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年是記憶的開始.....</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也是一個夢的符號.<br></span>它代表經(jīng)歷滄桑后的人們對純真的懷念,<br>一個人的時候,我喜歡靜靜坐在桌前,</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翻看那些過去的照片.....</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懷念那逝去的歲月......<br></span>懷念那些童年在一起玩耍的伙伴......</h1><h3></h3><h3></h3><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們都是在67軍高炮團部隊大院里長大的子女,從高炮團組建以來,無論是在膠州還是淄博。</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孩子跟隨父輩轉(zhuǎn)戰(zhàn)南北,流動性特別大,玩伴也多,但聯(lián)系的很少,那時的通訊不像現(xiàn)在這么方便。好多孩子隨部隊轉(zhuǎn)移后就沒了音訊??墒侵灰阋婚_口,標準的"八一"普通話就能告訴你,他是部隊大院里長大的孩子,心里就多了一份信任感。</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如今的我們都長大了,我們大部分都子承父業(yè),穿起了那身橄欖綠……那家都有幾個兵,那家都有軍中人。都和部隊有割不斷的情緣。但我們童年的樂園——部隊大院,卻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懷念。</span></h1> <h1>《童年的伙伴》<br>文/王霞<br>我們<br>童年的伙伴<br>部隊大院<br>是我們生長的搖籃<br>從呱呱墜地<br>就注定是其中的一員<br>在嘹亮的軍號聲中<br>我們長大<br>在戰(zhàn)士的懷抱和背上<br>我們感受著寬大的情懷和溫暖<br>軍魂<br>造就了我們的思想<br>鋼槍<br>讓我們懂的了重任在肩<br>當我們也穿上戎裝的瞬間<br>才體會到父輩們的軍旅生涯<br>是多么的榮耀和艱難<br>子承父業(yè)<br>是我們的選擇<br>保家衛(wèi)國<br>是我們童年的夢幻<br>與橄欖綠結(jié)下的情緣<br>讓我更加懷念<br>部隊大院里一起渡過的童年……<br>你們</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永遠是我心中最懷念的伙伴!</h1> <h1>曾經(jīng)的高炮團營房大門</h1> <h1>高炮團在日照駐防時的官兵留影</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的媽媽,這里有她們年輕的身影</span></p> <p>我們的媽媽,這里有她們年輕的身影</p> <h1>幼兒園的小伙伴們</h1> <h1>看著這一張張笑臉,你能認出幾個。</h1>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托兒所的小朋友合影留念</span></p> <h1>大院里發(fā)小時的同學合影,你能認識幾個?</h1> <h1>童年姐弟兩人的留影。王桂娟和王建設(shè)</h1> <h1>大院發(fā)小們的留影</h1><h3></h3> <h1>是一塊在高炮團大院長大的發(fā)小,也是戰(zhàn)友,在200師女兵排一起當兵。這是王霞和孟志堅</h1> <h1>這是高炮團大院里的幾位姐姐,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后排左起:孟志堅,齊路改,張建輝,王霞。前排左起:鄧亞萍,劉素萍,孟維香</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我們七人現(xiàn)在的狀態(tài)。都是七十歲左右的人了。時光如梭,從萌萌少女轉(zhuǎn)眼都是雙鬢白發(fā)的老太太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能認出來對上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現(xiàn)在的鄧亞萍大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現(xiàn)在的王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現(xiàn)在的孟志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現(xiàn)在的齊路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現(xiàn)在的劉素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現(xiàn)在的孟維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孟維香和她的兩個妹妹們</span></p> <h1>69年她們相繼子承父業(yè)當兵了,分散在各個部隊。這是王霞,孟志堅,齊路改,張文娟</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張建輝,鄧亞萍,王霞,劉素平</span></p> <h1>這是大院里曾經(jīng)的孩子王。我的大弟王建議和我媽(白阿姨)的合影。</h1> <h1>部隊大院的孩子個個喜歡這身橄欖綠,他們從小認識的第一個顏色就是橄欖綠色。這是王家的兄弟姐妹。五個孩子四個繼承父業(yè)當兵衛(wèi)國。</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膠州大院里的大哥馮建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現(xiàn)在的馮建國</span></p> <h1>1974年10月24日高炮團子女響應(yīng)毛主席號召光榮上山下鄉(xiāng),在司令部門前和老首長合影留念,非常難忘。部隊開著大解放,部隊官兵熱烈歡送我們。很隆重。也是孩子們參加淄博市第一批上山下鄉(xiāng),在市級領(lǐng)導(dǎo)關(guān)懷重視,接受用教育,如同去上戰(zhàn)場一樣光榮。</h1><h3></h3> <h1>大院子女王麗娟積極響應(yīng)毛主席的號召。下鄉(xiāng)當赤腳醫(yī)生為村里人服務(wù)。這是當年的《淄博日報》為她刊登的照片。</h1> <h1>這是他們下鄉(xiāng)前一起的合影</h1> <h1>孟軍梅下鄉(xiāng)前和發(fā)小們的合影</h1> <h1>這是齊三改和家人的合影</h1> <h1>這是吳占靈和家人的合影</h1> <h1>這是高炮團曾任團長的郝叔叔家人的留影</h1> <h1>郝叔叔的兒子郝躍進</h1> <h1>這是魏叔叔家人的留影</h1> <h1>二女兒魏淑淼在199師當兵,她是我們發(fā)小里參加過越南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唯一女兵,后調(diào)到空軍航校。是<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們高炮團大院子女們的驕傲!我們向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致敬!</span><br></h1> <h1>還有你們的大哥呂文義,他是我們大院里的佼佼者,他也參加了這場越南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在自己的生命里留下了一筆重彩。他是我們的驕傲!我們向他致敬??!</h1> <h1>呂文義和戰(zhàn)友們的合影</h1> <h1>這是魏叔叔一家的留影。</h1> <h1>這是還健在的孫叔叔(67軍后勤部長)和成阿姨。成阿姨是高炮團服務(wù)社的,只要我們小孩拿錢去買東西,她總是很和藹的問明白,并囑咐一句“拿著東西趕快回家,別到處亂跑?!蔽覀冃r候常聽爸媽叫她“小成阿姨”,直今發(fā)小在一起說起來,還是稱呼“小成阿姨?!彼俏覀兏吲趫F大院里最漂亮的家屬。我們祝他們身體健康!平安長壽!</h1> <h1>大院發(fā)小第一次聚會時合影</h1> <h1>部分發(fā)小聚會時的合影</h1> <h1>一起翻看小時候的照片,看的津津有味</h1> <h1>孫成海和發(fā)小們翻看小時候的照片。</h1> <h1>曾經(jīng)的發(fā)小。如今都已是雙鬢白發(fā)了。</h1> <h1>這是部分發(fā)小們的聚會。那時的王建軍還在世,也是他留給我們的身影。</h1> <h1>高炮團大院子女在魏心東等人的組織下,于2019年2月16日,在淄博張店又一次相聚,并邀請了高炮團當時在職的領(lǐng)導(dǎo)干部張元忠和邵俊磊參加。會前先由原高炮團郝團長之子郝躍進講述了高炮團組建的歷史,并由張元忠大哥(當年我們的解放軍叔叔)講述了高炮團為人不知的故事,讓我們感動父輩們把戰(zhàn)友情看的比個人幸福都重要。讓我們更加珍惜戰(zhàn)友之情。</h1><h1>從那時的一個個小屁孩,看著如今成長起來的帥哥美女,真讓我們感嘆歲月不饒人??!</h1> <h1>我們這次聚會的組織者魏心東講話</h1> <h1>郝團長的兒子郝躍進給大家講述高炮團的歷史</h1> <h1>兄妹三人從上海趕來參加這次聚會</h1> <h1>這是王霞和齊路改,參加這次聚會的兩個大姐大。都是往70歲門檻里邁進的人了。希望能和弟弟妹妹們能再多聚幾次。</h1> <h1>女士們合影留念</h1> <h1>聚會時的熱烈場面</h1> <h1>大院里最小的小妹妹和哥哥們特意從上海趕來參加這次聚會??此Φ亩嗝撮_心。</h1><h3></h3> <h1>和張元忠大哥合影</h1> <h1>魏淑淼給大家敬酒</h1> <h1>王麗娟給大家敬酒</h1> <h1>大院子女們相聚一起,開心的笑語聲聲不息</h1><h3></h3> <h1>孫成海是我們那時的小弟弟,如今已是大帥鍋一個了。感嘆歲月把我們都變成了雙鬢白發(fā)老太太了。</h1> <h1>女士們開心的聚在一起留影</h1> <h1>最小的小妹妹們她們玩的很開心。</h1> <h1>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次聚會雖然結(jié)束了,但大家玩的都很快樂!很開心。再次謝謝組織這次聚會的魏心東等人。你們辛苦了。希望以后大家能常聚聚。讓我們傳承前輩們的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他們的精神。當好他們忠實的接班人。</h1> <h1>觀王霞大姐像冊感想<br>大院一個特殊的群體, <br>凝聚著院情難忘友誼。 <br>難忘六零三九的集聚, <br>懷念五四八一三記憶。<br>從兒時們跳繩投石起,<br>到青壯暮歲相盼回憶。<br>無海角天崖距離千里,<br>為情深勇來張店相聚。<br>祝叔叔兄弟姐妹幸福,<br>愿我們情誼永存長續(xù)。<br>健身修養(yǎng)重保自貴體,<br>康莊大道方能存自己。</h1><h3></h3><h1> 2O19、2、1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呂文義</span></h1> <h1>附上高炮團組建的歷史:<br> 軍高炮群于1960年10月15日于青島市武定路軍部組建,由陸軍199師、200師、201師、67軍炮兵基干團的高炮營和守備10師、20師高炮連組成。番號為:“濟南軍區(qū)第二機動高射炮兵群”。但各營、連編制仍歸其師。首任群長任香庭,政委孫兆瑞,副群長王福增,副政委朱希明,參謀長郝宗周,政治部主任張仁和,副主任趙鶴群,副參謀長齊德海,后勤處長鄧墨林。高炮群下設(shè)4個營,14個高炮連,4個高機連。199師、200師、201師高炮營依次編為一營、二營、三營,軍炮兵基干團高炮營編為四營。青島守備10師高炮連先配屬于199師高炮營,后調(diào)整配屬于201師高炮營。海陽守備20師配屬于軍基干團高炮營。<br>高炮群成立后,即于10 月25日開赴日照縣丁家樓地區(qū)布防,執(zhí)行伏擊臺灣蔣軍p~2v低空偵查機任務(wù)。三年間,根據(jù)敵情變化,在日照五次調(diào)整伏擊地域。后又赴臨沂地區(qū)設(shè)防,1964年7月初撤回膠縣休整。<br>期間,1961年4月,武漢軍區(qū)第十五軍四十四師高炮營調(diào)歸該高炮群。同年5月13日,按軍區(qū)指示,將四十四師高炮營和六十七軍基干團高炮營合編為“高射炮兵第九十二團”,群部兼團部。 1962年8月,接軍委頒發(fā)的陸軍編制表規(guī)定,撤銷“高射炮兵第九十二團”編制,整編為高炮群四營。</h1><h3></h3><h1>1963年9月全群由日照移防臨沂大太平地區(qū),配屬高炮第六十七師執(zhí)行對空防御任務(wù),被該師編為第五分群,稱“濟南軍區(qū)第一機動高炮群第五群”。1964年7月撤回膠縣休整后撤銷該名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