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個人對秋天的印象是具體的,是第一縷稻花的清香,是樹梢第一片掉落的樹葉。當輪船的鳴笛在長空拉出悠遠清亮的回響,當暮靄沉沉的秋日快要跌破地平線以下,坐在江邊,遠看江水奔涌而過的峽江縣城,是如詩畫般的風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 美韻古鎮(zhèn)</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里贛江像翠綠緞帶一般一路向北逶迤在群山之間,奔騰至古老而美麗的峽江縣城時,由于金剛、都督二山的夾江對峙,使得江面異常狹窄,水流湍急,兩岸峭壁陡聳,蒼松挺拔,大山大河在這里聚合成氣勢磅礴的迷人畫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開玉峽兩岸丹,隔岸諸峰似翠環(huán)”,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贊美峽江的佳句,峽江的草木山水也熨平了他們心靈的褶皺,同時也以驚濤駭浪拍打著每一個途經(jīng)此處的人。江水經(jīng)過峽江關(guān)隘之后就一馬平川再無阻擋,飄逸北去奔向鄱陽湖,最終融入滾滾長江。峽江像極了莘莘學子的人生關(guān)口---高考,跳過了農(nóng)門就有了無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年的峽江縣城設(shè)在巴邱鎮(zhèn),1997年縣城搬到了現(xiàn)在的水邊鎮(zhèn)。巴邱作為縣城的最早記憶可以追溯至三國吳寶鼎二年(公元267年)首置巴丘縣,后來因避諱孔丘圣人,就成了今日的“邱”字。屈指算來,巴邱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歷盡世道滄桑,可謂千年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巷弄里細碎的卵石、形態(tài)古樸的建筑,祠堂、官邸、渡口、門樓、牌坊、古井、磚塔、路亭中殘存的細節(jié)仍能讓人感受到豐富的歷史信息和強烈的畫面沖擊感。歷史積淀賦予了峽江獨特的文化風貌,處處都感受到流露在山靈水韻之間的別樣魅力和激情燃燒的歷史記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 求學之路</b></p><p class="ql-block"> 峽江中學位于縣城北部,緊臨贛江,校園內(nèi)原有一座很有歷史價值的觀瀾閣,也叫周瑜廟。學校臨江對面的成子洲,曾是三國時期周瑜操練水軍的場所,解縉曾作《謁周瑜廟》“都督峰高玉峽山,真君樓下水彎環(huán)。周郎遺廟經(jīng)千載,三國聲名振百蠻?!?lt;/p> <p class="ql-block"> 我讀高中時,經(jīng)常坐在江邊,遠看層林盡染的成子洲和一大片裸露于江面的沙灘,看運貨船只無聲地在江面上滑走(那時的贛江還是一條繁忙的水道),遙想公瑾當年,如今已是墻弩湮滅,空留長嘆在人間,獨對逝波憑晚眺,雄圖千載總成灰。后來,聽說巴邱鎮(zhèn)在原峽江中學上游兩公里的地方對周瑜廟進行了重建,非常壯觀,我還去沒看過。</p> <p class="ql-block"> 當年,遙遠的求學之路是擺在農(nóng)村學子面前的現(xiàn)實困難。很多住在河西的學生因為路程近又不需要過河,所以選擇了每周末騎車回家的鐘擺模式。而河東的學生則要費一番周折,先要坐車到鎮(zhèn)上,然后轉(zhuǎn)一次車,坐一次船,再沿著江邊走上大半個小時才能到學校。所以,一般都要等到一兩個月“彈盡糧絕”時才能回去一趟。</p> <p class="ql-block"> 那時,農(nóng)場沒有直接發(fā)往縣城的客車,到鎮(zhèn)上的公交車也沒開通,我們只得在國道上招手攔那些開往南昌方向的過路客車。那時車也少,司機牛得不得了,有時根本不停,有時車停下來伸出個頭來問到哪的,一聽說是到鎮(zhèn)上的短途,一溜煙跑了,丟下滿臉的嫌棄,讓人在風中凌亂,每一次等車都是漫長而又焦急的等待。</p> <p class="ql-block"> 由于交通非常不便,住在河東的學生有時會相約在渡口,在高年級學生的帶領(lǐng)下,學生們一窩蜂地爬上從輪渡甲板上開下來、速度還不算快的貨車,冒險搭個順風車。</p> <p class="ql-block"> 從鎮(zhèn)上到縣城的兩車道柏油路在群山間穿行(現(xiàn)在已是四車道),兩側(cè)樹木非常茂密,沿途風景十分迷人。日幕向晚,遠處山腳下升起裊裊炊煙,氤氳于草屋上空,然后在山坳彌散,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氛圍里,村落的質(zhì)樸氣息越發(fā)濃烈。這一縷縷的炊煙都是活生生的人家,煙囪下是圍著鍋臺轉(zhuǎn)的人,還有鍋里的飯菜,喂飽學生饑餓靈魂的正是這些無處不在的人間煙火。</p> <p class="ql-block"> 拐過一道大彎后,就能看見長滿青草的江堤,道路在江堤下慢慢地行進,小心翼翼地爬升,要走很久很久,寬闊的江面才能露出來。上了渡輪終于可以停下匆忙的腳步,靠著欄桿,江風拂面,遠眺穿峽而過的江水,靜靜地回望滿天晚霞和深秋的落日,有時還能看見成群飛翔的白鷺。</p> <p class="ql-block"> 江水并不總是平靜清澈的,每年洪水季節(jié),江面波濤洶涌,渾濁的洪水飄著上游沖下來的枯葉樹枝奔騰而下。嚴重時,大半個縣城都浸泡在水里,宛如一片澤國,成子洲也淹沒得只剩幾個樹尖露出江面。人渡、車渡全都淹了,船也停航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時,河東的同學們要扛著大米沿江堤走很遠才能找到漁船,是那種僅能容下五六人的小木船。過江時,小船搖搖晃晃、異常兇險,學生蹲在里面,緊握船舷,船家坐在船尾撐著舵,面色凝重地盯著前方,一葉扁舟在洶涌的洪水面前艱難前行,在突突突的馬達轟鳴聲里,有驚無險地渡江。</p> <p class="ql-block"> 條條大路通羅馬,每條道路各不同,每個人求學之路都有各種各樣的經(jīng)歷和體驗,或歡快,或艱辛,或有趣。對于那個年代的農(nóng)村學子而言,前往峽江中學的求學路上承載著他們厚重而又顛簸的青春,每個人的記憶里都曾或多或少地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贛江大橋橫跨東西,玉峽變通途,學生們過江再也不用“水上漂”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3 江畔書聲</b></p><p class="ql-block"> 沿江的峽江中學是狹長的形狀,一條狹窄的水泥路從南到北徑直穿過,路的盡頭是食堂。從大門口往里走,穿過教學大樓的通道,經(jīng)過兩層青磚灰瓦的辦公樓和教師宿舍,看見女貞樹林里的三棟破舊平房圍成的院子,就是學生宿舍。再往里走是實驗樓,水泥路變成了煤渣路,煤渣路的盡頭是學生食堂,每次返??偸怯行巴ピ荷钌钌顜自S”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時學校操場上還是煤渣跑道,是全體學生到處去外面工廠收來鋪設(shè)的,跑在上面喳喳作響,腳底生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學生宿舍是以前老教室改成的破舊平房,墻上還留有黑板的印跡,墻上和屋頂總是暗暗的,地上也總是濕漉漉的,有的窗戶沒有玻璃。寢室里是上下通鋪,床并著床十幾個人一排睡在上鋪。每張床上放著一張草席一床棉被,里面包裹著的不僅是蜷縮的身軀,還有他們想守護的小小的夢。</p> <p class="ql-block"> 寢室里每個人的床前都放了一盞油燈,晚上熄燈后挑燈夜讀。昏暗的燈光在空曠的寢室里熱烈地綻放著,成了住校生的一張名片,收藏在每個人青春的扉頁里,成為永恒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炎熱的夏天,膽大的學生會在上了鎖的二樓教室里過夜,把幾張課桌拼在一起。盡管沒有空調(diào)課桌又硬,但也好過悶熱難耐的寢室。教室外的池塘里,青蛙不嫌累地叫了一晚。</p><p class="ql-block"> 那時學校的校門是開放的,晚自習時間經(jīng)常有小混混跑來滋事,有時甚至跑到教室里尋釁斗毆。教學樓里沒有廁所,每次都要摸黑穿過幾十米的樹林,冷不丁幾個黑影突然從樹林中竄出來,不由分說踢肚子、擰胳膊,在身上搜刮一翻是否有值錢的東西,學習之余還得與歹徒作斗爭,那時的學生真是不易!</p> <p class="ql-block"> 學校食堂的前身是大禮堂,房子老舊,采光也不好,每次進去總是給人陰暗的感覺,食堂只提供菜,沒有米飯,也沒有桌椅。學生需自帶大米,用一個長方形的鋁飯盒把米淘好,加適量水,蓋好蓋子,小心翼翼地放進飯?zhí)玫哪局品叫未笳艋\里。倘若放得不好,食堂師傅抬蒸籠上灶時飯盒就可能傾翻,漏出水來,最后蒸出來還是米,只能餓肚子了。學生打完菜,有的端回宿舍吃,有的在樹下,有的在走廊里,校園里到處是學生們上演的各種各樣忍俊不禁的吃像。</p> <p class="ql-block"> 學校北面一墻之隔是造紙廠,是一個污染嚴重的企業(yè),不分白天黑夜,經(jīng)常放出刺鼻的氣味。有時候?qū)W校停水,學生們還會去造紙廠找水淘米,自來水管里放出來的水是乳白色的,可能是漂白粉吧,我們叫它“維維豆奶”,而那些工廠直接排放到贛江里的紅褐色污水,我們叫它“可口可樂”。</p> <p class="ql-block"> 峽江學子的高中,沒有被拉長的傷春悲秋,只有向前沖的一往無前。有的人奮斗到深夜,有的人黎明即起,每個人都認真熱烈地活在當下,支撐他們的是明日的希望,一千多個日夜的付出終將會有所回報。他們不同的生活學習軌跡,成就了當時靚麗的風景,不自覺成為了峽江中學的老舊底色。</p> <p class="ql-block"> 峽江中學的大門目送了一屆又一屆學子離開這里。隨著縣城的搬遷,美妙的青春痕跡和崢嶸歲月你再也見不到了,清風薄霧里的朗朗書聲你也聽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子洲還在隔江相伴,江水依舊,霧靄依舊,或許只有它們永遠記得,曾經(jīng)聽到過什么!籠罩過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