需在橋中央建造“魁星樓”,建造后的第一年,貴州就出了個狀元,于是“魁星樓”也稱“狀元樓”。</p> <p class="ql-block"> 四方井巷是因巷道內有一口叫“四方井”的水井而得名,而四方井的名字則是因水井是四四方方的形狀。</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口乾隆時期的古名井,據說至今井水從未干枯過,在豐水季節(jié)井水還會溢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巷內居民生活的飲用水源。</span></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鎮(zhèn)遠府志.山川》記載:“四方井,在府治西,源出石屏山”。</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沿巷道向上,有一酒坊“合盛酒坊”,由李氏家族創(chuàng)建于咸豐年間,此酒坊在鎮(zhèn)遠已過百年。</p> <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期間,聞一多先生帶領其學生撤離至昆明路過此地時曾在此停留過幾日,受到老板的款待。</p> <p class="ql-block"> 舊府城后的古民居建筑群,無疑是鎮(zhèn)遠古鎮(zhèn)最吸引游客的亮點之一,這些老宅大多數都建于明清時期。</p> <p class="ql-block"> 這些古宅,風格不一,依山而建,深墻圍合,具有極強的獨立性和私秘性,體現了宅主的經濟實力和審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遠古民居建筑風格極為獨特,它將中原和江南庭院風格與當地的山形地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 形成獨特風格的原因是習俗和文化的融合。鎮(zhèn)遠是一座“以軍興商”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鎮(zhèn)遠自古以來就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歷史上曾屯兵2.8萬人。而屯兵后便是紛至沓來的軍屬,她們分別來自于中原與江浙等地,隨之帶來的生活習慣、建筑風格和文化信仰,并于當地的習俗與文化有效融合,鎮(zhèn)遠就逐步形成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座座深宅大院,圍在高大的風火墻中,有富麗的門樓,門楣上懸掛匾額,匾額的題字體現了古宅舊主或祖宗的姓氏、籍貫、身份或文化追求。</p> <p class="ql-block"> 大門不與巷道平行,也不正對堂屋,十足的“歪門邪道”和“旁門左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里曾是眾多商家居住的地方,商人講究風水,“歪”與“斜”是遵從“風水學的要求:“以南為尊”呈富貴之相,歪門使外人窺視不到堂屋且應“財不露白”之說。</p> <p class="ql-block"> 這一座座古宅建筑通過一條條又深又長的古巷道串聯起來,古巷道的巷頭開口于舊府城街道,巷尾通達石屏山腳,巷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或直或曲,或高或低,儼然一條條內部交通網絡。</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遠博物館,一座裝著鎮(zhèn)遠古鎮(zhèn)歷史的四合院,在古鎮(zhèn)的中心地帶。</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主要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集中展示鎮(zhèn)遠的歷史沿革、軍事重鎮(zhèn)、文物狀況、風土民情、自然風光……等等。</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遠博物館的建筑本身也是文物,博物館原是紀念清軍精捷營將領鄒泗鐘修建的專祠,屬于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石屏山,位于鎮(zhèn)遠縣舞陽鎮(zhèn)舞陽河東側,因山形如屏,得名“石屏山。</p> <p class="ql-block"> 石屏山并不高,但能遠望,能將鎮(zhèn)遠之美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石屏山觀景亭,自己也是景。</p> <p class="ql-block"> 舞陽河下游,蜿蜒遠去。</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向上,山頂上烽火臺處是鎮(zhèn)遠城垣。</p> <p class="ql-block"> 石屏山上的鎮(zhèn)遠城垣,建于明代初期,人 稱:“屏山為城,水為池,金湯之固,其無逾于斯乎”。專家考證后譽“南國苗疆的塞外長城”。</p> <p class="ql-block"> 大半天的時間,也是跑馬觀花般在景點之間一通匆忙的穿梭,總覺得好像有啥遺憾似的,離開后才醒悟,沒有品嘗當地的美食 - 酸湯系列,媳婦不喜歡美食,旅游總是缺一點讓人踏實的內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