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河之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子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學們努力學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團結(jié)緊張嚴肅活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們的作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學們積極工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艱苦奮斗英勇犧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們的傳統(tǒ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象黃河之水洶涌澎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把日寇驅(qū)逐于國土之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們是抗日者的先鋒</p><p><br></p><p> 這首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校歌,對當年在溧高縣參加抗戰(zhàn)的共產(chǎn)黨員們來說,實在太熟悉了!因為他(她)們中絕大多數(shù)都曾在抗大九分校受訓學習過。</p><p><br></p><p><br></p> <p class="ql-block"><b>前排左起王珍 方寧斯 李輝 董珍 梅章 唐奇 后排左二徐叔 楊辛 張光 李廣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11月,蘇南區(qū)黨委,新四軍16旅創(chuàng)建安興抗日根據(jù)地,選擇西舍村建立高淳縣委,后合并為溧高縣委,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葉飛,王必成,江渭清,鐘國楚,吳永湘等新四軍高級將領(lǐng)多次入駐西舍,指揮蘇南抗戰(zhà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光,周林,毛英奇,李代勝,邢浩,應(yīng)宜權(quán),范征夫等一大批軍政干部來到這里,建黨,建軍,建政,建廠,建校,做了大量工作,把安興建成了穩(wěn)固的大后方,可靠的軍需供應(yīng)基地,蘇南抗日的紅色堡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b> 紅色堡壘西舍</b></p><p> </p><p> </p><p><br></p><p> 中共蘇南區(qū)三地委擴大會議1944年1月在高淳縣安興區(qū)西舍村召開,參加人員除了三地委領(lǐng)導(dǎo)和溧陽縣,宣當縣主要負責人外,絕大部分都是后來溧高縣的各級領(lǐng)導(dǎo)干部。</p><p><br></p> <p> </p><p><b>照片被解放軍出版社發(fā)表在《新四軍圖片》561幅</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b></p><p> </p><p><b> </b></p><p>? ?</p> <p><b>當年各位共產(chǎn)黨員在中共溧高縣委時的位置</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領(lǐng)導(dǎo)機構(gòu)圖</b></p><p><br></p><p><br></p><p> 爸爸張光,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抗戰(zhàn)時期一直在中共蘇南區(qū)各個縣工作,先后任中共溧水縣,高淳縣,宣當縣縣委書記。</p><p> </p><p><br></p><p> 爸爸在蘇南區(qū)參加了八年抗戰(zhàn),歷盡艱險,九死一生。1942年12月,時任溧水縣委書記的爸爸張光因患病在新四軍16旅野戰(zhàn)醫(yī)院住院治療。12月24日,日偽軍分三路夾擊16旅旅部,經(jīng)過戰(zhàn)斗16旅旅部和蘇南區(qū)黨委大部突出包圍,但野戰(zhàn)醫(yī)院轉(zhuǎn)移重傷員后已不及撤退。院長龔力和一部分醫(yī)護人員和十幾名傷員被捕,爸爸張光也在其中。 張光機智地對偽軍謊稱是醫(yī)院的伙夫,偽軍中隊長讓爸爸燒了頓飯,誤認為是伙夫,就將爸爸張光放了。</p><p> </p><p><br></p><p> 第二天醫(yī)務(wù)人員吳ⅩX叛變,供認出張光的身份,偽軍中隊長追悔莫及。張光向16旅旅長江渭清報告后得到命令,幾天后帶領(lǐng)16旅特工隊在常溧公路襲擊了日本人的汽車,活捉了五個日本人(不是軍人),通過偽維持會將龔力院長,醫(yī)務(wù)人員和傷病員交換了回來。日本人將那個叛徒吳XⅩ也放了回來,被新四軍槍斃了。</p><p> </p><p><br></p><p> 皖南事變后,高淳縣的黨組織遭國民黨頑軍嚴重破壞,縣委書記和一大批黨員被殺,被捕,一片白色恐怖。剩余中共黨員躲入山中,暫時隱蔽起來。</p><p><br></p><p> 1943年冬春之際,時任中共溧水縣委書記的爸爸張光,接中共蘇南區(qū)黨委命令,化裝成賣布的小販進入鄰近的高淳地區(qū)恢復(fù)黨建。爸爸進入高淳后來到安興地區(qū),以種桃山村陳美喜家為落腳點,走村串戶做買賣,暗中尋找失散,失聯(lián)的黨員,并發(fā)展新黨員。經(jīng)過大半年的努力,基本恢復(fù)了高淳地區(qū)的基層黨組織。</p><p><br></p><p> 1943年11月,新四軍16旅取得溧高戰(zhàn)役勝利后,中共蘇南區(qū)黨委重建中共高淳縣委,成立高淳縣抗日民主政府,開辟溧高抗日根據(jù)地,熟悉情況的爸爸任高淳縣委書記。</p><p><br></p><p><br></p> <p><b>1943年中共高淳縣委書記張光(照片由高淳區(qū)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提供)</b></p><p> </p><p><br></p><p><br></p><p> 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周林(強毅)縣長和中共溧高縣安興區(qū)區(qū)委委員的妻子李輝。 溧高縣僅存在16個月,周林叔叔共擔任縣長或副縣長13個月,是在溧高縣工作時間較長的領(lǐng)導(dǎo)干部。 李輝阿姨,溧高縣安興區(qū)委委員,媽媽董珍的同事和好朋友。</p><p> </p><p><br></p><p> 周林叔叔任縣長時,做了二件大事。1、擴武參軍:一年多時間溧高縣向新四軍主力部隊輸送1000多人,有力地支援部隊建設(shè)。2、狠抓征糧,征稅:除了根據(jù)地自給使用外,還大量為部隊提供保障。1945年2月,粟裕在天目山進行反頑戰(zhàn)役,溧高縣組織6000多民工,分為6批跋山涉水,將3000擔大米,600擔咸魚,300擔豬肉,2000塊銀元,10000多條毛巾送到廣德、長興兵站,為反頑戰(zhàn)斗勝利提供后勤保障,獲新四軍16旅旅長王必成嘉獎!</p><p><br></p><p> </p><p><b> </b></p><p><br></p> <p><b style="font-size: 18px;"> 溧高縣縣長周林和李輝阿姨</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b></p> <p><b>強毅叔叔和李輝阿姨(50年代)</b></p><p> </p><p><br></p><p> 照片原件已由強毅叔叔和李輝阿姨的兒女們捐贈給南京市高淳區(qū)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收藏。照片旁的記錄系李輝阿姨手書。</p><p><br></p><p><br></p> <p><b>照片被解放軍出版社發(fā)表在《新四軍圖片》563幅</b></p><p><br></p><p><br></p><p><b> </b></p><p> 1943年11月,中共重建高淳縣委,為保證高淳安興根據(jù)地安全,時任新四軍16旅46團政治指導(dǎo)員的毛英奇接譚震林司令員命令,來高淳組建地方武裝,與日偽作戰(zhàn)。1944年3月18日,毛叔叔得知郎溪縣下鄉(xiāng)搶糧的200多名偽軍夜宿于南漪湖畔的花園村,決定打擊偽軍。毛叔叔率高淳總隊三個連,命二連帶二挺機槍在村東埋伏,親率一連,三連在凌晨四點從村西村北突襲偽軍,偽軍逃往村東,被二連候個正著,二挺機槍猛烈開火打倒大批敵人,敵人亂作一團紛紛舉手投降,此戰(zhàn)大獲全勝,擊斃40多人,俘敵70多人,繳獲機槍2挺,步槍60多支,手槍4把。</p><p><br></p><p> 毛英奇叔叔在高淳與敵偽作戰(zhàn)十余次,共殲滅日軍數(shù)十名,偽軍數(shù)百人,無一敗績。地方武裝也從中隊發(fā)展成警衛(wèi)營,獨立團。毛叔叔曾任警衛(wèi)營教導(dǎo)員,溧高獨立團參謀長。北撤后進入華東野戰(zhàn)軍6縱,參與多次戰(zhàn)役,屢立戰(zhàn)功。</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18px;"> 1955年授銜時的毛英奇叔叔</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毛英奇叔叔和沈云阿姨(90年代)</b></p><p><br></p><p> </p><p><br></p><p> 李代勝叔叔在溧高縣任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長,曾任溧水縣委書記,韓村,固城區(qū)委書記兼區(qū)長。解放后曾任長春一汽常務(wù)副廠長,江蘇省機械工業(yè)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p><p><br></p><p> 1941年皖南事變后,國民黨公開反共,勾結(jié)偽軍殺害共產(chǎn)黨人。高淳漆橋區(qū)委干部張秉申叛變,致使高淳縣委書記邢東升落入魔掌,壯烈犧牲。李代勝化裝成商人潛伏秘密偵察,摸清了叛徒的藏身地,通過內(nèi)線將叛徒誘捕槍斃。斬首叛徒內(nèi)奸,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威震敵膽!</p><p><br></p><p><br></p> <p><b>解放初期的李代勝叔叔和林君煒阿姨</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原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在中南海接見李代勝叔叔</b></p> <p><b>原中共中央常委,國務(wù)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看望李代勝叔叔</b></p><p><br></p><p><br></p><p><br></p><p> 邢浩(中魁)叔叔溧高縣時先后任溧高縣軍事科長,公安局長,高淳縣副縣長兼公安局長。</p><p><br></p><p> </p><p> 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九千余人幾乎損失殆盡,唯有一支隊司令傅秋濤將軍由于電臺損壞,接收不到軍部命令,只得自行行動。從皖南涇縣通過宣城,高淳,溧水后進入茅山根椐地。是皖南事變中唯一成建制部隊突圍成功的,保存一千多人。</p><p><br></p><p> </p><p> 邢叔叔隨傅支隊突圍,他是高淳本地人,接到命令潛伏在老家。張光進入高淳恢復(fù)黨建,經(jīng)過多次考察,邢叔叔確認爸爸是黨派來的,亮明身份,兩人一醉方休。邢叔叔軍事過硬,尤擅鋤奸肅特。1943年12月,高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東壩鬼子據(jù)點為破壞抗日根據(jù)地,派出兩名特務(wù)裝成小商販潛入安興區(qū)顧隴廟,收集新四軍和抗日民主政府情報,被當?shù)剞r(nóng)民舉報到公安局。邢浩當即率短槍班跑步趕到顧隴廟,將特務(wù)包圍逮捕,并公開就地正法,震懾了日偽軍,以后再不敢輕易進入溧高抗日根據(jù)地。</p><p><br></p><p> </p><p><br></p><p><br></p> <p><b> 1945年邢浩叔叔和應(yīng)宜權(quán)阿姨</b></p><p><br></p><p><br></p><p> 應(yīng)宜權(quán)阿姨在溧高縣是中共高淳縣安興區(qū)委書記。1944年春,應(yīng)阿姨在得知當?shù)匾蚋珊翟斐伤厩甘蘸?,就帶領(lǐng)根據(jù)地群眾筑壩建水庫,十多天就建成集水面積達2平方公里,蓄水量56萬立方米,壩高4米的小型水庫。從此后水庫下近千畝稻田,再沒有干旱之憂,根據(jù)地百姓為感謝新四軍,取名為新塘水庫。收獲的糧食有力地支援了根據(jù)地的需要,水庫養(yǎng)的魚蝦和鴨鵝也大大改善了部隊的生活。</p><p><br></p><p><br></p> <p><b>解放初期的邢浩叔叔 應(yīng)宜權(quán)阿姨</b></p><p><br></p><p><br></p><p> 范征夫叔叔。1944年1月調(diào)入中共高淳縣安興區(qū)任區(qū)委書記兼區(qū)長。從范叔叔的回憶錄得知,當年是爸爸張光到蘇南三地委開會時將范叔叔帶到西舍的。</p><p><br></p><p><br></p> <p><b> 范征夫叔叔(1945)</b></p><p><br></p><p> 范征夫叔叔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第28代孫,文化底蕰深厚,在溧高縣是有名的秀才。</p><p> </p><p><br></p><p> 范叔叔對黨忠誠,工作能力強,曾在溧高縣組織軍民對日作戰(zhàn),擊斃十多名日本兵并活捉一名日本兵,稱作花墻門戰(zhàn)斗。新四軍16旅旅報曾作報道,另聽說延安“新華日報"也報道了,只是沒有收集到明確資料,可惜了!</p><p><br></p><p><br></p> <p><b> 范征夫叔叔(1959)</b></p><p> </p><p><br></p><p><br></p><p> 媽媽董珍,1940年在丹陽加入新四軍六師十六旅,隨部隊在茅山根據(jù)地和溧水活動,1943年10月調(diào)入中共高淳縣安興區(qū)任區(qū)委組織委員,1944年12月調(diào)宣當縣太保區(qū)任區(qū)委副書記。</p><p><br></p><p><br></p> <p><b> </b></p><p><br></p><p> 1943年4月,新四軍16旅完成反頑戰(zhàn)斗后,主動撤離了溧水抗日根據(jù)地中心新橋區(qū)。國民黨頑軍52師一部進入孔鎮(zhèn)安營扎寨,準備反攻倒算。</p><p><br></p><p> 此時媽媽董珍正在離孔鎮(zhèn)僅一里地的垾澤村執(zhí)行任務(wù)做民運工作。村支書張彥松得知頑軍進占孔鎮(zhèn)消息后,判斷頑軍即將到村里來,連夜親率一名黨員將媽媽董珍轉(zhuǎn)移,送至溧水縣抗曰民主政府警衛(wèi)連駐地傅家邊。待第二天他們回到垾澤村后,果然頑軍已進村清剿,多虧同志們的保護,媽媽躲過一劫。</p><p><br></p><p><br></p><p> 抗戰(zhàn)勝利后,1945年9月底,媽媽董珍懷孕8個多月,自參加新四軍以來,已離家五年多了。媽媽思念寡居的外婆,故請假探親并準備生產(chǎn),得到批準,于9月底回到武進老家。</p><p> </p><p><br></p><p> 10月初,爸爸得到北撤命令,當天晚上就帶部隊和地方干部撤往山東。爸爸派警衛(wèi)員錢其斌叔叔去通知并護送媽媽北撤。錢叔叔騎馬走了四天,終于在武進找到外婆家,并傳達北撤命令。</p><p> </p><p><br></p><p> 當時媽媽已懷孕近九個月,隨時可能生產(chǎn)。外婆勸媽媽生完孩子并將孩子留下后再去找部隊,媽媽不同意,與錢叔叔毅然離開外婆,踏上了執(zhí)行命令北撤之路。11月下旬,哥哥出生在北撤途中,媽媽月子只坐了10天,就繼續(xù)撤退至鹽城,完成北撤任務(wù)。</p><p><br></p><p><br></p><p> </p><p> </p> <p><b> 媽媽董珍(1970)</b></p><p> </p><p><br></p><p> 在習近平主席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指示下,南京市溧水區(qū)修復(fù)了原蘇南區(qū)黨委,新四軍十六旅旅部所在地李巷?,F(xiàn)紅色李巷已成為南京市的十大紅色旅游景點。</p><p><br></p><p><br></p> <p><b> 紅色李巷</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br></p><p> 高淳區(qū)修復(fù)了原中共溧高縣委,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兵工廠,區(qū)公所,稅務(wù)所,警衛(wèi)營共13個抗戰(zhàn)舊址,紅色堡壘西舍已成為南京市的紅色景點。</p><p><br></p><p><br></p> <p><br></p><p> </p><p> 當年在溧高縣工作的共產(chǎn)黨員們,全國解放后大都在上海工作,這是上世紀60年代部分老戰(zhàn)友在上海復(fù)興公園合影。</p><p><br></p><p><br></p> <p class="ql-block"><b>前排左起李輝 王珍 董珍 梅章 方寧斯 唐奇 后排左起徐叔叔 李廣 張光 楊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2017年以來,我每年都會來合肥看望應(yīng)宜權(quán)阿姨。當年在高淳參加抗戰(zhàn)的共產(chǎn)黨員們大都已離世,只有已98歲高齡的應(yīng)宜權(quán)阿姨仍健在!看到應(yīng)阿姨,就象看到爸爸媽媽一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作為當年在高淳參加抗戰(zhàn)的共產(chǎn)黨員的后人,有責任將父輩們當年在溧高縣的抗戰(zhàn)歷史告知世人,以傳承前輩們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b> 98歲的應(yīng)宜權(quán)阿姨</b></p><p><br></p><p>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自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們,對外族侵略奮起抵抗,英勇奮斗,不怕犧牲,前赴后繼,溧高縣的共產(chǎn)黨員們就是其中的一員! </p><p><br></p><p>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之際,僅以此文獻給為了中華民族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前輩們!獻給開辟和發(fā)展溧高安興抗日根據(jù)地的共產(chǎn)黨員們!獻給敬愛的爸爸媽媽和叔叔阿姨們!</p><p><br></p><p><br></p> <p><br></p><p><b>備注: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高淳區(qū)黨史辦和區(qū)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周林、李代勝、邢浩、應(yīng)宜權(quán)、范征夫多位叔叔阿姨們后代的幫助,特表示衷心地感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