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曾慧玲</b> (子雨) </h3><h3>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h3><div>云南省陶瓷書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div><div>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院聘畫家。</div><div>國家民族畫院院聘畫家。</div><div>《水墨視界》學術主持?,F(xiàn)居北京。</div><div>2003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碩士課程班</div><div>2011年-2013年就讀于教育部高教司博士課程班。</div><div>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并獲的獎項。</div> <h3><font color="#010101"><b>【名家評論】:</b></font></h3> <h3> 中國畫這些年出新了各種各樣的風格面貌,各種風格面貌的出現(xiàn)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xiàn)手法,擴大了中國畫的表現(xiàn)領域,使中國畫壇豐富多彩。</h3><h3> 看了女畫家曾慧玲的作品就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她的作品有很獨特的風格和別具一格的表現(xiàn)形式,她用一種略帶裝飾性的手法來表現(xiàn)陜北高原的景色,她筆下的陜北高原寧靜,典雅,給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溫馨,她注重畫面的形式感,色彩也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慧玲筆下的陜北高原既有古代文人的那種精神追求,也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br></h3><div>慧玲在校時就表現(xiàn)出了非常好的繪畫天賦,這些年來她孜孜不倦,對繪畫的追求和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她對繪畫的癡迷令人感動,她就像是為畫畫而生的,她具備了一個優(yōu)秀畫家所應有的素質和狀態(tài)。</div><div> 近幾年來,她又開始對傳統(tǒng)的繪畫筆墨,傳統(tǒng)山水畫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畫了一批水墨寫生,并在這個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一批水墨山水,她的水墨畫也畫的非常好,筆墨遒勁,簡練生動,神完氣足,我理解她是想在她的作品中加入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的因素,這體現(xiàn)了她思考和實踐的一種提升和深入。慧玲有非常好的繪畫感覺和形式表現(xiàn)的天賦,又具備了繪畫時的激情和嚴謹扎實的專業(yè)素質。期待她畫出更多好的作品。 </div><div><br></div><div>文~ 崔曉東(著名山水畫家,炎黃藝術館館長)</div> <h3><b>【作者獨白】:</b></h3><h3><b><br></b></h3><h3><b>“漸行漸遠”系列作品~采風日記</b><br></h3><div><br></div><div> 日落時分,涼意漸漸襲來 。透過冬日里的陽光,我靜靜地坐在高高的塬畔上,看到靜謐的田園,在夕陽的光照下忽明忽暗的小路彎彎曲曲若隱若現(xiàn),偶爾出現(xiàn)在路上背柴草的行人;遠處峁梁上呆坐了一天的中年人;村口木然遠眺的老婦人;三兩成堆雙手窩在袖口中或蹲或站在崖邊講著外邊新鮮事嘮著家常的老人;被關在土窯里側目偷看路人的驢子……還有牛似乎更加淡定悠閑地吃著草…….</div> <h3> 霞光慵懶地瀉在土坡上,而山體卻一片漆黑,這一切如此美好讓我有回歸的欲望。這里是理想國,是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棲息地,由此我有了更大的沖動,不能朝夕相處卻可用畫筆展現(xiàn)她的美好。</h3><div> </div> <h3>只有鄉(xiāng)民們才更能為那片熱土增添一抹溫暖的光,他們的舉手投足和樸素的語言,臉上的一道道溝壑都象從那片土地里生長出來的一樣和諧。唯獨少了二十年前到處可見的炊煙,家家用上了燃氣灶,雖然少了些許原始的感動,卻讓留守的老人們過上了相對舒適的生活。暫且留住美好的記憶,讓它成為我生命中永遠的情愫。曾經(jīng)的家園……</h3><div> </div> <h3>而站在村子的至高點,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雄強博大,無邊無際的溝壑縱橫在天地之間,綿延于天際之外,這樣的陽剛之美與村中恬靜溫暖的氛圍形成強烈的反差卻又相得益彰。這一切我都愛,也許前生這里是我的故鄉(xiāng),今世我來尋根!?。?lt;/h3><div>或許幾十年之后這里將不再有人居住,只剩下一排排空空的窯洞和鳥兒,松鼠…自由地出入飛翔,或許有更多的城里人來這里找尋失去的靈魂,或許…… 我們丟掉的東西太多太多!?。?lt;/div><div> </div><div><br></div><div> 2013年12月20日于陜北麻黃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