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 ?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運河。它猶如一條玉帶蜿蜒于華夏東部平原,見證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始建公元前486 年的大運河,實際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 公里,跨越地球10 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 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今延續(xù)已2500 余年。</h3></br><h3>? ? ? ?2014 年6 月22 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 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我國第46 個世界遺產(chǎn)項目。此次項目中參與申遺的包括8 個省、直轄市,27 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chǎn)27 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chǎn)共計58 處遺產(chǎn)點,河道總長度1011 公里。值得驕傲的是,流經(jīng)滄州的河北境內(nèi)南運河滄州至德州段河道、謝家壩、華家口夯土險工被列入遺產(chǎn)點。京杭大運河滄州段又稱南運河,經(jīng)吳橋、東光、南皮、泊頭、滄州市區(qū)、滄縣、青縣七個市縣,全長215 公里,占京杭大運河總長的近1/7。古往今來、滄海桑田,大運河積淀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猶如“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和“民俗陳列室”。這其中,滄州回族先民從唐朝陸續(xù)遷入一直到明朝大規(guī)模遷徙來到滄州就與大運河結下深深的不解之緣。</h3></br><h3>一、大運河是滄州回族的母親河</h3></br><h3>? ? ? ?京杭大運河從盛唐時期就與回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當時,如同廣州、泉州一樣,杭州、寧波、嘉興一帶也成為從海上絲綢之路抵達中國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落腳之地。大批阿拉伯商人聚居在當?shù)乇S臃?、文錦坊、羊壩頭一帶,舊時的中河上就曾有回回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的杭州鳳凰寺,與廣州的光塔寺、泉州的清凈寺、揚州的仙鶴寺并稱我國沿海四大著名清真寺,寺內(nèi)有一通《真教寺碑記》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唐代穆斯林來華的經(jīng)歷:“圣人乃命其徒賽爾德宛歌斯以真經(jīng)三千、口計鎖勒一百一十四篇,分六千六百六十六段獻,云誦此經(jīng)能滅諸邪,太宗異之,頒詣天下,而其教遂大行于中土焉”。由此可見,地處運河最南端的古城杭州,曾被早期來華的穆斯林商人作為進入中國后理想的登陸生活首選之地。及至元明時代,這里的伊斯蘭教宗教生活氛圍和富有特色的回族商業(yè)氣氛更加濃厚??梢哉f,這條長達1700 多公里的水上通道,不僅在經(jīng)濟領域里承擔了歷代王朝漕運大動脈的重任,而且還順理成章地起到了民族融合推進器的作用。隨著回族人無所畏懼的探索腳步,沿大運河的京津、冀、豫、魯、蘇、皖、浙諸省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回族人融入中原的橋梁和基地。滄州作為大運河上一處重要的水路樞紐,歷代就是人員物資集散重地,據(jù)民族史學家考證,從唐初就有穆斯林先民從水陸兩路來到滄州,坐落在大運河東岸數(shù)百米處的清真女寺?lián)f就建于盛唐時期,滄州民間流傳著先有高家寺(清真女寺)后有滄州城的說法。在滄州城北側距大運河三百米的永濟路附近有一座至今保存良好的穆斯林先賢墓,滄州人俗稱“老巴巴墳”,據(jù)傳明朝滄州從東關舊城遷入現(xiàn)在位置以前此墓就已存在,所以滄州也流傳有先有巴巴墳后有滄州城的民間傳說。滄州回族可謂因河而生、由河而興,這兩處緊鄰大運河比滄州明朝建城還早的回族先民歷史遺存充分證明回族先民與大運河緊密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h3></br><h3> <h3>? ? ? ?目前滄州市共有回族人口23 萬,是我省回族人口最多的地級市。作為大運河上一處重要的碼頭樞紐,從唐、明時期回族就陸續(xù)遷入滄州,一直到明初靖難之役后八大姓從南方大規(guī)模移民,其聚居區(qū)域以運河為軸心,星羅棋布于近則離河不過幾十米、遠則不過一百多華里的滄州地區(qū)。滄州城里回族吳家大門族譜記載了乾隆三年回、漢同胞共筑大運河河堤的佳話:“墀,諱道純次子,字徵書。 葬滄州城東南米家堂中祖塋。職銜,歲貢生,候選州同知授敕徵仕郎。德業(yè):篤信好學,勇于為義。乾隆三年,城南佟家園河水漲漾,滄民驚恐。公出金數(shù)百,會同滄城紳士筑套堤二百五十余丈,滄民賴以保全,蒙河憲優(yōu)獎給匾。”這一記載有力證實了滄州回族與大運河唇齒相依的血脈關聯(lián)。</h3></br><h3>? ? ? ?甘甜的大運河水如母親的乳汁,潤澤養(yǎng)育了運河兩岸一代一代回族兒女。大運河流過回族集聚區(qū)的U 型彎道又像母親彎彎的臂膀,千百年來呵護著這一方水土的回、漢各族同胞。源源不斷的運河水滋潤澆灌了運河兩岸的沃野良田,緩緩北去的大運河不僅承載了滄州回族歷史的也見證了滄州回族的滄桑巨變。</h3></br><h3>二、大運河是滄州回族伊斯蘭文化傳播的載體</h3></br><h3>? ? ? ?大運河目前全程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點58 處,加上將后續(xù)列入的總共將達到100 多處,其中滄州進入遺產(chǎn)后續(xù)列入名單的有泊頭清真寺、馬廠炮臺及軍營遺址、捷地分洪設施(含捷地分洪閘、乾隆御書《捷地、興濟壩工紀事詩碑》、清代憲示碑、1933 年德國西門子啟閉機)。這些遺產(chǎn)點都位于滄州的回族鄉(xiāng)鎮(zhèn)和回族聚集地區(qū)。</h3></br><h3>? ? ? ?前面說到,滄州城北部大運河東岸數(shù)百米處有一聞名遐邇的回族先賢古墓,人稱老巴巴墳,滄州回族世傳“先有巴巴墳,后有滄州城”。明初滄州城從四十華里外的舊州搬遷到現(xiàn)在滄州市區(qū)位置時,據(jù)說當時為了不破壞這一穆斯林先賢之墓,滄州北城墻因此向南后移一箭之地修建,從永濟路南移到現(xiàn)在的維明路南側。墓主白胡子老巴巴雖經(jīng)明代“靖難之役”姓名失傳,但數(shù)百年來有關傳說久盛不衰,據(jù)說當時老巴巴來到滄州每天汲運河之水沐浴禮拜,并免費為回漢群眾診病去疾,歸真后,當?shù)丶熬?、津和東北諸省漢、蒙、滿等各族同胞前來拜祭者絡繹不絕。據(jù)碑文記載:</h3></br><h3>? ? ? ?“滄州先賢篩海來之西域,時在明前,然明初靖難,殃及池魚,南北兩京赤地千里,滄州一帶殺無孑遺,歷史斷代,傳承失續(xù),詳情多佚,實難考證。僅據(jù)鮮有幸存者口碑傳述,先賢篩海乃阿拉伯云游傳道賢士,尊名字繁,久傳失記。滄州小高莊明前舊有清真古寺一座,傳為唐建,即今解放路清真女寺也。篩海至滄久居此寺,謹守拜功,舉止靜默,講經(jīng)論道,滔滔不絕,精通醫(yī)術,有求必應,仁德傳教,穆民敬仰,施藥濟困,無論回漢。歸真之際,萬民慟哭,百鳥棲墓,穆民敬呼篩海,漢胞奉為神仙。惜靖難之后,人煙斷絕,賢墓荒落,沒為草丘。幸明天順五年八月,始修滄城,立標啟土,古墓重現(xiàn),經(jīng)靖難幸存者詳辨,確認無疑。從此,回漢共筑,墓體年增,至民國之末,墓頂高達八丈,底周四十余丈,呈金字塔形,距墓二十丈外為圍,周長百五十丈,巍巍壯觀……援足見大賢入人心目之廣之深之重矣!”</h3></br><h3>? ? ? ?據(jù)推測,這位回族先賢很有可能是來到滄州最早的穆斯林先民之一。</h3></br><h3> <h3>? ? ? ?大運河流經(jīng)滄州沿岸有多座清真寺,除了捷地清真寺、曹莊子清真寺、滄州清真南大寺、滄州清真西寺、滄州清真女寺等,還有兩座聞名全國的著名古寺,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泊頭清真寺,一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滄州清真北大寺,這兩座清真寺的建立都和大運河有著緊密聯(lián)系。泊頭清真寺位于泊頭市區(qū)大運河西側清真街南端,北距滄州市40 公里,始建于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 年),明嘉靖(1521年-1567 年)、萬歷年間(1572 年-1620 年)重修,特別是在崇禎年間進行了擴建,清嘉慶、咸豐、光緒及民國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如今泊頭清真寺已經(jīng)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大運河的首批文化景點后續(xù)列入目錄。? ? ? ?</h3></br><h3> <h3>上圖為泊頭清真寺正門</h3></br><h3>? ? ? ?坐落于滄州市區(qū)運河東岸300 米處的滄州清真北大寺始建于明永樂初年(1403),由滄州吳氏先祖、時任河間府滄州鹽運司運判吳祚永捐地并主持修建,歷時18 載于永樂十八年(1420)正式落成。其建筑形式為中國古典式,分前、后、東三院,即講堂、對廳、經(jīng)學堂等。禮拜大殿面東,建筑呈“主”字形,通稱“九九八十一間”,可同時容納千余人禮拜,占地面積約5318 平方米,建筑面積3600 平方米。殿身由古棚、前中、后殿組成。三座南北并立的攢尖頂亭,如山峰聳立,遠望起伏巍峨,近觀飛檐挑脊,雕梁畫棟,雄偉壯觀,堪稱中國清真寺建筑之瑰寶,1982 年被河北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兩座全國著名古寺的建成年代都處于明朝回族大量遷徙來滄之時,而且都坐落在運河岸邊,據(jù)考證當時建寺所需的大型木料石材等建筑材料大都是經(jīng)運河漕運到滄?;刈逑让窭@寺而居,形成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的滄州回族集聚區(qū)基本居住格局,這反映了千百年來回族以及伊斯蘭文化的傳播與大運河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也見證了大運河在伊斯蘭文化傳播過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h3></br><h3> <h3>上圖為滄州清真北大寺正門<br></br></h3></br><h3>三、運河兩岸孕育了無數(shù)回族英雄兒女</h3></br><h3>? ? ? ?眾所周知,滄州為著名的武術之鄉(xiāng),自古多俠義之士,其眾多有回族武術家的身影。因打敗來華挑釁的多國大力士聞名世界的著名回族武術家千斤神力王子平的故居,就坐落在距運河不過三百米的清真北大寺后街。清朝滄州回族著名將領哈攀龍武功超群,乾隆二年考中一甲第一名武進士,乾隆帝欽點為武狀元,授予一等侍衛(wèi),戍邊衛(wèi)國二十余載,屢建戰(zhàn)功。因“鏢不喊滄”而威震江湖的大俠李冠銘,從運河岸邊走出滄州名冠京城的愛國大俠大刀王五,在清朝初年為維護國家的尊嚴而拼死一戰(zhàn)力挽狂瀾、因打勝“中華第一擂”而被康熙皇帝欽賜為“鐵壯士武俠”的丁發(fā)祥都是滄州回族武術的驕傲。不僅名宿輩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遺產(chǎn)名錄的開門八極、六合等回族武術門派也都發(fā)源興盛在運河兩岸的滄州大地。</h3></br><h3>? ? ? ?另一方面,滄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歷代以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皽嬷莩?,城何高,城上樓櫓城下壕。龍?zhí)④U怒咆嗥,陣云紛起戰(zhàn)鏖鏖。落日無光照白旄,袛今偃武弓失橐,但見運河繞郭流滔滔?!睆拿髟娙琐挠宇}為《滄州城》的以上詩句中,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緊鄰大運河的滄州城當年的險要氣勢和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正因如此,滄州城自古以來多經(jīng)兵火,大運河養(yǎng)育了運河兩岸的回族兒女的同時也造就了他們勇敢堅強的民族性格。幾百年來,在反抗暴政反抗不公的起義運動中,在反殖民地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解放大潮中,在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近現(xiàn)代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中,運河兩岸滄州大地涌現(xiàn)出大量的回族英雄愛國志士,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義無返顧。他們當中,有出身大戶人家青年時就加入共產(chǎn)黨并點燃運河兩岸革命斗爭火種的老一輩革命家劉格平,有帶領回族兒女馳騁在運河兩岸轉戰(zhàn)于華北平原威震敵膽的冀中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有帶領著名的渤?;孛裰ш犜⊙獖^戰(zhàn)在運河東岸渤海之濱的劉震寰、王連芳,紛紛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可歌可泣的篇章。在伊斯蘭教界,滄州城里張杰、劉品一、東光曹奎、孟村辛宗真、河間金殿杰等很多愛國阿訇也奮不顧身,投入抗日活動。運河東岸的滄州清真北大寺、回族小學都曾經(jīng)是中共地下黨抗日游擊隊的聯(lián)絡站,當時地下黨員們就是把重要的秘密文件藏在禮拜大殿的地板之下才躲過了日偽特務一次又一次的搜捕。其中,張杰阿訇在1937 年抗日戰(zhàn)爭一爆發(fā),便奔赴抗日圣地延安,投身民族救亡事業(yè)。曾任冀中回民支隊手槍隊隊長、大隊長,原中國人民解放軍65 軍副軍長吳茂生將軍,就出生在距運河岸邊不過一百米的金街,年僅十三歲就參加了冀中回民支隊奔赴抗日戰(zhàn)場,此后久經(jīng)沙場,一直到解放戰(zhàn)爭再一次帶領部隊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渡過運河解放家鄉(xiāng)。凡此種種,像這樣的傳奇故事在滄州運河兩岸的回族兒女中數(shù)不勝數(shù)不勝枚舉!</h3></br><h3>? ? ? ?正在籌建中的滄州回族博物館,將專辟展室向后人昭告這些民族英雄、愛國志士在國家危難時刻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挺身而出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些英雄前輩的英雄事跡將成為滄州市各族人民的精神財富,激勵后人,為早日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發(fā)進取、努力拼搏。</h3></br><h3>四、大運河促進民族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h3></br><h3>? ? ? ?滄州是最得運河眷顧的一座文化古城,其興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代運河漕運的開通。明永樂年間重開會通河,河運大興,一時間工商興旺人口劇增,一座座運河名城迅速崛起。由于地理位置顯要,滄州理所當然地成為運河上的一座大碼頭,百物聚處,客商往來,南北通衢,不分晝夜。清代滄州詩人劉夢,有《述滄州詩》記曰:“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車。漕儲日夜飛,兩岸聞喧嘩”,這確是當時盛況的寫真。直到上世紀70 年代初期,滄州段運河還有相當規(guī)模的航運能力。那時候運河上一片繁忙的漕運景象,河面上不時會看到機動拖輪拖著連成長長一串的木質(zhì)貨船突突駛過,激起一片浪花拍岸。通航季節(jié),你會看到纖夫們唱著號子順著大堤拉著貨船逆流而上的壯觀景象?,F(xiàn)在,雖然由于各種原因運河已經(jīng)失去了通航水運功能,但是這座城市日常鮮活的生命細節(jié)中,還是保留了很多沿河城市的生活習俗,遙想當年盛況更會令人心馳神往。由遙遠年代通商而來的阿拉伯祖先那里,回族同胞繼承了經(jīng)商的優(yōu)秀天賦,擁有著悠久的經(jīng)商傳統(tǒng),在千百年的遷徙歷史中,回族同胞大多選擇水路交通發(fā)達、商貿(mào)繁華、有利于經(jīng)商的地方居住。對于素來以敢闖敢干、志在四方而聞名的回回民族而言,大運河的便利更成為他們“東進西出,北來南往”的闖蕩通道,成了他們捕捉商機、施展才能的先決條件。流經(jīng)滄州的大運河沿線有5 個人口超一萬的回族縣市區(qū),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到大運河對滄州回族的繁衍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h3></br><h3>? ? ? ?滄州城里的老字號如正泰茶莊、恩德當、清華飯莊、華興號雜貨鋪等都曾經(jīng)是離運河不過一二百米的著名回族商號。明清時期一直到近代民國時期,當時運河兩岸的南北碼頭分別由回漢兩族經(jīng)營。至今,滄州李姓回族一支還以運河船民后裔自詡。滄州民間流行的順口溜“運河兩岸、回漢兩教、黑白兩道”就是當時市井碼頭文化的真實寫照。</h3></br><h3>? ? ? ?僅以茶行而言,舊時滄州城有多家大小茶莊,大多由回族經(jīng)營,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大運河東岸100 米的回族著名商號“正泰茶莊”。這座赫赫有名的茶莊,是天津回族大財主穆雪芹在津所開正興德茶莊的分號。穆雪芹在福建買下兩座茶山,雇數(shù)百人種植采摘,每年春天還要派50 多人到福建監(jiān)督采茶和炮制,然后經(jīng)水路千里迢迢,將新鮮茶葉運至北方。穆雪芹的姐姐嫁給滄城富豪劉鳳舞的后人,每年他都來滄省親,閑步運河時,看中了運河岸邊這塊風水寶地,于民國3 年(1914 年)在毗鄰文廟的地方修建此正泰茶莊,茶莊為兩層小樓,分南北兩座臨街門市,中有天井,畫棟雕梁,建筑精美,共有房32 間,地下室四間。從此,一條河,一座樓,因為歷史的偶然,緊緊連結在了一起。茶莊傍運河而建造,運河因茶莊而增色。運河見證了這座茶莊的百年興衰,而茶莊則目睹了運河的百年變遷,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滄州回族工商業(yè)更是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在黨的民族經(jīng)濟政策指引下,大運河兩岸的回族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涌現(xiàn)出眾多著名的回族工商業(yè)品牌企業(yè),如全國馳名的孟村回族自治縣彎頭產(chǎn)業(yè)基地、青縣宏達清真肉類生產(chǎn)公司、回金起香油、綠葉茶莊、聚恩齋醬牛肉、大西洋餐飲集團、天然居餐飲集團等一系列少數(shù)民族品牌企業(yè)。這些企業(yè)無一例外的都緊鄰大運河文化帶附近,相信這絕不僅僅是巧合,冥冥之中揭示著回族與大運河的草蛇灰線、千絲萬縷的歷史淵源。在歷史長河的載沉載浮中,大運河見證著一座城一個民族的滄桑變遷,而回族人民也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為大運河的燦爛文明書寫上濃墨重彩的絢麗一筆。</h3></br><h3> <h3>? ? ? ?時光荏苒,新中國建立以后,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時逢盛世,滄州回族人民在運河兩岸安居樂業(yè)奉獻耕耘,無論是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生活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祖國經(jīng)濟建設的飛速發(fā)展,近傍大運河的回族集聚社區(qū)也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中逐步得到美化建設改造。2000 年6 月5 日,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南水北調(diào)工程規(guī)劃有序展開,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將通過大運河為滄州輸送優(yōu)質(zhì)江水4.83 億立方米,這對全市經(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將起到重要保障作用。隨著我市全面推進創(chuàng)新之城、產(chǎn)業(yè)之城、文化之城、生態(tài)之城、好人之城這“五城”建設,市委市政府將帶領全市人民致力于把滄州市打造成科學發(fā)展、綠色環(huán)保的宜居城市,把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發(fā)展優(yōu)勢,把滄州的文化符號轉化為滄州的特色名片,使滄州真正成為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之城。與之相應,開發(fā)大運河、建設大運河文化景觀帶的城市文化建設工程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實施過程中。建成以后,正泰茶莊、清真北大寺、回族先賢墓,以及籌建中的回族歷史博物館、回族美術館等名勝,將與清風樓、朗吟樓、文廟等運河兩岸人文古跡一起,成為滄州一張張精彩靚麗的文化名片,飛向全國走向世界。古老的運河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力,勤勞智慧的滄州回族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回顧壯闊歷史,展望美好明天,運河水滋養(yǎng)下的回族兒女,并將與滄州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推進我市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之夢!</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