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說,一匹錦緞是一首詩文,那么華美的刺繡就是優(yōu)雅的典故,一道水波,一片禽羽,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精致的錦緞,可追尋詩文的來路;而恰到好處的典故,卻可追尋刺繡的歸處。刺繡縱使不能“賭書潑茶”,但能更深層次地了解“錦繡中華”。</h3> <h3> 初識刺繡的時候,一臉驚喜,半卷訝然的樣子,近乎貪婪地撫摸著那些精致的圖案溫潤如玉,好像摸著久遠的故事、好像從嘈雜喧囂的繁華中一下子回到最初的寧靜。這些絲絲縷縷,千般裊繞的脈絡像極了纏繞著糾葛的人生?;蛟S,我們每個人都是繡娘,都在書寫著各自人生的縱橫經緯。</h3> <h3> 山西牽繡也叫硬質繡、納繡,統(tǒng)稱為晉繡,是在多層純棉粗布裱糊的硬質底上,無論是納還是繡,每一針每一線都必須用力牽緊,因此叫牽繡。牽繡??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晉國,雖然在晉中一帶已流傳上千年,但是相比著名的蘇繡、蜀繡,卞繡等,牽繡仍是然是“無名小卒”,“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是范素萍老師把山西晉繡發(fā)揚光大并自成一體,使晉繡走出山西,走向全國及世界各地,從此躍然在二十四種刺繡的行列,并在60多種針法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造了200多種針法,正在逐步整理裝幀成冊,惠及大眾。</h3> <h3> 第一次見到范老師,給人的印象是個子不高,說話溫文爾雅,謙遜和藹,樸實無華,低調。通過接觸慢慢了解到范老師的工作作風。工作起來認真細致,一絲不茍,對作品要求非常嚴格,加班加點是常事,學員們送她外號“拼命三郎”。 范素萍老師出生在晉中大地的一個靠天吃飯的農民家庭,兒時雖然很苦,每每在憶起童年時代她總是懷著一顆感恩之心,談起家鄉(xiāng)掛在嘴邊的也總是“感恩、感謝、感動”,并以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初衷。雖然付出太多但她從不提起,只說黨和政府給予的太多,她要做更多的事情去回報社會,這就是范老師樂觀、積極、樸素的人生。</h3> <h3> 非物質文化遺產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靶赜星疔致涔P生花”這句話是對山西晉繡大師范素萍女士的的真實寫照。范素萍老師不僅刺繡水平了得,而且繪畫剪紙技術也是一流,她所有的作品全部出自原創(chuàng),從不模仿別人。她創(chuàng)作的花鳥、龍鳳渾然天成,栩栩如生。如若不親眼看見,是想象不出一個山村走出來的女性,竟然有這樣的天才。<br></h3> <h3> 這只展翅欲飛的鳳凰就是范素萍老師一氣呵成的,線條優(yōu)美、流暢,紋絡清晰、細膩。剪刀在范素萍老師的手中輕松自如,猶如一個魔法大師,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如此絕妙之作竟出自一個山村女性之手,都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議。她做人的準則是“感恩、感謝、感動,”。她永遠對社會懷有一顆報恩的心,她的靈感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她善良真誠的內心,來自于她對生活的熱愛,對世事美好的向往。她就像一顆太陽把她的熱、以及滿滿的正能量撒向周圍的人。<br></h3> <h3> 范老師的刺繡、剪裁,猶如和心愛的人對話,一針一線,一絲一縷都用心去感知,用心去理喻,輕輕細細,疏疏密密,或深或淺,極其精致,融入其中,一份超乎尋常驚喜就會呈現(xiàn)在你的眼前</h3> <h3> 范老師的開山之作是繡一些鞋墊兒,各種花鳥、動物、植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贏得了客戶的好感,由于那個年代沒有手機沒有相機,因此沒有留下更多的資料。這些鞋墊是之后陸續(xù)創(chuàng)作,使得我們有幸看到了仍然留有范老師體溫的鞋墊。</h3> <h3>《和諧中國》是范素萍老師蘇州研修的畢業(yè)作品,作品由六個龍首、六個虎型葫蘆、六朵牡丹花、六只小蝙蝠構成六角形,象征著自然界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范老師心中永遠如一汪清澈見底的泉水,簡單而執(zhí)著。心中的大愛折射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詮釋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使命感責任感。</h3> <h3> 在和順縣太行山深處的叢林帝國中,有一群華北金錢豹被動植物保護專家發(fā)現(xiàn),并進行了常年跟蹤,其中豹王威武灑脫的畫面經常出現(xiàn)在媒體中。作為土生土長的和順人,范素萍為家鄉(xiāng)生態(tài)的改觀而興奮,毫不猶豫開發(fā)出“豹喜”系列產品,既富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又有著強烈的發(fā)展欲望和擴展精神。而范老師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對自然界人與動物的和諧在此作品中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出來。</h3> <h3> 細致的紗線,精致的圖案,仿若觸電般敏感與好奇。手指裊繞著那些潤如玉質感,宛如人生那般細密精彩。縷縷絲線間交錯橫生,錯落有致,文案栩栩如生,使人大飽眼福。</h3> <h3> 令人可喜是在范素萍老師的影響下,她的三個女兒都繼承了母親的繪畫、剪裁、刺繡的風格,都開始從事和順的晉繡創(chuàng)作,并培訓晉繡藝人。今年十月中旬范素萍老師應河南輕工業(yè)大學的邀請攜兩個女兒,推掉了許多事務,專程從山西和順趕到河南輕工業(yè)大學給愛好刺繡的人們親自授課。從從做事做人到理論知識;從一針一線到一貼一剪都一絲不茍認真教學,耐心細致,學員們大多來自河南,都是軟繡,第一次接觸到硬秀,老師不厭其煩,親自示范晉秀的針法。晚上加班給同學們設計圖案,白天教同學們學習色彩搭配、針法 、及對圖案構思的理解。<br></h3> <h3> 這是范老師的大女兒,完全繼承了母親的繪畫、剪彩、刺繡的風格。一把剪刀,一張紙,只見上下翻飛,一眨眼的功夫就能出來一條栩栩如生的小魚,一只可愛的蝴蝶。她繡制的梅花猶如寒冬里枝椏上飽含露珠盛開著的臘梅,不僅使人想起宋代詩人王十通的“預報春消息,花中第一枝?!钡膬?yōu)美詩句來。</h3><h3><br></h3> <h3> 一個小小的針插都繡得這么美麗,這么精致,這么讓人愛不釋手。</h3> <h3> 女人如花綻放,刺繡如詩,高雅美麗。刺繡妖嬈于花邊世界,纏繞于觸摸的美感;受于勞動中的質感,小小的針線在繡娘的手中輕輕的低吟淺唱,穿梭于的布匹、綢鍛之上,細致的紗線,精美的圖案,或花鳥,或樹木,或河流山川,或人與動物,甚至抽象的龍鳳都栩栩如生的展現(xiàn)在絹布之上,繡娘織進去的不僅僅是美麗的圖案,更多的是勞動,是行業(yè),是時尚,是人生,更是人類牽絆的情感。這是范老師的小女兒正在構思創(chuàng)作一幅精美的圖案。</h3><h3><br></h3> <h3> 這是河南輕工業(yè)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培訓班的結業(yè)作品。是由范素萍老師、張麗娜老師、張慧老師設計創(chuàng)作,主題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華誕,以燈籠為主體造型,紅色為主體色調,內容是梅花和河南省十八個地市的市花,搭配不同大小的五角星、魚、蝴蝶、燕子、和平鴿等設計元素。每個燈籠上有七朵梅花,燈籠的整體框架是由七個開片縫合而成,“七”和祖國的70華誕相輔相承。燈籠的造型寓意天地長存。梅花在隆冬時節(jié)開放,凸顯了堅韌不拔的民族氣節(jié)。作品中運用了范老師在前期課程中講授的平針繡、貫針繡、行針繡、插針繡、散套繡、打籽繡、滾針、十字針、鎖邊針等晉繡針法,還融入了剪紙的創(chuàng)作形式,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凝聚了范老師及學員們的手藝匠心傳承,體現(xiàn)了民間藝術的智慧結晶。</h3> <h3> 面對這么自強不息,這么充滿正能量的人,我由衷的感謝上蒼讓我遇見了這一切的美好。感謝范老師以及她的兒女們在晉繡上的堅持并發(fā)揚,祝福她們在晉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祝福晉繡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開枝散葉,祝福范老師及弟子們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輝煌,給世人呈現(xiàn)出更精美的作品。</h3> <h3> 后記:范素萍1965年出生于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六七歲時即隨母親學習針線,十三歲開始繡作鞋墊、枕頭等物,因手巧心慧而名傳鄉(xiāng)里。二十歲時,她從90里外嫁到縣城近郊的團北村。中國共產黨黨員,和順縣卉峰手工繡藝中心董事長兼總設計師,首屆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晉中市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刺繡藝術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理事,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順縣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理事長等。代表性作品: 硬質繡《獅虎針葫蘆》、《和諧中國》、《和諧長壽》、《和諧大中華》、《和民心》、《順民意》、《愿》、《豹·喜》等;軟質繡《一路帶干秋》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