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非洲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中,貧窮、落后、炎熱、野蠻、騷亂、戰(zhàn)爭等等是關鍵詞。而事實上,有些印象并不符合事實。比如炎熱,我們的下意識里一是非洲基本上都是黑人,如果非洲不熱,那里的人怎么就都是黑人了呢?二是非洲的地理位置基本上分布于赤道南北兩側。我們中國即便是最南邊的海南島,緯度位置還是在北緯18°10′-20°10′之間,距離赤道還有1900多公里夏季尚且熱到那樣一個程度,如果在赤道南北兩側的非洲國家如何能不熱?</h3><h3> 我在去東部南部非洲之前就是這么想的。</h3><h3> 但是,當我于2014年第一次踏上東非肯尼亞國之后,這個印象便徹底顛覆了。</h3><h3> 原來,東部非洲,特別是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等幾個國家,地理位置雖然就在赤道兩側,但是,他們卻都地處高原地帶,平均海拔在1600米至2000米之間。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自然常識,即,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會下降6度,這樣,我們就不難算出海拔1600米至2000米的實際溫度了。因此,東部非洲特別是肯尼亞和坦桑尼亞這兩個國家全年平均氣溫都在26度左右,這里沒有春夏秋冬四季,只有旱季和雨季,因此來到這里,氣候宜人,氣溫涼爽,加上非洲草原上水草豐茂,于是,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幾百上千種的動植物會生長在那貧瘠的非洲大陸上生息繁衍、綿延不斷、浩蕩如流。</h3><h3> 非洲國家的人民普遍為黑人并不是因為熱,而是人種的緣故,就像亞洲普遍為黃種人,歐洲普遍為白種人一樣,只是人種的分布而已,與氣候沒有關系。但是,非洲的貧窮與落后卻是顯而易見的,究其原因,既有文化起源的原因,也有智商進化問題,既有基礎落后特別是教育落后的問題,也有國家治理和國家發(fā)展缺乏科學規(guī)劃問題。這需要非洲國家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慢慢得到改變。</h3><h3> 瑕不掩瑜,非洲特別是東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色,特別是他們那里的獨一無二的、豐富的、震撼人心的動植物資源真乃是非洲最大最寶貴的財富,它讓全世界看到了非洲的魅力,也讓全世界看到了非洲的希望和人類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美妙愿景。</h3><h3> 我第一次踏上東部非洲肯尼亞是在2014年的7月,短短十幾天的瀏覽只能算是蜻蜓點水,但卻讓我有了再次走進非洲的沖動。2016、2017年我又兩次走進南部非洲的南非、納米比亞、津巴布韋、贊比亞和馬達加斯加。給我的總體印象是:非洲雖然落后,雖然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但是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人民,那里的動植物真的太值得我們?nèi)⒂^、去拜謁、去尊敬、去思考、去回味了!</h3><h3> 2018年7月底至8月中旬,我再次參加了中國數(shù)碼攝影家協(xié)會暨北京環(huán)球攝影文化有限公司組織的肯尼亞、坦桑尼亞兩國動物大遷徙拍攝活動,再次走進東非,再次受到震撼和感動,也再次拍到了讓我心儀的照片,在此與我的朋友們分享。鑒于拍攝的動物種類太多,特將照片分類編輯。分別為:食肉動物篇、食草動物篇和禽鳥篇。拍得不好的地方懇請朋友們批評指正!</h3><h3> 今后,如果我的身體允許的話,我可能還會再去非洲!</h3> <h3>非洲動物中有“五霸”一說,它們分別是獅子、大象、犀牛、野牛和花豹。我就按照這樣的秩序排列了它們的順序。</h3> <h3> 至于他們之間誰是老大,誰是老二,誰是鹵水點豆腐,我還沒鬧清楚,非洲朋友們似乎也沒有說清楚,抑或誰也說不清楚。比如這排在第一位的獅子,貌似個頭體重兇狠程度應該沒人懷疑它還有懼怕者吧?<br></h3> <h3>誰成想,這次在非洲草原我們親眼目睹到一公一母兩只成年獅子竟然被一只野牛攻擊的場面,兩只獅子竟然被嚇得面如土色、落荒而逃。真讓觀看者大跌眼鏡。<br></h3> <h3>可是,這并不影響公獅子隔三差五地享受獵物,美餐一頓的待遇。在五霸之一的獅群中,公獅子是不負責捕獲獵物的職責的。捕獵都是母獅子的任務,它們捕到獵物以后會主動留給公獅子足夠多的上好部位供公獅子享用。</h3> <h3>獅子(學名:Panthera leo;英文名:Lion):簡稱獅,中國古稱狻猊。是一種生存在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是現(xiàn)存平均體重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在世界上唯一一種雌雄兩態(tài)的貓科動物。<br></h3> <h3>獅群中的母獅基本是穩(wěn)定的,它們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個獅群。獅群也會接納新來的母獅。但公獅常常是輪換的,它們在一個獅群通常只待兩年(也有長達六年的記錄),要么是被年輕力壯且更有魅力的雄性趕走,要么是自己離家出走以尋找新戀情和家庭。<br></h3> <h3>獅子通常群居生活,一個獅群約有8到30個成員,平均為17頭。其中往往包含連續(xù)的幾代雌獅,至少一頭成年雄獅和一些成長中的獅幼仔。雌獅構成了獅群的核心,它們極少離開出生地。獅群包含2頭成年雄獅,但是肯定只有一頭是領頭的。成年雄獅往往并不和獅群呆在一起,它們不得不在領地四周常年游走,保衛(wèi)整個領地。<br></h3> <h3>發(fā)現(xiàn)草原上有異動現(xiàn)象,母獅子趕快帶領小獅子轉移陣地,以防外群的公獅子襲擾自己的寶寶。</h3> <h3>母獅子在逐漸靠近角馬,準備捕殺。但是最終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是這次捕殺它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單獨行動了。集體捕獵經(jīng)常都是無功而返,單個偷襲不就更是癡心妄想了?看來抖機靈在什么種群里也是必敗無疑的。</h3> <h3>非洲象,標準的食草動物。但之所以把它和犀牛放在了食肉動物篇里,是因為作為非洲五霸之一的動物介紹,我覺得還是集中放在一個系列的片子里介紹更有利于大家對非洲五霸印象深刻。</h3> <h3> 非洲象的成體不懼怕任何動物的進攻威脅,但幼仔卻無力抵擋獅、鬣狗、野狗以及禿鷲之類的襲擊,所以在休息時群體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進行防御和自衛(wèi),而雌象即使感覺到一點危險,也會用長鼻子來提醒幼仔。<br></h3> <h3> 在群體進行長距離、大規(guī)模的遷移時,幼仔必須緊緊地跟上,不過雌象也會不離左右地進行保護,隨時擊退企圖進犯的食肉動物。<br></h3> <h3>非洲象喜歡群居,一般20-30只集成一個家族群。每群都由雌象統(tǒng)帥,成員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象在群體中沒有位置,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群體,只有在交配期間才偶而回到群體中。群體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行動時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無論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體中的成員之間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br></h3> <h3>非洲象在草原上所向無敵,但大多用溫和的方式與其他動物競爭。只有在憤怒或恐懼的時候,才有可能傷害其他動物,此時就是身強力壯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br></h3> <h3>非洲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雄性和雌性呈二態(tài)性(雌雄兩性在體形或身體特征上都有所不同)。該屬的兩種象均產(chǎn)于非洲,它們可以生活于從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種自然環(huán)境中,包括森林、開闊草原、草地、刺叢以及半干旱的叢林。<br></h3> <h3>雌雄大象交配前的前戲。</h3> <h3>犀牛(學名:Dicerorhinus)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 有4屬5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000-5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于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棲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間活動,獨居或結成小群。生活區(qū)域從不脫離水源。食性因種類而異,以草類為主,或以樹葉、嫩枝、野果、地衣等為食物。母獸妊娠期18-19個月。壽命30-50年。<br></h3> <h3> 黑犀牛曾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但現(xiàn)在,它們的分布范圍已經(jīng)縮小到非洲南部和肯尼亞,數(shù)量卻已經(jīng)回升到4880頭左右,比20世紀90年代中期增長至少一倍。
2011年,黑犀牛的西非亞種宣告滅絕。<br></h3> <h3>犀牛體肥笨拙,有許多獨特的外貌特征:異常粗笨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于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它們雖然軀體龐大(其中白犀是僅次于象的第二大陸生動物)相貌丑陋,雖然體型笨重,但仍能以相當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非洲黑犀在短距離內(nèi)能達到每小時45公里的速度。<br></h3> <h3> 犀牛多獨居,個體之間很少接觸,只有白犀牛以約10只的數(shù)目群居。多數(shù)時候都會避開人類,但在交配季節(jié)時期的雄犀牛,或帶領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會攻擊任何目標,包括人類。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氣比較壞者,會主動攻擊任何陌生的氣味或聲音。<br></h3> <h3> 終于找到水了。水是寶貴的,特別是在這非洲沙漠中。好好往深處走走,多泡一泡這盔甲似的厚皮,好好解解乏。</h3> <h3> 在無人無其他動物的干擾下到水塘里喝喝水,泡一泡,雖說比不了人類的這個浴那個浴的,但作為野生犀牛來說已經(jīng)很難得了。</h3> <h3> 喝水喝飽了的犀牛準備回到灌木叢中去,與大家告別:明兒見!</h3> <h3>非洲野水牛(學名:Syncerus caffer):共有5個亞種。頭體長2.1-3.4米,身高1-1.7米,體重300-900千克。胸膛寬闊,四肢粗壯,頭大角長,雄性的角從頭部向外和向下擴散,在一些雄性中,角通過覆蓋頭部的大盾連接。頭頂?shù)娜彳浀拿l(fā)附著在大而下垂的耳朵上。身體通常覆蓋著稀疏的毛發(fā),通常從棕色到黑色。長尾巴,尾尖處有毛發(fā)流蘇。雄性個體大于雌性,角也更大更長更厚。而熱帶草原的種群的體型可以達到森林棲息地的物種的兩倍。
<br></h3> <h3> 野水牛屬群居動物,牛群中最強壯的公牛會成為族群的領袖,統(tǒng)領牛群,并享有吃最好草糧的權利。從不遠離水源。是夜行動物,日間會避開烈日高溫,常躲在陰涼處或浸泡在水池或泥濘中使身體較涼快。受了傷、落單或帶著小牛的母牛尤其具攻擊性,很危險。廣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區(qū)。<br></h3> <h3> 鬣狗看到野牛也只是保持一定距離警惕著觀望,完全惹不起。</h3> <h3>花豹(學名:Panthera pardus)是大型肉食性動物,體形似虎,但明顯較??;頭小尾長,四肢短?。幻稽S色,滿布黑色環(huán)斑;頭部的斑點小而密,背部的斑點密而較大,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的梅花狀圖案,又頗似古代的銅錢,所以又有“金錢豹”之稱。前足5趾,后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縮。
我拍的這兩張花豹很不理想,在這只是湊個數(shù)。即便如此,這也是我在2014年第一次去肯尼亞是拍到的,而今年二次去肯尼亞連花豹的影子都沒看到。坦桑尼亞更是蹤影皆無?;ūF(xiàn)在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數(shù)量很小,遇見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它與獵豹的區(qū)別除了體型、個頭、肥瘦以及對獵物處置方式不同以外,最最顯著的區(qū)別是獵豹臉部眼睛與鼻子之間有一道黑色毛發(fā),稱之為:淚腺。而花豹沒有,因此,花豹與獵豹很好區(qū)別。</h3> <h3> 花豹生活于森林、灌叢、濕地、荒漠等環(huán)境,其巢穴多筑于濃密樹叢、灌叢或巖洞中。營獨居生活,常夜間活動,白天在樹上或巖洞休息。在食物豐富的地方,活動范圍較固定;食物缺乏時,則游蕩數(shù)十公里覓食。守衛(wèi)自己較固定的領域,雄性的領域比雌性者大。捕食各種有蹄類動物,也捕食猴、兔、鼠類、鳥類和魚類,秋季也采食甜味的漿果。食物缺乏時,也于夜晚潛入村屯盜食家禽家畜。
分布非常廣泛,跨越亞洲、非洲的許多地區(qū),從喜馬拉雅山脈到撒哈拉大沙漠都有存在。<br></h3> <h3>花豹看到我們在拍照,慌不迭地從樹上跳到地下一溜煙逃走了。</h3> <h3>獵豹(學名:Acinonyx jubatus):又稱印度豹,是貓科獵豹屬的一種動物,也是獵豹屬下唯一的物種。獵豹全身都有黑色的斑點。從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條紋,尾巴末端的三分之一部位有黑色的環(huán)紋;后頸部的毛比較長,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樣,體型是纖細、腿長、頭小。<br></h3> <h3> 獵豹的生活比較有規(guī)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點鐘前后開始外出覓食,它行走的時候比較警覺,不時停下來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可以捕食的獵物。另外一點的話,它也防止其他的猛獸捕食它。它一般是午間休息,午睡的時候,它每隔6分鐘起來,就要起來查看一下,看看周圍有什么危險。一般來說的話,獵豹每一次只捕殺一只獵物,每一天行走的距離就是大概五公里、最多走十多公里。雖然它善跑,但是它行走距離并不遠。
<br></h3> <h3> 獵豹棲息在溫帶、熱帶的草原、沙漠和有稀疏樹木的大草原。獵豹為食肉動物,主要食物為各種羚羊,一次只捕殺一只獵物,奔跑速度極快,野外獵豹的壽命一般是15年,主要分布在非洲等地,現(xiàn)存3個亞種。<br></h3> <h3>
喝足水后的獵豹旁若無人般從水坑邊慢悠悠走開。</h3> <h3> 獵豹為食肉動物,獵物主要是中小型有蹄類動物,包括湯姆森瞪羚、葛氏瞪羚、黑斑羚、小角馬等,在食物匱乏時,也會襲擊斑馬,另外鴕鳥也是獵豹經(jīng)常捕食的對象。偷偷接近到與獵物10至30米的距離,然后獵捕獵物,獵捕時速度最高可達到時速120千米,且僅一腳著地,但最多只能跑3分鐘,超過時,生理構造使獵豹必須減速,否則它們會因身體過熱而死。通常在1分鐘內(nèi)即可獵捕到獵物,如果獵豹獵捕失敗,那將是浪費體力。大致6次捕獵中僅有1次會成功。獵豹剛捕捉到獵物后,能用嘴持續(xù)咬住獵物頸部直到斷氣而期間鼻部大量進行呼吸,但全力奔跑后的獵豹體能狀況孱弱,需要數(shù)十分鐘復原,因此更無法迎敵非洲豺犬,只能放棄到手獵物;但曾有極端的案例是一頭獵豹捕獵后還賭命將一頭非洲豺犬驅走。一個獵豹連續(xù)追獵5次不成功或獵物被搶走,就有可能會被餓死,因為再沒力氣捕獵了<br></h3> <h3> 在自然界獵豹常常被一些體型比較大的貓科動物,比如說獅子打敗,或者有可能被獅子咬死吃掉。幼豹的成活率很低,三分之二的幼豹在一歲前就被獅子鬣狗等咬死或因食物不足而餓死。<br></h3> <h3>形單影只的鬣狗經(jīng)常性地在馬賽馬拉草原上無目標地游蕩著。</h3> <h3>鬣狗(學名:Hyaenidae):哺乳動物,是中等體型,生活在非洲、阿拉伯半島、亞洲和印度次大陸的陸生肉食性動物。它們同屬于一科,僅4屬4種,可分為2個亞科:鬣狗亞科和土狼亞科。體型似犬,長頸,后肢較前肢短弱,軀體較短,肩高而臀低;頸后的背中線有長鬣毛;牙齒大,具粗壯的錐形前臼齒,裂齒發(fā)育,臼齒退化。頜部粗而強,能咬開骨頭。鬣狗(條紋鬣狗)體較小,全身布滿條紋,多為獨居,依靠發(fā)達的嗅覺覓食腐肉。棕鬣狗體型較大,分布于非洲西南部海岸,常到海灘尋食螃蟹、魚等。斑鬣狗僅見于非洲,體型較大,成群獵食,除食腐肉外,能獵捕羚羊。<br></h3> <h3>走走停??纯词趋喙返牧曅灾?。</h3> <h3> 黑背胡狼(學名:Canis mesomelas):個頭較小,長相似狗,行動敏捷,頭體長96-110厘米,體重7-13.5千克。是一種長腿,中等大小的犬科動物,帶有類似狐貍狀的尖口吻。黑色皮毛從脖子后面延伸到尾巴,背部黑色有銀色馬鞍標記。身體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紅褐色到棕褐色,體側和腿部變得更紅。尾巴大毛發(fā)濃密,尾尖黑色。有一雙大而尖的耳朵。它們除了自己捕獵小型動物以外,很多時候他們更喜歡“撿剩”,即大型食肉動物吃剩下的骨頭、筋頭巴腦,它們就會上前打掃一番,填飽肚子。
<br></h3> <h3> 黑背胡狼生活在東非大平原上。領地可達10.6平方公里,它們通過將尿液和糞便留在顯眼的地方而標記領地。飲食通常包括爬行動物、鳥類及其卵、植物、貽貝和魚類等海岸垃圾,腐肉甚至人類垃圾。生活在蘇丹、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境內(nèi)的東非大平原上。黑背胡狼在啃食大型食肉動物的殘羹剩飯的時候,等待它啃食完后的食渣的是身后的這些禿鷲。但是,黑背胡狼進食的時候,禿鷲們是不敢與之搶食的,只能站在不遠處張望和期盼。<br></h3> <h3>非洲疣豬體重50-150千克,體長0.91至1.5米,身高0.64 – 0.85米 。因眼部下方各長出一對大疣,因此得名。<br></h3> <h3> 除了掠食者外,疣豬對非洲大草原上的其它動物毫不在意,它們會和平的做自己的事。<br></h3> <h3> 非洲疣豬喜歡彼此躺在一起,用嘴和牙為對方整理身上的毛發(fā)。<br></h3> <h3> 進食中的非洲疣豬會跪在地上吃草并用鼻子拱地。<br></h3> <h3> 鱷魚(Crocodile)一種變溫動物,卵生動物。鱷魚是珍貴的爬行動物。鱷魚之名,或是由于其像魚一樣在水中嬉戲,故而得名“鱷魚”。
鱷魚是迄今發(fā)現(xiàn)活著的最早和最原始的爬行動物之一。它出現(xiàn)于三疊紀至白堊紀的中生代(約兩億年前),性情兇猛的脊椎類爬行動物,它和恐龍是同時代的動物,屬肉食性動物。<br></h3> <h3>這是發(fā)生在馬賽馬拉河上幾乎每天都會上演的生死一幕。一只角馬過河途中,突然從水底竄出一條大鱷魚,張開血盆大口咬向角馬的脖子。</h3> <h3> 一個野生動物共有的家——馬賽馬拉河,終年不斷地流過,它經(jīng)歷過角馬群一次又一次地遷徙。但是就在這個樂園中,也生存著角馬可怕的天敵。巨大的鱷魚把這條河據(jù)為己有,長年在這里安居。而對于角馬群來說,它們不僅要在這里飲水,更重要的是,必須趟過河到對岸去。于是,在動物大遷徙的過程中,馬賽馬拉河中幾乎每天都會發(fā)生驚心動魄的鱷魚捕食角馬的生死之戰(zhàn)。<br></h3> <h3>這次我們看到的是一只接近六米長的鱷魚咬住了一只角馬的屁股企圖拖入水中,而角馬則是拼命地往岸上走要擺脫鱷魚的獵殺。</h3> <h3>角馬與鱷魚,生與死的較量。前進一步就有生的希望,退后一步就會成為鱷魚的盤中餐,本能的驅使只有拼命向前。</h3> <h3>到口的獵物豈能輕易放過。鱷魚咬住角馬的屁股也是輕易不能送口,拼命往水里拽。還好,這只角馬最終從鱷魚口中掙脫跑到岸上。但是,據(jù)我們觀察,這只受傷的角馬即便脫離了鱷魚口,也已經(jīng)很難活下去了。因為它受傷嚴重,在非洲草原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中,特別是在艱難險阻、困難重重的遷徙路上,受傷的動物很難跟上大部隊,而且還面臨著更多的食肉動物的威脅,死亡就是必然的歸宿。</h3> <h3>而這只角馬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我們親眼看著鱷魚將它拖入深水中,幾經(jīng)沉浮,角馬溺斃,鱷魚張開大嘴咬住角馬游向淺水處準備美食一頓。</h3> <h3>張開血盆大口的鱷魚正在尋找下口的地方。</h3> <h3>咬住獵物拖向裸露在河中的石塊,以便開膛破肚,美餐飽腹。</h3> <h3>河馬是陸地上僅次于象的第二大哺乳動物,體軀龐大而拙笨,體長為350-450厘米,尾長約56厘米,體重3000-3500千克,但比較矮,四肢特別短,肩高只有140-165厘米,還不及象的一半高。<br></h3> <h3>河馬有一個粗碩的頭和一張?zhí)貏e大的嘴,比陸地上任何一種動物的嘴都大,并且足可以張開呈90度角。嘴里的牙也很大,門齒和犬齒均呈獠牙狀,是進攻的主要武器,下門齒不是向上生長,而是像鏟子一樣向前面平行伸出,長度可達60-70厘米,重量為2-3千克,犬齒的長度也達75厘米左右。眼睛、鼻孔、耳殼等都生在面部的上端,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br></h3> <h3> 河馬的皮膚很厚,背部和兩側的厚度可達4-5厘米,呈黑褐色兼赤紫色,光滑無毛,僅在嘴端、耳內(nèi)側和尾巴上有一些毛。前后肢上各有大小幾乎相等的4趾,趾尖有蹄,其形狀如同扁爪,趾間略微有蹼。<br></h3> <h3> 河馬是一種兩棲動物,喜群居,善游泳,怕冷,喜溫暖的氣候環(huán)境。它們的皮膚長時間離水會干裂,而生活中的覓食、交配、產(chǎn)仔、哺乳也均在水中進行。河馬是草食動物,但是稀疏獠牙長十厘米,母河馬為保護小河馬極具領域攻擊性。<br></h3> <h3>河馬成對或結成小群活動,老年雄性常單獨活動。夜行性:它們幾乎整個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覺或休息,晚上出來吃食,有時會順水游出30多公里覓食。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偶食陸地作物,以草為主,有時到田地去吃莊稼,食物短缺時,它們也吃肉。<br></h3> <h3> 河馬在陸地上生活的時間也很長,能以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奔跑,因此只能算是一種半水生動物。河馬有時也會咬死過河的角馬,但它很少去啃食角馬肉,咬死后的角馬就被河馬棄之一邊,成為了禿鷲等肉禽們的美食。因此,我把河馬也放在了食肉動物篇里了,其實,河馬是食草動物。<br></h3> <h3> 不遠處張開血盆大口的河馬虎視眈眈看著正在強渡馬賽馬拉河的角馬群,不知什么時候河馬會突然襲擊,也就無從知道哪幾只角馬會被咬死。</h3> <h3>河馬有時也會打架,爭搶地盤,爭搶配偶,保護幼崽兒,但它們的打架程度是有限的,以嚇唬為主,達到目的為休,不會你死我活。</h3> <h3>源滾光滑河中臥,疑似巨石落河灘。</h3> <h3> 乍一看,真以為一堆石塊堆在河中心,細一瞧,是一群河馬臥在河中的石灘上。<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