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來戧菜刀”,是現(xiàn)代京劇《紅燈記》開場的一句臺詞,也是革命者利用磨刀人的身份做掩護前來接頭的暗號。藝術源于生活,過去,磨刀人真就是這樣吆喝的。有的用一種直筒號,吹出“嗚哇嗚哇”的簡單聲調,用以招攬顧客。還有的使用一種響器,就是用六七塊鐵葉重疊串接在一起,用手顛搖,鐵葉互相撞擊,嘩啦作響,以此喚出需磨刀剪的顧客。因為使用刀、剪的多是家庭主婦,聞聲出來磨刀、磨剪子的也多是她們,因此,這種行業(yè)的“喚頭”,有的地方稱做“驚閨葉”或“報君知”,磨刀剪的行話卻稱它“搶鐮”。 看似簡單的磨刀行,過去叫“高莊行”,也有行規(guī)、行話,也有本行崇奉的祖師爺。磨刀人干活時總是騎在長凳上,這條長凳,行話叫“穿朝御馬”,所以∩形鐵鋦叫“馬鞍”。為什么一條長凳敢稱“穿朝御馬”?原來,本行的祖師爺稱為“馬上皇帝”。據(jù)說這位皇帝得帝之前,家道貧寒,全部家當只有一條長凳和一塊磨刀石。只好靠給人磨刀來維持生活。后來,他聯(lián)合眾人舉旗造反,居然打下了天下,做了皇帝。后來的磨刀人同行就供奉他為祖師爺,牌位上寫“馬上皇帝之神位”。逢年過節(jié)虔心供奉,人前談起也頗自豪,可細問皇帝出自哪朝,姓甚名誰,卻又都搖頭說不清了。雖然,磨刀剪也算一門手藝,但因設備簡單,手巧人一學即會。所以過去農閑或逢年過節(jié),一些手巧的莊稼人也紛紛操就此業(yè)。和其他走江湖的受苦人一樣,有一位各業(yè)共尊的祖師——范蠡。現(xiàn)在,還有極少磨刀剪的手藝人,但走街串巷幾乎不見了,這種民間手藝,隨著經濟的提高發(fā)展,磨刀剪還有諸如修傘、補鍋、修鋼筆手電茼、打綜床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h3> 典型的職業(yè)派頭。</h3> <h3> 這位老者以此為生一輩子,目前還沿襲著扛著“穿朝御馬”走街串巷跑居民區(qū)的傳統(tǒng),自述目前維持生計都不易了。</h3> <h3> 磨剪子來戧菜,八塊錢磨一次,七十多歲的鐵匠打不動鐵了磨了二十多年的菜刀。 生活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 現(xiàn)在的行業(yè)在悄然聲息地改變著,很多行業(yè)在逐漸消亡和替代。</h3> <h3> 這位老者則在菜市場擺了一個固定攤,每天早上6:30分出灘中午10:30收工,雨天就撐一把傘。沒有生意時也喜歡和旁邊的人八掛點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經歷。自述今年81歲了,1988年時為了兒子頂職從市建材廠提前退休,當時退休工資120元。從17歲時學徒干鐵匠,兼職學了磨剪戧刀的手藝,也能養(yǎng)家糊口。</h3> <h3> 專業(yè)工具一樣不少,只是年歲大了,“戧”的工作干不動了,就不擺出來了。</h3> <h3> 每接一個活,都事先檢查一下鋼火硬度和確定工藝要點,有問題的都向客戶講清楚,遇到較真的顧客,磨壞了會要求賠償?shù)?,雖然只是幾塊錢的生意,也要有言在先。</h3> <h3> 有時,也免費普及一下刀具常識,象這種帶橫紋的刀就屬于亞鋼刀,鐵外面包了一層鋼,特別囑咐不能砍骨頭哦。</h3> <h3> 看似簡單的工作,做起來也是一絲不茍,不因利小而不為。</h3> <h3> 磨剪刀的關鍵不是刃口的鋒利,而是要求二條刀刃合縫嚴密,所以要校直。但不是所有的剪刀都能錘擊,有的材質太硬容易錘斷,因此要預判正確給客戶講清楚,以免糾紛。</h3> <h3> 磨的過程中,不時用小布條帶水在刀、剪上反復擦,老人介紹說這不是普通的清水,而是在磨刀剪的過過程中收集的污水,里面含大量的鐵屑和砂輪粒,“這比砂紙強多了”-老人自豪地說。不得了了:老人家,您是循環(huán)經濟的忠實踐行者??!</h3> <h3> 剪刀把子變形了,也順帶校正。</h3> <h3> 雖說是手頭活,也是手腳并用??!</h3> <h3> 生意淡淡清清的,大多是匆匆路過的行人。</h3> <h3> 來磨刀剪的基本都是老年朋友了。</h3> <h3> 老人家年復一日堅守著傳統(tǒng)技藝。各位家有舊刀舊剪的也就別扔了,移步攤前請老人磨一磨吧,也享受一下民間手藝的過程,節(jié)約了資源也照顧了老人家。收費一把刀也就四元錢,付他十元并說不用找了,“那怎么行不能多收你的錢”-老人很實在誠懇。</h3> <h3> 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細節(jié),現(xiàn)在從事這個行業(yè)的都是一些古稀老人耄耋高齡都有,本應該亨受天倫之樂卻還在穿街走巷糊口謀生,而目前不少“新興”行業(yè)的職業(yè)年齡則剛過不惑之年,半百不到也就退休了。這折射的是怎樣的社會現(xiàn)象?</h3> <h3> 布列松認為,攝影作品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每個攝影師都應深具尊嚴感,都應意識到:無論一幅攝影作品畫面多么輝煌、技術多么到位,如果它遠離了愛,遠離了對人類的理解,遠離了對人類命運的認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h3> 平民世界的蕓蕓眾生,才是這個社會永恒的靈魂。作為一名自由攝影人,我只想用我的良知,真實地記錄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與生活現(xiàn)狀,永遠是我記錄的主題,這些影像沒有好壞對錯之分,都是真實的存在,這就是生活的本質。這不是攝影獵奇,更不屬于藝術創(chuàng)作,這只是一種純粹的影像記錄。精神的無拘無束,靈魂的自由翱翔,才是紀實攝影的真諦。對于我個人來說,我只想為一個時代留下真實的印記。 <h3> 如果你不知道拍什么,就去拍身邊的人、身邊的故事,拍時代留在他們身上的痕跡。</h3> <h3> 翻看一下我拍攝的圖片,能發(fā)現(xiàn)若干張輕松或迎合潮流討喜的圖片還真不多。也許是我的愛好出問題吧,這可能與我的閱讀習慣和價值取向有關系。我發(fā)現(xiàn)我越來越喜觀察底層人生,咀嚼人類的粗蠣和痛苦,我喜歡穿透央視新聞去發(fā)現(xiàn)背后的東西。我覺得做為中國人雖然“幸?!钡蝗菀?,尤其是社會身處基層沒有背景的人群。奔波在城市街巷的蕓蕓謀生大眾、鮮亮光環(huán)下的企業(yè)疲憊白領、貧瘠鄉(xiāng)村里的留守老人兒童,一切屬于老百姓的凡人小事、生存狀態(tài)更比成功人士的瀟灑人生、美女的靚麗風情更能引領我的鏡頭方向!</h3> <h3> 把照片當成藝術,來展示和欣賞這樣的事情,我做不出來?!斑@個領域有很多做的很好的攝影家,一定要頒獎給這些人。但是,這樣的事情我做不來,我大概沒那種為別人服務奉獻的精神吧。比起天皇逝世,戀人的死去更令我被哀傷,我是這樣的人……比起財經要事,我對雞毛蒜皮的事更感興趣。無論如何我就是站在“人”的這一方,我的心會偏向這邊,盡管無法斬斷情感,我也覺得無妨”——荒木經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