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始建于1928年5月,歷經九十年滄桑,校名達十五種之多。原始名“東臺縣私立栟茶初級中學” 沿用十年,至1938年7月。<br> 1928年初,栟茶鎮(zhèn)留日清末秀才繆文功(敏之)、留法博士徐一朋(徐鵬)和有識之士蔡晦漁(清述)、蔡觀明(爾文)等人集資,5月在栟茶鎮(zhèn)西街(現如東東盟紡織有限公司所在地)建校園,計平房20余間,招收初一新生45人,9月23日正式開學??娢墓樾6瓡硎麻L,公推徐一朋為校長??娢墓ψ餍8枰悦鬓k學宗旨:“栟茶雖小,開化早,人知學為寶。樹立中學校,強吾身體健吾腦。勤勉奮發(fā),努力行知,趕上文明道。濟世廣需才,惟吾栟中共永葆。”<br><br></h3> <h3> 建校之初命途多舛。首先,經費匱乏。學?;a僅有繆文功贈獻的六十畝田和繆秋舫捐資的1000銀元。學生每學期學費“尊師米”僅一至二斗,或按米價折幣交納。一斗米折0.8元,入不敷出。日常經費僅有徐氏宗祠公田中部分收入供使用,其余都由私人捐施。管理者不免口燥唇干,力竭聲嘶。后經多次申請,東臺縣教育局才給予少量補助?!?lt;br> 徐一朋,栟茶姚家埭人,先畢業(yè)于保定軍校,再在法國勤工儉學(與鄧小平、陳毅同期),后畢業(yè)于法國里爾大學,再后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25年在紐約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擔任中共栟茶支部書記。他知識淵博,思想前瞻,反對封建迷信,提倡民主科學,有很強的人格魅力,他的觀念影響著學生的行為。1928年11月初某夜,部分激進的師生和栟茶市保安團一起,搗毀了城隍廟、東岳廟、都天廟、龍王廟等處的神像。栟茶四鄉(xiāng)的農民和漁民怒不可遏。在少數人的挑唆盅惑之下,11月12日糾集了數千人將栟中校園的房屋、校產、教具全部焚毀。開學僅一月多的栟中瞬間化為一片廢墟。遭此厄運之后徐一朋沒有動搖辦學信念,捶胸頓足之余當機立斷,商借栟茶圖書館(原栟茶公園旁邊,現栟茶繭站西側)繼續(xù)教學。暫時安頓完畢,徐一朋偕教師于紹杰星夜步行前往東臺縣政府控告申訴??h長韓壽晉(浙江人)聞之震驚,受訴后親臨栟茶撫慰、勘驗、查辦,緝捕首犯數人,并指定已廢的城隍廟為新校園。稍作整修后全體師生搬進城隍廟復課。這一校址除1941年至1949年戰(zhàn)亂期間外,延續(xù)至今,達八十余年。<br><br></h3> <h3> 城隍廟建于清朝雍正年間,位于栟茶鎮(zhèn)運鹽河北,橋北街的末端(現栟茶運河北邊100米左右),是一個很大的四合院。大門朝南,即城隍廟山門,三上三下兩層。一層門廳東邊是體育器材室,西邊是教具和儀器室。再西邊是伙房,伙房另有一小門通校外。二層的門朝北,東西兩邊存放桌、凳、教學用品和雜物,中間作舞臺。這也是原來城隍廟的戲臺,廟里唱戲首先是給神仙看,所以戲臺朝北。作為校園舞臺,活動和表演給院內的師生觀賞,恰到好處。主樓城隍殿也是三上三下兩層。樓下主殿用作大禮堂,原來的神像底座便成了校長訓示的講壇。大廳邊上隔出一點,作為教師辦公室,左右都有樓梯通向樓上。樓上當中一間是圖書室,兩邊是教師宿舍。院中東西廂房用作教室。殿堂外東邊是廁所,西邊是校工宿舍。主樓后面還有一排平房,用作學生宿舍。操場在院外東邊,約二畝,正方形,也作公共運動場。<br> 雖然校園設施簡陋,房屋破舊,但給了師生們一個較為安定的教學場所。學校課程設置齊全,設有黨義、國文、外語、數學、歷史、地理、動植物、理化、生理衛(wèi)生、圖畫、音樂、工藝、體育、童子軍等14門課程。有的課程還有更細的分項。例如,國文包括古詩文和新文學;童子軍包括紀律、禮節(jié)、旗語、救護、偵察、露營等等。這一期間,愛好文學的學生徐靜漁、蔡暹、徐希祖、周庠等人發(fā)起組織“旭社”,出版校刊《旭日》,宣傳進步思想。<br><br></h3> <h3> 不久,殘余的守舊勢力悄然抬頭,煽動上級政府和地方要員,打壓進步人士。剛剛穩(wěn)定的教學秩序受到干擾,徐一朋校長受到排擠,終于在1929年暑假中,被調離栟茶,任東臺縣立中學校長,后任東臺縣教育局長。徐校長離開時有三位教師和近二十名學生也追隨他離去,其中就有學生徐靜漁(后任無錫市副市長,著名書法家)。新生的栟中又一次陷入困境。1929年秋未能招生。校長由陶培之(士元)接任,陶校長是1904年畢業(yè)的日本留學生(與黃七五、熊省之同學),雖然飽讀詩書,但也難為無米之炊。該年6月份大旱災,其后蝗蟲多次飛至,來時遮天蔽日,一旦降落便寸草不剩。農民的秋季收成不到七成,米價由原來的8元一石漲到13元。陶校長捉襟見肘,經費危機。教師的工資本來就不高,每月只有16元左右,被稱為“窮教叫兒”,現在工資又被拖欠。<br> <br></h3> <h3> 1930年,天災人禍漸少,胡植哉(海安人,又名胡植齋)接過栟中的爛攤子,繼任校長,直到1934年。胡校長畢業(yè)于上海美專,畫家,1927年6月在東臺加入共產黨,曾在東臺母里師范(張謇創(chuàng)辦,其兄張詧任校長)任教,后到栟中任訓育主任。</h3><h3> 1930年秋,學校招收初一新生30余人。1931 年夏,第一屆學生25人畢業(yè),大部分參加省立高中的入學考試,錄取率較高,學校在社會上贏得聲譽。隨后又招收初一新生30余人,全校(初一、初二)男女學生71人。9月,栟茶地區(qū)霍亂流行,死亡近百人。學校采取較好的防范措施,未受較大影響。同年,繆文功將親友和學生為他祝賀60壽辰而饋贈的約2000元錢悉數贈給栟中,充實常費。1932年秋,學校再招新生,成為三個年級齊全的單軌初中,學生79人,教職員10人,工友3人。在胡校長的領導下,教風嚴謹,學風刻苦。學校引導學生宣傳抗日?!熬?一八”事變后,多次組織學生集會、游行,抗議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三省,還成立了“抗日救國協(xié)會”,出版《抗日旬刊》。<br> <br><br></h3> <h3> 1932年5月,《栟中月刊》創(chuàng)刊,辟“評論”、“文藝”、“詩歌”、“本校紀事”和“雜俎”等欄目。涉獵甚廣,僅就1936年出版的23、24、25期合刊“評論”而言,就有抗日救國的吶喊,有青年理想的抒發(fā),有對偽滿丑類的抨擊,有對官場黑暗的嘲諷,有對婦女解放的呼喚,也有對求知方法的探索,還有對教育狀況的評述。所有這些充分反映了《栟中月刊》的進步傾向和栟中學生的思想風貌。1932年秋,從栟中出去的進步青年何晴波、徐希祖、徐靜漁、蔡暹在栟茶鎮(zhèn)建立“琴波詩社”,何晴波任社長,他們共同探討、創(chuàng)作新體詩。1933年秋,學校正常招生,但是經費、教師和生源都一直困擾著胡校長。</h3> <h3> 1934年,江蘇省教育廳馮策督學來栟查學,發(fā)現學校資產和師資均不合格。他指出栟中要想進一步發(fā)展,就必須解決師資和經費問題。并提出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解決,就得將學校關閉。時任杭州市政府秘書的徐一朋聞訊后,立即返回栟茶,召開會議,研究措施。校董會和地方人士請求縣政府批撥野鴨蕩沿海草田四千畝,以其收入補充學校經費來源。并向教育局申請按月發(fā)給補助經費,同時設法延聘水平高的教師任課。徐一朋又四處奔波,聘請名師和大學本科生。1934年秋至1935年夏,繆仲華任校長。繆仲華(文煜),詩文俱佳,是《栟茶史料》的主要撰文者,曾在繆蘭章(香谷)創(chuàng)辦的栟茶第二小學任校長,后協(xié)同蔡觀明在栟茶鎮(zhèn)創(chuàng)辦“國故專修學社”(相當于高中)??娦iL克盡厥職,引領栟中平穩(wěn)前行。<br> 1935年秋,徐一朋辭去政務,復任栟中校長。他注重學校各方面的建設,包括教學能力提高,學業(yè)水平上升,校園規(guī)模擴大等等。栟中的辦學狀況更為規(guī)范。這期間筆者的祖父繆德載贈送一些書畫給學校,用于裝飾布置。同年,筆者的父親繆榮(繆菊榮)入學初一,同學有于鴻生、姚秉陽(姚洛)、蔡立峰、繆則明、朱玉平、徐長生、陳東(陳力)等等。<br><br></h3> <h3> 徐一朋校長西裝革履,頭戴禮帽,手持文明杖,演講起來慷慨激昂,富有有號召力。同時,他又愛生如子,平易近人。胡植哉主任沉默寡言,生活儉樸,身體羸弱。在教學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質和活動能力,組織學生會,開展多種活動,經常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還組織開展課外閱讀和篆刻、書法小組活動。只要學生向他索畫,他總是擠時間畫好贈與。他還以畫為獎,鼓勵學生。他對素描的要求很高,選用西方的素描教材??娔藢W(彥成,繆文功之子,1942年至1944年任校長),上海音專畢業(yè),樂譜用五線譜,上課時有分聲部合唱,還教口琴、二胡、三弦、簫、笛等等樂器。他還告知學生順口溜“千日琵琶,百日笙,笛子不到小黃昏,二胡拉斷背梁筋”,說明各種樂器的難易程度。周寶椿教英文,課本圖文并茂,課文中有不少是《天方夜譚》的神話故事,用英語組織教學。學生還按要求編排英文課本劇,并進行課堂表演。劉藝圃教數學和化學。繆榮買不起圓規(guī)、尺板,畫線、作圖不太規(guī)則,但能解答難題,同樣得到劉老師的表揚。代數課本特別厚、紙質好,硬封面。同學們開始時對數學興趣盎然,內容越學越難,不少同學有畏難情緒。物理、化學課上做實驗較多,有調皮的同學在化學課上故意違反操作規(guī)程,好奇地想看看會有什么化學反應。劉老師大怒,讓他罰站、面壁,并大吼:“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化學變化’”。訓育主任冒申如是繆榮的表姐,如皋師范畢業(yè),分管女生,教體育,身穿運動服,英姿颯爽,口令聲音頗有氣勢,運球、投籃動作優(yōu)雅。乒乓球、籃球、足球的裁判用語都用英語。碰到雨天體育課,她也帶領學生在走廊上做健身操。</h3> <h3> 1935年秋,東臺縣教育局開始在全縣清查學校資產,逐步接管校產、學田,學租賬冊全部上交核查。1936年,栟中的一切資產由教育局統(tǒng)管,學校經費也由教育局發(fā)放,但被削減了很多。1932年栟中的全年經費是4770元,到1936年僅有4000元。1936年秋,全校學生3個班85 人,教職員12人,人數略有增加,更顯經費緊張。1936年9月,惡性瘧疾流行,全體師生服用防瘧藥,防范得當,安然度過疫期。1937年秋,學校擴大招生,收初一兩個班。同年,國民黨當局瘋狂抓丁,波及學校,全體學生舉行罷課,抗議抓丁。1938年3月南通、如皋、掘港相繼淪陷,栟茶偏安一隅,淪陷區(qū)的一些教師、學生來栟執(zhí)教、就讀,栟中學生數達到240余人,教職員20 余人。同月徐一朋任東臺縣縣長,在那個日寇橫行的歲月里,任職僅4個月。在這期間和其后徐一朋仍然擔任栟中校長。學校一直堅持外語學科教英語,不教日語。“七?七”事變后,學校多次組織學生上街游行,勸募慰勞品,慰問抗日將士。上海《新聞報》社將慰問品代為轉送抗日前線,并予以報導。1938年6月,李堡鎮(zhèn)《濱海報》社被日機轟炸,該報由栟茶接辦,栟中為主體。徐一朋任社長,胡植哉、何晴波等先后任編輯,報導抗戰(zhàn)消息,宣傳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動員和激勵廣大群眾投身抗日。部分學生還組成栟茶青年救亡團,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徐一朋和胡植哉雖然因為白色恐怖脫黨,但他們的革命思想沒有改變,也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h3> <h3> 學校設有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卷面百分制,評定學生設甲、乙、丙、丁四等,總分排名次。最后必須通過更嚴格的全省會考才能拿到江蘇省教育廳簽章的畢業(yè)證書。筆者珍藏一份1938年繆榮的栟中畢業(yè)證書。證書7月填寫,上報查驗后,由江蘇省教育廳于10月14日頒發(fā),10月底才輾轉到手。證書用宣紙印刷,彩色,40×32厘米。上方中央有孫中山像,兩邊是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標準像下面藍色邊框內是證書主體部分。毛筆填寫姓名、籍貫、年齡、學業(yè)、填寫日期和查驗日期。還書寫學校全稱,蓋5.5×5.5厘米學校大印,校長徐一朋簽名、蓋章。貼繆榮二寸照片,并蓋“徐一朋”騎縫章。左下方蓋7×7厘米“江蘇省教育廳”大印。證書背面騎縫書寫證書編號,并蓋騎縫學校大印。背面右下方書寫三字“第玖名”,并蓋“徐一朋”章。非常人文,名次寫在背面。全證簽章達九處之多:“江蘇省教育廳”大印、學校大印兩處、“徐一朋”章三處、“徐一朋”簽字,印花稅貼及驗章、教育廳驗證章。透過證書的精致外觀和嚴謹程度,栟茶中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質量可見一斑。</h3> <h3> 1938年秋,學校增設高中部,招收高一新生50余人,發(fā)展為雙軌初中,單軌高中的完全中學,7個班共有學生300余人,啟用第二個校名“東臺縣私立栟茶中學”。在建校初始的十年中,栟茶中學雖然艱難疊起,挫折頻發(fā),但是徐一朋、陶培之、胡植哉、繆仲華四位校長夙夜匪懈,繆文功為首的校董會負重致遠,全體教師銳意進取,還是為國家,為地方培養(yǎng)了一批象何晴波、徐靜漁、蔡暹、于一平、顧七賦、仲宣、周冶農、姚洛、于鴻生、蔡立峰、徐培三、劉楓漁、趙朋叁、繆榮、朱玉平這樣的有用人才,也為后來學校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h3><h3> 2018年4月修改于如東高級中學<br></h3>