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母 親

去歲無痕

<p class="ql-block">  母親出生于1931年。今年九十周歲。她是一個健康長壽的老人。頭腦清晰,耳聰目明。喜歡書法,愛好繪畫。能玩平板電腦,看新聞,聽音樂,玩游戲,用微信聊天,語音視頻都不在話下。</p><p class="ql-block">  母親也是一個有福氣的老人。步入老年后,她多次摔跤跌倒,都是有驚無險。2018年10月她又不慎摔倒,股骨頭骨折(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經近半年的住院康復治療,基本痊愈,現在扶著輪椅能走10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今年母親年滿九十周歲,特做此篇,回顧母親的一生,收集整理她的書法繪畫作品,打印成冊送給她老人家。也給我們后人留作紀念。</p> <p class="ql-block">  母親出生在一個家境貧寒的知識分子家庭,我的外祖父是一個頗有才華的讀書人,當過教師、小職員。但因為家中人口多,只靠他一人供養(yǎng),在舊社會又經常失業(yè)。家中長期處于窮困潦倒狀態(tài)。但外祖父畢竟是讀書人,那個年代就有“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理念。而且他認為:讓女兒受教育相當于今后送了一份很好的嫁妝。因此,盡管家中窮困,母親在外祖父的堅持下,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得以上學讀書。</p><p class="ql-block">  這是母親學生時代的一張照片。</p> 母親上學期間與同學們的合影。<div>  母親經常給我們講述她小時候上學時的艱辛:中午放學回家,沒有飯吃,只能喝點水,餓著肚子再去上學。為了繳納幾兩米的班費,鼓足勇氣去找親戚借米.....。盡管如此,母親還是克服困難,努力學習,成績優(yōu)異。讀到初中后因為家中實在貧困,只得輟學回家,做些手工補貼家用。</div><div> 家鄉(xiāng)解放后,母親積極要求進步,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當過民兵隊長,(還配過手槍,只是沒子彈。)配合工作隊建立政權。</div> <p class="ql-block">  1950年初,解放軍部隊進駐家鄉(xiāng),母親報名參軍,經過考試,寫了一篇感想后,她被錄取。招兵人通知她第二天上午報到,由于語言不通,她只聽懂了是第二天,當第二天中午她去報到時,這支部隊已經離開了,她失去了第一次參軍的機會。</p><p class="ql-block"> 1950年下半年,又有一支部隊招兵,母親抓緊機會重新報名,終于入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45軍(后改編為54軍)135師的一名軍人。</p><p class="ql-block"> 這張革命軍人證明書被外祖父珍藏在一個相框底部得以保存,幾十年后被家人發(fā)現,這是母親光榮歷史的見證。母親的實際入伍時間是1950年底。部隊計算軍齡通常都是從第二年初算起。</p> 從此,母親跟隨部隊南征北戰(zhàn),開始了她的軍旅生活。并在部隊與父親相遇,組成了我們這個家庭。 <p class="ql-block">  因為母親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到了部隊后,她曾在135師后勤部軍需科、54軍后勤部軍需處任會計。還在師醫(yī)院任會計兼文書。</p><p class="ql-block">  母親入伍后,在工作中感覺到需要寫好字,她就開始刻苦練習,提高很快,字跡工整流利,曾被師政治部借去謄寫檔案,在師里她寫字小有名氣。這也為她今后學習書法打下了基礎。</p> 母親在新兵訓練時獲射擊第一名,后來在師后勤射擊考核名列前矛,曾受到表揚和獎勵。 <div> 母親非常熱愛部隊生活,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做好本職工作,并且與戰(zhàn)友們相處的很融洽。 </div> 后來,在部隊領導的安排下,母親與父親組成家庭,他們的婚姻與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有許多相似之處。我每次看完這部電視劇都有同感。父母親的結婚照也有那個年代的特色。 哥哥在廣州出生時,父親已隨部隊到朝鮮,參加舉世聞名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母親與部分戰(zhàn)友在廣州留守處。 母親與哥哥 隨后母親帶著哥哥也到達朝鮮,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一員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這是父母親與哥哥在朝鮮的合影。 <p class="ql-block">  母親在朝鮮孕育了我,待產時,因為朝鮮前線條件有限,母親獨自回到國內,在天津的部隊醫(yī)院生下我后又返回朝鮮。這是母親與我在朝鮮的合影。我和哥哥人生的第一次出國就是朝鮮,我們也算是間接的參加了抗美援朝。</p> <p class="ql-block">  后來因全軍大裁軍,只留下少數女兵,母親退伍回到家鄉(xiāng),在石油管理局工作。這張是與她的姐妹們合影。</p> 母親與小姨(大學畢業(yè)后也參軍在軍事院校工作) 母親與在武漢讀大學的小姨帶著我們兄妹三人回老家 <p class="ql-block">  母親后來又回到部隊與父親團聚,承擔起了養(yǎng)育兒女的家庭重任。父母所在的54軍是第四野戰(zhàn)軍,參加過平津戰(zhàn)役、遼沈戰(zhàn)役、抗美援朝,中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從北打到南,從兩廣到朝鮮,從東北到津冀,直到川渝才扎下根。我們家中最初時期的4口人,曾經有一段時間分散在四個省市。這就是軍人家庭的特點吧。</p> 母親是父親的好后勤,賢內助。父親是軍人,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家庭和兒女。我們兄妹四人,分別在廣州、天津、唐山、永川(重慶)出生,每次父親都不在身邊,都是母親獨自承受生育的艱辛,也因為產后沒有人照顧,母親留下了一身病痛。 為了輔助父親,方便照顧家庭,母親后來在軍人服務社從事財會工作。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工作一直很忙,基本上沒有時間顧及家庭。母親承擔了照顧和培育我們的家庭重任,對我們進行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為了哥哥的懶散,我的毛躁,大弟的調皮搗蛋,小弟的體弱多病,母親操碎了心。母親身體不好,但為了照顧家庭,培育兒女付出了許多。</p> 所以說,父親的軍功章有母親的一半。 母親對我們要求很嚴格。都說嚴父慈母,但我的感受是嚴母慈父(父親偏愛我)。我們很小就要參加家務勞動,因為貪玩,有時候難免犯錯誤。還記得有一次我因犯錯被母親教訓:不要說只有一個女兒,就是半個也不行.....。所以說,我們的家庭條件雖然不錯,但我從來沒有“享受”過嬌生慣養(yǎng)。 <div>  我當兵后,母親也從來沒有給我寄過任何物品,每次來信都是要求我在部隊艱苦樸素。不搞特殊化,努力工作,積極上進。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下,我練就了吃苦耐勞、堅韌獨立的品質,不論在部隊還是到地方,一生都能獨自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壓力。</div> 母親酷愛讀書,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有空隙時間,她都手捧書籍。她言傳身教的給我們示范了開卷有益......。還記得小時候母親買了許多小說,當我們能認字時就開始看小說和各種書籍。在她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我們的家風就是人人喜歡讀書,家中經常都有各種文學刊物,全家人爭著閱讀。每逢生日和兒童節(jié),母親饋贈孫輩們的禮物也都是書籍。<div>  在書籍的熏陶滋養(yǎng)下,哥哥和大弟文學素養(yǎng)不錯,寫的文章和詩詞有一定的水平。哥哥在野戰(zhàn)部隊當兵時就開始自學高等數學和《資本論》等著作并寫下論文,為他后來成為高級經濟管理人才打下基礎。大弟的人生經歷也從戰(zhàn)士到工人再到企業(yè)管理人員。這些都是母親言傳身教,精心培育的結果。</div> 母親心靈手巧,勤儉持家。在那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我們家的吃穿用度都是母親親手操持。全家的衣服都是母親自己裁剪縫制,我還記得,母親還經常熱心的幫助大院里的阿姨們裁剪衣服。<div>  父親是北方人,母親是南方人,母親學會了做南北方口味的飯菜。餃子、包子、饅頭、湯圓、烙餅、餛飩、燒菜、炒菜......當兵前我也在母親身邊學會了一些生活技能,在部隊時成為包餃子和湯圓的主力軍。</div> 出于對軍隊的熱愛,母親先后把我們兄妹三人送到部隊鍛煉。我和哥哥入伍時都沒有成年,但母親很放心,她認為部隊是最鍛煉人的地方。<div>  這張照片是我當兵第一年時,母親帶著小弟來部隊看望我。</div> 我們原生家庭六口人,有五個人當過兵。這張照片母親有點遺憾,因為她當時已經脫下了軍裝,照片里少了她這位老兵。 <p class="ql-block">  母親對日寇和美國侵略者深惡痛絕。時常給我們講述她小時候躲避日本鬼子飛機轟炸的親身經歷。講述她熟悉的戰(zhàn)友在朝鮮戰(zhàn)場上犧牲的場景。對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p><p class="ql-block"> 母親非常關心時事政治,她以九十高齡用電視和平板電腦看新聞,關心國際國內大事。還經常引導兒孫們的政治觀點。我們的家風之一就是全家相聚時,大家在一起討論時事政治。</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原本是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93大閱兵的那一天,我們給母親過84歲生日拍的。家族中來賀壽的22人中,共有三代8名曾經的軍人,還有一人因故缺席。這些退役軍人曾在野戰(zhàn)部隊、軍事院校、野戰(zhàn)醫(yī)院、駐藏部隊、駐港部隊、工程兵、基建工程兵服役。 我們的軍禮敬的很標準吧。</p><p class="ql-block">  后來這張照片修飾成紀念建軍90周年。母親還埋怨我們照相時沒有提醒他們老一輩軍人敬軍禮。</p> <p>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老兵們舉杯慶祝!</p> 母親八十大壽的生日宴 <p>全家人與特地趕來的老家親人給母親祝壽</p> 母親喜歡唱歌,她會唱許多軍歌和民歌。最愛唱的是《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 這些是歷年給母親過生日的合影 母親與孫輩們 <p class="ql-block">  母親像喜歡讀書一樣喜歡旅游,年輕時隨著部隊走南闖北,年老后依然喜歡到處走走。我們沒有時間陪伴她,她就自己參加夕陽紅老年團或與小姨結伴同行?!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充分體現在她身上。</p><p class="ql-block">  在深圳的世界之窗。</p> 中越交界的德天大瀑布 廈門植物園 <p class="ql-block">深圳東部華僑城的茶溪谷</p> 香港維多利亞港 洛陽牡丹園 洛陽龍門石窟 珠海新圓明園 2011年我陪伴母親旅游,她以80歲高齡登上北京八達嶺長城的好漢坡,母親高興的說:“我八十歲當上了好漢”。 我與母親回到了我出生的天津254醫(yī)院,母親給我拍下了這張照片。 我的外祖父頗有才華,詩詞書畫都有功底。外祖母也心靈手巧,會用瓜果雕刻漂亮的藝術品。我當年曾經初學了一點皮毛,可惜現在這門手藝已經失傳。母親的書法繪畫在這樣的家庭里得到了傳承。 這是我退伍回老家看望外祖父母時,請外祖父留給我的墨寶。岳飛的《滿江紅》 外祖父給母親留下的墨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p>  也許是受外祖父的影響,母親特別喜歡書法,九十年代她在老年大學系統(tǒng)學習了好幾年的書法和繪畫。從普通班到提高班再到研究班,后來參加了老年書法協(xié)會。那時候我們都打趣說:老媽的文化水平是全家最高,已經是研究生了。</p><p>  母親的行書書法作品: 秋瑾的《鷓鴣天》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p> 母親最擅長的行草書法作品:魯迅的《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李白詩: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墨海求索 <p class="ql-block">千流歸大海 高路入云端</p> <p class="ql-block">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p>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div>這幅字沒有保存完整,遺憾...<br></div> <p class="ql-block">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 地勢坤 , 君子厚德以載物。</p> 龍, 騰云駕霧登玉府 , 翻江倒海臥晶宮。 雞 , 昆侖山上鳴天鼓 , 王母宮中報曉音。 馬 , 獨游百川掛將帥, 日行千里顯英雄。 虎 , 四顧千山有主, 一嘯萬里無聲。 身為人表 禮是身基 無事在懷為極樂 有長可取不虛生 老子《道德經》節(jié)選 <p class="ql-block">紫燕嬉微雨 蒼鷹擊大風</p> 中華騰飛 毛主席詩詞《采桑子 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隸書書法作品:讀書眾壑歸滄海 下筆微云起泰山 隸書書法作品 小篆書法作品 小楷行書書法作品 岳陽樓記 這是母親的“巨作”,多年前,應哥哥請求,母親用行草書寫的云南昆明大觀樓的著名長對。這篇作品是她醞釀許久后一氣呵成。至今掛在哥哥的書房里。 2017年母親為了練筆和動腦,將她少年和青年時期所見所聞以及對身邊的熟悉人物為題材,寫了一篇3萬余字的中篇小說《雅君》。大弟將其收集整理錄入,編制成為一個美篇,供親朋好友們?yōu)g覽閱讀。 母親寫的小說手稿 母親的繪畫作品:孔雀牡丹 竹 山水 芭蕉葉與蝦 山水田園 松鶴圖 山水 山水 葡萄 母親喜歡畫牡丹,剛開始她總覺得畫的不如意,她在網上學習教程,反復練習,畫的大有起色。 紅梅 母親學習書法繪畫多年,本來有不少作品,因部分贈親友,部分丟失,我深感遺憾和內疚,自己平時沒有多關注,沒有細心收集,整理翻拍。好在還有這些作品留存。給我們后輩留下紀念, <p class="ql-block">  年逾九十的母親在家中練習書法,2020年國慶節(jié)母親書寫的祖國萬歲。</p><p class="ql-block">  也許就是因為母親所喜歡的書法繪畫,使母親健康長壽。</p> <p class="ql-block">  這是母親最近的作品,為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而書寫的:抗美援朝七十載 泣血史詩勵后人。</p><p class="ql-block">  因為母親年事已高,精氣神都大不如從前,書法作品也差了一些。但在母親的心里,始終有一種精神支撐著。她對抗美援朝有一種情懷。她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志愿軍老兵。時常給我們講述在朝鮮的故事。在我們家有一幅朝鮮的《金剛山》油畫、“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搪瓷茶缸、銅碗銅盆,銀筷子,都是當年祖國慰問團送的和朝鮮的生活用品,可惜因為多次搬家,沒有保存下來,現在想想好可惜。家中只保存了一個朝鮮生鋁制成的洗澡盆,我們家兩代人的童年都在這個盆里洗過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0年母親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七十周年紀念章。這是一個抗美援朝老志愿軍應得的榮譽。</p> 母親特別珍愛這枚紀念章,它將陪伴母親度過幸福的晚年。 <p class="ql-block">  平板電腦現在是母親的最愛,它能陪伴母親看新聞,聽音樂,玩游戲,與親友用微信語音視頻聊天。</p><p class="ql-block">  母親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一個家,培育我們長大成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恩母愛,感謝母親!愿她老人家健康長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