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精神領袖",就是領導者通過智慧交互、人格碰撞和價值引領,讓追隨者對自己產(chǎn)生崇拜心理,從而使自己成為追隨者的精神導師。理想的班主任應該成為學生的"精神領袖"。<b></b> 2020年7月12日晚上,高一5班的班主任張平平老師在班主任自研活動時,就如何成為班級的精神領袖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張老師首先從精神領袖這一詞講起,從魅力感召、精神引領、精神關懷、小手段 這四個方面對如何成為班級的領袖進行闡述。<br>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教師的一言一行以及人格魅力無一不影響著學生身心的發(fā)展。作為老師應學會以真摯的愛心去影響學生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將這份愛內(nèi)化為內(nèi)在的品質(zhì),并會將其傳遞給周圍的人。以良好的風度去塑造學生良好的習慣。學生從對教師的簡單模仿到刻意學習,必定給教師的人格魅力增添不少的“亮色”。以淵博的學識、過人的智慧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過人的智慧與能力也是增加班主任人格魅力的重要條件。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對學生來說,教師本身就是一本特別的“書”,這本書的主題就是人格。<br>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他將“精神成長”置于教育之首,人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精神。<br> 班主任在管理時候特別要注意到的是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引領精神成長,難就難在學生的差異性。同樣的事,曾經(jīng)的處理方式相當完美,可移植過來后卻顯得力不從心;同樣的話,一些學生無動于衷,卻讓另一些學生難忘終生。所以面對不同的學生要采取恰當合適的方法去幫助學生成長。<br> 精神關懷是指“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勞動”?;颈憩F(xiàn)是關心、理解、尊重、信任,這同時也是學生的精神需求和成長的需要。溝通是了解學生的必要途徑,只有了解學生的特點、需求才能使關懷“有的放矢”。任何學生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如果只是盯著缺點一味批評,往往會導致學生更加叛逆。對學生無意所犯的一些錯誤要在適度懲罰時給學生留一個臺階,從而喚起學生自我反省自我改正的意識。抱有寬容之心,不輕易放棄每個學生可能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br> 張老師還講到,關懷學生的同時他也體會到了被關懷的溫暖。和學生一起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是記憶中最美的財富,同時這也促進了老師們的成長。<br> 與學生的溝通方式的不同將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如何采用一個高效的手段去管理和促進班集體的發(fā)展呢張老師提到了一個“小技巧”。<div>1)了解學生是教育的起點</div><div>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你必須好好地了解你的學生之后,才能對他說第一句話?!?lt;/div><div>2)理解是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br> 魏書生說:“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就會發(fā)現(xiàn)那是一個廣闊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在那里找到答案。”</div><div>3)認識學生</div> 4)關懷學生<br> 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 ,忽視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心靈上的傷害。尊重學生的自尊自信,學生有了自信就有了希望,進而走上成功之路。信任學生的自強自立,永遠相信自己的學生,學生腦子里其實都埋藏著無窮無盡的潛力。激勵學生的上進心,一個人如果不求上進,那么,任何人都幫不了他的忙。讓學生接受必要的懲戒 ,但是懲戒必須讓學生愿意接受,這樣的懲戒才能真正打動學生的心靈。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公平與公正是千百年來成人世界的不懈追求,學生世界同樣也有此需求。 <div>人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精神,只有精神強大者才可克服困難達到成功的彼岸,才能品味幸福帶來的快樂。</div><div><br></div><div><br></div>供稿:張平平 楊忠貴<div>審核:王海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