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秋天,是閱不盡的畫卷,篇篇絢麗多彩;</h3><h3> 秋天,是誦不完的詩篇,句句動人心弦。</h3><h3> 在這美麗的秋日,為了能做出“好吃又有營養(yǎng)的數(shù)學大餐”,2019年11月3日,我們許昌小數(shù)人再次相約許昌實驗小學,共同參加“教育名家吳正憲工作室”第六次專題研修活動——“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專題研修。</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 <h3> 參加本次研修活動的除了各縣市的工作室 骨干成員之外,還有來自杜偉強校長工作室成員校的朋友:河南大學附屬小學的王杰校長、鄭州市中原區(qū)淮河路小學的金煥芝校長、濮陽市油田第六小學的任思貞校長、許昌實驗小學鐵西校區(qū)的尹賽麗校長、許昌市魏都區(qū)光明路小學的尚建麗校長、許昌市新東街小學的吳凱歌校長、鄢陵縣人民路小學的喬艷青校長以及來自南陽市鎮(zhèn)平縣雪楓街道辦事處泰山廟學校的老師們。</h3> <h3> 本次活動共分四個環(huán)節(jié):1.許昌實驗小學張娟老師的研討課《線段、射線、直線》;2.吳正憲老師的示范課《面與周長》;3.許昌實驗小學教師的教研分享;4.吳老師的專題報告。</h3> <h3> 主持人還未致歡迎詞,吳老師就結(jié)合本次的研修主題給在座的老師們提出了三個“課前思考題”:1.圖形的認識從哪兒來?2.通過對它的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什么樣的核心素養(yǎng)(關鍵能力)?3.接下來的兩節(jié)課能不能落實和實現(xiàn)這些目標?</h3><h3> 仔細回憶,幾乎每次活動,吳老師都會這樣給我們留下一些課前思考,這些思考直擊研修主題的數(shù)學本質(zhì),是每次研修的核心問題,由此可見吳老師的良苦用心!</h3> <h3> 上午八時半,活動正式開始。</h3> 線段、射線、直線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 上課伊始,張娟老師就以“線”為引,親切地問學生們:“你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線?”學生紛紛談到自己見過的直線、虛線、斑馬線、毛線……由此進入對“直的線”的探究。</span></h1><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在你的腦海中線段長什么樣?”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學生知道線段有兩個端點和一條直直的線,并且還有長度?!澳悄隳懿荒墚嬕粭l線段呢?”“大家畫了3cm,5cm,10cm的線段,那你能畫100cm的線段嗎?”通過這些問題的引領,學生體會到線段的兩個端點是線段的開始和結(jié)束,是線段的頭兒 和尾。</span><br></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就這樣,通過說自己心目中每種線的樣子,到畫出它們的樣子,再到找出它們的特征,張娟老師帶領孩子們步步深入,走進不同的“線的世界”,然后,通過動態(tài)圖的展示,從直線上找到線段和射線,突出線段、射線是直線的一部分,對新知識進行了系統(tǒng)架構(gòu)。</span><br></h3><h3> 看到這些線,你能想到哪些圖形?為什么學角要先學線?角的兩條邊到底是什么線呢?課末的留白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也為后續(xù)的學習做出了鋪墊。</h3> <h3> 課后,吳老師隨機對學生進行訪談:“看著黑板上留下的兩條射線,你想說點什么?”“一條射線長,一條射線短!”“同意嗎?”</h3><h3> 就在吳老師的不斷追問中,我們才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眼光受到了墻壁的制約,不敢讓射線“穿墻而過”,于是,<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吳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師就引導孩子們閉上眼睛大膽想象這兩條射線穿墻而過,甚至穿出校園,穿出許昌,穿出中國……不得不佩服,吳老師的這一番看似隨意的點撥,實實在在地是“畫龍點睛”呀!</span></h3> 面和周長 <h3> 第二節(jié),吳正憲老師和三(6)班的學生們合作帶來了一節(jié)示范課:《面與周長》。</h3><h3> “同學們,你從黑板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從顏色和形狀談到看到了粉色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顏色長在哪兒?”“顏色長在形狀上,長在面上?!薄俺嗣?,你還發(fā)現(xiàn)了圖形的什么?”就這樣在你來我往的交流對話與動手摸一摸面、邊的不同體驗中,吳老師一步步將學生的關注點從“面”引向“周”,幫孩子們建立了面外有周,周內(nèi)有面的認識,然后將問題聚焦在研究“周”的長短上。</h3> <h3> </h3> <h3> 這一環(huán)節(jié)可真精彩!吳老師竟然從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上剝出了它們的“周”!</h3><h3> “如果我們要在操場的一周圍上籬笆,你最想知道什么?”借此情景引導學生明確測量時要找準測量對象、測量工具、測量單位、記錄結(jié)果,同時又通過三個圖形“周”的長度的直觀對比,培養(yǎng)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和推理能力。</h3><h3> </h3> <h3> </h3> <h3> 正是有了“摸周”、“指周”、“辨周”、“剝周”、“量周”這一系列的操作與體驗,學生們對圖形的“周”有了深刻的認識,“周長”的概念也水到渠成地活化在了孩子們的心中。最后,吳老師把一個操場模型擺在黑板上,模擬小胖跑步,讓學生們再次體會到底什么才是周長。</h3><h3> “除了關心一個圖形一周的長度,你還關心這個圖形的什么?”課末,吳老師又給學生留下了這樣的懸疑。于是乎,孩子們就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例如:<span style="line-height: 1.8;">這些圖形的“面”有多大,面和周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疑問不斷生發(fā),探究意猶未盡……</span></h3> 教研分享 <h3> 接著,許昌實驗小學的楊變紅、馬燕老師以《小學數(shù)學“單元學習”的思考與實踐》為題,分享了她們的教研團隊在深度教學理念下的探索實踐。</h3><h3> 首先,楊變紅老師結(jié)合不同的教學案例,介紹了她們在“單元學習”理念指導下對某些教學內(nèi)容進行的調(diào)整與重組,如四年級上冊《大數(shù)的認識》單元,教材編排是把億以內(nèi)的大數(shù)與億以上的大數(shù)認識分開教學,而她們則大刀闊斧地將這兩個內(nèi)容合并在一起,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進行遷移類推,掌握方法,總結(jié)規(guī)律;接著,馬燕老師結(jié)合她們對立體圖形教學的單元分析,以《長方體的認識》一課為例,分享了她們在教學設計中,如何確定單元目標,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探索過程。</h3> <h3> </h3> 交流點評 <h3> 兩位老師的分享讓我們初步感受到了深度學習下的單元教學的優(yōu)點及實施方法,這時,吳老師順勢借用了兩位老師的分享案例:《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萬以內(nèi)數(shù)的加法》教學中內(nèi)容的重組,實現(xiàn)了臺上臺下的即時互動,聊起了老師們最感興趣的深度學習。</h3><h3> 從吳老師深入淺出的案例剖析中,我們感受到了深度學習要以學生的認知起點為教學基礎,通過對一類(單元)教學內(nèi)容的整體剖析,提取它們之間相通的數(shù)學本質(zhì),將看似分散、零碎的知識點進行整合銜接,使其系統(tǒng)化,然后通過恰當?shù)慕虒W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知識的來源、發(fā)展及應用,除此之外,吳老師還提醒大家“深度學習”不是顛覆,而是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持續(xù)深入,創(chuàng)新發(fā)展。</h3> <h3> 在吳老師的解讀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詞語:“綱舉目張”(解釋如上圖),不甚了解,搜索之后,發(fā)現(xiàn)這或許就是對深度學習下單元教學的一種本質(zhì)解讀吧!</h3><h3> </h3><h3> </h3> <h3> 臺上的每一次驚艷都是臺下無數(shù)次辛苦磨礪與無私付出的成果。感謝吳老師,每次活動都率先垂范,親自引領;感謝張紅娜老師和查卓珩校長,心系許昌小數(shù),精心籌劃每一次活動;更要感謝許昌實驗小學的核心成員們,不畏艱辛,勇挑重任,付出總有回報,待來日,看許昌小數(shù),滿園花枝俏!</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