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久負盛名的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學,曾經(jīng)是我的父親(1918—2009)讀書和從教的地方;也是我和妻子先后讀過書的學校。年邁的父親在參加市一中百年校慶后,留下了這本《校友錄》。帶著一家人與市一中結下的不解之緣,我常去翻一翻,在《校友錄》上尋找對過往人和事的記錄。</p> <p>在這本《校友錄》中,我才了解到解放前的湘潭縣立中學,市一中的前身“潭中”,既是父親讀初中的學校,也是其從教開始的地方。(父親1953年在市一中入黨,1958年參與在市一中南樓協(xié)辦原湘潭大學。)1959年底父親調(diào)離市一中至市二中直至退休。我們兄弟的童年,就是隨著父親在市一中的家屬區(qū)成長的。市一中不少老一輩的教師,就是我們兄弟成長的見證人。</p><p><br></p> <p>我國中學的初、高中,歷來都是三年學制。遭遇文革的我們這一屆學生,在1969年2月至1970年2月期間,僅在市一中湊合讀了一年的初中,就視為“畢業(yè)”離校。與我們同時進校的70屆及以后的新生,至少也讀了二年初中才離校。(1997年市一中在95周年校慶接待校友安排表上,學校特別注明:69、70年兩年無畢業(yè)生。)</p> <p>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部分熱心同學在分別五十年后,在微信上建了個“市一中六九屆一連三排”的同學聊天群,還有幸邀請了當年的班主任老師參加,師生期待能久別重逢,相聚一堂共敘舊情。突如其來的疫情迫使聚會只能延期。宅家無聊之時,我翻來一些舊資料,從網(wǎng)上找?guī)讖埾嚓P圖片,拼湊制作了一個《美篇》,來回憶和記敘我們所處的那個特殊年代曾發(fā)生的點滴往事。</p> <p>我們小學畢業(yè)于1966年的暑假。大多數(shù)同學在小學都是讀的六年,我們幾個來自于和平小學稱為新四、五、六班的學生,在校讀的卻是五年一貫制。(“學制可以縮短”的最高指示最早提出是1964年,不知和平小學為何在六十年代初期就已經(jīng)試行了。)</p> <p>從1966年5月開始的全國文革運動,致使所有學校都停課鬧革命。同年9月由湘潭市中等學校招生辦所發(fā)給我們的錄取通知書,也特別注明:入學日期,由招生學校另行通知?!傲硇型ㄖ边@四個字表明:按時進初中已不可能,在家等侯吧?。☉{此錄取通知,1967年初我曾去市一中領取了擬參加學生串連的補助糧票約90斤。到3月份還沒出門,中央發(fā)出通知停止學生大串連,我老實把糧票又退回學校了。所以在通知書上留下了“已發(fā)6個月 1.17”的記載)</p> <p>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我們因為小學離了校、中學未進門,既當不了中學的紅衛(wèi)兵,也不可能去當小學的紅小兵。對這場運動我們只是旁觀者,動蕩不安的歲月所發(fā)生的事情我們也不能理解。耳聞目睹的文革事件和場景,我們至今仍留有記憶。</p> <p>這是一九六六年八月中央關于文化大革命十六條中,第十條關于教學改革的內(nèi)容?!捌婆f立新”貫穿始終。</p> <p>已經(jīng)停課一年的1967年,中央曾就中、小學文革運動及恢復上課的事宜分別發(fā)文。但因勢不可擋的運動潮流,未能如愿實現(xiàn)復課鬧革命。</p> <p>從1966年的暑假到1969年的寒假,從停課鬧革命到復課鬧革命。我們這批被人稱為“志學少年”的人,歷經(jīng)史上最長假期的等待,才終于得到了去市一中上初中的通知。</p> <p>巍巍鐘樓是湘潭市一中的標志建筑。1969年的2月,當我們走進市一中時,66、67、68屆(俗稱老三屆)的初、高中生已上山下鄉(xiāng);學校原有的教學體制已不存在,老校長老書記靠邊站。支左留下的軍宣隊,江麓派出的工宣隊,成了學校的主要領導。新入校中的積極分子正忙著籌建紅衛(wèi)兵組織,要把學校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已經(jīng)兩年多未講課的教師,謹小慎微的重新走上講臺。</p> <p>人去樓空的鐘樓,當時正在舉辦湘潭地市“一切忠于毛主席,滿懷激情迎九大”的宣傳展覽?!睹飨グ苍础返木扌陀彤嫅覓煸阽姌侨肟诘纳戏剑幻块g教室里,主席像章、塑像及紅寶書等物品琳瑯滿目。(鐘樓前照相的是二連四排部分女同學與張佩芬、紀群英老師的合影)</p> <p>我們在一中讀書時的教室,在鐘樓西頭學習大樓的二樓。按部隊編制,設立一連、二連各四個排(班)?,F(xiàn)借用網(wǎng)絡圖片,再現(xiàn)當年老師上課的情景。</p> <p>1969年的5月份,學校組織同學們“拉練”,步行去韶山參觀。這是在韶山火車站旁的毛澤東青年塑像前,四位老師(二排左一為語文郭勛友老師、其后為連長譚旻老師,及紀老師周老師)和同學們留下的一張珍貴合影照。肩背黃書包,胸前別像章,手捧紅寶書,是文革時期最時髦的裝扮。(我因之前去過兩次韶山,與另幾個未去的同學在學校圍墻邊學農(nóng)種白菜,。)(照片源于同學微信群)</p> <p>時任連級組長紀群英老師(后排左二)、時任英語教師兼班主任周澍民老師(左三)和彭建紅、廖淑萍、張巧云、周新等女同學在韶山郵電局前的合影。兩位熱情奔放的年輕女教師,使我們僅一年的校園生活多了一份青春的活力。(照片由廖淑萍提供)</p> <p>廖淑萍、彭建紅、張巧云、周新等同學在韶山毛澤東陳列館走廊的合影。(照片由廖淑萍提供)</p> <p>時任物理教師胡九如老師和數(shù)學教師張子賢老師。(張老師后來被評為全國首批特級教師)</p> <p>時任體育教師羅宗沛老師。(圖片左第一人為我的妻子。她是市一中初中71屆一連五排、高中73屆93班的學生。羅老師曾是她初中的班主任,照片是她們師生合影的局部圖)</p> <p>這是從某舊書網(wǎng)上拍下的當年我們曾使用的幾種課本,看看同學們是否還存有記憶。</p> <p>那年頭凡是書本、作業(yè)等上方都印有最高指示。記得有次家里要我請假去買煤,我在請假條上引用了一條活學活用的最高指示:要迅速扭轉(zhuǎn)北煤南運的局面。</p> <p>本來就書讀得很少,那時還要開展對“讀書無用論”的批判。記得班上一同學幽默發(fā)言:“我們讀書只要能認識錢和糧票、認識男女廁所就行”,引起全班同學一陣笑聲。</p> <p>當年的英語課本。</p> <p>1969年是一個大事不斷的特殊年份。作為唯一在?!白罡吣昙墶?,又是湘潭市排名為第一中學的學生,我們代表學生方陣,多次參加湘潭市舉行的游行活動。首先就是3月份前蘇聯(lián)侵犯我國領土珍寶島,我們參加集會游行,高呼口號表示抗議。</p><p><br></p> <p>1969年4月1日至4月24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們分別參加了大會開幕和閉幕的慶祝游行。</p> <p>1969年10月1日,我們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周年的游行活動。</p> <p>為貫徹“學生不但學文,也要學工”的五七指示,1969年暑假,我班同學到湘潭地區(qū)印刷廠,參加了該廠承印《九大光輝文獻》的學工活動。半個月的跟班勞動,我們了解和部分掌握了印制書本的工藝流程,受到了工廠的好評。</p> <p>1969年底,為響應要準備打仗的號召,我們停課在校園揮鋤鏟土深挖洞。(圖片源于網(wǎng)絡)</p> <p>這是在校時期學校組建的“湘潭市一中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合影照。后排左起四、五人為我班趙漢武和宋靜濤同學。(照片由宋靜濤提供)</p> <p>這是1969年期中,市一中開展“四好總評”活動,向評為“五好學生”的同學頒發(fā)的,極具文革特征的獎狀。至于什么是“四好總評”,什么是“五好學生”,可能誰都說不準了。(獎狀由二連一同學提供)</p> <p>我們在市一中的1969年,就這樣在充滿激情中度過了。在“突出政治、要斗批改”為主的一年時間里,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數(shù)理化等文化課程的時間不過半年多。偉大的七十年代到來了,學校通知我們“畢業(yè)”離校?!白鎳谡賳尽钡淖魑某闪宋覀冋Z文期末考試的題目。</p> <p>這是本屆學生離校前學校所發(fā)的“畢業(yè)證”。按規(guī)定學滿一學年者,學校只發(fā)給“肄業(yè)”證書。我們在校僅讀一學年,但在畢業(yè)證上還是認定為“初中學習期滿”,“準予(69屆)畢業(yè)”。(注意不是準予初中畢業(yè))感謝學校對本屆同學的理解,給同學們發(fā)了張體面的畢業(yè)證書,讓我們走向社會接受挑戰(zhàn)。</p> <p>不同于老三屆全部安排上山下鄉(xiāng),我們這屆學生實行的是“四個面向”。除少數(shù)同學升高中繼續(xù)讀書、不滿16歲的暫緩分配外,有20來個家庭出身好的同學,安排招工進廠當工人。這張由周新提供的彭建紅同學個人照,展現(xiàn)的就是那個時期冶建工人的風采。</p> <p>凡因家庭出身不好,或家長是未解放的“走資派”、“臭老九”的子女,一律分配上山下鄉(xiāng)。我與班上約二十個同學被安排到茶陵縣高垅公社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到山區(qū)農(nóng)村將會面臨什么艱苦,我們也是一頭霧水。1970年2月25日是我們離校下鄉(xiāng)的日子。距今年2月25日整整五十周年。(圖片源于網(wǎng)絡)</p> <p>安置我們一連同學的高垅公社星高大隊,是一個需要翻山越嶺才能到達的山?jīng)_。我投靠一熟人單獨去了湘紡子弟下放的古城大隊,故與下鄉(xiāng)同學少有往來。剛看到與我們同校同屆的二連知青同學,發(fā)來一張在高垅仁源曬谷的照片,真實紀錄了我們小小年紀在農(nóng)村勞動的場景,供同學們分享。我們知青歲月的前后,得到了兩個有意思的視為:一是文革在家空坐兩年時間視為讀書,僅上一年初中算三年“畢業(yè)”;二是上山下鄉(xiāng)插隊落戶當幾年農(nóng)民,視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就業(yè)形式”,計算為工齡。</p><p><br></p><p><br></p> <p>特殊的歷史,讓我們這一屆、實際是這一代青少年失去了寶貴的讀書時機。下鄉(xiāng)的同學在農(nóng)村鍛煉幾年后,陸續(xù)回城參加工作;招工至湘鄉(xiāng)的同學據(jù)說也陸續(xù)調(diào)回湘潭或長沙。我們都是在逆境中磨練和成長,也在實踐中邊干邊學,努力去補回缺少的基礎知識。(找張本人在工作之余學習的照片充數(shù)。)</p> <p>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對十年“文化大革命”作出了符合實際的論斷。十年文革致使我們成了建國后知識最匱乏的一屆初中生?!袄悟}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好在后來我們努力拼博,在不同的崗位上,同樣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夕陽無限好,晚霞別樣紅。樂觀健康地過好退休生活,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目標和期望。</p> <p>現(xiàn)在的湘潭市第一中學,聲名卓著,享譽三湘。作為一屆“名不副實”的初中生,我們祝愿母校越辦越好,再創(chuàng)輝煌!順祝我們的老師身體健康!祝全體同學幸??鞓罚。ㄖx謝提供照片的同學,懇請老師及同學們批評指正?。?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